首頁 > 制度大全 > 課堂教學錯誤資源利用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課堂教學錯誤資源利用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2025-04-16 閱讀 3109

  《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利用研究》課題實施方案

  一、問題的提出

  1、問題提出的背景

  教學過程本是學生認識和發展的過程,是學生由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漸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說錯話、做錯事是正常的。可是當前的教學中,還有很多教師由于教育觀念陳舊,教學中對"錯誤"唯恐避之不及,課堂教學追求"對答如流"、"天衣無縫",特別是一些公開課的教學,對那些容易產生典型錯誤的稍難問題,教者總是想方設法使學生不出一點差錯,這樣學生很少有機會開動腦筋,質疑提問,就壓制了學生的創造力,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體現。面對課堂中現成的學生錯誤資源,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變“廢”為“寶”,我確立了《課堂教學中的錯誤資源利用研究》這一課題。

  2、問題研究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課程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而學習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直接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生成性教學資源。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從課堂教學實際出發,正確引導學生對錯誤進行分析評價,從錯誤中領略成功,從而更好地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1)通過教學過程中的"發現問題-應用錯誤-解決問題",這一個思路形成一定的課堂錯誤資源捕捉、利用的理論和實踐;

  (2)針對學生在數學學科的學習中出現的不同錯誤,研究各種錯誤作為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利用的效果,使我們的學生在錯誤中成長,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提高教師捕捉并利用學生錯誤資源的能力。

  二、課題的界定和依據

  1、課題界定

  教學中的錯誤資源是指在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出現的違反教學結論或數學方法的現象。認知心理學派認為:錯誤是學習的必然產物,學生的知識背景、思維方式、情感體驗、表達形式往往和成人截然不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出現各種各樣的錯誤是十分正常的。教師應善于課前預設錯誤資源,課中捕捉錯誤資源,課后反思錯誤資源,將學生的學習錯誤當作一種教育資源,有效.合理地加以利用。

  2、理論依據

  (1)心理學家貝恩布里奇說:"錯誤人皆有之,作為教師不利用是不可原諒的。"每個學生都有分析、解決問題和創造的潛能,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把自己當成探索者、研究者、發現者的本能。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而學生犯錯的過程就是一種嘗試和創新的過程。心理學家蓋耶認為:誰不考慮嘗試錯誤,不允許學生犯錯誤,就將錯過最富成效的學習時刻。

  (2)葉瀾教授在《重建課堂教學過程》一文中提到:"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的狀態,包括他們的學習興趣、注意力、合作能力、發表的意見和觀點、提出的問題與爭論乃至錯誤的回答等,都是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資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錯誤具有不可預見性,而這樣的錯誤又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真實反映,蘊含著寶貴的"亮點",讓學生充分展示思維過程,探求其產生錯誤的內在因素,則能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建構。

  (3)蘇格拉底的"產婆術":蘇格拉底在教學中并不直接向學生傳授各種具體知識,而是通過問答、交談或爭辯的方法來宣傳自己的觀點。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回答錯了,也不直接指出錯在什么地方和為什么錯了,而只是提出暗示性的補充問題,使對方不得不承認答案的荒謬和處于自相矛盾的地步。最后,從蘇格拉底的引導和暗示中得出蘇格拉底認為是正確的答案。[制度大全-

  三、研究的內容

  (1)分析錯誤的原因、確定錯誤的類型。

  (2)研究錯誤資源對教學的影響。

  (3)研究錯誤資源的利用對策。

  四、研究過程和方法

  1.研究過程

  第一階段(20**年7、8月)準備階段:申請課題,學習理論。

  第二階段(20**年9月)初步實施階段:收集資料,制定具體研究計劃。

  第三階段(20**年10月-20**年5月)實施階段:教學中記錄、歸納學生容易出錯的題型、學生對待錯誤的態度;反思學生出錯的原因,探索運用錯誤資源來指導學生學習;撰寫階段性論文。

  第四階段(20**年6月)總結階段:總結研究的過程和實效,撰寫結題報告。

  2.研究方法:

  (1)觀察法:觀察學習過程中出現錯誤的知識類型和某個知識點錯誤的概率,并且記錄下來。

  (2)反思法:記錄課堂上的觀察發現,反思錯誤資源的利用情況。

  (3)文獻法:收集對研究"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錯誤資源的利用"有幫助的知識,加深對本課題的理論認識。

  (4)個案法:通過對班級學生的個案研究,掌握學習錯誤的差異性,進行因材施教,做到有效運用教學中的錯誤資源。

  五、研究者的條件及研究預期成果

  1.研究者的條件:

  (1)研究者是省級骨干教師、省級小學優秀數學教師。在學校一直擔任教研組長,多次參加省.州級課題研究,曾主持過縣級課題研究工作,是教科研骨干。多年來一直堅持教學反思,每學期均有文章發表或獲獎。有能力進行本課題研究。

  (2)研究者是一個積極進取,要求嚴格的一線教師。一直從事小學數學教學工作,有著豐富的教學實踐經驗,可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調查、觀察、反思、調整等研究工作.

  2.預期成果:

  課題研究報告一份;

  相關論文兩篇,力爭獲獎或發表

篇2: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巧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創設課堂教學情境

【摘要】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特別重視情境的創設,隨著網絡和多媒體的飛速發展,他們所表現出的特性非常有利于學習情境的創設。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本文從創設直觀情境、問題情境、協作情境、創作情境四個方面來探究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情境教學;網絡環境;創設情境

情境,《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具體場合的)情形、景象、境地。具體可感知性就是情境的特質。心理學認為,情境是對人有直接刺激作用,有一定的生物學意義和社會學意義的具體環境。因此,可以說情境是指引起人情感變化的具體的自然環境或具體的社會環境。而情境教學就是從教學的需求出發,教師根據教學目標(主題)的創設以形象為主體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體場景或氛圍,激發和吸引學生主動學習。情境教學一直以來被教育者視為能達到最佳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中外教育史上源遠流長。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21世紀的教育儼然是網絡化的教育,語文教學不可避免的陷入了網絡環境。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使多媒體計算機網絡進入了課堂,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環境。由于多媒體網絡能提供文本、圖形、動畫、視頻圖象、聲音等多種媒體集成的大容量信息,還具有形式靈活,資源共享,超媒體交互性等特點,因此,教師根據教學需求,在網絡環境下創設一些有利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情境,讓他們在一種新的學習環境中主動學習,從而優化語文教學,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創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習興趣

心理學實驗明確告訴我們,在教學新知的過程中,如果能用多種形式為學生提供這一新知的具體形象(畫面,聲響等),可以誘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學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具有文本、圖形動畫等多種媒體集成的特點,創設直觀情境,把教學內容變為更為具體的、可感知的東西。體現教學的直觀性原則,提高教學效率。

如教學《觀潮》這一課時,學生都沒有看見過錢塘江大潮,只憑朗讀課文,很難喚起學生對這一天下奇觀的向往和學習這篇課文的興趣。所以在上課伊時,我便播放大潮的實況錄像,錄像內容通過網絡傳送到學生機上。學生聽著岸上人聲鼎沸,江上悶雷滾動,而后變成如同山崩地裂的巨響;看著一條白線橫貫江面,繼而又如同千軍萬馬,齊頭并進的磅礴氣勢。孩子們陶醉、震撼于這動人心魄的大潮之中,他們不但在興趣盎然中整體感知了課文大意,而且對新課產生了極大的興趣,為自己有效地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創設問題情境,實現學習自主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提問是傳統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然而,課堂提問只能照顧到個別學生,不利于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多媒體計算機的交互作用及網絡交流工具解決了這個問題。利用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性趣,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教學《頤和園》一課時,我給足學生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學。首先利用計算機網絡傳送給學生學習提示,讓他們在濃厚的興趣驅使下邊讀邊思,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在這里,選擇同一自然段學習的學生可以圍繞自己所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于是,電腦界面上一下子便出現了許多問題:“頤和園長廊的特點是什么?”“長廊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說明了什么?”“‘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表達了什么信息?”學生在各自的電腦上你問我答,各抒己見。而更為精彩的是,學生一旦都參與了學習,成了學習的主人,求索的思維便迸發出智慧的火花:“頤和園是哪一年建造的?”“是誰建造的?”同學們紛紛點擊視頻資料來滿足各種各樣的疑問,大膽設疑,積極求證,他們興趣盎然的流連其中,課堂教學高潮迭起。

篇3:教育教學課件資源在課堂教學中應用研究論文

關于教育教學課件資源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的論文

靈川縣潭下鎮中心校蔣剛強

隨著數字化信息時代到來。在探討素質教育和課改同時,多媒體課件資源輔助教學已悄悄地走進課堂教學,這無疑給課堂教學改革注進了新的活力,使改變那種"認知型、灌輸型、獨奏型、封閉型、統一型"的課堂教學模式成為可能。計算機的日益普及,多媒體課件資源輔助教學已成為現代化教育中的一種有效手段,恰當地使用多媒體課件資源教學,能利用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形象生動的畫面、悅耳動聽的音樂等充分展示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把現代化的課堂教學形式多種多樣,這首先得益于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多媒體課件資源教學擺脫高高在上的地位,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時,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遵循著素質教育的方向,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他們的思維,和創新能力。而采用多媒體課件資源教學更是成為教師的重要教學手段。

把握好35分鐘的課堂教學對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要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必須考慮影響學生學習的激勵因素。根據教育心理學的研究:影響學生學習的因素可分為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而外部因素中尤為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學的媒介。黑板是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輔助工具之一,它最適合臨時性的板書以及在班級學生面前進行數學運算或類似的練習。但黑板的短處之一是難讀難寫,而且教師不得不背對學生,從而失去了對班級的控制和與學生的目光交流。投影儀、錄音機等先進教學儀器的引入,曾經給課堂帶來了生機,但仍因其不能將聲、像,動態與靜態完美地結合起來而缺乏生命力。于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計算機輔助教學極為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空白,成為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且正顯示出它無以倫比的優勢。以下幾點,是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計算機輔助優化課堂教學所總結的一些心得體會和經驗。

一、誘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著名教育家皮亞杰曾說過:“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都須有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興趣,才能取得好的效果。為了讓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一些情境,把枯燥的知識和生動的故事情境、貼近學生的生活情境、引人思索的問題情境結合起來,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的好奇心,進而引發濃厚的興趣。例如,我在教學《用字母表示數》這一教學內容時,教材安排了兒歌:一只青蛙一條腿,兩只眼睛,四條腿;撲通一聲跳下水;兩只青蛙兩條腿,四只眼睛,八條腿;撲通,撲通,跳下水;三只青蛙三條腿,六只眼睛,十二條腿;撲通,撲通,撲通,跳下水;……這一形式,讓學生感受字用字母表示數是必然的。備課中,我想,教材提供了這么好的材料,如果用動態的形式呈現在大家面前,不僅使學生興趣盎然,而且對教學內容理解會更深。于是利用自己的業余知識,運用authorware制作了生動的動畫課件,讓一只只可愛的青蛙活動起來。上課伊始,生動的動畫課件伴隨著學生的激情語言,使學生很快進入學習內容情境,對學習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用字母表示數”的學習愿望油然而生。

又如我在聽《度量》這一課時,其中有一內容是教學生估測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上課教師考慮到這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先提出問題質疑: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貓是怎樣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嗎?此時學生都產生了強烈的求知欲,特別想知道小貓是如何抓躲在洞里的小老鼠的。于是讓學生觀看一段動畫片:一只小貓在追一只老鼠,忽然這只老鼠竄到了小洞里,于是小貓就用自己的胡子在洞口量一量,如果小貓的胡子的寬度與洞口一樣寬,說明小貓的身子能進入洞口,才有希望抓住老鼠。學生看到小貓就是靠用胡子來估測洞口大小,才能進入洞里抓住老鼠。接著教師揭示本堂課的主旨:今天我們也要來學習如何估測與度量物體的長度。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尺子,學生們在剛才情境的熏陶下,對這一內容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和好奇,紛紛尋找身邊的“尺子”,有的說自己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