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微變革微創新行動方案
龍北港小學教育教學“微變革、微創新”行動方案
為深入貫徹*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落實區局“微變革、微創新”行動方案精神,科學推進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針,緊扣區局“雙微”方案精神,踐行“優質均衡,促進公平”鹽都教育發展主題,針對我校日常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具體問題,帶領廣大教職員工參與“微變革、微創新”行動,通過對教育教學行為的創新過程,努力踐行精致管理,深入推進我校“三性五要素”之“四字課堂”教學模式繼續發展,進一步提高教學改革的成果,把龍北港小學辦成人民滿意、家長放心、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的地方教育。
二、總體目標
實施“微變革、微創新”行動,著重點放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細小問題,集中全校教師智慧的火花,集思廣益,使每位教師都成為教改的主力軍和踐行者,努力實現與鹽都教育改革的交融對接。
三、實施辦法
(一)深入研讀區局方案,領悟“微變革、微創新”的內涵、特征和價值
區局方案下發之后,學校迅速成立以馮金華校長為組長的“微變革、微創新”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充分利用開學前幾天的休息時間,領導小組成員逐字逐句研讀區局方案,爭取全面深刻的領會“雙微方案”的內涵、特征和價值。通過認真研讀和討論,領導小組成員形成共識:“雙微方案”立足細節,面向教育教學的基層實踐,研究解決的是我們基層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遇到的具體突出的矛盾和問題、熱點和難點,著力進行方法、手段、途徑等的變革和創新。降低了重心,對基層教師的工作更具指導性,更有實用性,更能從實踐的層面來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二)認真梳理教育教學實踐,找尋適合“雙微方案”的具體細節問題
“微變革、微創新”要求從實際問題出發。要全面分析自己從事的管理或教學工作,認真梳理、歸類,找到存在的難點、關注的熱點、工作的盲點,將“微變革、微創新”研究與工作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我校將運用周六業務學習時間,組織教師學習區局方案,對局方案中提出的問題進行大討論,梳理出具體而實際的細節問題。(下附區局方案中列出的問題
(1)區域課改深入推進過程中制度層面出現了哪些具體細微的矛盾和問題,你認為應該怎么解決?
(2)現階段學校的管理章程、課改模式、校園文化等制度層面,你認為存在哪些需要調整完善的地方?
(3)你在教書育人過程中,針對什么難點問題,設計了怎樣的有效教學方法、教育方式,創設了怎樣的有效教育情境?
(4)你任教的學科在推進課改中有哪些教育教學細節問題需要進行課題化研究?
(5)課堂教學改革中,你曾經實踐過哪些行之有效的“微變革、微創新”案例?)
(三)成立領導機構,制定實施“雙微”方案
學校成立“微變革、微創新”行動工作領導小組。
組長:z
副組長:z
成員:z
對在全體教師會上討論梳理出的問題進行認真調研,理清關鍵點,找準切入點,確定創新點,制定包括實驗方法、實驗進程、實驗成果預設等在內的行動計劃,確保研究有序進行。
學校明確要求全體教師在自己工作過程中大膽進行實驗,在實踐中驗證設想,在實踐中完善方案,在實踐中發現規律,并且重視積累實踐過程中的數據與資料,力求針對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和矛盾,創新方式方法,取得實際成效。領導小組成員對教師“微變革、微創新”行動計劃制定情況進行檢查,教學管理過程中要對照計劃對教師的相關行動研究進行跟蹤、督查與指導。領導小組成員要做好表率,種好“試驗田”。制定好計劃并按照計劃實施。。
(四)搭建平臺,給教師參與“雙微”行動的空間
為更好推動“雙微”行動的開展,學校將在結合區局比賽的基礎上舉辦一系列活動。
1.每周六組織“微變革、微創新”行動論壇活動,邀請專家或教師輪流擔任壇主,就某一個具體的教育教學的細節問題展開討論,形成共鳴,得到提高。
2.公開教研。利用學校每周的教學研討活動,由某位教師針對教學中常見的某一問題進行班級教學活動,課后聽課者和執教者共同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否到位,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3.教學“微案例”比賽。
四、考核評估
為使“雙微”行動取得更大實效,學校將建立配套的激勵機制,將“微變革、微創新”行動與教師的獎勵性績效工資掛鉤。對教師的“雙微”行動進行評估打分,確定等級。有成果、有實效的予以獎勵,并在校內推廣。沒成果、推而不動的予以批評,并扣除相關的獎勵工資。
龍北港小學
篇2: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
**年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行動方案
一、目的宗旨
以“三個面向”、“*****”為行動指南,以“建構主義”、“多元智能”為理論支撐,以中小學課堂教學基本模式改革為基本途徑,以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終身發展為根本目的,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突出學生的“學”與“習得”。抓課堂教學改革,全面更新教育觀念,重新構建課堂結構,把低效的課堂教學切實轉向“教學效益最優化”的軌道上來,快速提升我縣教育質量和水平,著力打造特色課堂。
二、愿景目標
一年邁好步,二年全覆蓋,三年新常態。
三、具體措施
(一)模式構建
1、把我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經驗成果,與現有的中小學課堂改革的典型范例進行比較、歸納,初步提出“定安縣中小學新理念課堂教學基本模式”總體框架。各鄉鎮和中小學可以直接使用或借鑒或獨創符合本地本校實際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實驗。
2、對全縣中小學校長、教導主任及骨干教師開展“新理念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培訓,了解和把握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模式的架構和流程等。
3、各中小學根據初中、小學《課程標準》的階段要求,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科特點,選擇和形成(初中、小學)××學科課堂教學模式基本架構。
4、及時了解并定期分類開展培訓、交流、指導,使全縣初中、小學都熟悉、廣泛應用、不斷完善教學模式,力爭鄉鎮內學校無空白,學校內年級無空白,班級內學科無空白,為課改打好基礎。
(二)團隊打造
1、按自愿和遴選方式確定縣直屬初中2所(七、八年級)、小學2所(四、五年級);鄉鎮中學3所(七、八年級)、中心學校3所(四、五年級)學校作為縣級第一批重點團隊培養、指導對象。加強校長、教導主任團隊、學科教師(含班主任)團隊、學生(含小組長)團隊的模式操作的準備工作培訓,實施過程的教學監控和指導,確保改革工作起好步和有實效,不斷優化,取得良好成果,為區域課改提供樣本。
2、以改造和優化模式為重點,加強學校、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改革實踐應用中評價考核、集體備課及導學案制定、小組合作學習等情況的反饋和問題研究,定期督查、巡回指導實施。
3、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召開和參加現場會、研討會等形式,重點解決推進中的管理、教師集體備課和導學案質量、學生學習小組建設與教學質量效益等問題,盡快突破疑惑期、高原期的瓶頸制約,打造整體推進的樣板學校或示范學校(初中2所,中心學校2所),積極推廣成功經驗,盡快形成區域優勢。
4、以樣版學校為龍頭,組織全縣性的現場會,全面推進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全縣性的各學科新理念課堂教學競賽活動,對教學中每個環節進行精雕細刻,盡快形成特色。
(三)組織推進
1、鼓勵支持并及時推廣學校自主重新建立和完善的、有利于推進新課堂教學模式廣泛持久開展的管理體制和考評實施辦法。
2、實行中小學課程教學改革分級、分校、分科管理督導制度,縣級團隊由教育局、研訓中心組織人員管理、督促、指導,鄉鎮級團隊由鎮鄉鎮中學、中心學校組織人員實施管理、督促、指導,并逐級落實學校校學科管理督導負責人員。
3、研究出臺《定安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保障與管理考評辦法》,為改革提供人、財、物強力保障。
4、改進和調整與課堂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教育管理、辦學水平等方面的考評辦法,為課改營造良好環境。
四、保障措施
1、嚴格實行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評優政策,把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納入學校校長及班子考核,對未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學校及校領導班子通報批評。即:凡有空白的中學,中心學校校長及其有關人員,實行通報批評,對有空白的學科教研員工作通報批評。
2、切實保障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經費投入。縣政府及各鄉鎮政府、中小學必須加大課堂教學改革經費投入,切實保障集體備課、各類活動的開展經費及資料、學案編制和其他工作的實際需要。
3、優先配置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資源,采取調劑、充實等辦法按標準和需要優先為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中小學配置師資、設備等。
4、制定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評價方案,以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質量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以轉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式為著力點,重新配套建立完善中小學教學管理、中小學質量考核等辦法,大力推進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積極實施和不斷深化。
六、組織機構
為加強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的領導統籌、組織管理和督查指導,縣教育局設立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下設工作組、督查組、指導組。各中小學校建立相應機構,落實人員,履行職責。
定安縣中小學課堂教學改革領導小組
組長:梁定偉
副組長:吳超群、王龍、何發飛
成員:王亞妮、王開、王明勝、廖之東、古春芳、黃平、鄒雄東。
領導小組主要負責中小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政策保障、經費支撐、人員調配及其他重大事項的領導和統籌。
(一)工作組:由人事股和基礎教育股牽頭,負責組織管理和研究制定工作計劃、行動方案及其他具體工作。
(二)督查組:由縣教育督導室牽頭,組織中學督查組和小學督查組。
中學督查組:負責督促檢查中學工作落實情況及情況反饋通報。
小學督查組:負責督促檢查小學工作落實情況及情況反饋通報。
(三)指導組:
中小學語文:研訓中心中學教研室、小學教研室教研員林列榮、王小娟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等。
中小學數學:研訓中心中學教研室、小學教研室教研員蔡亞青、莫民雄、梁定海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英語:學科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骨干教師。
中小學理科(中學理化生、小學科學):學科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文科(中學政歷地、小學品社):縣級教研員及學科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音體美:縣級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中小學實踐活動:縣級教研員及中心組成員、縣級以上骨干教師。
*****,定安縣,教學,課堂,初中
篇3:教學經驗總結:我的低碳行動
教學經驗總結:我的低碳行動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幻無常、水土流失嚴重、溫室效應明顯、生存環境日益惡化,已嚴重威脅著全人類的健康與生命,于是“低碳”呼聲越來越高,成為一種符合時代潮流,迎合人們需求的一種綠色生活方式。作為教師的我也該行動起來了。
生活中的我,盡量做到節約用水電,生活垃圾分好類。如淘米水用來洗手擦家具;廢舊報紙鋪墊在衣櫥的最底層,既吸潮,還能吸收衣柜中的異味;用過的面膜紙或過期的護膚品不扔掉,用它來擦首飾、擦家具的表面或者擦皮帶,不僅擦得亮還能留下面膜紙的香氣;出門購物,自己帶環保袋,塑料袋減少使用;多用永久性的筷子、飯盒,盡量避免使用一次性的慘??;隨手關閉電器電源的習慣,避免浪費用電;家里寶寶盡量用布片而非尿不濕;遙控,鐘表或玩具中的電池還用來聽聽收音機;對家中垃圾及時分好類,放扔進響相應的垃圾桶。
教學中的我,不僅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理念,在課堂教學中也要積極滲透節能減排的技能和“低碳”觀念,把節約、綠色、環保等概念內化為學生行為,從而培養學生一種“低碳”的態度,進而攜手共同打造我們的綠色課堂、綠色校園、綠色社會。
1、培養學生綠色意識。如:在8和9的教學中,通過對教材主體圖(老師帶領學生澆灌花草樹木)的教學和引申,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和保護環境的意識。讓同學們認真反思、交流,哪些是不應該不文明的行為,我們怎么做才是最正確的?如隨地亂扔垃圾,隨意踩踏草皮,摘折花枝等等都是不對的行為。。。
2、加大對學生的知識宣傳
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不明白什么是低碳生活,因此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大力的宣傳,通過試題,圖片,故事,讓學生明白“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要盡力減少,從而減低碳,特別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主要是從節電、節氣和回收三個環節來改變生活細節。平時要求同學們利用身邊的一些廢物自制一些教具,讓這些幾乎被拋棄的廢物得到循環使用,極大程度地減少浪費,從中滲透節約意識。
總之,“低碳生活”意識的培養與滲透要從課堂抓起,從一點一滴做起,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融入“低碳”理念,培養一種“低碳”的態度,為社會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低碳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