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方案:奇妙靜電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方案:奇妙靜電

2025-07-04 閱讀 4709

幼兒園大班科學活動方案:奇妙的靜電

活動設計意圖:

在干燥多風的秋天,我們常常會碰到這些現象,如:幼兒會發現梳子梳過頭發后頭發飄起來了;衣服上沾滿了白色灰塵;脫衣服會發出啪啪的聲音,并有小火花。但他們對其中的奧秘還不了解。因此,我設計了“奇妙的靜電”這一活動,讓幼兒在實驗中,觀察發現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活動的目標是教育活動的起點和歸宿,對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因此,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從認知、能力、情感三個方面確定以下目標:

1.通過實驗,引導幼兒觀察、發現生活中的靜電現象。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2.學習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困難時主動、積極地尋求幫助。

3.初步了解一些力所能及的防止靜電的方法。

活動準備:

1.操作材料:碎紙、尺、鉛筆、梳子、、絲綢、塑料袋、硬幣、鑰匙等實驗物品。

2.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變魔術”活動導入課題,激發幼兒的興趣。

1.師:今天,老師來給你們變一個小魔術,你們想看嗎?(出示梳子)這是什么?(梳子)介紹桌上的紙屑。

師將梳子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輕輕靠近紙片,沒變化;用眼神和表情讓幼兒觀察梳子是否有變化;然后在肘子底下邊摩擦邊口中說“變變變”,再拿出來,輕輕靠近紙片,用眼神和動作提示幼兒觀察變化。

請幼兒說,看到了什么?

二、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

1.探索靜電產生的原因--摩擦起電

師:小紙片主動跳到我梳子上,猜猜我是怎么變這個魔術的呢?(鼓勵幼兒大膽猜想)

2.幼兒自己動手操作自己的猜想。

師:小朋友,你們猜了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這樣呢?現在請你們自己試試。(幼兒操作,教師觀察引導)

3.請個別幼兒示范:誰會變這個魔術,請你告訴我們你是怎么變的?

4.師再次示范,揭曉答案。

師:你們想知道我是怎么變這個魔術的嗎?(在做一次)請幼兒看清楚是怎么變的,用語言表述出來。

5.幼兒再次實驗,并小結:梳子經過摩擦好,靠近紙屑,紙屑就會被吸起來。

三、幼兒實驗并記錄,觀察靜電現象,教師進行指導。

1.師介紹實驗材料和記錄表(幼兒用書)提出要求。

師:請你們在看看,桌子上還有什么,除了梳子在綢布上摩擦后能把紙屑吸起來,看看這些東西會嗎?請把結果記錄在表格里。

2.幼兒實驗,教師個別指導。鼓勵幼兒相互交流實驗結果。

3.集體分享實驗結果。

請幼兒說說實驗結果?有誰的結果不一樣?

4.根據實驗情況進行總結(對幼兒在操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提醒),再次進行實驗,分享結果。

5.師總結,簡單解釋靜電現象。

為什么有的東西能吸起來,有的不能呢?能吸起來的說明他們之間產生了靜電。

四、遷移幼兒的生活經驗,了解常用的防止靜電的方法。

1.師:你們在生活中遇到過靜電現象嗎?感覺怎樣?我們用什么方法可以防止靜電呢?(脫衣服時,用梳子梳頭發時,剛關閉的電腦、電視等)

2.師總結:我們要盡量穿棉質的衣服,勤洗澡、勤換衣服。天氣干燥的時候要注意擦護膚霜,及小朋友說的香香。

篇2:從科學領域核心價值看大班科學活動《溫度計》

從“科學領域的核心價值”看大班科學活動《溫度計》

《指南》在科學領域中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科學探究方面明確了三個目標:一是親近自然,喜歡探究;二是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三是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這三個目標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通過幼兒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得以實現。結合廖麗英老師關于“《指南》科學領域的理解和實施”的講座學習,對大班科學活動“溫度計”進行一下評析,談談自己的感受和學習體會。

此活動充分體現了科學活動的核心價值,選擇了孩子們生活中熟悉、常見的溫度計進行科學探究,激發幼兒探究欲望,創設情境培養幼兒探究能力,圍繞科學學習的核心目標,層層展開,有效落實。

一、有效激發幼兒探究興趣

⒈從內容激發探究興趣。

首先,溫度計取材于幼兒的生活,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在平時生活中,孩子們對溫度計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熟悉的是孩子們在生病發熱或其它場合用過、見過溫度計,陌生的是對于溫度計的種類、用途以及如何正確使用溫度計、如何讀取溫度計等,缺乏一定的認知經驗。選擇這樣的內容能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活動以謎語引出,一下子就抓住了孩子們的好奇心。“玻璃身體直心腸,一根紅線在中央,有時上來有時下,人們生活需要它。”謎語中滲透了溫度計的特點,保護了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習和探究的熱情。

其次,拓展溫度計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幼兒的探究興趣。活動中,老師結合圖片引導幼兒了解溫度計在生活中的用途,測量空氣、體溫和水溫,“人體正常溫度在什么之間?”“6℃有可能是什么季節?”“38℃有可能是什么季節?”,“跳一跳,夠得著”推助了他們的探索熱情,充分調動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分享和交流,豐富對溫度計的認識。他們愿意去探究,去發現其中的奧秘,從而也更好地提高了孩子們從小善于觀察和發現生活中的各種事物的能力。

⒉以提問激發探究興趣。

活動中,老師的提問非常開放,在活動開始環節提出:“你在哪里見到過溫度計?它有什么用?還有什么不同種類的溫度計?”“為什么小孩洗澡要用溫度計?為什么要測大棚里的溫度?”在活動交流環節提出:“溫度計是怎么變化的,你觀察到了嗎?為什么不同地方的溫度會不一樣?”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在冬天選擇有陽光的呢,還是選擇沒有陽光的?那夏天呢?”提問不但喚起了孩子的思維和想象,豐富了孩子的知識,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學習和探究興趣。在結束環節提出:“關于溫度的知識還有很多,熱脹冷縮,世界各地的溫度也不一樣?小朋友可以繼續去了解收集”,引發孩子繼續探索和學習的欲望。

二、注重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

⒈認讀溫度計。老師選擇了集體觀察、認讀溫度計的方法,為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奠定基礎。超大的溫度計模型可以讓孩子非常直觀、清晰的進行觀察,了解溫度計上的數字、刻度以及紅線所代表的含義,可以抽動的紅線操作方便,幫助幼兒識別不同刻度的溫度,通過觀察、比較的方法進行正確認讀。在觀察的同時,緊密結合生活經驗進行學習,幫助幼兒更好地感受溫度計和我們生活之間的聯系。

⒉合作探究。以三人小組合作的方法進行合作探究,分別測量體溫、水溫和空氣的溫度,操作之前,教師先布置要求,引導幼兒合理分工,拋出了“誰負責記錄?誰負責觀察?商量在哪測?”等問題,讓孩子在探究中學習合作的方法。《指南》科學領域的目標中提到“應鼓勵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記錄和計劃,并與他人分享交流”。讓孩子們在操作中增強合作意識和合作技能,有助于提高幼兒探究能力的培養。

三、突出孩子的自主探究過程。

《指南》中提出的支持和鼓勵幼兒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動手動腦,尋找答案或解決問題的要求。在此活動中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理念。幼兒在小組合作實驗中,學會了觀察、發現、記錄、交流,幼兒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記錄,實驗的過程激發起幼兒的探究精神和探究欲望,在實驗后的交流中,老師引導幼兒自主交流發現和記錄,有效進行經驗分享,讓孩子們體驗到了探索成功的喜悅。孩子們的自主探究過程,很好地滿足了他們的探索興趣,拓展了經驗,分享了自己的發現,真正讓幼兒感受科學的有趣性。

葉瀾教授對好課的標準是:“扎實、充實、平實、真實”,縱觀整個活動,緊扣科學活動的核心目標,讓孩子們學習了科學認讀溫度計,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溫度計在生活中的運用,了解了氣溫與季節的關系,活動中有孩子提到了“熱脹冷縮”的現象,也進一步激發起孩子們繼續探究的興趣。所以,這節科學活動是非常扎實、有效的。但是,我個人也有一些建議和思考:

首先,幼兒自主探究和操作的機會不夠

在認識溫度計環節不夠開放,教師限制了幼兒自主探索的機會。在集體認讀溫度計的環節之前,建議先開展小組自主觀察,讓幼兒通過自主觀察發現溫度計上的數字、紅線以及刻度等,自主觀察之后在進行集體交流,還可以讓孩子來操作溫度計模型,更好進行師生、生生互動,充分體現“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學習理念,真正體現從幼兒的學習經驗出發開展教學。

其次,小組合作的價值如何更好的體現?

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非常好,但是合作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三個人分工后是單獨操作,還是要共同參與探究過程?如何更好體現合作的價值?這里涉及到了“真合作”和“假合作”的概念。合作過程中關系到孩子的合作能力和方法,對于初次接觸合作形式的孩子來說,老師除了要交代合作的內容和形式,更要幫助孩子提煉出合作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從而在合作中提高探究能力。

篇3:大班科學活動《有用燈》評課稿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大班科學活動《有用的燈》評課稿

我是一名上崗不足三年的小學美術特崗教師,校領導預備讓我在本月底接手學前班的教學工作,所以在3月15日,參加了惠農區的學前教育領域的公開課大教研活動,在惠農區春苗幼兒園聽了教研室鄧愛軍老師的公開課――大班科學《有用的燈》,我從這幾個方面說說鄧老師的這節課:

一、教學目標的預設:

聽了鄧老師的這節課,我感覺這節課的預設目標是:

1.讓幼兒認識生活中的燈及用途

2.讓幼兒用完整的語言描述自己見過的燈的作用及形狀特點,培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3.讓幼兒通過認識燈的方法,掌握觀察事物的方法

4.通過引導幼兒啟發幼兒科學探索欲望,體會科學的樂趣

二、老師教了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雖然課后研討時鄧老師說她沒有“教”給孩子什么,但是她那一個個有力的問題就是教給孩子的,“你在哪見過的?”“用來干什么的?”“什么形狀的?”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就是教給孩子的,她教的巧妙,教的不留痕跡,但又是特重要的東西――方法,這個世界的奧妙不是在課堂上都能學到的,只要教給方法孩子隨時都可以學。

在評課的時候有老師說了,要是把燈分類的講給孩子們會更好,這樣孩子對燈的功能作用會有個更清晰的認識,這個問題提出的很好,但在科學這堂課上是不是很實用我覺得有待商議,假如老師都給孩子分好類,我覺得孩子的自主學習就會體現不到,要是在課堂的最后讓孩子自己把圖片上的燈按照自己的方法分一分可以看看效果。

三、孩子學到了什么?

聽完鄧老師這節課,我覺得孩子學到的有這么幾點:

1.孩子認識了生活中的一些燈,知道了它們的名稱、用途、出現的地點以及基本的形狀特點。

2.學會了用完整的語言描述燈。

3.初步掌握了觀察燈的方法。

四、這節課的優點:

聽完鄧老師的這節課,讓我學習的地方很多,我就從下面幾點說一說:

1.鄧老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非同一般,她能把5、6歲孩子的課堂持續組織的那么好真的是一位資深的老師,當然孩子們這樣好的習慣也和春苗幼兒園的老師的常規管理好分不開的。

2.鄧老師的課堂充分地體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正如她說的她并沒有教給孩子什么,都是他們自己在學,課堂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孩子在學。

3.采用比賽的這種游戲教學方法讓孩子能在玩中學,讓他們既能體會學習掌握知識的樂趣,又能讓他們積極的參與同時又學到了東西,真是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鄧老師特別重視幼兒習慣的培養,這也是一個好老師常年堅持的好習慣。

五、遺憾之處:

1.鄧老師在講到霓虹燈和手機燈的時候,老師問:“這叫什么燈?”孩子們說是裝飾燈的時候,孩子們說的是對的,沒有必要強調說是霓虹燈。

2.結尾的時候有點倉促,也有評課的老師說了讓孩子動一動,也就是說把學到的東西給大家展示一下,鄧老師最后發了幾張圖片,可以讓孩子把圖片上的燈向大家介紹一下,也可以讓孩子按照今天所學的燈地不同功能和用途給燈分分類。

總之,在鄧老師的這節課上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以后注意的地方也很多!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看法,如果有什么說的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學前教育的同行能指出來,在相互交流中更可以幫助我在專業上盡快成長。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篇4:大班科學活動《數玉米》評析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件大班科學活動《數玉米》評析一、選材新穎,抓住幼兒興趣點,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

此數學活動結合季節和生活,擴充孩子的生活經驗。而徐老師就是從小朋友的生活經驗出發,以幼兒常遇到的問題為切入點,知道玉米是幼兒很熟悉的,但是對于顆粒排列的特點并不了解,為此設計了此活動,通過自由探索、同伴互助、總結經驗等方法,幫助孩子獲得了一定的知識經驗,讓幼兒感知玉米種子的環形排列方式,并能用合適的方法做標識并記錄正確計數從而發現玉米排列的規律。

既激發了幼兒解決困難的信心,又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二、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活動材料

在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玉米,提供每位幼兒一人一段玉米,讓幼兒觀察玉米種子是怎樣排列的,并讓幼兒嘗試用自己的方法數玉米列數并記錄結果。

在第三環節中,教師再次給幼兒提供新的玉米段,再次數玉米的列數,并記錄結果。

《綱要》中提出:“提供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為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提供活動的條件。這些材料應能引起幼兒的探究興趣,能激發幼兒接近材料,能自由地用自己的方式操作、改變它們;使幼兒能用多種不同的方法進行研究、探索,有不同的發現。”徐老師為孩子準備了以下操作材料:玉米小段若干、大頭針、橡皮泥、發夾、筆、牙簽等輔助物若干、記錄表、筆。

讓孩子大膽的嘗試數玉米,并感知玉米的基本排列形式。而其中的表格的記錄更是起著重要的作用,不僅驗證了幼兒的探索的結果,更是對之前所學知識的一種復習。

三、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在本次活動中,徐老師將活動目標設為以下兩點

1、感知玉米種子的環形排列方式,學習用合適的方法做標識并記錄正確計數。

2、學習分析記錄結果,發現玉米排列是雙數的規律,感受大自然中數量有序出現的神奇效果。

活動的過程應該是為目標而服務,為了更好的去完成預設的目標,在本次活動中,徐老師將目標貫穿在活動的過程中,重難點目標在活動中體現較明顯,多次有遞進性的操作,讓幼兒掌握了數玉米的方法,并根據幼兒的記錄,發現玉米排列的規律。

四、環節比較清晰,具有遞進性

活動中,教師首先讓幼兒自己的方法來數玉米列數并記錄記錄,然后請幼兒用討論出來的方法進行數玉米列數并記錄方法,最后再提供新的玉米段進行數數并記錄發現規律。《綱要》指出,幼兒是主動的探索者、研究者,知識經驗的主動構造者。整個活動,體現了以孩子為主,教師為主導的和諧師生關系。大多數孩子都能主動去學,達到了《綱要》中指出的“幼兒的科學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

建議:

由于個體差異,有個別幼兒能力弱、動作慢,與集體活動不太合拍。教師可以多注重一下幼兒的個體差異。

活動中,幼兒自由散漫的現象比較嚴重。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