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建筑電氣系統設計與線路安裝要點
1高層建筑電氣設計的主要內容
1.1負荷的計算電力負荷是供電設計的依據參數。計算準確與否,對合理選擇設備,安全可靠與經濟運行,均起決定性作用。高層建筑的電力負荷計算,基本上采用負荷密度法和需要系數法。
1.2供電電源及電壓的選擇為了保證供電可靠性,現代高層建筑至少應有兩個獨立電源,具體數量應視負荷大小及當地電網條件而定。兩路獨立電源運行方式,原則上是兩路同時供電,互為備用。另外,還須裝設應急備用柴油發電機組,要求在15秒鐘內自動恢復供電,保證事故照明、電腦設備、消防設備、電梯等設備的事故用電。國內高層建筑的供電電壓,都采用10kV標準電壓等級。
1.3高低壓配電系統的設計
1.3.1高壓配電系統:現代高層建筑均是采用兩路獨立的10kV電源同時供電。一般高壓采用單母線分段,自動切換,互為備用。母線分段數目,與電源進線回路數相適應。只有當供電電源為一主一備時,才考慮采用單母線不分段的結線。電源進線幾乎全部采用電纜進線。
1.3.2高壓系統及低壓干線的配電方式基本上都采用放射式系統。樓層配電則為混合式系統。配電設備中的主要部分是干線。現代高層建筑的豎井多采用插接式母線槽。水平干線因走線困難,多采用全塑電纜與豎井母干線聯接。每層樓豎井設配電小間。層間配電箱經插接自動空氣開關從豎井母干線取得電源。當層數較多負荷數較大時,一般按層數分區供電,或將變壓器分散設在地下層、中間層或最頂層。
1.3.3功率因數按規定應補償到0.9—0.95。無功補償都采用集中補償方式。為降低變壓器容量,多集中裝設在低壓側,與配電屏放在一起,但必須采用于式移相電容器。
1.4主要設備的選型
1.4.1高壓開關柜。現代高層建筑的變配電室設在主樓地下層,按規定不宜采用油開關。國外用于高層建筑的開關有三種類型可供選用:高壓空氣斷路器,SF6開關和真空斷路器。其中高壓空氣斷路器因技術陳舊,SF6開關尺寸數大,氣體具有毒性,故目前10kV真空斷路器應用的較為普遍。因此,應根據高層建筑地下室的標準,選用具有“五防”功能的真空開關手車式高壓開關柜。
1.4.2電力變壓器。根據防火要求,主樓內是不允許裝設大容量的油浸電力變壓器的。國外有干式變壓器、SFe變壓器和硅油變壓器等三種產品可供選用。
1.4.3應急備用發電機組。過去大多是采用柴油發電機組做應急備用電源的。近年國外高層建筑已開始采用燃汽輪發電機。這種發電機具有體積小、重量輕、反應速度快,故障率低等優點。應急備用發電機組必須是快速自起動的。按國外規定,應能在15s內恢復供電。從可靠性出發最好選用兩臺,自動并車。容量較小時也可選用一臺。
1.5電氣照明設計電氣照明設計,包括光源選擇、照度計算、燈具造型,燈具布置,眩光控制和調光控制和照明配電線路敷設等。照明設計與建筑裝飾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應該相互配合,在使用功能及藝術意境方面求得統一。選用高光效電光源,可以取得節能的明顯效果。
1.6防雷與接地現代高層建筑的防雷設計,采用避雷針和避雷帶的做法簡單可靠、經濟合算。但必須保證各層樓面鋼筋、金屬管道與該層用作引下線的柱筋有可靠的連接,形成等電位層。現代高層建筑都是采用鋼筋混凝土剪力墻,與樓板的連接是十分可靠的。關鍵是做好金屬管線的接地。現代高層建筑的防雷接地、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和工作接地,都是合在一起的,組成混合接地系統。接地電阻按最小的要求而定,通常是在4歐以下。利用建筑物的鋼筋混凝土基礎作接地板。盡管基礎鋼筋等自然接地體已能滿足接地電阻的要求,仍需要裝設水平的人工接地體,將主要的建筑物基礎連接成接地網,這對均衡電位,提高安全性都有好處。
2線路安裝內容及要點
2.1地面敷設線槽的定義
2.1.1地面線槽是一種封閉的、直接隱蔽于地面下的金屬線槽,可以靈活方便地提供電源、電話、電視、計算機、話筒等線纜傳輸電能和信號接口。其設計是根據建筑物近期和發展需要布置線槽的縱橫間距,根據穿線的根數、橫截面積和工藝要求確定線槽的規格及槽數。
2.1.2地面線槽規格型號設置與布線參數要求內外均熱浸鍍鋅,出線口處采用無螺紋接口,線槽標準長度為3m(可特殊加工),線槽出線口開孔尺寸:<48mm,線槽開孔間距分:3000mm、2400mm、1800mm、1200mm、600mm等。主要配件有:線槽分線盒:線槽分線盒起到導線的相接、轉彎交叉、屏蔽等作用。其中二槽、三槽的分線盒內設有屏蔽分離板,以保證強電、弱電的隔離與屏蔽。線槽支架分為單槽、雙槽、三槽支架,它是用于線槽的支撐及高度調整,高度調節范圍一般為20mm~150mm的熱鍍鋅件。其它還包括彎頭、封頭、出線圈等配件。
2.2地面線槽的敷設安裝工藝
2.2.1彈線定位:根據設計圖紙確定線槽走向,從始端至終端找好水平線或垂直線,用粉線袋由線路的中心向外進行彈線,按照設計圖要求及施工驗收規范規定,分別找出分線盒、分線口及支架的具體位置,用鉛筆分別標注。一般支架間距為1.0-1.5m。
2.2.2線槽敷設:根據標準位置放置分線盒和支架,然后放置線槽和出線口,同時根據需要加各種配件,朝上的線槽不必立得太長,否則易被砸斷。連接完畢后,調整支架和塑料蓋,使出線口到適當高度。達到位置正確,固定牢固,走向合理。線槽水平或垂直敷設部分平直度和垂直度允許偏差不超過5mm。為防止灰漿進入,各連接處周邊抹專用膠,各分線盒、出線口盒蓋擰緊,并用鐵絲綁扎,未端加塑料封堵。澆筑混凝土時設專人看護,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2.3槽內配線:首先清掃線槽,可先將帶線穿插至出線口,然后將布條綁在帶線一端,從中一端將布線條拉出,反復多次可將線槽內的雜物和積水清理干凈,也可用空氣壓縮機將線槽內的雜物和積水吹出。放線前應先檢查管及線槽連接處的護口是否齊全,其放線和導線連接部分與其它管路敷設形式大致相同。
2.2.4線路檢測:線路檢查及絕緣遙測按相關規范操作。
2.2.5面板安裝:配合裝修,依據各出線口用途,安裝相應的終端面板。
2.2.6地面線槽表面混凝土厚度應大于20mm;
2.2.7線槽內外應光滑平整,無棱刺,扭曲、翹邊等變形現象;
2.2.8支架與調整螺栓調整線槽高度一般以30-50mm為宜;
3結論
綜上所述,現代高層建筑的電氣設計由于智能化的需要而變得復雜,用電設備越來越多,對供配電系統設計和線路安裝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因此在電氣設計和線路安裝時,將供配電系統的可靠性、安全性、靈活性擺在突出位置,認真按照設計和操作規范進行設計優化和施工,從而將建筑智能化從設計和安裝上推至臻美。
篇2:改變礦井通風系統設計安全技術措施
龍馬礦業隸屬于吉林省杉松崗礦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座落于白山市靖宇縣東興鄉馬當村境內,行政劃歸靖宇縣東興鄉管轄。
礦井地理座標為東經:126°59′24″~127°00′42″,北緯:42°26′46″~42°28′14″。
主要河流珠子河全長45km,在礦區下游2km匯入松花江。白山水庫蓄水后,最高水位為416.5m。珠子河與松花江合成白山湖,珠子河流域面積95.5km2。靖宇水文站觀測記錄斷面平均流速0.35m/s最大流速2m/s,最大流量244m3/s,最小流量0.1m3/s,珠子河流流經現生產礦區西及西北、北部,兩岸形成陡峭的懸崖,每年的11月份開始水位下降至+406m左右。
地質構造簡單,為瓦斯礦井,井田內批準開采煤層三層,即一號層、二號層、三號層,煤層自燃傾向性等級鑒定為Ⅲ級,屬不易自燃煤層。發火期大于12個月。煤層沒有爆炸性。
我礦準備隊305上、下順同時施工。305上順掘進距離為365米,305下順350米、開切眼上山100米。通風設計為采用正壓通風,安設局部通風機,風機為系列化,可自動切換。局部通風機型號為FBD2*11,功率為2*11千瓦、風量410-230m?/min。可滿足掘進風量需要。礦井主通風機型號為FBCDZ№17.90×2,功率為2×90kw,礦井現在總入風量為2574m?/min,總回風量為2688m?/min。我礦現采掘布置有206綜采準備工作面、207綜采面、305上順掘進工作面、305下順掘進工作面、306上順掘進工作面、306下順掘進工作面。按采區設計方案,需要改變通風系統,為了保證礦井通風系統的平穩過渡,經礦班子研究決定成立以礦長為組長的改變礦井通風系統領導小組,并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具體實施方案如下:
一、?領導小組:
?組?長:?周家會(礦長)
副組長:?張立波(總工程師)?王志剛(通風副總)?
成?員:?張文明(生產礦長)?尚士新(安全礦長)
于欽松(機電礦長)?翁曉春(技術副總)?
?楊海濤?郭立波宋師良趙福軍
李?波?胡東坤
?具體分工:?
周家會對改變通風系統全面負責。
張立波對改變通風系統的現場指揮全面負責。?
?王志剛對改變通風系統現場具體施工全面負責。?
張文明對現場調度工作全面負責。
于欽松對主通風機的安裝供電系統,在線監測設備開安裝。?
尚士新對改變通風時通風機電系統的安全監察全面負責。
領導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室設在調度室,張文明兼任辦公室主任,成員由區(隊)干部、各職能科室人員組成。
?二、改變系統原則:
?1、保證全礦井所有工作面和峒室、變電所風量、風速、溫度滿足要求。
改變通風系統期間不出現通風死角,在計劃外沒有瓦斯超限現象。
增加305上下順掘進通風系統的隔離風門。
三、改變通風系統前的通風路線如下:
?1、主井→305上順局扇→+110m平巷→207入風上山→207下順→207綜采工作面→綜采回風巷→回風上山→+247m回風平巷→回風斜井→地面。
?4、附圖1:改變通風系統前的通風路線?
?四、礦井改變通風系統前井下實際供風點風量分配情況如下:?
?1、生產布局:?206綜采準備工作面、207綜采工作面、305上順工作面、305下順工作面、306上順工作面、306下順工作面,主水泵房(中央變電所)。
?2、實際風量
206綜采準備工作面?風量562m?/min?
207綜采工作面?風量550m?/min
?305上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56m?/min?
?306上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98m?/min
?305下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88m?/min?
306下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73m?/min?
?主水泵房(中央變電所)?風量120m?/min
?礦井需風量為2347/m?/min,實際供風量為2560m?/min,有效風量為2489m?/min,礦井總回風風量為2655m?/min。?
五、改變通風系統后的通風路線如下:?
?1、主井→305局扇→回風上山→付井→地面。
2、附圖2:改變通風系統后的通風路線?
六、礦井改變通風系統后的生產布局和井下風量情況:?
生產布局:206綜采準備工作面、207綜采工作面、305上順工作面、305上順工作面、306上順工作面、306下順工作面、主水泵房(中央變電所)。
?2、實際需風量:?
206綜采準備工作面?風量568m?/min?
207綜采工作面?風量566m?/min
305上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36m?/min
306上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32m?/min
305下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43m?/min
306下順掘進工作面?風量248m?/min?
主水泵房(中央變電所)?風量114m?/min
?礦井需風量計為2207m?/min,風量不需要改變。
七、調整通風系統前的準備工作:
?(1)、工作導向:
1、通整段必須嚴格按照措施施工,嚴把質量關。工程質量由通整段專人負責監督,不符合工程質量的必須重新施工。為了使工程進度有保障,避免施工地點的前后、急緩順序不清,特對需要施工點進行編號。
2、需要做永久通風設施的地點有:?
?(1)305上順聯巷砌筑永久行人風門二道。
?(2)305下順聯巷砌筑永久行人風門二道。
?(3)305下順副井上山砌筑永久風門二道。
3、需要拆除的永久風門有:無
4、為了保障通風系統的正常運行和合理、簡單、可靠,具體需要施工的通風設施必須按規程標準施工。
?八、安全措施:?
1、在未改變通風系統前由安檢科、通整段、調度室對井下的所有通風設施進行一次徹底的檢查,發現有不合格的通風設施立即組織人員處理,同時并對井下所有的通信設施、瓦斯監控設施進行檢查,確保通信設施、瓦斯監控系統能正常運行。
2、井下所有的通風設施完工后必須由通風、安檢聯合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系統調整。?
3、通整段加強系統調整前的瓦斯檢查和管理工作,提前制定好措施。?
4、在改變通風系統前必須指派專人(王福田張洪順)負責關閉305上順聯巷風門(徐愛國王相波)負責關閉305下順聯巷風門,上下順貫通后(徐愛國張洪順)負責關閉305下順副井上山風門,避免造成改變通風系統后井下風流短路。
5、改變通風系統后至少不少于2小時的試運行,試運行間機運段必須負責準確得記錄主通風機的工作電壓、電流、軸承溫度等物理指標,當主通風機運轉各項指標都符合規定指標后通知調度中心才能對井下送電。
6、系統調整期間,礦井下必須停止生產,通知調度室撤出井下所有人員,并在地面變電站切斷井下一切動力電源,通風系統調整后,首先要先對局扇進行觀察是否有循環風,如發現出現風量不足,有循環風現象時,立即停止局扇、設好警戒。查明原因后,由瓦檢員對局扇和開關附近瓦斯進行檢查,只有當該地點瓦斯不超限符合規程規定方可開啟風局扇。如掘進工作面需要排放瓦斯時,應注意事項:
1、排放瓦斯時,必須嚴格執行排放瓦斯“三聯鎖”制度,明確停電負責人,撤人警戒負責人和排放瓦斯負責人,嚴格按照三級排放的原則進行瓦斯排放。?
2、采區向各地點送電時,只能送局扇的電源,且必須經檢查被送電區域瓦斯在0.5%以下時方可進行。
3、排瓦斯前,必須切斷排出的瓦斯流經區域的所有電源,撤出此區域所有人員,并在各通道口設專人警戒。
4、局扇電源送電后,詳細檢查局扇20米范圍內瓦斯在0.5%以下時,方可人工啟動局扇。若發現風量不足時,必須采取措施,待風量充足后方可繼續進行。
5、瓦斯排放時,必須采取風流短路的方法進行,由外到里逐段排放,確保瓦斯在全風壓混合后瓦斯濃度在1.5%以下,采區回風混合在1%以下時進行,嚴禁“一風吹”。只有在巷道瓦斯穩定在1%以下時,待30分鐘后排放瓦斯工作方可結束。
6、同一采區嚴禁多頭同時排放瓦斯,應按照由外向里先進風后回風的順序進行,一個采區嚴禁兩臺以上局扇同時排放瓦斯。
7、排瓦斯期間,嚴禁無關人員入井,嚴禁在井下進行與排瓦斯工作無關的工作。
8、系統調整時,必須有各級領導干部現場把關。
9、礦井通風系統調整后24小時內,各地點瓦斯檢查工必須詳細檢查,注意通風瓦斯變化異常,有問題及時匯報、處理。
10、在井下調整系統期間,礦長必須在風機房現場指揮,主扇司機必須隨時注意風機運行的各種參數變化,有問題及時匯報處理。
11、所有參加施工人員要加強個人自主保安,注意安全,安全高效的完成任務。
九:調整系統后的測試及計算
通風部門要進行全面測風和測定通風阻力、壓力、礦井內、外部漏風率和等級孔的計算。必須保證礦井各項指標都符合?規程?規定,有問題要及時匯報處理。?
以上方案措施涉及的有關人員貫徹學習、落實、會審、簽字后方可施工。?
(附;改變通風系統前、后的通風示意圖見附圖1)。?
通整段?
2014年4月15日
篇3:應急預案的系統設計
一、思路
1、危險源體系:危險物質、設施設備等
2、事故體系:火災、爆炸、泄露等
3、層次體系:集團、廠級、車間(現場)等
二、五個運作中心
(一)、指揮協調中心
1、指揮協調中心-機構人員職責
1)、了解應急系統的組成及其任務和功能
2)、分配和檢查應急隊員的責任并確定所需人數
3)、與事故指揮者和支持中心、信息管理中心建立并保持必要的通訊聯系,做好突發情況應急準備
4)、搜集有利于事故處理調查的相關信息用于編寫政府報告和涉及法律事務的必要文件
5)、草擬遞交政府部門的事故報告,并向媒體中心提供用于新聞媒體接觸所需的信息
6)、確保應急計劃的執行,監督應急計劃的有效性并在必要時啟動所有適當的程序和應急措施
2、指揮協調中心-軟配置
1)、針對不同事故類型而制訂的各類應急預案
2)、以往的事故報告和檢查表
3)、工廠、城鎮、鄉村地圖
4)、物質安全數據
5)、社會信息材料
3、指揮協調中心-硬配置
1)、計算機管理系統
2)、應急動力系統
3)、車載電話或移動電話
4)、傳真機
5)、無線電
6)、收錄機
7)、掃描儀
8)、投影儀
9)、電視或監控錄像機
10)、鐘表或其他記時儀器
11)、用于書寫的工具和材料
4、指揮協調中心-運作問題
1)、位置應設在安全區內,但不能離危險區太遠
2)、培訓管理者和后備人員
3)、配備后備應急管理者
4)、現場應急管理者在接到通知后,必須在最短時間內到達事故現場,直接進入緊急運作中心并與事故指揮者相聯系,協調對事故的應急
(二)、現場處理中心
1、現場處理中心-設計要求
1)、移動性強
2)、配備有先進的通訊工具,監視系統以及事故記錄設備
3)、擁有充足的動力供應
4)、指揮中心應該有明顯的標志
5)、裝備有事故現場應急所需的參考資料
6)、指揮中心應該處于事故現場的緩沖區內,并保證所處位置易于發布指揮命令且不會受到事故的影響
7)、實現處理中心的模塊化設計
8)、使用統一術語
9)、明確每個人的角色、責任、義務等,所有的應急任務都應該統一分配
10)、指揮中心的指揮職位應該樹定而人員不是固定的
11)、事故指揮中心的所有人員都必須接受定期培訓,保證每個職位至少有一個接受過培訓的后備人員
2、現場處理中心-現場工作程序
1)、事故初始評估
2)、危險物質的現場探查
3)、事故控制區域的建立
4)、實施應急行動
5)、事故現場的凈化和恢復
(三)、支持保障中心
1、技術支持
2、醫療支持
3、法律支持
(四)、媒體中心
1、媒體中心職責
1)、組織趕赴事故現場的媒體進入媒體中心進行有序的工作
2)、防止因媒體的干擾而引起現場應急的混亂
3)、接受新聞媒體采訪
4)、召開新聞發布會
5)、刊登啟示等
2、媒體中心-設計
1)、媒體中心的位置和規模
2)、媒體中心的配置
3、媒體中心-工作原則
1)、保證所發布的事故信息準確性和信息來源的可靠性
2)、預備好相關材料:事故的性質及可能造成的影響;泄露物品是否有毒以及泄露量;公眾應采取的防護及預防措施;事故中的人員傷亡情況;事故現場的應急救援工作具體情形和將持續的時間
(五)、信息管理中心
1、信息管理中心-設計要求
1)、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
2)、完善的信息管理設備
3)、專業的信息管理人員
4)強調信息的及時性、有效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