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避災與現場急救措施
一、礦井避災
(一)礦井發生災害后,職工進行自救應堅持“滅、護、撤、躲”的原則進行自救。
(二)礦井發生災害后,職工應按照“三先三后”(先復蘇后搬運,先止血后搬運、先固定后搬運)的原則進行避災和互救。
(三)過濾式自救器佩戴操作方法
1、取下保護罩;
2、用拇指掀起紅色的開啟扳手,拉開封口帶;
3、撥開外殼上蓋;
4、握住頭帶,把藥罐從外殼中拉出;
5、從口具上拉開鼻夾,把口具塞進唇齒之間,咬住壓墊,唇緊貼住口具,馬上開始用口腔呼吸;
6、把鼻夾夾在鼻子上;
7、取下礦燈帽,把頭帶套在頭頂上;
8、帶上礦燈帽,開始撤離災區。
(四)礦井發生瓦斯與煤塵爆炸事故后的自救與互救措施
1、發生瓦斯與煤塵爆炸事故后,遇險礦工未直接受傷害或傷害不重時,應立即佩戴好自救器,迅速撤出受災巷道到達新鮮風流中,對于附近的傷員,要協助其佩戴好自救器,幫助其撤到新鮮風流中,不能行走的傷員,在靠近新鮮風流30~50米范圍內,設法抬運到新鮮風流中,距離較遠的只能為其佩戴好自救器,不可抬運,撤出后立即向礦調度室匯報。
2、如果爆炸嚴重,阻礙了撤退路線,應首先佩戴好自救器,并協助重傷員在較安全的地點待救,附近有獨頭巷道時也可暫時躲避,并盡可能用木料、風筒等設立臨時避難場所,把礦燈、衣物等明顯標識物,掛在避難場所外面明顯的地方,然后進入室內靜臥待救。
(五)發生火災事故后的自救、互救措施
1、首先要盡可能迅速了解或判明事故的性質、地點、范圍和事故區域的巷道情況、通風系統、風流及火災煙氣蔓延的速度、方向以及自己所處的位置,選擇正確的路線撤退。
2、撤退時,任何人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得慌亂、不可奔跑。
3、位于火源進風側的人員,應迎著風流撤退。
4、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或是在撤退途中遇到煙氣有中毒危險時,應迅速佩戴好自救器,選擇最短的路程,繞到新鮮風流中,如果可能的話,迅速穿過火區撤到火源的進風側。
5、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內無法撤出,應在設有儲存備用自救器的硐室換用自救器,或是尋找有壓風管路系統的地點,以壓風空氣供呼吸,如果無論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躲避著火巷道或或火災煙氣可能造成傷害,則應迅速進入避難硐室,沒有避難硐室,在煙氣襲來之前,選擇合適的地點利用現場情況搭筑臨時避難場所,進行避災自救。
6、由于逆煙撤退危險較大,因此除非附近有脫離危險區的通道出口,而且有脫離危險把握時,不得采取逆煙撤退。撤退途中,如有平行并列巷道活交叉巷道時,應靠有平行并列巷道和交叉巷口的一側撤退,并注意這些出口的位置,盡快尋找脫險出路,在煙霧大、視線不清時,應躬身彎腰摸著巷道壁前進,以免錯過聯通出口。
7、在高溫濃煙的巷道撤退,應注意利用巷道內的水,侵濕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辦法進行降溫,改善環境,或是利用隨身物件等遮蓋頭面部,以防高溫煙氣的刺激。
8、撤退過程中,如發現有發生爆炸的前兆時(當爆炸發生時,巷道內的風流回有短暫的停頓或顫動,應當注意的是這與火風壓可能引起的風流逆轉的前兆有些相似),有可能的話立即避開爆炸的正面巷道,進入旁側巷道或進入避難硐室,來不及的情況下,應迅速背向爆炸源,靠巷道的一幫就地臥倒,面部朝下緊貼巷道底板,用雙臂護住頭面部并盡量減少皮膚外露部分,如果巷道內有水坑或水溝,應順勢爬入水中,爆炸瞬間,要盡力屏住呼吸或閉氣將頭面浸入水中,爆炸后,應稍事觀察,沒有異常跡象,就要辯明情況和方向,沿著安全避災路線盡快撤離災區,轉入有新鮮風流的安全地帶。
(六)礦井發生透水事故后的自救、互救措施
1、透水后,應迅速觀察和判斷透水的地點、水源、涌水量、發生原因、危害程度等情況,并根據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規定的撤退路線,迅速撤退到透水地點以上的水平,不可進入透水點附近及下方的獨頭巷道。
2、行進中,應靠近巷道一側,抓牢支架或其它固定物體,盡量避開壓力水頭和泄水流,并注意防止被水中滾動的矸石和木料撞傷,如透水破壞了巷道的照明和路標,迷失行進方向時,遇險人員應朝著有風流通過的上山巷道方向撤退。
3、在撤退沿途和所經過的巷道交叉口,應留設指示行進方向的明顯標志,以提示救護人員的注意,撤退到豎井,需從梯子間上去時,應遵守秩序,不可慌亂和爭搶,行動中手要抓牢,腳要蹬穩,切實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4、如果現場人員被涌水圍困,無法撤退時,應迅速進入預先筑好的避難硐室中避災,或選擇合適地點快速建筑臨時避難硐室避災,迫不得已時,可爬上巷道中高冒空間待救,進入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設明顯標志。
5、在避災期間,遇險礦工要有良好的精神心理狀態,情緒安定,做好成時間避災的準備,輪流擔任崗哨觀察水情,其余人員均應靜臥,減少體力和空氣的消耗,只留下一個礦燈亮著,其余都關閉,為將來水退去后撤離留用。避災時,應用敲擊的方法有規律、間斷的發出呼救信號,向營救人員指示躲避處的位置。
6、被困期間斷*物后,即使在饑餓難忍的情況下,也應努力克制自己,決不嚼食雜物充饑,需要飲用井下水時,應選擇適宜的水源,并用紗布或衣服過濾。長時間被困在井下,發覺救護人員到來營救時,避災人員不可過渡興奮和慌亂,以防發生意外。
二、現場急救
現場急救的關鍵在與“及時”。據統計,現場急救搞得好,可減少20%傷員的死亡;人員受傷害后,2min內進行急救的成功率可達70%,4~5min內進行急救的成功率可達43%,15min以后進行急救的成功率則較低。
1、對中毒或窒息人員的急救
(1)立即將傷員從危險區搶運到新鮮風流,并安置在頂板良好、無淋水的地點。
(2)立即將傷員口、鼻內的粘液、血塊、泥土、碎煤等除去,并解開其上衣和腰帶,脫掉其膠鞋。
(3)用衣服覆蓋在傷員身上以保暖。
(4)根據心跳、呼吸、瞳孔等特征和傷員的神志情況,初步判斷傷情的輕重。正常人每分鐘心跳60~80次,呼吸16~18次,兩眼瞳孔是等大、等圓的,遇到光線能迅速收縮變小,而且神志清醒。休克傷員的兩瞳孔不一樣大,對光線反映遲鈍或不收縮。對呼吸困難或停止呼吸者,應及時進行人工呼吸。當出現心跳停止的現象(心音、脈搏消失,瞳孔完全散大、固定,意志小時)時,除進行人工呼吸外,還應同時進行胸外心臟按壓急救。
(5)對SO2和NO2的中毒者只能進行口對口的人工呼吸,不能進行壓胸或壓背法的人工呼吸,否則會加重傷情,當傷員出現眼紅腫、流淚、畏光、喉痛、咳嗽、胸悶現象時,說明是受SO2中毒所致。當出現眼紅腫、流淚、喉痛及手指、頭發呈黃褐色現象時,說明傷員是受NO2中毒。
(6)人工呼吸持續的時間以恢復自主性呼吸或到傷員真正死亡時為止。當救護隊來到現場后,應轉由救護隊用蘇生器蘇生。
2、對外傷人員的急救
(1)對燒傷人員的急救。礦工燒傷的急救要點可概括為滅、查、防、包、送五個字。
滅:撲滅傷員身上的火、使傷員盡快脫離熱源,縮短燒傷時間。
查:檢查傷員呼吸、心跳情況,檢查是否有其它外傷或有害氣體中毒,對爆炸沖擊燒傷傷員,應特別注意無顱腦或內臟損傷和呼吸道燒傷。
防:要防止休克、窒息、創面污染。傷員因疼痛和恐懼發生休克時或發生急性喉頭梗阻而窒息時,可進行人工呼吸等急救。為了減少創面的感染和損傷,在現場檢查和搬運傷員時,傷員的衣服可以不脫、不剪開。
包:用較干凈的衣服把創面包裹起來,防止感染。在現場,除化學燒傷可用大量流動的清水保持沖洗外,對創面一般不作處理,盡量不弄破水泡以保持表皮。
送:把嚴重傷員迅速送往醫院。搬運傷員時,動作要輕柔,行進要平穩,并隨時觀察傷情。
(2)對出血人員的急救。
對這類傷員,首先要爭分奪秒,準確有效的止血,然后再進行其它急救處理。止血的方法隨出血的不同而不同。出血的種類有:①動脈出血,血液是鮮紅的,而且是從傷口向外噴射。②靜脈出血,血液是暗紅色,血流緩慢而均勻。③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像水珠似的從傷口流出。
對毛細血管和靜脈出血,一般用干凈布條包扎傷口即可,大的靜脈出血可用加壓包扎法止血,對于動脈出血應采用指壓止血法或加壓包扎止血法。
對于因內傷而咯血的傷員,首先使其取半躺半坐的姿勢,以利于呼吸和預防窒息,然后,對勸慰傷員平穩呼吸,不要驚慌,以免血壓升高,呼吸加快,使出血量增多。最后等待醫生下井急救或護送出井就醫。
(3)對骨折人員的急救。
對骨折者,首先用毛巾或衣服作襯墊,然后就地取用木棍、木板、竹片等材料做成臨時夾板,將受傷的肢體固定后,抬送醫院。對受擠壓的肢體不得按摩、熱敷或綁電纜皮,以免加重傷情。
3、對溺水者的急救
對溺水人員應迅速采取下列急救措施:
(1)轉送:把溺水者從水中救出以后,要立即送到比較溫暖和空氣流通的地方,松開腰帶,脫掉濕衣服,蓋上干衣服,以保持體溫。
(2)檢查:以最快的速度檢查溺水者的口鼻,如果有泥水和污物堵塞,應迅速消除,擦洗干凈,以保持呼吸道通暢。
(3)控水:使溺水者取俯臥位,用木料、衣服等墊在肚子下面;或將左腿跪下,把溺水者的腹部放在救護者的右側大腿上,使其頭朝下,并壓其背部,迫使其體內的水由氣管、口腔里流出。
(4)人工呼吸:上述方法控水效果不理想時,應立即做俯臥壓背式人工呼吸或口對口吹氣,或胸外心臟擠壓。
4、對觸電者的急救
(1)立即切斷電源,或使觸電者脫離電源。
(2)迅速觀察傷員有無呼吸和心跳。如發現已停止呼吸或心音微弱,應立即進行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臟擠壓。
(3)若呼吸和心跳都已停止時,應同時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擠壓。
(4)對遭受電擊者,如有其它損傷(如跌傷、出血等),應作相應的急救處理。
篇2:礦井災害預防處理應急救援計劃制定審批管理制度
第一節?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
一、礦井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定義
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是指為了防止災害的發生和一旦發生事故后,預先制定的搶險救災方案。煤礦企業每年至少按照礦井災害預防和處理方案,組織一次礦井救災實戰演習。
二《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內容
1.附圖及有關處理各種事故必備的技術資料
(1)礦井通風系統圖、反風試驗報告以及反風時保證反風設施完好可靠的檢查報告。
(2)礦井供電系統圖和井下電話的安裝地點。
(3)井下消防----灑水管路、排水管路和壓風管路的系統圖。
(4)地面和井下消防材料庫位置及其儲備的材料、設備、工具的品名和數量登記表。
(5)地面、井下對照圖。
2.文字說明
文字說明中包括:
(1)可能發生事故的地點以及地點的自然條件、生產條件及預防的事故性質、原因和預兆。
(2)保證人員安全撤退的措施。
(3)預防、處理各種事故和恢復生產的具體技術措施。
(4)實現預防措施的單位及負責人。
(5)參加處理事故的人員組成、分工和其他有關人員名單、通知方法和順序。
3.安全迅速撤退人員的措施
(1)及時通知災區和受威脅地區人員的方法及所需材料設備。
(2)人員撤退路線及該路線上需設的照明設備、路標、自救器及臨時避難硐室的位置。
(3)風流控制方法、實現步驟及其適用條件。
(4)發生事故后,對井下人員的統計方法(一般采用定位卡和考勤記錄統計在井下的人數及其姓名)。
(5)救護隊員向遇災人員接近的移動路線。
(6)向待救人供給空氣、食物和水的方法。
《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隨著客觀條件的變化,每季度還要對《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作出相應的修改與補充。
三、《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的編制方法、審批程序及其貫徹執行
(1)《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編制由礦長安排總工程師組織單位有關人員編制,
(2)《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必須在每年開始前1個月報批。
(3)在每季開始前15天,礦總工程師根據礦井自然條件和采掘工程的變動等情況,組織有關科室進行修改和補充。
(4)已批準的《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由礦長負責組織實施。
(5)已批準的《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應立即向全體職工(包括全體礦山救護隊員)貫徹,組織學習,并進行考試。沒有學習過或考試不及格,不熟悉《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有關內容的干部和工人,不準下井工作。《災害預防與處理計劃》如有修改補充,還應組織職工重新學習。
(6)每年必須至少組織1次礦井救災演習。對演習中發現的問題,必須采取措施,立即改正。
(1)確定最短安全路線。
(2)計算各救護小隊的最短行動路線。
(3)計算火災發生后的通風穩定性,選取防止風流逆轉的措施。
第二節?煤礦事故應急預案
一、編制事故應急預案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一)事故應急預案的編制原則
1、符合性
2、針對性
3、可操作性
4、動態性
5、體現性
(二)編制事故應急預案的注意事項
1、必須明確安全撤退人員應該采取的具體措施
2、必須明確各類災害事故的處理措施和原則
3、要有正確的編制程序。
二、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內容
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是針對可能發生的重大事故所需的應急準備和響應行動而制定的指導性文件,其重要內容包括方針與原則、應急策劃、應急準備、應急響應、現場恢復、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和附件這7大要素:
1.方針與原則
應急救援預案應有明確的方針和原則作為指導應急救援工作的綱領。
2.應急策劃
應急策劃是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編制的基礎,是應急準備、響應的前提條件,應明確煤礦的基本情況,以及危險分析與風險評價、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等結果。
包括;基本情況,危險分析,資源分析,法律法規要求等
3.應急準備
(1)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設置、組成人員和職責劃分。
設置分級應急救援組織機構。組成人員應包括主要負責人及有關管理人員.現場指揮人。
主要職責為:組織制訂煤礦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負責人員、資源配置、應急隊伍調動;確定現場指揮人員;協調事故現場有關工作;批準本預案的啟動與終止;事故狀態下各級人員的職責;煤礦事故信息的上報工作;接受集團公司的指令和調動;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負責保護事故現場及相關數據。
(2)在煤礦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中應明確預案的資源配備情況:包括應急救援保障、救援需要的技術資料、應急設備和物資等,并確保其有效使用。
①應急救援保障分為內部保障和外部保障:
內部保障的內容:確定應急隊伍;
各種技術資料的存放地點、保管人員;
各種保障物資;
各種制度。
外部保障的內容:互助的方式,請求政府、集團公司協調應急救援力量,應急救援信息咨詢,專家信息。
②應急救援應提供的技術資料:
通常包括:礦井平面圖、巷道布置圖、采掘工程平面圖、井下運輸系統圖、礦井通風系統圖以及排水、防塵、防火注漿、壓風、充填、抽放瓦斯等管路系統圖,井下避災路線圖,安全監測裝備布置圖,瓦斯、煤塵、頂板、水、通風等數據,程序、作業說明書和聯絡電話號碼和井下通信系統圖等。
③應確定所需的應急設備和物資,并保證充足提供:
一般包括:報警通訊系統,井下應急照明和動力,自救器、呼吸器,安全避難場所,開關和切斷閥,消防設施,急救設施和通訊設備。
(3)教育、訓練與演練。
4.應急響應
(1)報警、接警、通知、通訊聯絡方式。
確定24h有效的報警裝置;24h有效的內部、外部通訊聯絡手段;事故通報程序。
(2)預案分級響應條件。
(3)指揮與控制。
(4)煤礦事故發生后應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
(5)警戒與治安。預案中應規定警戒區域劃分、交通管制、維護現場治安秩序的程序。
(6)人員緊急疏散、安置。
(7)危險區的隔離。
(8)檢測、搶險、救援、消防、控制事故擴大的措施。
(9)受傷人員現場救護、救治與醫院救治。
(10)公共關系。依據事故信息、影響、救援情況等信息發布要求,明確事故信息發布批準程序;媒體、公眾信息發布程序;公眾咨詢、接待、安撫受害人員家屬的規定。
(11)應急人員安全。
5.現場恢復
6.預案管理與評審改進
三、應急演練的組織與實施
(一)演練的類型
可采用不同規模的應急演練方法對應急預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進行評估,如桌面演練、功能演練和全面演練等。
1.桌面演練
桌面演練的特點是對演練情景進行口頭演練,一般是在會議室內舉行。其主要目的是鍛煉參演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解決應急組織相互協作和職責劃分的問題。
2.功能演練
功能演練是指針對某項應急響應功能或其中某些應急響應行動舉行的演練活動,主要目的是針對應急響應功能,檢驗應急人員以及應急體系的策劃和響應能力
3.全面演練
全面演練指針對應急預案中全部或大部分應急響應功能,檢驗、評價應急組織應急運行能力的演練活動。
(二)演練的參與人員
應急演練的參與人員包括參演人員、控制人員、模擬人員、評價人員和觀摩人員。
1.參演人員
參演人員是指在應急組織中承擔具體任務,并在演練過程中盡可能對演練情景或模擬事件做出真實情景下可能采取的響應行動的人員,相當于通常所說的演員。
2.控制人員
控制人員是指根據演練情景,控制演練時間進度的人員。
3.模擬人員
模擬人員是指演練過程中扮演、代替某些應急組織人員,或模擬緊急事件、事態發展的人員。
4.評價人員
評價人員是指負責觀察演練進展情況并予以記錄的人員。
5.觀摩人員
觀摩人員是指來自有關科室、外部機構以及旁觀演練過程的觀眾。
(三)演練實施的基本過程
建立應急演練策劃小組,策劃小組由多種專業人員組成,
綜合性應急演練的過程可劃分為演練準備、演練實施和演練總結3個階段。
(四)演練結果的評價
將演練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分為不足項、整改項和改進項。
1.不足項
不足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應急準備缺陷
2.整改項
整改項指演練過程中觀察或識別出的,單獨不可能在應急救援中對公眾的安全與健康,造成不良影響的應急準備缺陷。
3.改進項
改進項指應急準備過程中應予改善的問題。
篇3:礦井主要災害預防管理制度事故應急救援制度
1、我礦主要災害包括:水災、火災、瓦斯、煤塵、提升運輸、頂板等災害。
2、為預防各類災害事故的發生,保證礦井的安全生產,礦組織專門制定《2007年礦井災害預防處理計劃和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根據各類災害的存在條件、危險分析、危害程度范圍預測等分別制定了預防措施,并根據事故性質制定了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明確發生事故后的上報制度及應采取的應急救援措施,并報集團公司批準。不編制或內容不全、不及時上報的對責任人罰款50元,
3、礦長、總工程師及各專業要組織職工對礦井災害預防計劃和救援預案進行學習,認真抓好落實,讓每一名職工了解掌握礦井的災害隱患及預防與處理措施,否則對責任人罰款10-50元。
4、礦長負責《災防計劃》所列工程項目的落實,并根據礦井生產中實際變化情況,有通防科及時對《災防計劃》修改補充(每季度至少一次)。對修改后的《災防計劃》要及時向職工傳達貫徹,否則對責任人罰款10-50元。
5、每年必須要與救護隊聯合,有計劃的組織一次礦井反風演習和救災演習,并進行總結,演習過程中發現的問題要及時采取措施加以整改,提高礦井抗災能力,否則對責任人罰款10-50元。
6、按照明確職責,重點檢查、預防為主的原則。各專業根據所轄范圍,對可能出現的事故危害,提出處理意見或整改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否則對責任人罰款10-50元。
7、對特殊地點實行重點監控管理,由專業領導分班盯崗,及時匯報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類異常現象,否則對責任人罰款10-50元。
8、出現異常情況,各崗位作業人員要及時匯報礦調度室、專業領導,根據事故應急處理計劃或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人員,采取措施,積極組織自救,否則對責任人罰款10-50元。
9、以上考核由通防科負責建立考核臺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