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質災害防治安全知識范本
1、什么是地質災害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地質作用和(或)人為地質作用使地質環境惡化,并造成人類生命財產損失或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遭受破壞的災害事件。地質災害的類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等。
2、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的職責有哪些(1)熟悉、了解、掌握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有關災情情況和變化情況,并隨時報告,協助鄉鎮政府、國土部門進行地災調查及防治知識宣傳;(2)汛期嚴格按照規定對地質災害隱患點實施全天侯監測和采取應急治理措施;(3)發現臨災跡象,按照規定及時吹口哨、鳴鑼發出警報,組織人員迅速疏散轉移,并迅速上報災情;(4)對地質災害監測設備和治理工程設施管理保護。
3、大雨過后為什么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在大雨過后極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是因為降雨的滲透水作用,是產生滑坡的主要外因。其作用一是滲透水進入土體孔隙或石縫,使土石的抗剪強度降低;二是滲透水補給地下水,使地下水位或地下水壓增加,對巖土體產生浮托作用,土體軟化、飽和,結果也造成抗剪強度的降低。所以,降雨一般對滑坡可起到誘發或促進作用。
4、什么樣的雨量易引發地質災害日降雨量在50毫米-99.9毫米(暴雨)易引發局地地質災害;日降雨量在100毫米-250毫米及大于250毫米(大暴雨,特大暴雨)極易引發大范圍大規模的地質災害。
5、地質災害發生前有哪些自然現象地質災害發生前有以下自然現象:(1)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或出現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水水位突變、水色突然渾濁或翻砂、冒氣等異?,F象;(2)動、植物異常,如蛇擋道,蚯蚓上路亂竄,螞蟻成群結隊攜幼搬遷上樹,豬、狗、牛、羊、雞等惶恐不安、不入窩圈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
6、崩塌發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崩塌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征有:(1)前緣時有掉塊、墜落現象,小崩小塌不斷發生;(2)山坡腳部出現新的破裂形跡,可嗅到異常氣味;(3)偶爾聽見巖石的撕裂、摩擦錯碎的聲音;(4)出現熱氣、氡氣,地下水質、水量等異常;(5)動植物出現異?,F象。
7、滑坡發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滑坡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征有:(1)滑坡前緣出現橫向及縱向放射狀裂縫,前緣土體出現隆起現象;(2)滑體后緣裂縫急劇加長加寬,新裂縫不斷產生,滑體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巖土體出現松馳,小型坍滑現象;(3)滑帶巖土體因摩擦錯動發出聲響。并從裂縫中冒出熱氣或冷風;(4)在滑坡前緣坡腳處,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復活現象,或出現泉水(井水)突然干枯、井(鉆孔)水位突變等異?,F象;(5)動物驚恐異常,如豬、狗、牛、羊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變態,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6)滑體上如有長期位移觀測資料,臨滑前,無論是水平位移量還是垂直位移量,均會出現加速變化的趨勢。
8、泥石流發生的前兆特征有哪些
泥石流災害發生的前兆特征有:動、植物異常,如豬、狗、牛、羊、雞驚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亂竄,植物形態發生變化,樹林枯萎或歪斜等現象;山谷中傳出轟鳴聲,主河流水上漲和正常流水突然中斷;長期降雨或突降暴雨要注意防范泥石流。
9、哪些人類活動極易產生滑坡
(1)開挖坡腳、修建公路、鐵路、依山建房建廠等工程,常因坡體下部失去支撐而發生下滑;(2)蓄水排水,水渠和水庫的浸溢漏水,工業生產用水和廢水排放,農業灌溉等,均使水流滲入坡體,加大孔隙水壓力,軟化土石,增大坡體容量,誘發滑坡;水庫水位上下急劇變動,加大坡體動水壓力,也可誘發滑坡;(3)堆填加載,斜坡上興建樓房,修建重型工廠、大量堆填土石、礦渣等使斜坡失去平衡而順軟弱面下滑;(4)亂砍濫伐,劈山采礦的爆破作用,使斜坡巖土體振動破碎,產生滑坡;(5)山坡上亂采濫伐,坡體失去保護,有利于雨水等流水滲入而誘發滑坡。
10、當住宅被洪水淹沒或圍困時,如何避險
(A)安排家人向屋頂轉移,并穩定好他們的情緒;(B)想辦法發出呼救信號,與外界取得聯系,以便得到及時救援;(C)利用竹木等漂浮物將家人護送漂移至附近的高大建筑物上或較安全的地方。
11.洪水來臨前的防御措施
(1)要保持冷靜,防止恐懼心理。(2)“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可作為防洪的基本思路,要選擇登高避難的方式。如基礎牢固的屋頂、大樹等。(3)利用各種通訊設備發出求救信號,并設法保持聯系。(4)洪水圍困后,沒有足夠的安全措施,不要輕易采取轉移行動。
12、山區極易引發地質災害的主要時段是什么時間
山區在每年的5月至9月是汛期,降雨量集中,尤其是強降雨持續降雨期間,極易產生山洪暴發,(特別是6月中旬至8月底)是引發地質災害的高發時段。
13、當遇上滑坡發生時,應該怎么辦
當處在滑坡體上時,首先應保持冷靜,不能慌亂?;艁y不僅浪費時間,而且極可能做出錯誤的決定。要迅速環顧四周,向較為安全的地段撤離。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動迅速,都有可能跑離危險區段。跑離時,以向兩側跑為最佳方向。在向下滑動的山坡中,向上或向下跑是很危險的。當遇無法跑離的高速滑坡時,更不能慌亂,在一定條件下,如滑坡呈整體滑動時,原地不動,或抱住大樹等物,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自救措施。
篇2:地質災害防治預測預報制度
預測預報是煤礦生產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地測防治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加強礦井防治水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尖兵”作用,超前、準確地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結合礦井生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一、職責劃分
(1)防治水中心職責
1、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
2、編制礦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及臨時預報,并跟蹤驗證分析和總結。
3、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編制上報工作。
4、負責督促施工隊組按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或臨時地質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5、負責施工隊組超前探放水、地質鉆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務的安排及報工工作。
(2)調度室職責
1、負責井下開掘及回采過程中出現的地質條件變化時信息的傳遞。
2、負責地質構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關協調工作。
(3)瓦斯隊職責
負責提供各采掘開頭面實測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數據、分析預測結果,用來作為地質預測預報資料。
(4)采掘隊組職責
1、根據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2、負責在掘進或回采過程中水文發生異常時,及時向礦調度室和防治水中心匯報。
二、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主要依據
1、根據《礦井地質報告》中已經查明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陷落柱、沖刷帶、褶曲、薄煤區、查明的水文地質情況等進行預測預報。
2、根據巷道在掘進、回采過程中實際揭露水文地質情況,利用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的規律,對相鄰巷道或工作面進行預測預報。
3、根據超前鉆探和物探探查結果,發現地質構造或富水區,進行補充臨時水文地質預報。
4、根據精查地質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質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5、根據巷道施工過程中實際揭露巷道頂板淋水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6、利用有關水文地質科研成果進行預測預報工作。
7、探查井田地質構造的導水性,總結地質構造的導水規律,預測預報礦井涌水情況。
三、預測預報工作要求
1、防治水中心按《煤礦地質工作規定》、《煤礦防治水規定》及《地質災害防治與測量安全生產標準化標準考核定級辦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礦井地質、水文地質等原始資料,作為開展預測預報的基本工作內容。
2、防治水中心在每月22日根據礦生產接續安排,編制月度《地質預測預報》,部門審核后經總工程師簽字,于每月25日前報送有關職能部門和礦領導、施工單位。
3、根據施工單位及調度室的反饋信息,施工現場出現地質構造時,防治水中心地質技術員應及時深入現場觀測,編寫臨時地質預報并發放施工隊及相關職能部室。
4、各施工單位認真參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并納入到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中,及時向職工貫徹學習,使生產作業人員了解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情況。學習要有記錄、簽字。地質測量科要不定期檢查貫徹學習記錄。
5、相關施工單位在預報下發后要嚴格按預報要求執行,當工作面地質情況發生異常變化時,及時向防治水中心反饋現場情況。
6、地質人員必須跟蹤收集地質資料,現場情況變化較大時,及時跟蹤補充預報。
7、防治水中心要嚴格按《地質災害防治與測量安全生產標準化》要求,及時收集編錄原始地質資料、涌水資料,并分析總結規律,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預報的結果應能保證煤礦正常生產,杜絕出現因預報錯誤造成工程事故。
8、防治水中心要積極與有關科研單位開展防治水科研工作,引進推廣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預測預報手段,提高預測預報的水平及準確度。
9、《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必須在綜合分析各種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要做到及時、準確,能夠有效指導生產。
四、預測預報內容要求
(1)預測預報基本內容
1、采/掘工作面(巷道)名稱,現采掘位置,下月(季)計劃采/掘范圍。
2、頂底板巖性,頂板裂隙發育程度。
3、地質構造、涌水情況。
4、對影響采掘的斷層、陷落柱、沖刷帶等地質構造要進行專門臨時預報。
5、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2)斷層預測預報內容:斷層位置、性質、產狀、落差、影響范圍、含水性、導水性、建議或處理意見。
(3)陷落柱預測預報內容:陷落柱的位置、形狀、大小,陷落柱體與圍巖接觸部位的充填物性質和特征,陷落柱內巖塊的性質及充填物的密實程度。陷落柱裂隙和導水富水情況。
(4)沖刷帶預測預報內容:沖刷帶的位置,沖刷變薄帶方向和范圍,沖刷帶切割深度、范圍、富水情況。
(5)水文預測預報內容:充水因素分析、預測積水范圍、積水量,預測涌水范圍及涌水量大小。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五、獎懲和其它
嚴格按照《煤礦地質工作規定》、《煤礦防治水規定》及《煤礦安全生產標準化基本要求及評分方法》的要求向有關職能科室提供預測預報,施工單位嚴格按照預測預報編制作業規程及安全技術措施,對在水害預測預報及探放水工作中作出貢獻的單位及個人進行獎勵,對預報不及時、探放水或鉆探地質構造過程中不創造施工條件、延誤工作的,給予批評教育;造成嚴重后果的,對相關責任人給予經濟處罰、組織處理或行政處分等。
篇3:地質災害防治技術管理制度
1、礦井地質工作是指在原勘探報告的基礎上,從礦井基本建設開始,直到閉坑為止的全部地質工作。礦井總工程師(或技術負責人)具體負責煤礦地質工作的組織實施和技術管理。?
2、按照《煤礦地質工作規定》,礦井應當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編制相關地質報告、圖件和臺賬。報告、圖件和臺賬都應數字化、信息化,內容真實可靠,每年對相關內容進行補充完善。圖件的比例尺以滿足工作需要為原則。
3、礦井地質類型每5年應重新確定。當礦井發生影響地質類型劃分的突水和煤與瓦斯突出等地質條件變化時,礦井應在1年內重新進行地質類型劃分。
4、礦井應設立地測部門,配備所需的地質及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和儀器設備,建立健全煤礦地質工作規章制度。?
5、礦井地質工作應當堅持“綜合勘查、科學分析、預測預報、保障安全”的原則。?
6、對重大技術問題要組織相關技術人員進行討論,制定實施方案報請總工程師批準。
7、礦井應建立地質資料檔案室,并由專人負責管理;資料要齊全、完整,分類妥善保存,便于利用。?
8、礦井應組織或安排地質技術人員介紹繼續教育或業務培訓,每3年至少進行1次。
9、研究礦井地層、地質構造、煤層、煤質、瓦斯、水文地質和其他開采地地質特征及其變化規律,開展地質類型劃分。
10、查明影響礦井安全生產的各種隱蔽致災地質因素,做好相應的預測預報工作。
11、進行地質補充調查與勘探、地質觀測、資料編錄和綜合分析,提供礦井建設和生產各個階段所需要的地質資料,解決礦井安全生產中的各種地質問題。
12、估算和核實礦井煤炭資源/儲量以及礦井瓦斯(煤氣層)資源/儲量,掌握資源/儲量動態,為合理安排生產提供可靠依據。
13、調查、研究礦井含煤地層*(伴)生礦產的賦存情況和開采利用價值。
14、在工作面回采或者掘進前宜采用“瞬變電發勘探”、“地面直流電法”等技術手段,對工作面范圍內的老窯采空區、陷落柱、斷層帶等進行物探,盡量查明地質構造情況,以便采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5、礦井應積極采用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和新裝備,認真開展煤礦地質研究,不斷提高煤礦地質工作的技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