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火安全事故處理報告
一、事故發生情況
2013年11月17日下午16時20分左右,喜盈水月軒工程,A棟1-7~1-10軸交1-A軸在第六層外架安全網被燒著。過火面積約10M2左右,沒有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約100元以內。
二、事故應急處理
故事發生后項目部立即啟動《緊急事件應急預案》,項目負責人及時組織人員進行救火。用對講機呼叫安全員和現場管理人員注意安全,并指揮就近的施工人員拿滅火器救火。兩個工人從左、右兩個方向同時打開滅火器撲火,明火在約半分鐘內全部撲滅,后兩分鐘再仔細檢查著火部位,確定火已全部息滅,溫度已降至常溫才離開。
三、事故調查與分析
故事發生時在著火的正上方的11層,有電焊工在焊接11層邊柱鋼筋,并有火星往下掉,初步斷定是焊接鋼筋的焊渣引起的。項目負責人和安全員及項目管理人員通知鋼筋焊接班組長一同到著火點巡察,發現外架上不同層都有焊渣,即確定此次著火是由鋼筋焊接的焊渣掉到安全網上引起的。
四、事故處理
確定發生的原因后,立即下令鋼筋焊接班組暫停施工,為避免本次事情再次發生采取措施如下:
1)安全員再次對電焊班組進行安全教育;
2)邊柱鋼筋焊接時,用木板將樓面與外架攔擋隔離;
3)每臺焊機旁邊都要配備一個滅火器。
五、事故總結
通過此次事故,我們進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事故的發生,也督促我們反思在工作中安全管理、制度管理上存在的不足。為此,我們要從中吸取教訓,查找不足,加強巡視排查隱患力度,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提高安全管理意識,確保工作安全順利進行。
廣東省化州市第四建筑工程公司
日期:2013年11月20日
篇2:X煤礦安全事故處理措施
一、處理火災事故時安全技術措施
進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主要進風巷和硐室發生火災時,為了搶救井下人員,應反風或風流短路。如果不能反風或停風后風流能逆轉時,也可停止主要通風機運轉,但要防止引起瓦斯積聚。
反風前,必須將原進風側的人員撤出,并采取阻止火災蔓延的措施,防止反風后火災向進風側蔓延。
在瓦斯礦井應盡量采用正常通風方式。如必須反風或風流短路時,應加強瓦斯檢查,防止引起瓦斯爆炸。
滅火中只有在不致使瓦斯很快積聚到爆炸危險濃度,且能使人員迅速退出危險區時,才能采用停止通風的方法。
用水或注漿的方法滅火時,應將回風側人員撤出。
滅火應從進風側進行。為控制火勢可采取措施設置水幕、拆除木支架(巖石堅固時)、拆掉一定區段巷道中的木背板及建造臨時防火密閉等措施,阻止火勢蔓延。
用水滅火時,必須具備下列條件:火源明確;水源、人力、物力充足;有暢通的回風道;瓦斯濃度不超過2%。為了防止引起水煤氣爆炸,水流不要對準火焰中心,應從火焰的外圍噴灑,隨著燃燒物溫度的降低,逐步逼向火源中心。滅火時要有足夠的風量,使水蒸氣直接排入回風道。
向火源大量灌水或從上部灌漿時,不準靠近火源地點作業;用水快速淹沒火區時,密閉附近不得有人。
進風的下山巷道著火時,必須采取防止火風壓造成風流紊亂和風流逆轉的措施。改變通風系統和通風方式時,必須有利于控制火風壓。
撲滅瓦斯燃燒引起的火災時,不得使用震動性的滅火手段,防止擴大事故。
采用隔絕法封閉火區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盡量縮小火區范圍。
首先建造臨時密閉墻,然后建造永久密閉墻。
在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時,應設置防爆墻。
二、處理瓦斯、煤塵爆炸事故時安全技術措施
進入前切斷災區電源。
注意檢查災區內各種有害氣體的濃度,檢查溫度及通風設施的破壞情況。
穿過支架被破壞的巷道時,要架好臨時支架,以保證退路安全。
通過支護不好的地點時,隊員要保持一定距離按順序通過,不要推拉支架。
進入災區行動要謹慎,防止碰撞產生火花,引起爆炸。
三、煤與瓦斯突出事故時安全技術措施
進入災區偵察時,應查清遇險遇難人員數量及分布情況,通風系統和通風設施破壞情況,突出的位置,突出物堆積狀態,巷道堵塞情況,瓦斯濃度和波及范圍,發現火源立即撲滅。
偵察中發現遇險人員應及時搶救,為其佩戴隔絕式自救器或全面罩氧氣呼吸器,引導出災區。對于被突出煤炭阻在里面的人員,應利用壓風管路、打鉆等輸送新鮮空氣救人,并組織力量清除阻塞物。如不易清除,可開掘繞道,救出人員。
發生突出事故,不得停風和反風,防止風流紊亂擴大災情。如果通風系統和通風設施被破壞,應設置臨時風障、風門及安裝局部通風機恢復通風。
因突出造成風流逆轉時,要在進風側設置風障,并及時清理回風側的堵塞物,使風流盡快恢復正常。
發生突出事故,要慎重考慮災區是否停電。如果災區不會因停電造成被水淹的危險時,應遠距離切斷災區電源。如果災區因停電有被水淹危險時,應加強通風,特別要加強電器設備處的通風,做到送電的設備不停電,停電的設備不送電,防止產生火花,引起爆炸。
瓦斯突出引起火災時,要采用綜合滅火或惰氣滅火。如果瓦斯突出引起回風井口瓦斯燃燒,應采取隔絕風量的措施。
恢復突出地區通風時,要設法經最短路線將瓦斯引入回風道。排風井口50m范圍內不得有火源,并設專人監視。
處理巖石與二氧化碳突出事故時,除嚴格執行煤與瓦斯突出的各項規定外,還必須對災區加大風量,迅速搶救遇險人員。佩戴氧氣呼吸器進入災區時,應帶好防煙眼鏡。
四、處理冒頂事故時安全技術措施
如果通風系統遭到破壞,應迅速恢復通風。
在處理冒頂事故以前,應向在事故附近地區工作的干部和工人了解事故發生原因、冒頂地區頂板特性、事故前人員分布位置、瓦斯濃度等,并實地查看周圍支架和頂板情況,必要時加固附近支架,保證退路安全暢通。
搶救人員時,用呼喊、敲擊或采用尋人儀探測等方法,判斷遇險人員位置,與遇險人員保持聯系,鼓勵他們配合搶救工作。對于被埋、被堵的人員,應在支護好頂板的情況下,用掘小巷、繞道通過冒落區或使用礦山救護輕便支架穿越冒落區接近他們。一時無法接近時,應設法利用壓風管路等提供新鮮空氣、飲料和食物。
處理冒頂事故中,始終要有專人檢查瓦斯和觀察頂板情況,發現異常,立即撤出人員。
清理堵塞物時,使用工具要小心,防止傷害遇險人員;遇有大塊矸石、木柱、金屬網、鐵梁、鐵柱等物壓人時,可使用千斤頂、液壓起重器、液壓剪刀等工具,進行處理。
搶救出的遇險人員,要用毯子保溫,并迅速運至安全地點,進行輸氧或由醫生進行急救包扎,盡快送醫院治療。對長期困在井下的人員,不要用燈光照射眼睛,飲食要由醫生決定。
五、處理井巷遭受水淹時安全技術措施
到達事故礦井后,及時了解災區情況、水源、事故前人員分布、礦井有生存條件的地點及進入該地點的通道等,并計算被堵人員所在地點容積、氧氣、瓦斯濃度,計算出被困人員應救出的時間。
救護隊在偵察中,應判定遇險人員位置,涌水通道、水量、水的流動線路,巷道及水泵設施受水淹程度,巷道沖壞和堵塞情況,有害氣體(ch4、co2、h2s等)濃度及在巷道散布情況和通風情況等。
采掘工作面發生透水時,第1個小隊一般應進入下部水平救人,第2小隊應進入上部水平救人。
對于被困在井下的人員,其所在地點高于透水后水位,可利用打鉆等方法供給新鮮空氣、飲料及食物;如果其所在地點低于透水后水位時,則禁止打鉆,防止泄壓擴大災情。
礦井透水量超過排水能力,有全礦和水平被淹危險時,在下部水平人員救出后,可向下部水平或采空區放水。如果下部水平人員尚未撤出,主要排水設備受到被淹威脅時,可用裝有粘土、砂子的麻袋構筑臨時防水墻,堵住泵房口和通往下部水平的巷道。
處理上山巷道透水時應注意下列事項:
(1)防止二次透水、積水和淤泥的沖擊。
(2)透水點下方要有能存水及存沉積物的有效空間,否則人員要撤到安全地點。
(3)保證人員在作業中的通訊聯系和安全退路。
六、排放瓦斯安全技術措施
按照排放瓦斯措施,礦山救護隊要逐項檢查,符合規定后方可排放。
排放前,要撤出回風側的人員,切斷回風流的電源,如果回風側有火區時,要進行認真檢查,并予以嚴密的封閉。
排放時,要有專人檢查瓦斯,回風流中的瓦斯濃度應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
排放結束后,礦山救護隊應與現場通風、安監部門一起進行檢查,待通風正常后,方可撤出工作地點。
七、啟封火區安全技術措施
對火區啟封計劃要組織學習和討論,并逐項進行檢查落實,符合規定后,應制定出自己的行動計劃。
啟封前,要在鎖風的情況下進行詳細偵察,檢查火區的溫度、各種氣體濃度及巷道支護等情況,發現有復燃征兆時,要立即重新封閉。
啟封前,必須把回風側的人員撤到安全地點,切斷回風流的電源。在通往回風道交叉口處設柵欄、警標,并做好重新封閉的準備工作。
啟封時,要逐段恢復通風,認真檢查各種氣體濃度和溫度變化情況。有復燃危險時,必須立即重新封閉火區。
啟封工作結束后,礦山救護隊要按《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進行值班,3天內無復燃象征時,撤出工作地點。
八、參加煤與瓦斯突出煤層的震動性放炮安全技術措施
根據批準的措施,檢查準備工作的落實情況。
攜帶滅火器和其它必要的裝備在指定地點值班,并在放炮之前佩戴好氧氣呼吸器。
在放炮30min后,礦山救護隊佩戴呼吸器進人工作面進行檢查,如放炮引起火災要立即撲滅。
在瓦斯全部排放完畢后,礦山救護隊要與通風、安監等部門共同檢查,通風正常后,方可離開工作地點。
九、反風演習安全技術措施
根據批準的反風演習計劃措施,逐項檢查準備工作的落實情況。
反風前,救護隊應佩戴氧氣呼吸器和攜帶必要的技術裝備在井下指定地點值班,同時測定礦井風量和檢查瓦斯濃度。
反風10min后,經測定風量達到正常風量的40%,瓦斯含量不超過《煤礦安全規程》規定時,應及時報告指揮部。
恢復正常通風后,救護隊應將測定的風量、檢測的瓦斯濃度報告指揮部,待通風正常后方可離開工作地點升井。
十、處理淤泥、粘土和流砂潰決事故時安全技術措施
處理淤泥、粘土和流砂潰決事故時,礦山救護隊主要任務是救助遇險人員,清除透入井巷中的淤泥、粘土和流砂,加強有毒有害氣體檢查,恢復通風。如果通風正常,則清除工作應由本礦人員進行。
潰出的淤泥、粘土和流砂如果困堵了人員,要用呼喊、敲擊等方法與他們取得聯系,采取措施輸送空氣、飲料和食物。在進行清除工作的同時,尋找最近距離掘小巷接近他們。
當泥砂有流入下部水平的危險時,應將下部水平人員撤到安全處。
如開采的為急傾斜煤層,粘土和淤泥或流砂流入下部水平巷道時,救護工作只能從上部水平巷道進行,嚴禁從下部接近充滿泥砂的巷道。
當救護小隊在沒有通往上部水平安全出口的巷道中逆泥漿流動方向行進時,基地應設待機小隊,并與進入小隊保持不斷聯系,以便隨時通知進入小隊返回或進入幫助。
6、在淤泥已停止流動,尋找和救助人員時,應在鋪于淤泥上的木板上行進。
7、因受條件限制,須從斜巷下部清理淤泥、粘土、流砂或煤渣時,必須制定專門措施,由礦長親自組織搶救,設有專人觀察,防止泥砂積水突然沖下;并應設置有安全退路的躲避硐室。出現險情時,人員立即進人躲避硐室暫避。在淤泥下方沒有阻擋的安全設施時,不得進行清除工作。
調度室
2011年12月19日
篇3:建設工程安全事故處理程序
一、事故發生及時報告
建筑施工現場發生傷亡事故后,負傷人員或最先發現事故的現場人員人應立即將事故概況(包括傷亡人數、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原因)等報告本單位工程項目經理部領導或安全技術人員,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當于1小時內向事故發生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報告,并有組織、有指揮地搶救傷員、排除險情。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有關部門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和施工現場情況,用快速辦法分別通知和報告公安機關、勞動部門、工會、人民檢察院及上級主管部門。
二、發生事故后迅速搶救傷員并保護好事故現場
事故發生后,首先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傷員和排除險情,預防事故的蔓延擴大。同時,為了調查事故、查清事故原因,必須保護好事故現場。因搶救負傷人員和排除險情而必須移動現場物件時,要進行錄像、攝影或畫清事故現場示意圖,并做出標記。因為事故現場是提供有關物證的主要場所,是調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觀條件,所以要嚴加保護。要求現場各種物體的位置、顏色、形狀及其物理、化學性質等盡可能保持事故發生時的狀態。必須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
清理事故現場應在調查組確認現場取證完畢,并征得上級勞動安全監察部門、行業主管部門、公安部門、工會等同意后進行。不得借口恢復生產,擅自清理現場將現場破壞。
三、組織事故調查組
一般事故,由企業負責人或其指定人員組織生產、技術、安全等有關人員以及工會成員組成事故調查組。較大事故,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事故發生地的市(或者相當于設區的市一級)勞動安全監察、公安、工會組成的事故調查組對事故進行調查。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主管部門或者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會同同級勞動部門、公安部門、監察部門、工會組成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根據事故性質,可邀請人民檢察院派員參加或有關專家、工程技術人員進行鑒定。但與事故有直接利害關系的人員不得參加事故調查組。
四、現場勘察
在事故發生后,調查組必須到現場進行勘察。現場勘察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涉及到廣泛的科學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對事故的現場勘察必須及時、全面、細致、客觀。現場勘察的主要內容有:
1、作出筆錄。發生事故的時間、地點、氣象等;現場勘查人員的姓名、單位、職務;現場勘查起止時間、勘查過程;能量逸散所造成的破壞情況、狀態、程度等;設備損壞或導常情況及事故前后的位置;事故發生前勞動組合、現場人員的位置和行動;散落情況;重要物證的特證、位置及檢驗情況等。
2、現場拍照。方位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在周圍環境中的位置;全面拍照。反映事故現場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中心拍照,反映事故現場中心情況;細目拍照,揭示事故直接原因的痕跡物、致害物等。人體拍照,反映傷亡者主要受傷和造成死亡傷害部位。
3、現場繪圖。根據事故類別和規模以及調查工作的需要應繪出下列示意圖:建筑物平面圖、剖面圖;事故時人員位置及疏散(活動)圖;破壞物立體圖或展開圖;涉及范圍圖;設備或工、器具構造圖等。
五、分析事故原因、確定事故性質
通過事故的調查,分析事故原因,總結教訓,制定預防措施,避免類似事故的重復發生;確定事故性質,明確事故的責任人,為依法處理提供證據。
1、查明事故經過,弄清造成事故的各種因素,包括人、物、生產管理和技術管理方面的問題,經過認真、客觀、全面、細致、準確地分析,確定事故的性質和責任。
2、事故分析步驟,首先整理和仔細閱讀調查材料,按GB6441-86標準錄A,對受傷部位、受傷性質、起因物、致害物、傷害方法、不安全狀態和不安全行為等七項內容進行分析,確定直接原因、間接原因和事故責任者。
3、分析事故原因時,應根據調查所確認的事實,從直接原因入手,逐步深入到間接原因。通過對直接原因和間接原因的分析,確定事故中的直接責任者和領導責任者,再根據其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的作用,確定主要責任者。
4、事故的性質,通常分為三類:
(1)、責任事故,即由于人的過失造成的事故。
(2)、非直接責任事故,即由于人們不能預見或不可抗拒的自然條件變化所造成的事故;或時在技術改造、發明創造、科學試驗活動中,由于科學條件限制而發生的無法預料的事故。但是,能夠預見并可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的傷亡事故,或由于沒有經過認真研究解決技術問題而造成的事故,不能包括在內。
(3)、破壞性事故,即為達到既定目的而故意制造的事故。對已確定為破壞性事故的,應由公安機關和企業保衛部門認真追查破案、依法處理。
六、寫出事故調查報告
事故調查組應著重把事故發生經過、原因、責任分析和處理意見以及本次事故教訓和改進工作的建議等,按照《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規定內容逐項寫出文字報告,經調查組全體人員簽字后報批。如調查組內部意見有分歧,應在弄清楚事實的基礎上,對照政策法規反復研究,統一認識。對于個別同志持有不同意見,允許保留,并在簽字時寫明自己的意見。事故調查報告提交期限為事故發生之日起60日內,特殊情況的,延長期限最長不超過60日。事故調查報告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
2、事故發生經過和事故救援情況;
3、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
4、事故發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質;
5、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
七、事故的審理與結案
事故的審理與結案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
(一)事故的審理和結案的權限和期限
企業及其主管部門負責處理的內容包括:(1)執行對事故有責任人員的行政處分;(2)組織防范措施的實施;(3)做好事故的善后處理。
企業及其主管部門根據事故調查組提出的調查報告中的處理意見和防范措施建議,寫出《企業職工傷亡事故調查處理報告書》,報經勞動監察部門審查同意批復后視為結案。
企業在接到對傷亡事故處理的結案批復文件后,要在企業職工中公開宣布批復意見和處理結果。關于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根據其情節輕重和損失大小,按照是主要責任,重要責任,一般責任,還是領導責任等,予以應得的處分。對有關人員的處分要存入受處分人的檔案。但依法應由司法機關處理的除外。
一般情況下,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處理應當在75天內結案;特別重大事故,在90天內結案,特殊情況不得超過180天。
(二)事故檔案
事故的教訓是用鮮血換來的寶貴財富,應予以記載并歸檔案保存。這是研究改進措施,進行安全教育,并展開科學研究難得的資料。因此,要把事故調查處理的文件、圖集、照片、錄像帶、資料等長期完整的保存下來。
當事故處理結案后,應歸檔的事故資料如下:
1職工傷亡事故登記表;
2.職工死亡、重傷事故調查報告書及批復材料;
3.現場調查記錄、圖紙、照片;
4.技術鑒定和試驗報告;
5.物證、人證材料;
6.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材料;
7.事故責任者的自述材料;
8.醫療部門對傷亡人員的診斷書;
9.發生事故時的工藝條件、操作情況和設計材料;
10.處分決定和受處分人員的檢查材料;
11.有關事故的通報、簡報及文件;
12.注明參加事故調查的人員姓名、職務、單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