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揚州市
為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及《江蘇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特制定揚州市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一、特別重大事故類別
(一)本《預案》所稱特別重大事故,是指在我市境內造成特別重大人身傷亡或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
1.生產經營單位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1000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2.鐵路、水運、礦山、水利、電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3.公路和其它發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在500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4.一次造成職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5.一次造成死亡1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及其以上的火災事故;
6.其它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
(二)本《預案》重點放在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礦山、工程建設、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學危險品、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急性中毒事故。其它事故按照相關部門的規定及預案,由市政府有關部門配合實施應急救援工作。
二、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指揮機構
(一)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實行政府領導、統一組織和分部門牽頭負責的原則。
(二)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總指揮由市長擔任,特殊情況如市長不在揚州時,總指揮由常務副市長擔任。副總指揮由分管副市長擔任,成員由分管秘書長、公安、經貿委、安全監督、衛生等相關部門和縣(市、區)以及駐揚部隊、武警揚州支隊負責人組成。
(三)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立5個指揮部,由有關部門負責。
1.警戒保衛指揮部,由公安局負責。
2.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分別設在以下部門:
(1)道路交通、火災、民用爆炸物品事故由市公安局負責;危險化學品事故由市公安局、市安監局負責;
(2)水上交通事故由市交通局負責;
(3)工業企業生產事故由市經貿委負責;
(4)煤礦事故由市煤炭工業公司負責;
(5)工程建設事故由市建設局負責;
(6)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天然氣管道)等特種設備事故由揚州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
(7)急性中毒事故由市衛生局負責;
(8)其它事故分別由其主管部門或市政府指定部門負責。
3.醫療救護指揮部,由衛生局負責。
4.物資供應指揮部,由市經貿委負責。
5.善后處理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由政府指揮民政、工會、保險或其他部門負責。
三、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辦公室設在市安監局,其職責是:
1.協調各指揮部的工作,形成有效的指揮體系;協調人防、消防、民防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2.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開展救援工作,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根據事故發生狀態,統一部署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并對應急工作中發生的爭議采取緊急處理措施;
4.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及時對預案提出調整、修訂和補充;
5.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用各類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事故后應及時歸還或給予補償;
6.根據事故災害情況,有危及周邊單位和人員的險情時,組織進行人員和物資疏散工作;
7.配合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8.做好穩定社會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工作;
9.適時發布公告,將事故的原因、責任及處理意見公布于眾;
10.建立現代化的監、控、查體系,采用電子網絡地圖等先進手段,及時掌握安全信息,提高事故處理效率;
11.處理指揮中心日常事務,辦理指揮中心交辦的其它事項。
四、特別重大事故報告和現場保護
(一)通訊聯絡
市政府辦公室值班室電話:7875386、7876292
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值班電話:7868165
(二)事故報告
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必須做到:
1.立即將所發生特大事故的情況,報告歸口管理部門和市政府辦公室、市安委會辦公室,并由其迅速分別轉報上級歸口管理部門和省政府辦公廳、省安委會辦公室。
2.在24小時內寫出書面報告,報送上述部門。
3.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2)事故單位的行業類型、經濟類型、企業規模;
(3)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4)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5)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
(6)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7)事故的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三)市政府辦公室值班室接到特別重大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通知秘書長轉告分管市長,同時應通知公安局迅速派人趕赴事故現場,負責事故現場的保護和證據收集工作。必要時政府可將事故情況通報駐軍或武警支隊,請求給以事故搶救或支援。安委會辦公室接報后,也應立即前往事故現場,了解掌握事故情況,組織協調事故救援和調查處理等事宜。
(四)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地的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出標志、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等。
五、事故后應急
(一)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市政府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應及時組織實施相應事故應急預案,并隨時將事故搶險情況報省政府。
(二)交通、供水、供電等公用設施管理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損壞的道路、水、電、通信等有關設施,確保救援工作順利開展。
(三)公安部門應當加強事故現場的安全保衛、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導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對肇事者等有關人員應采取監控措施,防止逃逸。
(四)衛生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急救隊伍,利用各種醫療設施搶救傷員。醫藥部門應當及時提供救護所需藥品。其他相關部門做好搶救配合工作。
(五)經貿委、交通運輸部門應當保證搶險、救災物資供應和運輸。
(六)在搶險救災過程中緊急調用的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阻攔或拒絕。
(七)事故發生初期,事故單位或現場人員應積極采取自救措施,防止事故的擴大。
六、應急救援預案
(一)道路交通事故
1.及時出警,快速處置交通事故現場,交警部門接到交通事故報警后,城區白天必須在5分鐘內到達現場,夜間10分鐘到達現場,公路30分鐘內到達現場,最遲不超過50分鐘,在快速全力搶救傷員的同時,認真做好事故現場的勘察處理和現場保護、交通指揮疏導工作。
2.建立完善的交通事故處置機制。與醫療急救、消防等部門和具有大型起重設備的企業組成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將事故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對于道路發生水毀、塌陷、滑坡等造成的險情,在采取有效措施疏導車輛安全通行的同時,立即通知公路養護部門盡快搶修,確保安全。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公安局負責制定。
(二)水上交通事故
1.為了能在較短時間內趕到事發水域,及時參與救助,減少傷亡和損失,根據長江、運河、湖泊、港口、船舶分布等情況,指定救助碼頭和救助船舶。
2.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調度救助船舶和過往船舶,開赴事故發生地參與救助。分為四組,第一組,轉運事故現場人員;第二組,搜救落水人員;第三組,接應遇險人員上岸,協助醫護救助傷者;第四組,保護事故現場;維護現場秩序,固定事故船舶(水上設施),處理其它意外事件。
3.協同有關部門,分析制定打撈方案,并監管實施,及時清理事故現場障航物體,疏通航道,恢復水上交通,確保其它船舶航行安全。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內河、湖泊由市交通局負責制定;長江水域由揚州海事局負責制定。
(三)火災事故
1.消防部門接警后,應以最快速度趕赴火災地點,根據不同類型火災,由火場指揮部統一指揮,正確選擇進攻路線,控制火勢漫延。防止事態擴大。
2.組織人員從安全通道疏散群眾和貴重物資。有爆炸和有毒氣體泄漏的場所,應及時疏散周邊人員。
3.與醫療救護、公安、交警等部門配合,做好傷員救助,現場保衛、交通疏導等工作,確保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公安局負責制定。
(四)煤礦事故
1.事故發生后,市煤炭工業公司等有關部門應立即趕赴現場,根據不同類型的事故組織實施搶救工作。
(1)瓦斯事故(瓦斯爆炸、窒息、中毒等)。調集風機、風筒等救災物資排除有害氣體;
(2)透水事故。應請專業人員準確判定透水原因及地點、涌水量等。調集水泵、排水管等設備、器材排除井下涌水。并加強通風和恢復通訊聯絡。
(3)塌方、冒頂事故。迅速制定營救方案,調集鉆機、鋼管、掘進設備,設法向塌方被堵區域輸送空氣、水、食品,并建立通訊聯絡系統。
2.調集醫療救護隊伍,搶救傷員和做好防疫工作。
3.組織警力,做好事故區域警戒,維護礦區社會治安,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煤炭工業公司負責制定。
(五)工程建設事故
1.事故發生后,市建設局應組織人員迅速趕往現場,開展搶險工作。
2.制定搶險措施,調集搶險隊伍和施工機械,搜尋遇難和幸存人員。
3.協助醫療救護人員做好受傷人員的搶救工作。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建設局負責制定。
(六)民用爆炸物品和危險化學品事故
1.接警后,市公安部門應迅速趕赴現場,查明爆炸物品或危險化學品的種類和數量。
2.組織力量并采取有效措施處置尚未爆炸的危險物品和疏散人員。
3.搜尋證據,追查或監控有關嫌疑人員。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公安局和市安監局制定。
(七)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事故
1.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組織專業人員趕赴現場,實施搶險。
2.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事故應采取有效措施,切斷氣體等危險源,并設立警戒區域,疏散人員。
3.特種設備事故應視不同情況,及時調動專用設備、設施進行搶險。
4.具體應急預案由揚州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制定。
(八)急性中毒事故
1.衛生部門接到急性中毒報告后,應根據中毒癥狀及特點,迅速組織急救人員開展搶救工作。
2.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衛生局負責制定。
(九)其它事故按照相關部門的預案,由市政府相關部門配合組織實施救援工作。
七、其它事項
(一)本《預案》是作為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實施搶救工作并協助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的指導性意見,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不同情況隨機進行處理。
(二)政府各部門應結合自身特點,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預防特別重大事故的意識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參加特別重大事故搶險救災的義務。駐揚部隊和武警支隊是特別重大事故搶險和保衛的重要力量。
(四)各縣(市、區)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應結合實際和本行業特點,制定出相應切實可行的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使相關人員熟悉、掌握預案的內容和相關措施。要根據條件和環境的變化及時修改補充和完善預案的內容。
(五)各縣(市、區)、各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出的特別重大事故預案,應報市安委會辦公室備案。
(六)本《預案》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篇2: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揚州市
為強化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和《國務院關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責任追究的規定》及《江蘇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規定》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特制定揚州市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一、特別重大事故類別
(一)本《預案》所稱特別重大事故,是指在我市境內造成特別重大人身傷亡或巨大經濟損失以及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
1.生產經營單位發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或經濟損失1000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2.鐵路、水運、礦山、水利、電力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者一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000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3.公路和其它發生一次死亡3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在500萬元及其以上的事故;
4.一次造成職工和居民100人及其以上的急性中毒事故;
5.一次造成死亡10人及其以上或直接經濟損失100萬元及其以上的火災事故;
6.其它性質特別嚴重產生重大影響的事故。
(二)本《預案》重點放在道路交通、水上交通、火災、礦山、工程建設、民用爆炸物品和化學危險品、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急性中毒事故。其它事故按照相關部門的規定及預案,由市政府有關部門配合實施應急救援工作。
二、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指揮機構
(一)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實行政府領導、統一組織和分部門牽頭負責的原則。
(二)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總指揮由市長擔任,特殊情況如市長不在揚州時,總指揮由常務副市長擔任。副總指揮由分管副市長擔任,成員由分管秘書長、公安、經貿委、安全監督、衛生等相關部門和縣(市、區)以及駐揚部隊、武警揚州支隊負責人組成。
(三)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立5個指揮部,由有關部門負責。
1.警戒保衛指揮部,由公安局負責。
2.搶險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分別設在以下部門:
(1)道路交通、火災、民用爆炸物品事故由市公安局負責;危險化學品事故由市公安局、市安監局負責;
(2)水上交通事故由市交通局負責;
(3)工業企業生產事故由市經貿委負責;
(4)煤礦事故由市煤炭工業公司負責;
(5)工程建設事故由市建設局負責;
(6)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天然氣管道)等特種設備事故由揚州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
(7)急性中毒事故由市衛生局負責;
(8)其它事故分別由其主管部門或市政府指定部門負責。
3.醫療救護指揮部,由衛生局負責。
4.物資供應指揮部,由市經貿委負責。
5.善后處理指揮部,根據實際情況由政府指揮民政、工會、保險或其他部門負責。
三、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辦公室設在市安監局,其職責是:
1.協調各指揮部的工作,形成有效的指揮體系;協調人防、消防、民防等多方面力量,形成合力;
2.組織有關部門按照應急預案迅速開展救援工作,力爭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
3.根據事故發生狀態,統一部署應急預案的實施工作,并對應急工作中發生的爭議采取緊急處理措施;
4.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出現的問題,及時對預案提出調整、修訂和補充;
5.在本行政區域內緊急調用各類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事故后應及時歸還或給予補償;
6.根據事故災害情況,有危及周邊單位和人員的險情時,組織進行人員和物資疏散工作;
7.配合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8.做好穩定社會秩序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安撫工作;
9.適時發布公告,將事故的原因、責任及處理意見公布于眾;
10.建立現代化的監、控、查體系,采用電子網絡地圖等先進手段,及時掌握安全信息,提高事故處理效率;
11.處理指揮中心日常事務,辦理指揮中心交辦的其它事項。
四、特別重大事故報告和現場保護
(一)通訊聯絡
市政府辦公室值班室電話:7875386、7876292
市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值班電話:7868165
(二)事故報告
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事故單位必須做到:
1.立即將所發生特大事故的情況,報告歸口管理部門和市政府辦公室、市安委會辦公室,并由其迅速分別轉報上級歸口管理部門和省政府辦公廳、省安委會辦公室。
2.在24小時內寫出書面報告,報送上述部門。
3.事故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1)發生事故的單位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
(2)事故單位的行業類型、經濟類型、企業規模;
(3)事故的簡要經過、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的初步估計;
(4)事故原因、性質的初步判斷;
(5)事故搶救處理的情況和采取的措施;
(6)需要有關部門和單位協助事故搶救和處理的有關事宜;
(7)事故的報告單位、簽發人和報告時間。
(三)市政府辦公室值班室接到特別重大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通知秘書長轉告分管市長,同時應通知公安局迅速派人趕赴事故現場,負責事故現場的保護和證據收集工作。必要時政府可將事故情況通報駐軍或武警支隊,請求給以事故搶救或支援。安委會辦公室接報后,也應立即前往事故現場,了解掌握事故情況,組織協調事故救援和調查處理等事宜。
(四)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事故發生地的有關單位必須嚴格保護事故現場,并迅速采取必要措施搶救人員和財產。因搶救傷員、防止事故擴大以及疏通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動現場物件時,必須做出標志、拍照、詳細記錄和繪制事故現場圖,并妥善保存現場重要痕跡、物證等。
五、事故后應急
(一)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市政府應急救援指揮中心應及時組織實施相應事故應急預案,并隨時將事故搶險情況報省政府。
(二)交通、供水、供電等公用設施管理部門應當盡快恢復被損壞的道路、水、電、通信等有關設施,確保救援工作順利開展。
(三)公安部門應當加強事故現場的安全保衛、治安管理和交通疏導工作,預防和制止各種破壞活動,維護社會治安。對肇事者等有關人員應采取監控措施,防止逃逸。
(四)衛生部門應當立即組織急救隊伍,利用各種醫療設施搶救傷員。醫藥部門應當及時提供救護所需藥品。其他相關部門做好搶救配合工作。
(五)經貿委、交通運輸部門應當保證搶險、救災物資供應和運輸。
(六)在搶險救災過程中緊急調用的物資、設備、人員和占用場地,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阻攔或拒絕。
(七)事故發生初期,事故單位或現場人員應積極采取自救措施,防止事故的擴大。
六、應急救援預案
(一)道路交通事故
1.及時出警,快速處置交通事故現場,交警部門接到交通事故報警后,城區白天必須在5分鐘內到達現場,夜間10分鐘到達現場,公路30分鐘內到達現場,最遲不超過50分鐘,在快速全力搶救傷員的同時,認真做好事故現場的勘察處理和現場保護、交通指揮疏導工作。
2.建立完善的交通事故處置機制。與醫療急救、消防等部門和具有大型起重設備的企業組成快速反應聯動機制,將事故損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3.對于道路發生水毀、塌陷、滑坡等造成的險情,在采取有效措施疏導車輛安全通行的同時,立即通知公路養護部門盡快搶修,確保安全。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公安局負責制定。
(二)水上交通事故
1.為了能在較短時間內趕到事發水域,及時參與救助,減少傷亡和損失,根據長江、運河、湖泊、港口、船舶分布等情況,指定救助碼頭和救助船舶。
2.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立即調度救助船舶和過往船舶,開赴事故發生地參與救助。分為四組,第一組,轉運事故現場人員;第二組,搜救落水人員;第三組,接應遇險人員上岸,協助醫護救助傷者;第四組,保護事故現場;維護現場秩序,固定事故船舶(水上設施),處理其它意外事件。
3.協同有關部門,分析制定打撈方案,并監管實施,及時清理事故現場障航物體,疏通航道,恢復水上交通,確保其它船舶航行安全。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內河、湖泊由市交通局負責制定;長江水域由揚州海事局負責制定。
(三)火災事故
1.消防部門接警后,應以最快速度趕赴火災地點,根據不同類型火災,由火場指揮部統一指揮,正確選擇進攻路線,控制火勢漫延。防止事態擴大。
2.組織人員從安全通道疏散群眾和貴重物資。有爆炸和有毒氣體泄漏的場所,應及時疏散周邊人員。
3.與醫療救護、公安、交警等部門配合,做好傷員救助,現場保衛、交通疏導等工作,確保搶險救災工作順利進行。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公安局負責制定。
(四)煤礦事故
1.事故發生后,市煤炭工業公司等有關部門應立即趕赴現場,根據不同類型的事故組織實施搶救工作。
(1)瓦斯事故(瓦斯爆炸、窒息、中毒等)。調集風機、風筒等救災物資排除有害氣體;
(2)透水事故。應請專業人員準確判定透水原因及地點、涌水量等。調集水泵、排水管等設備、器材排除井下涌水。并加強通風和恢復通訊聯絡。
(3)塌方、冒頂事故。迅速制定營救方案,調集鉆機、鋼管、掘進設備,設法向塌方被堵區域輸送空氣、水、食品,并建立通訊聯絡系統。
2.調集醫療救護隊伍,搶救傷員和做好防疫工作。
3.組織警力,做好事故區域警戒,維護礦區社會治安,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煤炭工業公司負責制定。
(五)工程建設事故
1.事故發生后,市建設局應組織人員迅速趕往現場,開展搶險工作。
2.制定搶險措施,調集搶險隊伍和施工機械,搜尋遇難和幸存人員。
3.協助醫療救護人員做好受傷人員的搶救工作。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建設局負責制定。
(六)民用爆炸物品和危險化學品事故
1.接警后,市公安部門應迅速趕赴現場,查明爆炸物品或危險化學品的種類和數量。
2.組織力量并采取有效措施處置尚未爆炸的危險物品和疏散人員。
3.搜尋證據,追查或監控有關嫌疑人員。
4.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公安局和市安監局制定。
(七)鍋爐、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事故
1.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接到事故報告后,應組織專業人員趕赴現場,實施搶險。
2.壓力容器和壓力管道事故應采取有效措施,切斷氣體等危險源,并設立警戒區域,疏散人員。
3.特種設備事故應視不同情況,及時調動專用設備、設施進行搶險。
4.具體應急預案由揚州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制定。
(八)急性中毒事故
1.衛生部門接到急性中毒報告后,應根據中毒癥狀及特點,迅速組織急救人員開展搶救工作。
2.具體應急救援預案由市衛生局負責制定。
(九)其它事故按照相關部門的預案,由市政府相關部門配合組織實施救援工作。
七、其它事項
(一)本《預案》是作為特別重大事故發生后,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實施搶救工作并協助上級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的指導性意見,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不同情況隨機進行處理。
(二)政府各部門應結合自身特點,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全社會預防特別重大事故的意識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三)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參加特別重大事故搶險救災的義務。駐揚部隊和武警支隊是特別重大事故搶險和保衛的重要力量。
(四)各縣(市、區)政府、各行業主管部門應結合實際和本行業特點,制定出相應切實可行的特別重大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使相關人員熟悉、掌握預案的內容和相關措施。要根據條件和環境的變化及時修改補充和完善預案的內容。
(五)各縣(市、區)、各行業主管部門制定出的特別重大事故預案,應報市安委會辦公室備案。
(六)本《預案》自頒布之日起實施。
篇3: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浙江省
為快速、及時、高效、有序地處置各類特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做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社會危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國發〔2004〕2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的決定》(浙政發〔2004〕21號)、《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省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通知》(浙政發〔2005〕12號)等規定,編制《浙江省特大(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10-29人或死傷30人以上的事故;特別重大生產安全事故是指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事故(上述兩類事故以下統稱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一、指導思想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深入實施"八八戰略"、全面建設"平安浙江"、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方針,加強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提高事故應急處置能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我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適用范圍本預案適用于本省行政區域內生產經營單位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或與生產經營活動有關的活動中,一次性死亡10人(含)以上或可能發展成為特大事故的,需要省政府組織指揮處置的生產安全事故的應急救援工作。具體包括:(一)超出事發地市級政府應急處置能力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二)跨市級行政區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三)已經或者可能導致1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者50人以上中毒(重傷)的事故。(四)省政府領導認為需要由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指揮處置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三、工作原則(一)預防為主、安全第一,以人為本、減少傷亡。(二)統一領導、分級負責,條塊結合、屬地為主。(三)整合資源、信息共享,多方聯動、快速反應。四、組織體系(一)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由省政府分管副省長(特殊情況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總指揮,省政府分管副秘書長、省安全監管局局長、事故應急救援主管部門主要負責人任副總指揮,相關的事故應急救援協管部門、應急救援保障部門和有關市、縣(市、區)政府負責人為成員,必要時請駐浙部隊領導參加。主要職責是:決定啟動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組織指揮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對重大事項進行決策并實施監督和指導;緊急指揮調度應急儲備物資、交通工具以及相關設施設備,指揮調度、協調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應急救援工作;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報告事故和搶險救援進展情況,必要時由省政府請示國務院,要求啟動國家安全生產事故災難應急預案。省安全監管局在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方面的主要職責是:承擔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管理工作;組織編制和管理全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適時組織演練;檢查、督促、指導各市及專業應急救援機構應急管理工作;及時收集、分析全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相關信息,并提出處置建議;承擔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交辦的其他工作。(二)建立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專家組。省安全監管局根據需要,聘請相關行業和領域的專業人員,組成專家組。專家組的主要職責是:提供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決策咨詢和建議;參與有關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重要信息研判等工作;參與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工作,提供技術支持。(三)相關單位職責。1.省安全監管局承擔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管理等工作外,負責組織協調工礦商貿領域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2.省公安廳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現場應急救援的治安保衛、交通管制等工作和組織協調火災、道路交通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3.省建設廳負責組織協調房屋建筑、市政基礎設施工程和城市公用事業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4.省交通廳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交通運輸保障工作和交通建設工程、浙江省管轄水域水上交通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5.杭州鐵路辦事處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運輸保障工作和鐵路行車、鐵路路外傷亡等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6.民航浙江安全監管辦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相關運輸保障工作和民航運輸特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7.浙江海事局承擔省海上搜救中心的日常工作,負責組織協調寧波、舟山、臺州、溫州等四市行政區域內所有水域(包括沿海水域)和嘉興、紹興兩市沿海(含錢塘江北緯30度20分線下游出海航道的整個杭州灣)港口、水域水上交通特大生產事故應急救援工作。8.省海洋與漁業局負責組織協調漁業船舶水上安全特大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及海洋監測和海洋預報等工作。9.省質量技監局負責組織協調特種設備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0.省環保局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現場環境監測工作和核工業核與輻射等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1.省農業廳負責組織協調農機等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2.省電力局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所需的電力保障工作和省內電網特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3.省信息產業廳負責信息系統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4.省通信管理局負責組織協調電信運營機構保障應急通信暢通和基礎電信網絡特大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15.省衛生廳負責組織協調醫療衛生單位參加特大生產安全事故醫療救護和衛生防病工作。16.省民政廳、省勞動保障廳負責組織協調事故善后處置、工傷保險等相關工作。17.省經貿委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物資保障和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工作。18.省氣象局負責提供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的氣象監測和氣象預報等技術支持。19.省委宣傳部、省新聞辦(外宣辦)負責組織協調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有關信息的對內、對外宣傳報道工作和對事故現場國(境)內外媒體活動的管理、協調和指導。20.省監察廳負責對各地、省級各有關部門履行監督職能,及時查處違反本應急預案的行為,參與事故的調查處理,并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違紀責任。21.各市、縣(市、區)政府負責制定本行政區域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定期組織演練,并按照預案組織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其他有關部門和單位根據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在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組織協調下做好相關工作。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建立應急聯系工作機制,保證信息暢通。(四)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及職責。1.現場應急救援指揮以屬地為主,一般由事發地市、縣(市、區)政府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市、縣(市、區)政府負責人為總指揮,有關部門和單位參加。發生在鐵路、民航、海上和核設施等領域或者涉及多個領域、跨地區或影響特別重大的事故,根據需要由省政府或省有關部門組織成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2.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統一指揮現場應急救援工作,主要職責是:迅速確定應急救援方案,全力實施應急救援;劃定事故影響范圍,設置安全警戒線;組織營救和救治受害人員,轉移、疏散安全受到威脅的人員和財產;調集和配置有關應急救援資源,切斷事故災害鏈;組織事故善后處置,組織事故現場保護、事故調查工作;及時向省政府和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事故事態發展及救援進展情況;做好經驗教訓總結和評估報告工作。五、應急救援(一)信息報告、先期處置和預案啟動。1.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后,事故現場有關人員應立即報告單位負責人。單位負責人接到報告后,應按照本單位應急救援預案,迅速組織救援,并立即報告當地安全監管部門,法律、法規規定還應當報告其他有關部門的,應按其規定報告。當地安全監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向當地縣(市、區)政府和上級相關部門報告,并按《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關于浙江省安全生產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暫行規定的通知》(浙政辦發〔2004〕73號),通報相關部門,同時,趕赴現場開展應急救援工作。當地市、縣(市、區)政府應立即將事故情況如實向上級政府報告。2.有關市、縣(市、區)政府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相應預案或組織相關部門,及時、有效地開展應急救援。各應急救援隊伍和專業救援力量,應在事發地政府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的統一指揮下,迅速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全力控制事故災難發展態勢,防止次生、衍生和耦合事故的發生,控制或切斷事故災害鏈。當超出本級應急救援處置能力時,及時請示上一級政府,要求啟動上一級應急預案實施救援。3.省安全監管局接到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后,應立即向省政府報告,提出處置工作建議。并根據事態發展情況或省政府領導的指示,組織省有關部門、應急救援隊伍和相關應急救援力量,趕赴現場指導,協助事發地做好應急處置工作。同時,組織做好啟動本預案的各項準備工作。如果特大生產安全事故中傷亡、失蹤、被困人員有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人員或外國公民,或者事故可能影響到境外,需要向香港、澳門、臺灣地區有關機構或有關國家進行通報時,省安全監管局或相關應急救援主管部門要及時通報省臺辦、省外辦,有關部門按照相關預案實施。4.省相關應急救援管理部門和單位接到特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或應急救援指令后,根據各自的職責,按照快速反應、統一指揮、協同配合的原則,迅速開展應急救援工作。主要包括啟動本部門相應預案,協調本部門或領域的應急救援力量,組織或參與應急救援工作;提出現場應急行動要求;派出有關人員和專家參加、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工作;指導周邊做好受威脅的危險源的監控工作;及時向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報告應急救援進展情況。5.當發生先期處置仍不能控制的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經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批準,啟動本預案,實施應急救援工作。同時,立即開通與事發地應急救援指揮機構、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相關應急救援管理部門的通信聯系,及時掌握事態發展情況;調集應急救援力量,參加和指導現場應急救援工作;協調落實其他有關事項;及時向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或國家有關部門報告事態發展和救援進展情況。(二)現場應急救援。1.參與現場應急救援的各有關部門和單位,應在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開展工作。2.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根據工作需要,可成立綜合協調、安全保衛、新聞報道、災害救援、醫療救護、后勤保障、事故調查、專家技術、善后處理等專業組,實施應急救援工作。3.現場應急救援指揮部要采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組織做好現場應急救援人員和相關群眾的安全防護工作。(三)在各項應急救援行動結束、應急救援工作實施完畢、事故影響消除后,由省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指揮部宣布應急期結束。六、附則(一)本預案管理單位為省安全監管局。隨著應急救援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完善,部門職責或應急資源發生變化,以及實施過程中發現存在問題或出現新的情況,省安全監管局要及時修訂完善本預案,報省政府批準后組織實施。
(二)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