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湖北省

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湖北省

2024-07-15 閱讀 4898

第一章總則

(一)編制目的

為貫徹預防為主的方針,有效預防、及時控制食物中毒事件,指導和規范全省食物中毒事件的調查處理工作,保證食物中毒事件應急工作高效、有序地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公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維護社會穩定,特制定本預案。

(二)編制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

《食物中毒事故處理辦法》(1999年12月24日衛生部令第8號發布)

《食品衛生監督程序》(1997年3月15日衛生部令第50號發布)

《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

《湖北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試行)》

(三)適用范圍

本預案適用于在湖北省行政區域內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處理工作。

(四)食物中毒事件的分級

食物中毒事件的發病人數達到30例及以上時,應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處理,事件分級如下:

1、特別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食物中毒事件(Ⅰ級)經國務院批準,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確定的影響特別重大的食品中毒事件。

2、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食物中毒事件(Ⅱ級)

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并出現死亡病例;或出現10例以上死亡病例。

3、較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食物中毒事件(Ⅲ級)

一次食物中毒人數超過100人;或出現死亡病例。

4、一般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食物中毒事件(Ⅳ級)

一次食物中毒人數30~99人,未出現死亡病例;或學校、幼兒園、承辦全國全省性重要活動接待單位,一次發生食物中毒人數在5人以上、30人以下的。

第二章組織體系及職責

(一)衛生應急指揮機構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本預案的規定,在同級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行使衛生應急指揮機構的職責,統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協調和指揮,并根據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的實際需要,成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由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有關醫療衛生單位和部門組成。其主要職責是:

1、負責組織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調查與處理以及應急醫療衛生救援工作;

2、組織專家咨詢委員會對食物中毒事件進行評估,提出啟動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級別;

3、提出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控制措施;

4、組織對重點地區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進行督導檢查;

5、經授權,向社會發布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二)衛生應急機構職責

1、省衛生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其主要職責是:

⑴依法組織協調全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⑵負責全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相關法律法規的起草、修訂和實施工作;

⑶組織制/修訂全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經省衛生廳批準后,按規定向社會公布;

⑷組織和指導全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的培訓和實施;

⑸建立并完善全省食物中毒事件監測和預警系統,組織指導有關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監測、分析,作出預警;

⑹組織開展全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知識和處理技術的培訓以及應急演練;

⑺提出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

⑻擬訂有關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組織制訂食物中毒事件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⑼負責全省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組織協調工作,組織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緊急醫療救護工作;

⑽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食物中毒的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⑾組織專家對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⑿承辦省衛生廳和省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交辦的其它工作。

2、市、縣級衛生行政部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的主要職責是:

⑴依法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

⑵組織制/修訂本行政區域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經同級衛生部門批準后,按規定向社會公布;

⑶組織和指導本行政區域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預案的培訓和實施;

⑷建立并完善本行政區域內食物中毒事件監測和預警系統,組織指導有關醫療衛生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監測、分析,作出預警;

⑸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知識和處理技術的培訓以及應急演練;

⑹提出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目錄,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制度;

⑺擬訂有關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方針、政策和措施。組織制訂食物中毒事件的技術標準和規范;

⑻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的組織協調工作,組織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的緊急醫療救護工作;

⑼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食物中毒的衛生知識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和自我防護能力;

⑽組織專家對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情況進行綜合評估;

⑾承辦同級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

3、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在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是:

⑴負責對轄區內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的監測、信息報告和管理;

⑵負責對轄區內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并提出有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

⑶履行公共衛生技術服務職責,按照有關技術規范開展食物中毒樣本(標本)的采集與實驗室檢測;

⑷承擔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

4、衛生監督機構在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是:

⑴依法對食物中毒現場采取臨時行政控制措施;

⑵依法對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落實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措施的情況進行督導檢查,收集并報告中毒情況;

⑶依法查處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的違法行為;

⑷承擔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

5、醫療機構在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中的主要職責是:

⑴承擔責任范圍內食物中毒的監測報告工作;

⑵負責食物中毒事件的應急醫療救援工作;

⑶協助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標本采集、流行病學調查工作;

⑷承擔衛生行政部門交辦的其它工作。第三章衛生應急準備與響應

(一)衛生應急準備

1、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⑴根據食物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的實際工作需要,修訂、補充

和完善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預案,建立起切合我省實際的、科學的、完善的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預案體系;

⑵組織制定食物中毒事件衛生應急的各項技術操作規范和標準,使食物中毒事件衛生應急工作逐步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

2、加強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隊伍的建設與管理⑴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隊伍資料庫;

⑵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統一管理、協調運轉”的原則,開展食物中毒事件應急培訓和演練,提高實戰能力和應急處理水平;

⑶加強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隊伍的裝備建設和管理,提高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隊伍的裝備水平。

3、做好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和協調工作。

(二)食物中毒事件的監測預警

1、健全全省食品污染物監測網,對主要食物中毒病原、食物中毒高危食品如散裝熟肉、乳及乳制品、水發產品等進行監測預警;

2、加強食物中毒信息庫的建設與管理,利用現有的公共衛生網絡,整合公共衛生信息資源,保證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信息的暢通、及時、準確;

(三)食物中毒事件報告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衛生行政部門和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報告食物中毒事件,也有權向上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舉報不履行或者不按照規定履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職責的部門、單位及個人。

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應依法報告食物中毒事件。

1、責任報告單位和責任報告人

⑴發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食品生產經營者;

⑵各級各類疾病預防控制機構;

⑶各級各類醫療機構;

⑷各級衛生監督機構;

⑸其他有關單位及個人。

2、法定接受、報告和公布單位為縣(市、區)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3、報告時限規定

⑴食物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療機構、衛生監督機構和有關單位發現食物中毒事件,應當在2小時內盡快向所在地縣(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⑵衛生行政部門食物中毒事件的報告時限按如下要求實施:

①對于一般食物中毒突發事件(Ⅳ級),應在接到報告后6小時內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同級人民政府報告;

②對于較大食物中毒突發事件(Ⅲ級),應當在接到食物中毒事件信息2小時內盡快向本級人民政府報告,同時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③對于特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級)和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食物中毒事件信息的1小時之內報同級人民政府,并同時上報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向省人民政府報告。

4、報告內容

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分為首次報告、進程報告和結案報告。事件發生地的衛生行政部門要根據事件的嚴重程度、事態發展和控制情況及時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事件進程。事件發生地食物中毒事件監測報告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應當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事件的流行病學調查情況,填寫《食物中毒事故個案調查登記表》和《食物中毒事故調查報告表》。調查處理結束后,應及時撰寫技術型總結報告。事件發生地衛生監督機構應及時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事件的現場處置工作及中毒情況。

⑴首次報告。報告內容包括:發生食物中毒的地點、單位名稱、發生時間、中毒人數(死亡人數)、主要中毒癥狀、可疑中毒食物,同時應說明信息來源、危害范圍、事件性質的初步判定和擬(已)采取的措施及報告單位、報告人員等。

⑵進程報告。應包括事件的發展和變化(波及范圍、危害程度、流行病學分布、中毒人員情況等)、處置進程、事態評估、控制措施及效果等內容。

⑶結案報告。按照食物中毒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分級標準,事件結束后,由相應級別的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評估,在確認事件終止后的2周內,對事件的發生和處置情況進行總結。內容包括事件的基本情況,現場調查及樣品檢測結果,采取的控制措施及效果,事件處理經過、結果及原因分析和討論,成績與問題、建議等。食物中毒事件調查處理過程中的電話記錄、現場調查筆錄、現場檢查筆錄、行政控制決定等執法文書,監測記錄、采樣送檢單、檢驗原始記錄和報告、事件的技術型總結報告及結案報告等資料應歸檔保存。省衛生行政部門在每半年,將轄區內當年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進行分析匯總通報,并上報衛生部。

(三)應急響應

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按照分級響應的原則,作出相應級別的應急反應。

1、食物中毒事件的分級響應

⑴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級)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一般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預案,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組織醫療、疾控和衛生監督機構開展食物中毒事件現場處理工作,按照規定向縣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市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組織專家對轄區內發生的食物中毒事件進行技術指導,必要時由市級衛生行政部門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請求技術支持。

⑵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級)由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較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應立即啟動預案,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并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與事件發生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共同組織現場處理工作,開展現場調查、醫療救治、樣品采集等控制措施,按照規定向市級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省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較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應立即啟動應急預案,根據應急預案的有關要求,要加強對事件發生地區事件應急處理工作現場進行督導,同時組織專家對地方衛生行政部門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適時對本應急響應終止的分析論證提供技術指導和支持。根據需要向本省有關地區發出通報,及時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事件進一步發展。

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級)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省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應立即報告省人民政府,由省衛生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啟動應急預案,并組織專家進行調查確認,進行綜合評估。同時,迅速組織協調專業技術機構開展現場調查和處理,指導和協調落實醫療救治和樣品采集等控制措施,分析事件發展趨勢,提出應急處理工作建議,按照規定向省級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及時向其他有關部門、毗鄰和可能涉及的地區衛生行政部門通報有關情況;向社會發布本行政區域內的食物中毒事件的信息。必要時,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向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請求技術支持。

⑷特別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級)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應急響應。(略)

2、應急處理措施

⑴醫療救治

食物中毒發生區域內的醫療機構負責病人的現場搶救、運送、診斷、治療,檢測樣本采集,配合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進行病人的流行病學調查。必要時省、市醫療機構參與處理。

⑵事件現場流行病學調查

在接到食物中毒事件報告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及時組織專業技術人員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并按照《食物中毒診斷標準及技術處理總則》(GB14938—1994)等要求,進行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初步判斷是否食物中毒及中毒類別。

⑶衛生監督調查

衛生監督機構協助衛生行政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食品衛生監督程序》的有關規定對食物中毒事件進行調查,采取衛生行政控制措施,調查工作由2名以上衛生監督員依法進行。

(四)響應終止

1、響應終止條件

中毒食物已消除,中毒相關危險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沒有出現新的中毒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穩定24小時以上,經專家組評估后提出建議,由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報告,經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可以結束應急響應。

2、響應終止程序

⑴特別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Ⅰ級)的響應終止程序。(略)

⑵重大食物中毒事件(Ⅱ級)由省衛生廳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后實施,并向省人民政府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⑶較大食物中毒事件(Ⅲ級)由市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市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后實施,并向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和市級人民政府報告。

⑷一般食物中毒事件(Ⅳ級)由縣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指揮部提出終止應急響應的建議,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批準后實施,并向市級衛生行政部門和縣級人民政府報告。

(五)信息發布

按照食物中毒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管轄原則,由負責應急處理的衛生行政部門統一向社會發布食物中毒事件信息。

(六)食物中毒事件的處理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對經調查取證和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認定造成食物中毒的單位和個人,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依法給予行政處罰。

第四章保障

(一)技術保障

1、信息系統

建立突發公共衛生(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決策指揮系統,承擔突發公共衛生(食物中毒)事件及相關信息收集、處理、分析、發布和傳遞等工作。加強食物中毒信息庫的建設與管理,利用現有的公共衛生網絡,整合公共衛生信息資源,保證應急處理信息的暢通、及時、準確;實現衛生行政部門、衛生監督機構、醫療救治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

2、疾病預防控制體系

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快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基層預防保健組織建設,強化疾病預防控制的責任;建立功能完善、反應迅速、運轉協調的突發公共衛生(食物中毒)事件應急機制;健全覆蓋城鄉、靈敏高效、快速暢通的疫情信息網絡;改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基礎設施和實驗室設備條件;加強疾病控制專業隊伍建設,提高流行病學調查、現場處置和實驗室檢測檢驗能力。

建立食品污染物檢測網,對主要食物中毒病原、食物中毒高危食品如散裝熟肉、乳及乳制品、水發產品等進行監測并加強抽檢工作;

3、應急醫療救治體系

各級應根據服務人口和醫療救治需求,建立1個相應規模的緊急救援中心,并根據需要選擇綜合醫院急診科建立急救網絡。

每個縣(市、區)依托綜合力量較強的醫療機構建立緊急救援機構。

4、衛生監督執法體系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要加強衛生監督執法隊伍建設,明確職能,落實責任,規范監督執法行為,對衛生監督人員實行資格準入制度和在崗培訓制度,建立健全食物中毒事件信息報告網絡,全面提高衛生監督執法的能力和水平。

5、應急處理隊伍

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平戰結合、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分級負責、統一管理、協調運轉”的原則建立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隊伍。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建立應急處理隊伍資料庫,對應急處理隊伍實行計算機管理;根據突發公共衛生(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需要,對隊伍及時進行調整,定期開展培訓和演練,提高應急救治能力。省衛生廳組織專家對省級和市級應急處理骨干進行定期培訓,各地負責對本級應急處理隊伍進行培訓。

(二)物資保障

省、市、縣三級衛生行政部門按照規定,負責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工作所需的通訊器材、現場快速檢測設備及儀器應急用診斷試劑、消毒滅菌藥械等物資的儲備。

省、市、縣疾控中心實驗室應保證儲備常見食物中毒檢驗用標準品、中毒標準菌株和診斷試劑等,并使檢驗設備處于良好狀態,隨時可投入正常使用。各級醫療救治單位應儲備常見食物中毒特效救治藥品,隨時為食物中毒事件的患者提供有效醫療救治。

(三)資金保障

各級政府每年應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購置和維護應急儲備所需物資,開展專項技術研究等所需經費以及有關技能培訓等經常性項目支出,并保證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和醫療救治等應急經費,以確保應急行動能夠及時快速啟動。

所需經費由衛生行政部門每年列出預算后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遇有重大或特大食物中毒事件,各級財政部門應保證必需的資金供應。各級政府應保障因突發事件致病、致殘的人員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四)法律保障

各級政府、部門和單位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及《湖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辦法》規定。

省級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加強調查研究,起草和制訂應對食物中毒事件的地方法規和規章制度。

根據本預案要求,嚴格履行職責,實行責任制。對履行職責不力,造成工作損失的,要追究有關當事人的責任。

第五章管理

(一)預案的管理

本預案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審批發布,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由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對預案進行不定期演練評估,并根據食物中毒事件的形勢變化和實施中發現的問題及時進行更新、修訂和補充。

(二)預案的演練

全省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應急預案的演練。省級衛生行政部門適時在全省范圍內進行整體方案的綜合演練。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根據需要,組織應急預案的相應演練。

應急預案演練的可以是綜合演練或就現場調查處理、檢驗檢測、醫療救治等分系統模擬演練,以提高應急處理技術水平和整體應急反應能力,及時對預案予以調整和修訂。

(三)宣傳與培訓

1、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認真落實對本地區食品從業人員的衛生知識培訓工作,防止食物中毒事件和食品污染事故的發生,不斷提高我國食品衛生的總體水平。應定期或根據需要適時對衛生監督、疾病控制、衛生檢驗和醫療救治機構等有關管理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進行食物中毒事件應急處理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以便及時掌握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學習交流國內外最新專業知識的進展,推廣應用先進檢驗監測技術。

2、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定期或不定期利用電視、網絡、廣播、報紙、手冊、傳單等多種形式,對社會公眾廣泛開展食物中毒事件應急知識的宣傳教育,當發生食物中毒事件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和政府其他相關機構應采取積極措施,組織或配合做好應急防范和救治工作等宣傳教育,以提高公眾的自我防護意識和面對食物中毒事件時的應對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損失。

(四)責任與獎懲

本預案規定的相關責任單位或個人應當嚴格履行職責,瞞報、緩報、謊報或者授意他人瞞報、緩報、謊報的,以及不履行職責的,由其主管部門對負有責任的負責人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因其過失造成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對社會公眾造成其他嚴重危害后果的,給予開除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一)名詞術語

食物中毒事件:是指因攝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學性有毒有害物質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質當作食品攝入后出現的非傳染性(不屬于傳染病)的急性、亞急性疾病的食物中毒事件以及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的嚴重食品污染。

(二)本預案由省衛生廳負責解釋

(三)本預案自發布之日起實施

篇2:酒店餐飲部食物中毒應急預案

酒店餐飲部食物中毒專項應急預案

1、監控措施

1)工作人員持健康證上崗,定期檢查。

3)嚴格控制食物、用品及用餐環境的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4)規范食品的采購、儲存、加工等環節的操作,從源頭抓起,減少因操作不當引起的事故。

5)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操作間,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中毒事件的發生。

6)首長、貴賓預防食物中毒措施

a)采取專人、專購、專人驗貨、專人管理。

b)專人進行制作烹制。

c)專人服務上桌。

d)食品留樣待查

2、事故響應分級

1)事故分級

Ⅰ級,即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一次中毒人員超過10人、或癥狀較重、對人員的身心健康影響嚴重的有可能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

Ⅱ級,即一般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員低于5-10人、癥狀較輕、不會造成人員死亡的。

Ⅲ級,即較輕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員小于5人且癥狀較輕,不會造成人員死亡的。

2)響應分級

Ⅰ級響應,當發生Ⅰ級事故時,酒店及上級部門啟動應急預案,本部門啟動Ⅰ級響應,服從酒店及上級部門的領導指揮。

Ⅱ級響應,當發生Ⅱ級事故時,酒店啟動應急預案,救援工作由酒店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

Ⅲ級響應,當發生Ⅲ級事故時,本部門員工應在部門經理的領導下,開展救援工作。

3、應急處置

1)接到報告或發現有中毒癥狀人員時應立即報告部門主管及24小時值守電話,當中毒癥狀嚴重時應立即撥打120求救,當120無法快速達到時應立即將中毒人員送往最近的醫院。

2)通知隨行人員及中毒人員家屬。

3)陪在中毒人員身邊,根據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開展救援工作。

4)馬上對可疑餐次展開調查,封存可能造成中毒的食品及物品。

5)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解釋工作,穩定賓客情緒。

6)列出當班人員的名單,確保沒有遺漏,保證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配合相關部門查明中毒原因。

7)提供可疑餐次的食譜,無可疑餐次時應提供72小時或更久的食譜。

8)保障中毒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

9)調查同餐人員的去向,觀察可能食用可疑食品或接觸可疑物品的人員,發現癥狀立即報告。

10)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揮下,配合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

11)如系投毒事件應協助保安及公安部門控制嫌疑人員。

12)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封鎖和保護事發現場,對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樣留驗,對相關場所、人員進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對中毒現場、可疑污染區進行消毒和處理,配合公安部門進行現場取樣,開展偵察工作;

13)針對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涉及到本部門服務及食品安全的問題應立即進行整改,避免同樣事故的發生。

14)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善后處理及賠償等工作。

篇3:食物中毒與傳染病應急預案范本

食物中毒與傳染病應急預案

為了加強公司安全管理,規范生產現場管理和作業行為,有效防止和減少事故發生所造成的損失,及時對事故進行施救,制定本預案。

一、應急準備

1.組織機構及職責

1.1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

組長:副總經理

副組長:安全正副主管、生產經理

組員:各車間主任和班長

值班電話:

1.2領導組下設搶險組(組長:車間主管1)、通訊聯絡組(組長:人資部經理)、疏散引導組(組長:車間主任)、安全警戒組(組長:保安隊長)和后勤保障組(組長:采購經理、物流經理、機電科長),組員為各組組長所屬部門人員。

事故應急救援領導組負責對施工現場發生的食物中毒和傳染病事故進行應急處理。

1.3發生潛在(事故)事件、物質:霉質及毒素食物、病原體;發生潛在(事故)事件場所:全體生產人群;發生潛在(事故)事件場所配備器材:急救器材;應急準備和響應物資:急救器材。

2.培訓和演練

2.1由生產部負責主持、組織車間每年進行一次按食物中毒和傳染病事故"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模擬演練。

2.2各組員按其職責分工,協調配合完成演練。

2.3演練結束后由組長組織對"應急響應"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必要時對"應急響應"的要求進行調整或更新。

2.4演練、評價和更新的記錄應予以保存。

2.5安全正副主管負責對相關人員每年進行一次培訓。

2.6安委會負責對應急預案和救援體系的建立進行檢查。

2.7應急物資的維護、保養及測試

各種應急物資要配備齊全并加強日常管理。

二、應急響應

1.當發生了中毒、傳染病事故時,第一發現者應及時大喊高呼并以最快速度與事故應急小組聯系。

2.接到消息后,行政主任或安全正副主管立即趕到出事地點,確認其是否為食物中毒和中毒程度并查出中毒來源或是否傳染病和其來源,并及時報告組長,由組長撥打"120"緊急事故報警電話,并安排相關人員在大門口接應。

3.安全正副主管負責指揮,并在事故過后出具事故經過報告上報總經理。各組員立即組織人員趕到事故發生地點,要立即采取搶救措施,如:令其將胃里的東西嘔吐出來,當發現其中毒較深昏迷時,立即將其抬到大門口,等救護車的到來,或直接送往就近醫院,傳染病患者直接送往醫院。技術人員負責配合急救人員的后勤工作,組長負責指揮及聯絡工作。

4.應急小組組長到達事故現場后,立即責令各車間生產班組停止生產,組織事件調查,并將事件的初步調查通報公司總經理。

三、預案終結

1.本預案全部完成后,由原發布啟動預案的負責人宣布預案終結,同時向總經理報告。

2.預案終結7日內對預案實施情況進行評估。

評估會議主持人按事故的等級和管理權確定,評估報告應報總經理。一般事故的評估會議由本安全專員主持,重、特大事故的評估由公司指定人員主持。

3.對預案的評估就是非和符合問題做出判斷,不對客觀因素進行辨析,評估的重點是:

3.1預案時限性是否得到實施。

3.2參加預案實施的部門是否按預案要求開展工作,有無遺漏,過錯,責任是誰。

3.3參加預案實施的管理人員,領導是否按預案規定組織開展工作,有無遺漏和過錯,責任是誰。

3.4應急預案是否需要修改,如何修改。

主持評估的部門對評估報告的真實性,符合性承擔責任。對于在實施預案中存在過錯的部門、人員,安委會應對責任者提出明確的批評,對情節和過錯嚴重需要給予處分的,安委會提出處理意見后按人事干部管轄權限逐級上報審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