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壓裂設備現場施工應急預案

某壓裂設備現場施工應急預案

2024-07-15 閱讀 8584

為了確保壓裂設備正常運行及在施工作業中突發事故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防止事故損失進一步擴大,把事故損失降低在最低限度內。特制定本方案。

一、施工前的預防措施

1、檢查壓裂施工設備、儀器、顯示器、傳感器工作正常,各部位油、水是否符合規定,按照巡回檢查路線檢查各點、各項。按操作規程操作設備。

2、檢查臺上發動機緊急熄火裝置是否復位。

3、檢查機身周圍無障礙物和易然品。

4、施工過程中操作人員應做到巡回檢查車輛運行狀況、各項運行參數,不脫崗,聽從指揮。

二、施工中突發事故應急措施

(一)泵車故障

1、施工發生泵頭斷裂,立即整體停泵,關閉井口閥門,放掉壓裂高壓管線壓力,關閉該車旋塞閥,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仍達不到施工下限排量要求,整體停車整改。

2、注前置液初期,發現液力端空泵現象,全體車輛停止施工,循環走泵,整改后繼續施工。

3、注前置液后期和加砂頂替階段中,發現液力端空泵現象嚴重,故車應立即停泵,關閉該車旋塞閥,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仍達不到施工下限排量要求,整體停車整改。

4、當發生柴油機飛車,應立即停車,當正常停車無效時應立即啟動緊急停車裝置停車。

5、當單車發動機水溫超過90℃,傳動箱油溫超過100℃,壓裂泵潤滑油溫超過70℃時,泵車操作工應立即向指揮人員匯報,適當降低該車傳動箱檔位,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施工條件不允許降檔稱工作,應安排專人嚴密監視該車機械參數的變化。

6、當單車發動機水溫超過95℃,傳動箱油溫超過110℃,壓裂泵潤滑油溫超過80℃時應立即停機檢查。關閉該車旋塞閥,和低壓上水閥門,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仍達不到施工下限排量要求,整體停車整改。

7、當單車發動機各部位潤滑壓力突然下降,或發生機械異常響聲應立即停車檢查。

8、由外界環境引起的停機,必須外界環境恢復正常后才能發動機械。

9、由機械故障引起的非常停機,必須排除機械故障后才能啟動機械。

(二)混砂車故障:

1、注前置液階段,混砂車刺漏,整體停泵,整改設備。

2、注攜砂液階段,混砂車刺漏,立即停砂,在確保人員設備和外部施工環境安全的條件下,頂替完成后整改設備。

3、施工過程中,比例泵或螺旋輸砂器等失控,立即停砂頂替,頂替完成后整改設備,調整施工方案。

4、施工過程中,混砂車供液系統失控,立即停砂,連接泵車供液管線至液位高的供液大罐,頂替。

(三)儀器車故障:

1、發電機故障,立即啟動備用電源,施工結束后整改發電設備。

2、采集系統故障,無法短時間恢復的,應立即嚴密監視壓裂泵單車泵壓,通過混砂車掌握施工參數,迅速與現場監督和設計人員討論下步工藝措施。

篇2:某壓裂設備現場施工應急預案

為了確保壓裂設備正常運行及在施工作業中突發事故發生時應及時采取正確的措施,防止事故損失進一步擴大,把事故損失降低在最低限度內。特制定本方案。

一、施工前的預防措施

1、檢查壓裂施工設備、儀器、顯示器、傳感器工作正常,各部位油、水是否符合規定,按照巡回檢查路線檢查各點、各項。按操作規程操作設備。

2、檢查臺上發動機緊急熄火裝置是否復位。

3、檢查機身周圍無障礙物和易然品。

4、施工過程中操作人員應做到巡回檢查車輛運行狀況、各項運行參數,不脫崗,聽從指揮。

二、施工中突發事故應急措施

(一)泵車故障

1、施工發生泵頭斷裂,立即整體停泵,關閉井口閥門,放掉壓裂高壓管線壓力,關閉該車旋塞閥,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仍達不到施工下限排量要求,整體停車整改。

2、注前置液初期,發現液力端空泵現象,全體車輛停止施工,循環走泵,整改后繼續施工。

3、注前置液后期和加砂頂替階段中,發現液力端空泵現象嚴重,故車應立即停泵,關閉該車旋塞閥,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仍達不到施工下限排量要求,整體停車整改。

4、當發生柴油機飛車,應立即停車,當正常停車無效時應立即啟動緊急停車裝置停車。

5、當單車發動機水溫超過90℃,傳動箱油溫超過100℃,壓裂泵潤滑油溫超過70℃時,泵車操作工應立即向指揮人員匯報,適當降低該車傳動箱檔位,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施工條件不允許降檔稱工作,應安排專人嚴密監視該車機械參數的變化。

6、當單車發動機水溫超過95℃,傳動箱油溫超過110℃,壓裂泵潤滑油溫超過80℃時應立即停機檢查。關閉該車旋塞閥,和低壓上水閥門,調整其他泵車排量,根據所能達到的施工排量,調整砂比等施工參數;若仍達不到施工下限排量要求,整體停車整改。

7、當單車發動機各部位潤滑壓力突然下降,或發生機械異常響聲應立即停車檢查。

8、由外界環境引起的停機,必須外界環境恢復正常后才能發動機械。

9、由機械故障引起的非常停機,必須排除機械故障后才能啟動機械。

(二)混砂車故障:

1、注前置液階段,混砂車刺漏,整體停泵,整改設備。

2、注攜砂液階段,混砂車刺漏,立即停砂,在確保人員設備和外部施工環境安全的條件下,頂替完成后整改設備。

3、施工過程中,比例泵或螺旋輸砂器等失控,立即停砂頂替,頂替完成后整改設備,調整施工方案。

4、施工過程中,混砂車供液系統失控,立即停砂,連接泵車供液管線至液位高的供液大罐,頂替。

(三)儀器車故障:

1、發電機故障,立即啟動備用電源,施工結束后整改發電設備。

2、采集系統故障,無法短時間恢復的,應立即嚴密監視壓裂泵單車泵壓,通過混砂車掌握施工參數,迅速與現場監督和設計人員討論下步工藝措施。

篇3:安徽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安徽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我省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以下簡稱應急預案)管理,增強應急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安徽省突發事件應對條例》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的通知》(國辦發〔2013〕101號)等有關規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應急預案,是指本省范圍內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基層組織、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為依法、迅速、科學、有序應對突發事件,最大程度減少突發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失而預先制定的工作方案。

  第三條 應急預案的規劃、編制、審批、發布、備案、演練、評估、修訂、培訓、宣傳教育等工作,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應急預案分為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兩大類。其具體分類和內容依據國辦發〔2013〕101號文件確定。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急管理辦公室(以下簡稱應急辦)負責制定本轄區應急預案體系建設規劃,具體指導、監督應急預案的編制、演練、修訂、宣傳、培訓等實施工作。

  第二章 預案編制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針對本行政區域或本部門、本行業的多發易發突發事件、主要風險等,制定本級政府或本部門、本行業應急預案編制規劃,并根據實際情況變化適時修訂完善。單位和基層組織可根據應對突發事件需要,制定本單位、本基層組織應急預案編制計劃。

  第七條 編制應急預案應當做好以下基礎工作:

  (一)成立編寫小組。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成立預案編制工作小組,吸收預案涉及主要部門和單位業務相關人員、技術專家以及有現場處置經驗的人員參加,編制工作小組組長應由預案編制單位有關負責人擔任。

  (二)做好風險評估。針對突發事件特點,分析事件的危害因素以及可能產生的直接后果以及衍生、次生后果,評估各種后果的危害程度,提出控制風險、消除隱患的措施。

  (三)掌握應急資源。認真開展調查研究,全面了解本地區、本單位可調用的應急隊伍、裝備、物資、避難場所等應急資源狀況,以及上級和相鄰地區可請求支援的應急資源狀況,為制定應急響應措施提供依據。

  第八條 應急預案編制應當遵照以下原則:

  (一)合法合規。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及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充分體現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預防與處置相結合的應急管理工作原則。

  (二)切合實際。認真進行風險評估,全面分析應急資源需求與現狀,充分考慮本地區、本部門和本單位實際,符合自身特點。

  (三)協調一致。加強與應急預案涉及部門的溝通與協調,與上級預案和同一層面已出臺的相關應急預案做到銜接協調、表述一致。

  (四)簡明易行。明確誰來做、何時做、做什么、怎么做、使用什么資源做等具體內容,做到響應分級合理、應對程序明晰、處置措施具體。

  第九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一般包括以下基本內容:

  (一)總則。包括編制目的、編制依據、適用范圍和工作原則、事件分級等。

  (二)組織指揮體系與職責。包括突發事件應對的領導機構、工作機構、成員單位、工作組、專家組、現場指揮機構的組成及其職責等。

  (三)預防與監測預警。包括風險隱患排查、監測、突發事件的預警分級標準及響應、預警信息發布或解除程序等。

  (四)處置措施。包括信息報告與發布、先期處置、啟動應急響應、響應措施、響應級別調整和終止等。

  (五)恢復重建。包括善后處置、調查評估、恢復重建等。

  (六)保障措施。包括應急隊伍、裝備、物資、資金、通信、交通、技術保障等。

  (七)日常管理與責任獎懲。包括應急預案培訓、宣傳、演練及責任、獎懲等內容。

  (八)附則。包括預案解釋、生效時間、名詞術語解釋等。

  (九)附件。包括應急處置工作流程圖、應急處置聯系人和聯系方式、應急資源情況一覽表等。

  鄉鎮(街道)的應急預案,以及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簡化,突出可操作性和現場處置的特點。

  第十條 應急預案在編制過程中,應通過召開座談會、問卷調查、專家咨詢、實地調研等多種方式聽取意見,并書面征求與預案相關的部門、單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意見,同時注重從突發事件案例、處置工作總結和應急演練評估材料中吸取經驗,切實提高預案質量。

  第三章 審批、備案和公布

  第十一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將預案送審稿、編制工作說明、各有關單位意見及采納情況說明等有關材料報送應急預案審批單位。因保密等原因需要發布應急預案簡本的,應當將預案簡本一起報送審批。

  第十二條 應急預案審批單位應當對預案進行審核,主要審核以下事項:

  (一)合法合規性;

  (二)與相關應急預案的銜接情況和相關單位的意見協調情況;

  (三)主體內容的完備情況;

  (四)責任分工的明確情況;

  (五)預警和應急響應級別劃分的合理性;

  (六)應對措施的可行性等。

  必要時,可組織有關專家評審。

  第十三條 應急預案審批單位應當在應急預案發布后20個工作日內依照下列規定報有關單位備案。

  (一)政府總體應急預案報送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

  (二)專項應急預案抄送上一級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備案。

  (三)部門應急預案報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備案。

  (四)村(居)民委員會應急預案,向所在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備案。

  (五)需要與所在地政府聯合應急處置的中央駐皖企事業單位、省屬企事業單位應急預案,應當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備案。

  法律、法規和規章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十四條 接受應急預案備案的各級人民政府及部門應當對應急預案進行備案審查,備案審查與預案審核的內容和方法基本一致,不符合相關規定的,應當責令應急預案審批單位進行修訂。

  第十五條 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類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應當通過政府網站、政府公報、新聞發布會以及報刊、廣播、電視等方式向社會公布。對確需保密的應急預案,按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應急演練

  第十六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應急演練制度。應急演練按組織形式可分為實戰演練和桌面演練等;按內容可分為單項演練和綜合演練等;按目的與作用可分為檢驗性演練、示范性演練和研究性演練等。應急演練單位應當根據實際情況,組織開展跨地區跨行業、人員廣泛參與、處置聯動性強,形式多樣、節約高效的應急演練,提高快速反應和整體協同處置能力。

  第十七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制定應急預案演練制度和年度計劃,合理確定應急演練的頻次、規模、形式和演練內容、時間、地點等。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演練計劃,演練主辦單位應當在上年年底前向本級人民政府應急辦上報。

  第十八條 專項應急預案和部門應急預案至少每3年進行1次應急演練。

  洪澇、山洪泥石流、滑坡、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易發區域所在地政府,重要基礎設施和城市供水、供電、供氣、供熱等生命線工程經營管理單位,礦山、建筑施工單位和易燃易爆物品、危險化學品、放射性物品等危險物品生產、經營、儲運、使用單位,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場所和醫院、學校等人員密集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等,每年至少組織開展1次有針對性的應急演練。

  第十九條 應急演練組織單位應當組織演練評估,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演練的執行情況,預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指揮協調和應急聯動情況,應急處置情況,演練所用設備裝備的適用性,演練目標的實現情況,演練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對完善預案、應急準備、應急機制、應急措施等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等。演練評估可委托第三方進行。

  對演練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參加演練的相關單位應當采取修訂應急預案、健全應急機制、加強人員培訓、完善物資裝備等措施及時改進完善。

  第五章 評估和修訂

  第二十條 應急預案編制單位應當建立定期評估制度,分析評價預案內容的時效性、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實現應急預案的動態規范管理。

  政府及其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進行1次評估。

  第二十一條 總體應急預案應當適時修訂,專項應急預案、部門應急預案原則上每3年修訂1次,單位和基層組織應急預案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訂。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部門、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公民等,可以向有關預案編制單位提出修訂建議。

  第二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修訂應急預案:

  (一)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標準、上位預案發生變化的;

  (二)應急指揮機構及其職責發生調整的;

  (三)面臨的風險或其他重要環境因素發生變化的;

  (四)重要應急資源發生重大變化的;

  (五)預案中的其他重要信息發生變化的;

  (六)在突發事件應對或應急演練中發現問題需作出重大調整的。

  (七)應急預案制定單位認為應當修訂的其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