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施工中毒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施工中毒事故應急預案格式

2024-07-15 閱讀 4450

在工程施工中,一般常見的中毒事故主要有錳、苯中毒、液化石油氣中毒、一氧化碳中毒、地下建筑內井底窒息等。遇到中毒緊急情況時,必須:保持冷靜;確保自己安全;報警和電話求援;將患者移離危險區;實施第一救援。

一、食物中毒

1、食物中毒的癥狀:

表現為起病急驟,輕者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現象;重者出現呼吸困難,抽搐、昏迷等癥狀,如不及時搶救,極易死亡。

2、食物中毒的特點:

1)、突然暴發。在短期內(一般2~24小時)有多人發病,所有發病者與進食某種食品有明顯的關系。如果停止食用引起食物中毒的食品,則發病迅速停止。

2)、發病者多是在同一伙食單位進食同一種食品。進食量多的人,病情較重。

3)、細菌性食物中毒多發在夏、秋季節。誤食毒蘑菇中毒多發在春、夏多雨及暖濕的季節。

4)、一旦發生食物中毒,要立即報告當地衛生局和防疫站。中毒者應及時送醫院治療。在送醫院前,如果發現中毒者口服的毒物并非強酸、強堿或其他腐蝕物,又清醒合作,可即讓其飲水2~3碗,至感飽滿為度。隨即用手刺激其咽部與舌根,引起迷走神經興奮而發生嘔吐,將毒物吐出。

5)、當發生職業中毒事故時,首先必須切斷毒物來源,立即使患者停止接觸毒物,對中毒地點進行送風輸氧處理,然后派有經驗的救護人員佩帶防毒器具進入事故地點將患者移至空氣流通處,使其呼吸新鮮空氣和氧氣,并對患者進行緊急搶救。

6)、在切斷毒物來源之前,嚴禁任何人未佩帶防毒器具進入現場搶救。

二、施工因素中毒

1、防止錳中毒的預防措施

集中焊接場所,可以采取機械抽風系統,即在每個焊接作業點上方設置吸煙塵罩,將錳煙塵吸入支管道,再匯入總管道,經過過濾凈化后再進行排放。

現場焊接作業場狹小,流動頻繁,每次焊接作業時間短,難以設置移動排毒設備,裝置焊接時應選擇上風方向進行作業操作,以減少錳煙塵的危害。

2、防苯毒的技術措施有:

1)通風不良的車間、污水池內涂刷各種防腐涂料或環氧樹脂玻璃鋼等作業,必須根據場地大小,采取多臺抽風機把苯等有害氣體抽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

2)施工現場油漆配料房,應改善自然通風條件,減少連續配料時間,防止苯中毒和鉛中毒。

3、一氧化碳中毒的應急措施

凡是含碳的物質如煤、木材等在燃燒不完全時都可能產生一氧化碳。一氧化碳進入人體后會很快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而且不易解離。一氧化碳的濃度高時還可與細胞色素氧化酶的鐵結合,抑制細胞呼吸而中毒。造成一氧化碳中毒的環境,如燃燒、濃煙,且缺乏良好的通風設備。傷員有頭痛、心悸、惡心、嘔吐、全身乏力、昏厥等癥狀特征,重者昏迷、抽搐,甚至死亡。

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立即將病人移到空氣新鮮的地方,松解衣服,但要注意保暖。對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進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臟按壓,并注射呼吸*,如山梗菜鹼或回蘇靈等,同時給氧。也可對昏迷者人中、十宣、涌泉等穴針刺,待病人自主呼吸、心跳恢復后方可送醫院。

4、地下建筑內井底窒息的應急措施

一些建筑設計不合理的地下室、防空洞、貯藏室施工等由于通風條件差,其空氣成分與外界大氣成分有很大差別。離地面越遠、通風越差,加上其中的貯藏物發生腐爛或火災時,其空氣的變化也就越大。地下建筑中的氣體成分、比例的改變,基本上表現為:氧氣含量顯著降低,二氧化碳含量增高,其他有毒氣體產生等。

中毒癥狀主要是缺氧窒息。一般表現為頭暈、頭痛、耳鳴、眼花、四肢軟弱無力,相繼有惡心、嘔吐、心慌、氣短、呼吸逐漸急促,變得快而淺。隨著缺氧的加重,意識逐漸模糊,全身皮膚、嘴唇、指甲處,呈現明顯的青紫,血壓下降,瞳孔散大,病人陷入昏迷狀態,最后因呼吸困難,缺氧窒息而死亡。

這樣的環境里救人,首先要使患者脫離中毒環境,轉到地面上或通風良好的地方,然后再作其他有關處理。

在救援人員需要深入到地下建筑或人工挖孔樁井底以前,最好先測試一下其中的空氣成分,若在緊急情況下,沒有現成的儀器,則可取一蠟燭點著,用繩索慢慢地吊入下面,從火著、火滅來判斷情況,循情進入。根據測定情況,決定是先進入或是先改善地下建筑的空氣狀況。這時可使用鼓風機等促進通風,切忌盲目入內,既救不了人,又害了自己。

經過通風處理后,救護人員方可入內救人。但為了保障安全,預防意外發生仍需用安全繩、導引繩等,若用防毒面具,則更為理想。救出的人員,應立即移至空氣新鮮通風良好的地方,松開衣領、內衣、乳罩和腰帶等。對呼吸困難者立即給予氧氣吸入,或做口對口人工呼吸,必要時注射中樞*。對心跳微弱已不規則或剛停止者,同時施行胸外心臟按壓,注射腎上腺素等。

救援者本人進入地下建筑后,若感到頭暈、眼花、心慌、呼吸困難等癥狀,應立即返回,以免中毒。即使佩戴防毒面具,也應嚴格計算時間,切勿大意。

5、液化石油氣中毒應急措施

液化石油氣的主要成分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組成液化石油氣的全體碳氫化合物均有較強的麻醉作用。但因它們在血液中的溶解度很小,常壓條件下,對機體的生理功能無影響。若空氣中的液化石油氣濃度很高,從而使空氣中氧含量減低時,就能使人窒息。中毒后有頭暈、乏力、惡心、嘔吐,并有四肢麻木及手套襪筒形的感覺障礙,接觸高濃度時可使人昏迷。

對此類傷員要立即脫離現場,解衣寬帶,保暖,吸氧。使用腦細胞代謝劑,如細胞色素C、ATP、輔酶A和維生素C、B1、B6、B12等靜滴。有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如可拉明、洛貝林等。

篇2:酒店餐飲部食物中毒應急預案

酒店餐飲部食物中毒專項應急預案

1、監控措施

1)工作人員持健康證上崗,定期檢查。

3)嚴格控制食物、用品及用餐環境的衛生,避免病從口入。

4)規范食品的采購、儲存、加工等環節的操作,從源頭抓起,減少因操作不當引起的事故。

5)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操作間,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中毒事件的發生。

6)首長、貴賓預防食物中毒措施

a)采取專人、專購、專人驗貨、專人管理。

b)專人進行制作烹制。

c)專人服務上桌。

d)食品留樣待查

2、事故響應分級

1)事故分級

Ⅰ級,即重大食物中毒事件,一次中毒人員超過10人、或癥狀較重、對人員的身心健康影響嚴重的有可能造成1人以上死亡的。

Ⅱ級,即一般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員低于5-10人、癥狀較輕、不會造成人員死亡的。

Ⅲ級,即較輕食物中毒事件,中毒人員小于5人且癥狀較輕,不會造成人員死亡的。

2)響應分級

Ⅰ級響應,當發生Ⅰ級事故時,酒店及上級部門啟動應急預案,本部門啟動Ⅰ級響應,服從酒店及上級部門的領導指揮。

Ⅱ級響應,當發生Ⅱ級事故時,酒店啟動應急預案,救援工作由酒店應急救援指揮部領導。

Ⅲ級響應,當發生Ⅲ級事故時,本部門員工應在部門經理的領導下,開展救援工作。

3、應急處置

1)接到報告或發現有中毒癥狀人員時應立即報告部門主管及24小時值守電話,當中毒癥狀嚴重時應立即撥打120求救,當120無法快速達到時應立即將中毒人員送往最近的醫院。

2)通知隨行人員及中毒人員家屬。

3)陪在中毒人員身邊,根據應急救援指揮部的開展救援工作。

4)馬上對可疑餐次展開調查,封存可能造成中毒的食品及物品。

5)配合相關部門做好解釋工作,穩定賓客情緒。

6)列出當班人員的名單,確保沒有遺漏,保證調查工作的順利進行。配合相關部門查明中毒原因。

7)提供可疑餐次的食譜,無可疑餐次時應提供72小時或更久的食譜。

8)保障中毒人員的基本生活需要。

9)調查同餐人員的去向,觀察可能食用可疑食品或接觸可疑物品的人員,發現癥狀立即報告。

10)在上級領導部門的指揮下,配合相關工作人員的工作。

11)如系投毒事件應協助保安及公安部門控制嫌疑人員。

12)積極配合衛生部門封鎖和保護事發現場,對中毒食品、物品等取樣留驗,對相關場所、人員進行致病因素的排查,對中毒現場、可疑污染區進行消毒和處理,配合公安部門進行現場取樣,開展偵察工作;

13)針對事故的原因進行分析,涉及到本部門服務及食品安全的問題應立即進行整改,避免同樣事故的發生。

14)配合相關部門做好善后處理及賠償等工作。

篇3:賓館酒店食品中毒應急預案

賓館(酒店)食品中毒應急預案

為認真貫徹執行衛生部關于《食物中毒調查報告辦法》的要求,根據餐飲業的經營特點,以及當食品中中毒事件發生后,能有效的、及時的將事件控制在最初階段,特制定ZZ賓館食品中毒應急預案。

一、餐飲區域概況:

一樓大堂南側為品茗軒餐廳,經營川菜、茶飲、小食品,共有餐位數45個;一樓大堂北側為比華麗西餐廳,經營現磨咖啡、西式正餐及中式自助早餐,共有餐位28個;與西餐相臨的是風味餐廳,主營川菜、兼營地方風味小吃,共有餐位116個;風味餐廳東側為廚房涼菜明檔區,相臨區域劃分為操作間、面點間;二樓荔枝灣中餐廳經營粵菜,共有包間17個,餐位150個;東則相臨分別為廚房熱菜操作間、水臺、洗碗間、陽臺等區域。

二、設備設施配備:

1、各餐廳配備有展示冰箱,存放飲料、酒水;有毛巾專用箱(冬季為暖箱、夏季為冰箱),存放已消毒的客用毛巾;專用已消毒餐具存放柜等。

2、各廚房內分別配備有高、中、低溫冷藏、冷凍冰柜,專用初加工間、凈菜儲存架、高溫消毒洗碗機、專用餐具保潔柜等。

三、預防食品中毒的措施:

1、廣泛深入地開展預防食物中毒的宣傳,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宣傳普及有關的衛生知識,提高從業人員的衛管理水平,減少食物中毒發生。

2、防止細菌對加工器具的污染,加強食品衛生管理,特別是肉類、蛋類和奶類等動物性食品,須專車運輸,低溫貯藏,個人衛生要定期進行身體檢查,發現有不適宜從事食品工作的病患者或帶病者,應及時調換工作。

3、控制細菌的污染,控制細菌生長繁殖措施,主要是低溫保藏。按照食品低溫保藏的衛生要求貯存食品,防止食品腐敗變質。

4、殺滅病原菌。殺滅病原菌的措施主要是高溫滅菌:當肉類食品深部溫度達80度時,經12分鐘可徹底殺死沙門氏菌。隔餐的熟食品和剩菜飯在銷售或使用前必須充分加熱。

5、化學物質與食用的面堿、淀粉、食鹽等形狀相似,易發生誤用,誤食而造成中毒,因此,不允許有毒的化學物質進入廚房、餐廳。如有客人攜帶,員工應及時報告上級,并通知安全部,了解詢問后應隔離存放。

6、對于使用的滅害靈、滅鼠藥等有毒藥品時,應做到專人專管,不與食品接觸,做到及時清理。包裝或盛放有毒化學物質的容器,不得用來包裝或盛放食品。

7、有毒動植物往往與某些可食的食物相似,人們不加識別而誤食用,就會引起中毒,如有毒的蕈類和野果等。因此,要提高對有毒或無毒動植物的識別能力,防止誤采誤食,對不能識別的有毒動植物,須經有關部門簽定,確認無毒才能使用。

8、所采購、申領的貨物都應嚴把質量關,按照各項驗收、儲存制度進行保管。定期對所有庫存貨品進行檢查,所有原材料均在保質期內使用。廚房在加工食品時,嚴格按照食品衛生"五四制"的要求來做,嚴把操作關。所采購的鮮肉一律持證購買,登記在冊。所購熟食品使用專用白色無污染顏料袋包裝,外包裝再使用黑色塑料袋。

9、儲存食品的冰箱專人負責,按照生、半成品、熟食劃分儲存,各種食品使用保鮮盒分類存放。由專人采購、驗收貨品、所有餐用具、器皿實行每客消毒,各個環節嚴格按照食品"六不取"制度執行。

10、嚴格執行各項衛生及操作規范,隨時檢查餐廳廚房賠償損失設施及食品儲存情況,發現隱患及時解決。

11、對于大型宴會活動,要對每一樣食品采取留樣,至少保留24小時。

四、食物中毒的癥狀:

雖然食物中毒的原因不同癥狀各異,但一般都具有如下流行病學和臨床特征:

1、潛伏期短,一般由幾分鐘到幾小時食入“有毒食物”后于短時間內幾乎同時出現一批病人,來勢兇猛,很快形成高峰呈爆發流行;

2、病人臨床表現相似,且多以急性胃腸道癥狀為主;

3、同一段時間內都食用過同一種“有毒食物”發病范圍與食物分布呈一致性,不食者不發病,停止食用該種食物后很快不再有新病例;

4、一般人與人之間不傳染發病曲線呈驟升驟降的趨勢;

5、有明顯的季節性。夏秋季多發生細菌性和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冬春季多發生肉毒中毒和亞硝酸鹽中毒等。

五、食品中毒的上報制度:

1、食品中毒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2、各餐廳如發現客人有食品中毒癥狀,要立即電話通知賓館醫務室(****),電話告知時應描述客人目前的狀況及已采取的措施,同時報告餐飲部總監及上一級領導;

3、由餐飲部總監根據現場情況決定撥打急救電話(120);

六、食品中毒的緊急處理方案:

1、進餐后如出現嘔吐、腹瀉等食物中毒癥狀時,要立即組織自行救治,各餐廳應先將客人攙扶到安靜、通風,便于救護的區域內;

2、協助客人使用筷子或手指刺激咽部幫助催吐排出毒物。

3、餐廳負責人及時安排人員將就餐區域保護起來,同時通知傳菜間停止菜品傳送,并保留已上桌菜品單據;

4、廚房接到餐廳通知后,應迅速提供菜品原材料及配料明細,同時停止對邊角料的處理;

5、總務員工應立即停止處理并保護現場未理垃圾,同時對后院垃圾房進行監控;

6、賓館醫務室接到餐廳報告后,應根據病人情況,準備藥具,并迅速展開救助;

7、安全部接到領導通知后,迅速保護現場,組織調查,處理緊急任務;

8、工程部接到領導通知后,迅速安排車輛,進行病員運輸。

七、原因分析及情況匯報:

1、根據現場調查和技術鑒定的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確定事故原因,吸取教訓。

2、根據事故的大小情況,及時上報賓館領導,并由總經辦統一上報上級組織。

八、食品衛生突發事故處理小組:

組長:

副組長:

成員:各相關部門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