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危險辨識風險評價程序
物業職業安全衛生管理程序文件
--危險辨識與風險評價程序
1.0目的
明確規定危害辨識、風險評價方法、責任和要求,對公司物業管理服務過程中和服務作業范圍內的危害因素進行充分識別,并采取恰當方法進行評價,以確保對風險控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0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公司本部及各管理處危害因素的識別和危險評價。
3.0職責
3.1各部門及管理處負責所屬范圍內危害危險因素的識別。
3.2公司品質部負責對各部門及管理處識別的危害危險因素進行匯總登記。
3.3管理者代表負責組織對危害危險因素的評價及確定重大危害危險因素。
4.0工作程序
4.1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的時機
4.1.1公司品質部負責組織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的實施,根據公司業務特點和體系運行需要,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分為例行風險評價和臨時性風險評價。
4.1.2例行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應在體系建立之初,及以后每年進行一次。例行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可安排在例行的管理評審之前進行,例行評價必須針對公司業務全范圍和全過程作業活動進行。
4.1.3在出現以下情況時(不局限于),管理者代表或品質部經理負責提出臨時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要求,臨時評價涉及范圍可根據評價目的具體確定。
a)修訂質量職業安全方針、目標;
b)修訂安全衛生管理方案;
c)制訂糾正預防措施;
d)承接新的物業管理項目;
e)現行服務作業狀態發生變化;
f)相關法律、法規要求;
g)其他因素要求更新。
4.2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準備
4.2.1品質部經理負責制訂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計劃,明確該次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目的、范圍、持續時間、責任人員及其分工范圍、評價工作步驟及輸出結果要求,工作計劃經管理者代表批準后,由品質部經理組織執行。
4.2.2品質部經理根據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需要,組織相關部門責任人員(公司安委會成員)進行討論,具體制訂評價工作所需的支持文件,并報管理者代表批準。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所需支持文件至少應包括:
a)危害辨識要點指引:見作業指導書《危害辯識方法指引》
b)風險評價方法(在沒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一般采用作業條件風險評價法)。
4.2.3針對參與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的工作人員,品質部經理應考慮其必需的工作能力要求,需要時應組織評價前的人員培訓,以保證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的有效性。人員培訓必須按《員工管理程序》的規定進行,形成培訓記錄。培訓內容應包含上述的危害辨識要點指引及風險評價方法。
4.2.4管理者代表,或經品質部經理提出,可聘請外部專業人員參與公司的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工作。
4.3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實施
4.3.1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分兩個步驟進行,首先由責任人員應按規定的工作計劃和指引要求,對分配的責任范圍進行危害辨識,將識別出的危害因素填入《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風險評價方法見作業指導書《風險評價方法指引》。
4.3.2危害辨識責任人在識別服務作業過程中潛在安全因素時,必須深入服務作業現場,針對責任范圍內的每一場所和活動進行觀察、分析,與作業人員一起進行討論確認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4.3.3在已識別的危害因素的基礎上,由所在部門兼職安全員、部門負責人、具體作業人員對危害因素的風險程度進行評價,根據事前規定的風險評價方法確定各種危害因素的風險程度,填寫《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風險程度的歸類包括:
a)極其危險
b)高度危險
c)顯著危險
d)一般危險
e)稍有危險
4.3.4品質部經理在收到各評價責任人提交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后,應組織公司安委會成員對評價結果進行復核,審查可能存在的遺漏、不準確、不清晰,要求評價責任人予以補充或澄清。經復核認可的危害因素及其風險程度評價,由管理委員會成員提出控制措施建議,填寫在《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經品質部經理做審核簽名后,報管理者代表批準。
4.3.5管理者代表負責對《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中提出的控制措施建議進行審查,根據公司現有資源條件確定實施順序,但必須確保:
a)重大風險應得到有效控制;
b)與員工或相關方有直接利害關系的,應與員工或相關方協商;
c)控制措施具體針對性;
d)符合公司質量/環境/安全方針和相關法規要求。
4.4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結果的利用、修訂
4.4.1經管理者代表審查批準的《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其正本由品質部經理負責保管,需發放的受控副本由品質部負責進行分發。
4.4.2《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列明的重大危險因素,包括:極其危險、高度危險、顯著危險因素,由品質部經理負責按《環境/安全管理方案管理程序》的規定,組織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制訂安全管理方案,并予以實施。
4.4.3《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中列明的一般危險和稍有危險因素,由品質部經理組織相關部門落實作業控制措施,包括必要的安全操作規程、操作人員培訓、設備維護及防護用具的配備等。
4.4.4在體系運行過程中,如發生前述4.1.3條規定的情形,應根據臨時評價結果對《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表》進行更新。
5.0相關文件
5.1《環境/安全管理方案管理程序》(***-EP-02)
5.2《危害辨識方法指引》(***-OHS-01-PZ-01)
5.3《風險評價方法指引》(***-OHS-01-PZ-02)
5.4《員工培訓程序》(***-TP-08)
6.0質量記錄
6.1《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計劃》(***-OHS-01-1/A)
6.2《危害因素辨識與風險評價表》(***-OHS-01-1/A)
6.3《培訓記錄表》(***-TP-06-3/A)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