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施工場地防汛安全風險評估報告
1、編制依據
(1)《**********工程項目I標安全風險管理實施方案》;
(2)本標段項目實際自然條件、施工狀況;
(3)本標段項目《實施性施工組織設計》。
1.1評估對象目標及范圍
1.1.1評估對象
評估的對象是**********大橋工程項目I標。
1.1.2評估范圍
評估范圍為**************工程項目I標防汛風險評估,包括對安全、工期、環境等進行評估。風險評估與管理必須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環境、質量、投資、工期等都應服從于安全。尤其要重視可能導致突發性、災害性的汛災風險事件。
1.1.3評估目的
對**********工程項目I標段施工中的防汛方案的可行性、充分性、有效性進行評價,通過對項目施工風險的識別、估計和評價,確定風險等級。合理使用多種管理方法和技術手段對項目風險實行有效控制,將各類風險降到可接受水平,達到保安全、保護環境、保證建設工期、控制投資、提高效益、實現建設項目的總目標。
項目概況
?**********
3、評估過程和評估辦法
本次風險識別以項目自查為主。根據本項目的地質報告、氣候特征及水文地質條件,結合施工設計、施工方案、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進行綜合類比分析,并對照國家標準、部門、哈爾濱鐵路局及行業規章進行識別分析。
風險評估小組由具有工作經驗的且對工程風險有足夠認識的工程師組成。
序號?姓名?職稱?專業?
1?***?高級工程師?******?
2?***?中級工程師?******?
3?***?高級工程師?*******?
4?***?初級工程師?*****?
5?***?中級工程師?******?
6?***?初級工程師?*******?
4、風險評估
在開工前根據項目地質條件、氣候環境條件、地形地貌、防汛能力及施工工藝成熟度等,評估項目的防汛風險,估測其安全等級。
防汛總體風險評估指標體系:
評估指標?分類?分值?得分?
地質條件(A1)?地質條件相對簡單,影響施工安全因素較少?1-2?1?
氣候環境條件(A2)?受厄爾尼諾現象現象影響,氣候不穩定,會影響施工安全?0-1?1?
地形地貌條件(A3)?地勢平坦開闊?0-3?1?
抗汛能力(A4)?施工現場、其他區域?1-3?1?
根據公式項目總體風險值R:
R=A1+A2+A3+A4=4
總體風險等級劃分見表1
表1總體風險等級劃分標準
風險等級?計算分值R?
等級Ⅳ(極高風險)?14分及以上?
等級Ⅲ(高度風險)?9~13分?
等級Ⅱ(中度風險)?5~8分?
等級Ⅰ(低度風險)?0~4分?
根據總體風險劃分標準,本項目總體防汛風險等級場I級,處于低度風險狀態,不需要對其做專項風險評估。
5、防風防汛安全措施:
根據本工程所處的地理位置特點,在大風、強風和洪水來臨之前,主要做好的工作是:施工現場、排水溝、機械設備、臨時住房和施工用電的安全防護。
5.1防風防汛管理體系:
防汛管理體系圖
5.2預防措施:
風險源?風險評估?預防措施?
大、強、暴風1、臨時房屋倒塌:2、邊坡易墜物墜落傷人:3、電線、電線桿被吹斷,突然停電:4、防護設施被吹倒。?1、加強與地方氣象部門的聯系,收集相關氣象資料,制訂防大風等措施:配備相應的防大風物資,大風來臨前,派專人24小時值班。2、對臨時房屋和防護設施進行加固。3、對邊坡易墜物進行清理和加固。4、對所有的臨時用電線路進行加固,自備發電機進行自發電以滿足停電后的排水和照明所用。?
洪汛?1、雨水、洪水四處亂流:2、突然停電:3、人員、物資、設備受災。?1、加強與地方氣象部門的聯系,制定防汛措施,配備防汛物資和設備。2、施工場地內的排水溝派專人疏通,加強對施工作業面的排水和降水措施,出入口、道路周邊設置排水溝,加高圍蔽等措施。3、配備一定的自發電能力,以確保汛期突然停電情況下的排水和照明需要。4、汛情出現前,對可能受洪災的人員、物資、設備及時轉移至安全地帶,確保其不受洪災侵襲。變配電設備等布置在洪水影響最小的部位,做好遮蓋防水工作。工作場地、運輸道路加強排水與維護。5、施工機械及用電設備應設置防護棚。?
5.3事故的處置:
應急處理程序工作流程圖
6、應急救援體系建立
根據本項目工程特點和項目危險源分析、評價,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負責建立本標段項目應急救援組織體系,并組織各對口職能部門確定本部門業務范圍內的各類重大危險源并匯總,由指揮總工牽頭,組織相關部門編制各項施工應急救援預案,建立應急救援技術保障體系。
6.1應急救援領導小組
項目部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即為本項目的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應急救援領導小組成員如下:
組?長:***
副組長:***
組?員:***、***、***、***、***、***、***、***、***、***
應急救援領導小組下設應急臨時指揮中心和應急救援義務分隊,防風、防汛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在工程管理部,安全生產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在安全質量環保部,重大機械設備、交通事故應急救援指揮中心設在物資設備部,指揮中心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領導小組下設各應急救援義務分隊,人員由工區和工區部門成員組成。
7.應急救援組織機構職責
7.1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職責
(1)負責組織項目部應急救援預案的編制與預案的審核、修改,組織預案的培訓和演練,對預案演練效果進行評審。
(2)擬定實施應急救援需要的常用裝備,安排相關部門負責救援裝備的采購、租賃、存儲和日常保管。
(3)對應急救援工作實施領導和統一指揮,向各救援小組下達指令,協調各組之間的搶救工作,隨時掌握各組行動最新動態并作出最新決策,防止事故進一步擴大,并確保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應急救援行動。
(4)緊急調用各類物資、人員、設備和占用場地。事故搶救處理工作結束后應及時歸還或給予補償。
(5)根據事故等級和事故現場控制與救援情況,向建設項目部和相關單位逐級上報事故情況和救援進展情況,視救援情況向當地公安、消防、交通、勞動衛生、安監部門等相關單位發出救援請求。
(6)根據預案實施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和問題,及時對預案進行修改和完善。
(7)當事故有危及周邊單位和人員的險情時,組織相關人員和重要的物資疏散工作。
(8)進行或配合上級有關部門進行事故調查處理工作。
(9)做好或配合地方公安部門做好事故現場秩序穩定和傷亡人員的善后及家屬的安撫工作。
(10)適時將事故原因、事故責任及處理意見向社會公布。
7.2應急救援職責
(1)應急領導小組組長: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總指揮。負責批準應急預案和啟動實施救援;負責救援總指揮、總調度。
(2)應急領導小組副組長:應急救援領導小組副總指揮,協助組長負責應急救援的現場具體指揮工作,在組長不在場的情況下全權負責現場總指揮。
(3)通訊聯絡組:通訊聯絡由工程部副部長***負責,負責與周邊區域能夠提供救援的專業服務機構和單位的聯系;負責向有關單位報告搶險救援工作的進展情況。
(4)后勤保障組:綜合辦公室主任***任組長,負責應急救援工作的內部通信聯絡及后勤保障工作;負責車隊的車輛調度,安排好救護應急用車;解決撤離人員及工作人員的食、宿安排;財務部長宋濤協助,負責搶險救援資金的集中調撥與使用。
(5)技術支持組:工程部長***任組長,負責應急救援技術方案的制定并指導救援小組實施救援方案;負責為事故現場救援信息收集和事故原因分析等工作提供技術支持。
(6)醫療救護組:實驗室主任***任組長,負責對現場受傷人員的救治與安全轉移。
(7)搶險搶修組:計劃部長****任組長,組織物資、設備和人員參加搶險救災和救援工作;物資部長隋鯤鵬協助,負責應急救援物資、設備的采購、存儲、調集、供應、運輸工作。
(8)警戒疏散組:安質部長***任組長,負責對事故現場及周邊地區和道路進行警戒、控制,保護現場,保證救援通道的通暢,引導救援人員及車輛的進入;試驗主任李占海協助組織人員有序疏散。
7.3主要危險源及風險分析
本標段工程主要防汛風險點如下:
各個低洼涵洞在發水時容易積水;
各個便道在出現汛期是容易發生道路濕滑現象,不利于行車安全。
其他地點無汛期安全風險。
7.4應急救援常用裝備
7.4.1主要應急常用工具和器材
應急工具:消防桶、鐵鍬、撬棍、千斤頂、麻繩、氣割工具、小型金屬切割機、電焊機、清水泵、污水泵、電動葫蘆、電工常用工具等。
應急器材:發電機、電力線纜、移動式變配電設備、型鋼、架管、扣件、木枋、架板、草袋、砂石、水泥、安全帽、安全帶、救生衣、防雨帳蓬、應急燈、對講機等。
7.4.2主要應急常用大型機械設備及交通工具
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自卸汽車、液壓汽車吊、面包車、越野車、皮卡車等。
7.4.3主要應急常用藥品和醫療器材
消毒用品、急救物品(創口貼、繃帶、無菌敷料)及各種常用小夾板、擔架、止血袋、氧氣袋等。
7.5工程施工應急措施
7.5.1一般應急措施
(1)備齊專門搶險設備物資,專人看管,定期檢查,不得挪做他用。
(2)在跨新建鐵路、公路、構筑物施工時,充分考慮施工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在勞力、技術、材料、設備等方面進行計劃出現突發情況時,能及時應對,保證既有鐵路、公路、構筑物及施工安全。
(3)在不良地質地段路基工程施工中,做好路基邊坡的穩定情況及地表沉降情況(如下沉、開裂等)的觀測,出現事故征兆時,及時將人員和機械設備撤離到安全地帶。
(4)橋涵施工中如突遇停電,備用發電機立即投入使用,保證橋涵施工等設備的正常運轉,確保施工安全。
(5)雨期(大風)施工密切注意天氣情況,及時和氣象部門聯系,做到洪水(大風)來前有充分準備,人員、機械設備、物資事前轉移到安全地點。駐地、各工點排水系統完備,數量充足。洪水、大風到來時應急領導小組成員24小時值班,調集臨近工區人員組成抗洪(大風)搶險分隊,全力以赴,加強抽排水,保護已完工程。
(6)高空墜落事故發生后,立即對傷員進行現場急救,并在工地醫務人員的陪護下,轉到當地醫院搶救,同時確認腳手架、防護網等設施安全狀態,必要時進行加固處理。
(7)發生險情和事故后,立即啟動應急預案,現場報警人立即向應急指揮中心通報,指揮中心值班人立即向應急領導小組組長報告,同時現場設置警戒線,防止閑雜人員進入。
(8)洪水淹溺事故應急措施
1)下雨時安排觀測員24小時值班,若有緊急情況第一時間通知防汛安全領導小組,現場負責人召集現場工作人員搶救材料、設備,保證人身安全。
2)安全保衛組負責保護現場,避免閑雜人員靠近圍觀,監視事故發展情況等。
3)項目部書記負責救援隊、醫療隊將受傷人員進行簡單包扎、處理后,派救援車送往醫院。
4)工程部、安質部提出可行性方案,以便救援隊救援工作。
5)物資設備、后勤保障組提供救援物資,支持救援工作。
7.6應急救援預案的培訓與演練
7.6.1應急救援預案培訓
項目部的各項應急救援預案確立后,項目部組織相關部門結合崗位培訓和安全質量教育,統一部署,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進場人員進行專門的應急知識培訓。
7.6.2應急救援預案演練
應急救援預案確立和對相關人員進行培訓后,項目部按確定的應急管理規劃和演練計劃,定期舉行事故(事件)應急救援預案的演練,以檢驗和強化人員的應急響應能力。
7.7應急救援實施程序
7.7.1報警與應急救援預案啟動
施工現場發生任何安全、質量、環保事故或重大險情時,事故責任單位應在最短時間內立即電話上報項目部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辦公室或項目部主管領導。應急救援領導小組辦公室接到事故報告并由工區經理核實后,立即報告領導小組組長和副組長,由組長正式發布救援預案的啟動命令,同時向監理、建設項目部以及上級相關單位報告。
7.7.2實施應急救援
(1)事故發生初期,現場人員指派專人負責引導應急救援指揮人員及各專業隊伍第一時間趕赴事故現場。領導小組組長或副組長統一指揮和調度,分派人員、車輛,調集施工機械、物資、工具、器材、設備等救援裝備進場實施救援。
(2)各職能部門按預案中的職責分工分別進行人員搶救、現場警戒、交通疏導、現場保護和事故現場調查取證等工作。會同監理、設計、建設項目部相關專業人員視情況對現場搶險救援實施方案進行及時調整。
(3)視事故等級和現場控制情況,必要時,經請示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長和副組長研究后,在最短時間內由綜合辦公室向上一級主管或相關單位和地方相關專業部門報警(公安、消防、醫療),在相關部門指導和配合下,啟動上一級救援預案。
(4)應急救援的終止
事故現場實施救援后,具備以下條件時,搶險救援工作終止。
1)傷亡人員得到妥善安置與轉移,引起事故的危險源得到有效控制或消除,事故現場清理工作基本結束,并確保未授權人員不會進入事故現場;
2)應急救援行動已完全轉化為社會公共救援;
3)局面已無法控制和挽救的,場內相關人員已經全部撤離;
4)不存在其他影響應急救援預案終止的因素。
(5)應急救援終止令的發布
應急救援總指揮根據事故的發展狀態認為必須終止的,由應急救援總指揮下達應急救援終止令或授權事故現場副總指揮明確應急救援終止的決定。
應急救援實施流程圖
應急救援實施流程圖
7.8應急救援預案實施效果評審
現場應急搶險救援工作結束后,根據預案的實施效果,應急救援領導小組組織相關部門對預案實施效果進行評審,吸取教訓,總結經驗,進一步完善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優化應急救援工作組織流程。
8.9信息發布和責任追究
事故應急救援以及事故調查處理的信息發布應當客觀、準確,項目部部要及時請示上級主管部門,在上級主管部門指導下做好新聞發布和新聞單位接待工作。
事故應急救援工作實行責任追究制。對遲報、謊報、瞞報和漏報突發事件重要情況或者有其他失職、瀆職行為的,依照有關規定要追究當事人的責任。
8、現場實際調查情況
(1)施工現場駐地無高壓線、無地下燃氣管線,無安全隱患。
(2)施工駐地地勢高,防洪、防風措施完善,無安全隱患。
(3)混凝土拌合站料棚、鋼筋加工棚為框架結構,立柱基礎與預埋件連接,立柱下3m澆筑在料倉擋墻里面,安全穩固,對周邊建筑物無安全影響,且具有有效抗風作用,抗風等級為8級。
(4)該工程對周邊通信和道路等公用設施無影響。
(5)施工現場的臨建設施靠近駐地,結構安全,圍擋牢固可靠,無安全隱患。
(6)施工現場無集貿市場和學校等人流密集的場所,對周邊交通和行人不會造成影響。
(7)施工現場無其他能造成不良后果的危險源。
篇2:健康安全風險評估風險管理程序
1.0?目的
規范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對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獲得清晰的認識和評價,通過控制策劃,降低或消除各類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應用範圍
?公司內所有生產制造部門和化學品管理部門,如生產、塑膠、貨倉、行政及人事部
職責
****負責編制和維護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本程序的執行。
參照
?綜合管理體系手冊章節7??產品實現和運行控制
名詞解釋
?暫不適用
內容危險源的識別
6.1.1從公司現在及過去有關的活動、過程、服務和職業健康安全的法規及
其他要求中獲得線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常規生產的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2)工作場所內自有設施及外界提供的設施。
公司各相關部門在本部門的業務系統范圍內進行識別,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風險評價
6.2.1?風險評價方法
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D=L×E×C
D----風險值
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評價評分標準見下表
職業健康安全風險評價、評分標準表
評價因子
評分說明
評分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完全可能,會被預料到
10
相當可能
6
可能,但不經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但可以設想
0.5
極不可能
0.2
實際不可能
0.1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連續暴露
10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6
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幾次暴露
1
非常罕見地暴露
0.5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100
災難,數人死亡
40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5
嚴重,重傷,多人
7
重大,致殘,一人
3
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1
評價值(D)=L×E×C
危險程度
危險等級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一
160~320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二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三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四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五
風險等級劃分
風險等級共分為一至五級,其中一至二級為重大風險,三至五級為一般風險。
公司各相關部門對本部門所識別的風險進行評價,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和評價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的風險識別、評估過程由相關技術人員、主管、經理共同參與。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措施應滿足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其他要求,應與自身運行經驗和能力相適應,要充分考慮風險控制措施的實際控制程度。
6.3.1重大風險控制
對于重大的風險(一至二級)需制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其內容包括:
需控制的風險;風險控制目標,包括分別到相關職能部門的目標;控制風險的措施,包括可選的技術方案;適當的資源要求;實施目標和管理方案的時間和進度計劃;驗收和監督評審部門。
一般風險的控制
通過目標、相關法規、公司的相關管理措施、配備適當的資源進行控制。
風險控制措施、方案實施前和實施中的評審
6.3.3.1實施前的評審應考慮以下要點:
計劃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能將風險降至可容許的水平;是否會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在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每季度對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進行評審并記錄;評審時應考以下要點: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有預期的效果;是否產生了新的危險源等
風險控制措施、方案的更新
當有新增的活動,設備和服務時,根據危險源識別和評價的結果,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案;當原有的活動、過程、設備或原材料發生重大變化或修改時,措施或方案應進行調整。
?6.3.5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每季度到相關部門檢查并評估方案的有效性。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更新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以實現該程序對公司發展的適宜性和其持續改進的內在要求:公司的經營活動發生變化時;相關法律法規有大的調整時;員工提出建議時;管理評審或最高管理者提出要求時。
?記錄
《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
?作業指導
略
篇3:健康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程序
1.0目的
規范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活動,對職業健康安全危險源獲得清晰的認識和評價,通過控制策劃,降低或消除各類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2.0范圍
??適用于公司內部健康安全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
3.0權責
品質部負責編制和維護本程序;
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人員負責組織實施和監督本程序的執行。
4.0程序
4.1危險源的識別
4.1.1?從公司現在及過去有關的活動、過程、服務和職業健康安全的法規及
其他要求中獲得線索。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公司常規生產的活動和非常規活動;
2)工作場所內自有設施及外界提供的設施。
4.1.2公司各相關部門在本部門的業務系統范圍內進行識別,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4.2?風險評價
4.2.1風險評價方法
采用定量計算的方法,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職業健康安全風險。
D=L×E×C
D----風險值
L----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評價評分標準見下表
職業健康安全風險評價、評分標準表
評價因子
評分說明
評分
事故發生的可能性(L)
完全可能,會被預料到
10
相當可能
6
可能,但不經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但可以設想
0.5
極不可能
0.2
實際不可能
0.1
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E)
連續暴露
10
每天工作時間內暴露
6
每周一次暴露,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幾次暴露
1
非常罕見地暴露
0.5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C)
大災難,許多人死亡
100
災難,數人死亡
40
非常嚴重,一人死亡
15
嚴重,重傷,多人
7
重大,致殘,一人
3
引人注目,需要救護
1
評價值(D)=L×E×C
危險程度
危險等級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一
160~320
高度危險,需立即整改
二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三
20~70
一般危險,需要注意
四
<20
稍有危險,可以接受
五
4.2.2風險等級劃分
風險等級共分為一至五級,其中一至二級為重大風險,三至五級為一般風險。
4.2.3公司各相關部門對本部門所識別的風險進行評價,且每年對該部門的危險源進行再評估;識別和評價的結果記錄在《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
4.2.4《危險源識別、風險評估和風險控制表》中的風險識別、評估過程由相關技術人員、主管、經理共同參與。
4.3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措施應滿足職業健康安全法規和其他要求,應與自身運行經驗和能力相適應,要充分考慮風險控制措施的實際控制程度。
4.3.1重大風險控制
對于重大的風險(一至二級)需制定健康安全管理方案,其內容包括:
需控制的風險;風險控制目標,包括分別到相關職能部門的目標;控制風險的措施,包括可選的技術方案;適當的資源要求;實施目標和管理方案的時間和進度計劃;驗收和監督評審部門。
4.3.2一般風險的控制
通過目標、相關法規、公司的相關管理措施、配備適當的資源進行控制。
4.3.3風險控制措施、方案實施前和實施中的評審
4.3.3.1實施前的評審應考慮以下要點:
計劃的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能將風險降至可容許的水平;是否會產生新的危險源;是否選定了投資效果最佳的解決方案
4.3.3.2在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實施過程中相關部門每年度對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進行評審并記錄;評審時應考以下要點:
風險控制措施和方案是否有預期的效果;是否產生了新的危險源等
4.3.4風險控制措施、方案的更新
當有新增的活動,設備和服務時,根據危險源識別和評價的結果,制定新的管理措施和方案;當原有的活動、過程、設備或原材料發生重大變化或修改時,措施或方案應進行調整。
?4.3.5行政及人事部-安全管理部每年度進行相關部門檢查并評估方案的有效性。
當出現以下情況時應更新危險源的識別和評價,以實現該程序對公司發展的適宜性和其持續改進的內在要求:
公司的經營活動發生變化時;相關法律法規有大的調整時;員工提出建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