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危險辨識風險評價的程序

危險辨識風險評價的程序

2024-07-14 閱讀 9285

危險辨識與風險評價的一般程序如圖1所示。

風險評價的程序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步驟:

(1)資料收集。明確評價的對象和范圍,收集國內外相關法規和標準,了解同類設備、設施或工藝的生產和事故情況,評價對象的地理、氣象條件及社會環境狀況等。

(2)危險危害因素辨識與分析。根據所評價的設備、設施或場所的地理、

氣象條件、工程建設方案、工藝流程、裝置布置、主要設備和儀表、原材料、中間體、產品的理化性質等,辨識和分析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原因和機制。

(3)風險分級。在上述危險分析的基礎上。劃分評價單元,根據評價目的和評價對象的復雜程度選擇具體的一種或多種評價方法。對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進行定性或定量評價,在此基礎上按照事故風險的標準值進行風險分級,以確定管理的重點和需要制定應急預案的設備、設施和場所。

圖1風險評價程序

(4)提出降低或控制風險的安全對策措施。根據評價和分級結果,高于標準值的風險必須采取工程技術或組織管理措施,降低或控制風險。低于標準值的風險屬于可接受或允許的風險,應建立監測措施,防止生產條件變更導致風險值增加,對不可排除的風險要采取防范措施。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