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辨識程序
?盡管危險與危害因素無處不在,但在安全管理中,我們更注重生產場所的危險辨識,特別是重大危險因素的辨識。因為生產中涉及的危險與危害因素更集中,如果發生危害與事故,后果也會更嚴重。生活中的危險與危害因素辨識除需要具有安全意識和相關的安全知識以外,往往還要加上生活經驗的積累。在生產場所進行危險源辨識的程序如圖所示。
1.確定辨識的范圍進行危險辨識,首先要確定辨識的范圍,即明確哪些工藝、場所需要進行危險與危害因素的辨識,并且弄清楚哪些地方需要重點考慮。辨識范圍的確定要具有科學性、針對性和明確性。
2.危險源的調查危險源是事故發生的前提,是事故發生過程中能量與物資釋放的主體。在確定所要分析的系統后,要對所分析系統中的危險源情況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生產工藝設備及材料情況?工藝布置,設備名稱、容積、溫度、壓力,設備性能,設備本質安全化水平,工藝設備的固有缺陷,所使用的材料種類、性質、危害,使用的能量及強度等。(2)作業環境情況?安全通道情況,生產系統的結構、布局,作業空間布置等。(3)操作情況?操作過程中的危險,工人接觸危險源的頻度等。(4)事故情況?過去事故及危害狀況,事故處理應急方法,故障處理措施。(5)安全防護?危險場所有無安全防護措施,有無安全標志,燃氣、物料使用有無安全措施等。
3.危險區域的界定
劃定危險源點的危險范圍也很重要。一般應先對系統進行劃分:可按設備、生產裝置及設施劃分子系統,也可按作業單元劃分子系統。然后分析每個子系統中所存在的危險源點,一般將產生或具有能量、物質、操作人員作業空間、產生聚集危險物質的設備容器作為危險源點。以危險源點為核心加上防護范圍即為危險區域,這個危險區域就是危險源的區域。在確定源區域時,可按以下方法界定。(1)按危險源是固定的還是移動的界定?如運輸車輛、車間內的搬運設備為移動式,其危險區域應隨設備的移動空間而定;而鍋爐、壓力容器(儲罐)、壓縮機等則是固定式,其區域范圍也是固定的。(2)按危險源是點源還是線源界定?一般線源引起的危害范圍較點源的大。比如燃氣管道在腐蝕開裂、發生泄漏時多為線源,腐蝕穿孔、發生泄漏時則為點源。(3)按危險作業場所來劃定危險源的區域?如有發生爆炸、火災危險的場所,有被車輛傷害的場所,有觸電危險的場所,有高處墜落危險的場所,有腐蝕、放射、輻射、中毒和窒息危險的場所等。(4)按危險設備所處位置作為危險源的區域?如鍋爐房、油庫、氧氣站、變配電站、儲罐區、液化石油氣灌裝區、鋼瓶儲存區等。(5)按能量形式界定危險源如化學危險源、電氣危險源、機械危險源、輻射危險源及其他危險源等。4.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一定數量的危險物質或一定強度的能量,由于存在條件不同,所顯現的危險性也有所差異,被觸發轉換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也不同。因此存在條件及觸發因素的分析是危險源辨識的重要環節。(1)存在條件分析?主要包括:危險物資的貯存條件、物性參數、設備狀況、人員防護條件、操作管理條件等。(2)觸發因素可分為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人為因素包括個人因素(如操作失誤、不正確操作、粗心大意、漫不經心、心理因素)和管理因素(如不正確管理、不正確的訓練、指揮錯誤、判斷決策失誤、設計差錯、錯誤安排等)。自然因素是指引起危險源轉化的各種自然條件及其變化(如氣候條件變化、雷電、地震、洪水等)。5.潛在危險性分析危險源轉化為事故,其表現是能量和危險物質的釋放,因此危險源的潛在危險性可用能量的強度和危險物質的量來衡量。能量包括電能、機械能、化學能、核能等,危險源的能量越大,表明其潛在危險性越大。危險物質主要包括:燃燒、爆炸危險物質和有毒、有害危險物質兩大類。前者泛指能夠引起火災或爆炸的物質,如可燃氣體、可燃液體、易燃固體、可燃粉塵,易爆化合物、自燃性物質、混合危險性物質等。后者系指直接加害于人體,造成人員中毒、致病、致畸、致癌等的化學物質。可根據使用的危險物質量來描述危險源的危險性。6.危險源等級劃分
?危險源分級一般是按照危險源在觸發因素作用下轉化為事故的可能性大小與發生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劃分的。危險源分級實質上是對危險源的評估、評價。(1)按事故出現的可能性大小可以定性地分為:非常容易發生、容易發生、較容易發生、不容易發生、難發生、極難發生等。(2)按發生事故后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可分為:可忽略的、臨界的、危險的、破壞性的等級別。(3)按單項指標劃分等級,一般為定量指標。比如高處作業,是根據高度差指標將墜落事故危險源劃分為四級:一級2~5m。二級5~15m,三級15~30m,特級30m以上。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有害因素辨識風險評估制度
1、為了更好的對危險有害因素進行辨識和評估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和風險評估由各分廠安環處牽頭,各職能部門具體負責。
3、各職能部門要全面有序進行危險、有害因素的識別,從廠址、總平面布置、道路運輸、建(構)筑物、生產工藝、物流、主要設備裝置、作業環境、安全措施管理等方面進行,不能漏項和缺項。
4、危險有害因素辨識時,要采用多種辨識和評估方法,如采用安全檢查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等方法。
5、危險有害因素辨識完后,各單位要根據風險評估提出針對性的對策措施。
6、危險有害因素每年進行一次辨識,遇到下列情況時應加強辨識:
6.1與企業有關的法律、法規和其他要求發生變化時;
6.2任何新的或修改的活動引入之前(如采用新工藝、新的原材料、新改擴建項目等);
6.3有關危險源和風險評價的新知識、新技術出現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