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作業安全裝置防護用品安全檢查要點
第一節?特種作業
一、特種作業的定義
特種作業,是指容易發生傷亡事故,對操作者本人、他人和周圍設施的安全有重大危害的作業。
二、特種作業的種類
目前,國家和浙江省規定電工作業、金屬焊接切割作業等16+1(省定的“沖壓剪切作業”)共17大類的作業,屬特種作業。
國家安監總局2005年下半年有一個討論稿,擬調整特種作業為7+1=8大類53種(電工6種、焊工9種、制冷工4種、高處作業工2種、礦工13種、危化工12種、煙火爆竹工7種)。
國家安監總局2006年5月10日,以安監總廳培訓函[2006]114號發出《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和《特種作業范圍(征求意見稿)》,擬調整為19大類48種,即:
1、電工4種;2、焊接與熱切割作業3種;3、企業內機動車輛作業4種;4、高處作業2種;5、制冷與空調作業2種;6、爆破作業3種;7、礦山安全作業7種;8、礦山應急救護作業;9、危險化學品裝卸、押運作業4種;10、煙花爆竹生產涉藥作業;11、民用爆破器材生產涉藥、押運作業2種;12、鍋爐作業2種;13、壓力容器作業2種;14、起重機械作業4種;15、電梯作業2種;16、客運索道作業2種;17、大型游樂設施作業2種;18、壓力管道運行操作作業;19、經國家安監總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其他作業。
?三、特種作業操作人員的條件
?從事特種作業操作的人員,必須年滿18周歲,身體健康,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相應工種的安全技術知識,經過教育培訓,并經理論和實際考核,成績合格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后,方可獨立操作。無證上崗的,按國家規定進行處罰。操作證每兩年復審一次。
?國家還規定從事危險性工作的工人,應掌握緊急救護法。
第二節?安全裝置
安全裝置是以預防傷亡事故為目的的安全措施。對于無法從根本上消除的危險,可以采用安全裝置來加以避免或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
一、防護裝置
指屏蔽或其它方法與生產過程的危險因素隔離的裝置,如防護罩、防護簾、防護網、圍欄、擋板、雙手按紐、光電或紅外線自動保護裝置等。
二、保險裝置
指機器設備工作發生異?;蛉擞胁话踩袨闀r,能自動防止事故發生的裝置,如自動開關、熔斷器、漏電保護裝置、觸電保護器、限位器、緩沖器、安全閥、爆破片等。
三、自動監控裝置
指能自動監測、控制機器設備或工作場所的工作參數、工作狀態、發生異常情況時能自動報警和消除危險的裝置,如振動監控儀、溫控報警儀、鍋爐水位控制裝置、火情自動報警滅火裝置、煤氣報警儀等。
第三節?警告裝置
警告裝置是用聲、光、顏色、文字符號,警告人們預防危險的裝置。這些裝置不能消除危險,只能提醒人們注意避開危險,?
一、信號裝置
如道路上的信號燈等。
二、安全標志
如道路上的地標等。
第四節?安全標志
安全標志是由幾何圖形和圖形符號所構成,作用是引起人們對不安全因素的注意,但不能代替安全操作規程和防護措施,分別為禁止標志、警告標志、指令標志和提示標志四類。
一、禁止標志
禁止人們不安全行為的圖形標志,是帶斜杠的圓形邊框,顏色為白底、紅圈紅杠黑圖案,共23種。
二、警告標志
提醒人們對周圍環境引起注意的圖形標志,是正三角形邊框,顏色為黃底黑邊黑圖案,共28種。
三、指令標志
強制人們必須做出某種動作或采用防范措施的圖形標志,是圓形邊框,顏色為藍底白圖案,共12種。
四、提示標志
向人們提供某種信息的圖形符號,是正方形邊框,顏色為綠底圖案,共3種。
安全標志應設在醒目的地方,放在需要提醒、警告的事物附近,使之能有效地發揮作用。安全標志不宜設在門、窗等可移動的物體上,以免因物體的移動而不被看見。
第五節?安全色
安全色是用以表達禁止、警告、指令、指示等安全信息含義的顏色,具體規定為紅、藍、黃、綠四種顏色。
一、紅色
表示禁止、停止、防火等信號,能使人在心理上產生興奮感和醒目感。
二、藍色
表示指令或必須遵守的規定,和白色配合使用效果較好。
三、黃色
表示警告、注意,和黑色相間組成的條紋是視認性最高的色彩。
四、綠色
表示提示、安全狀態、通行,能使人感到舒暢、平靜和安全感。
安全色的對比色是黑白兩種顏色,紅、藍、綠色的對比色為白色,黃色的對比色為黑色。
第六節?勞動防護用品
實際工作中人們多采用勞動防護用品,作為保護工人在生產過程中安全和健康的一種輔助措施。防護用品有很多不同種類,可以起到不同的防護作用。勞動防護用品一般分為九類:
一、頭部防護用品
主要是安全帽,能使沖擊分散到盡可能大的表面,并使高空墜落物向外側偏離。
二、呼吸器官防護用品
主要是防塵和防毒用的防塵口罩和防毒面具等。
三、眼(面)防護用品
主要是護目鏡和面罩。
四、聽力防護用品
主要是耳塞或耳罩。
五、手和手臂防護用具
主要是防護手套,如耐酸(堿)手套、焊工手套、橡膠耐油手套、防*射線手套等。
六、足部防護用品
主要是安全鞋,如膠面防砸安全靴、焊接防護鞋等。
七、軀干防護用品
主要是防護服,如滅火工作人員應穿阻燃工作服,從事酸(堿)作業的人員應穿防酸(堿)工作服等。
八、高處墜落防護用品
主要是安全帶、安全繩、安全網。
九、皮膚防護用品
主要是各種類型的勞動護膚用品。
需要佩戴防護用品的人員,在使用防護用品前,應認真閱讀產品安全使用說明書,確認其使用范圍、有效期限等內容,熟悉其使用、維護和保養方法,一經發現防護用品有受損或超過有效期限等情況,絕不能冒險使用。
生產經營單位應教育工人正確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防護用品。
篇2:防護用品的購置發放使用監督檢查制度
一、目的
為了保護勞動者的人身健康,預防職業病危害,防止職業病,加強勞動防護用品的管理,根據《職業病防治法》特制定本制定。
二、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柞水縣國寄望公司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使用和監督檢查的管理。
三、制度內容
1、根據《職業病防治法》規定,公司應為所有勞動者配備符合職業防治要求的防護用品,并將其費用單獨管理列入生產成本。
2、公司供應部門根據防護用品發放標準和在崗人數核定發放種類及數量,建立個人防護用品發放檔案,掌握防護用品發放信息,及時為勞動者開領取票據。并按防護用品發放標準做好采購、保管、發放工作,對防護用品的質量負責。
3、由于新增工種,工程變動及其他原因超標準發放防護用品,應當由需要部門寫出申請、報安環生技科審批。
4、勞動者個人進入工作場所必須佩戴好勞動防護用品,預防生產過程中產生職業危害,以降低職業病的發病率。
5、職業病防治辦公室、安環生技科、基層單位對防護用品的發放和使用情況進行定期、不定期監督檢查,對未按規定戴勞動防護用品的職工要進行批評教育,對屢次違反者要給一定的經濟處罰。
幼兒園食品安全應急預案
篇3:個人防護用品的采購驗收登記發放檢查等制度
為了防止假冒、偽劣或存在質量缺陷的安全設施和用品材料流入施工現場,規范采購行為,以及確保各作業人員及時佩戴各種安全勞動防護用品,確保安全生產,特制訂本辦法。
?一、采購
1.項目部應按照有關要求,對相關材料的供應單位進行評價,擇優選取,建立合格供應商臺帳。
2.合格供應商必須具備:生產、經營許可證;技術和生產及質量保證能力;當地主管門頒發的準用證證明材料(法律、法規要求);市場信譽和履約能力;
?3.項目材料員編制需求計劃,經項目部主要負責人審批后,同選定的合格供應商簽訂購貨合同。購貨合同中應約定:材料的品名、規格、型號、質量等級;生產制造規程和標準;驗收準則和方法;供應商應提供購置材料的相關資料。(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準用證,批量檢測合格證明等)。
二、驗收
1.批量材料:由分管經理、技術負責人、安全員根據約定的要求進行分批次集中檢測;零星材料進場:材料負責人、安全員隨時進行檢查驗收,發現有質量問題的,送有關檢測部門復檢,安全員做好檢查驗收記錄。
2.驗收方式:查質量合格證明材料、質量檢測報告;查外觀尺寸、規格和實物質量;按規定抽樣復試等。
3.對未檢品、不合格品作好標識,不合格品清退出施工現場。
三、登記
1.對通過檢查驗收的材料,進入庫房妥然保管,并進行分類標識,建立登記臺帳。
2.安全員負責收取生產許可證、產品合格證、準用證,批量檢測合格證明等資料,建立登記臺帳。
四、發放
1.基本原則是按實際需要發放,建立發放登記臺帳。但勞動保護用品非正常損耗且屬于個人責任的將從本人工資中扣除。
2..工作服、手套、洗衣粉等勞保用品應定期(按月或季度)發放。
3.對庫存滿一年的安全防護材料、用品,由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安全員進行復查,凡變質、受損傷的及時清理,不允許發放使用。
五、檢查
1.各消防滅火器材應經常檢查,一經發現不能滿足規范要求的就要及時更換。
2.安全帽、安全帶、絕緣鞋、電焊面罩等安全防護用品必須保持完好無缺,一旦損壞必須及時更換。
3.施工現場的管理人員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檢查,發現不合格的產品或存在隱患的產品,要立即停止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