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電場自用道路使用維護管理辦法
1總則
為了加強風電場自用道路的維護和管理,發揮風電場工程設施效能,保障風電場安全生產需要,制定本辦法。現予以印發,望認真貫徹執行。
2管理范圍
道路,包括風電場站內人行道、車行道,站區到每個風機的道路。
3一般規定
3.1風電場要加強對道路的管理,保持其完好狀態。任何單位和個人均不得擅自占用或挖掘道路。
3.2禁止下列行為:
3.2.1在道路上搭棚設亭、設置倉庫、堆存物料、放置廢品及從事生產、加工活動;
3.2.2在道路上排放、流灑廢水及其他污染物,拌合泥漿,打砸硬物、晾曬、沖洗、焚燒物品;
3.2.3變更或移動道路的附屬設施;
3.2.4占用道路;
3.3不得在人行道上停放、行駛機動車輛。
3.4鐵輪車、履帶車、超重車在道路上行駛時,須經風電場領導同意,并采取必要的保護措施,按風電場指定的時間和路線行駛。
3.5經批準占用、挖掘道路的單位,必須在現場顯著位置設立標志牌。
3.6場內自用道路檢查責任主體為風電場,第一責任人為風電場場長。道路維護主體為項目部,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
3.7路況出現不良狀況時,首先匯報風電場場長,由風電場場長通知項目部進行處理。項目部盡快到達現場,恢復路況。
3.8在道路上設置公用設施單位,須經風電場同意。
3.9因工程建設確需臨時占用道路,建設單位須到風電場辦理相關手續,并向風電場繳納占路費和恢復路面保證金。臨時占用道路的單位必須在占用期滿前,將所占道路恢復原狀;經風電場驗收合格后,領回恢復路面保證金。
3.10占用道路設置廣告牌、宣傳牌,必須按照統一規劃,經風電場批準,并向風電場繳納占路費和掘路費。
3.11臨時占用道路的,在風電場養護維修需要時,必須無條件遷移。3.12駛入風電場區域應限速行駛,站外道路限速30公里/小時,場區5公里/小時。
4挖掘道路管理
4.1新建、擴建、改建、翻修道路,施工單位應在開工前三個月發布公告。需在該路段埋設地下設施的,凡在公告規定的期限內,到風電場登記,并辦理有關手續。道路竣工后,五年內不得挖掘。因特殊情況必須挖掘的,須經風電場批準。
4.2因工程建設挖掘道路,建設單位須到風電場辦理相關手續,并繳納掘路費和回填保證金后,方可開挖。
因緊急搶修地下管線挖掘道路的單位,須在開挖搶修的同時,向風電場報告,并在七日內補辦掘路手續,繳納掘路費。
4.3建設單位應在挖掘道路的施工現場設置安全防護設施及安全標志,嚴格按安全操作規程施工。
挖掘道路遇地下設施時,建設單位須采取保護措施,并及時報告風電場處理,不得擅自移動、損壞。
4.4地下設施安裝完工,建設單位應在風電場檢查確認原有地下設施無損壞后,方可回填溝槽。
4.5建設單位應在風電場批準的期限內完成道路挖掘、地下設施安裝、溝槽回填。
在批準期限內完不成的,建設單位應在期滿前辦理延期手續,并按實際占用道路面積和延期時間,繳納二至三倍的占路費。確因地下設施情況不明導致工期延長的,免繳延期占路費。
5道路養護維修管理
5.1項目部養護維修道路時,必須按照有關養護維修的操作規程進行,達到無沉陷、無松散、無坑洼、平整堅實的質量要求。道路上的各種檢查井蓋應完整無缺,與路面持平。
5.2在道路兩側進行建筑工程施工的建設單位應在工程竣工時,按要求將相鄰的人行道鋪裝硬化。
5.3養護單位應在施工單位注銷手續后的下列時間內修復路面:
(一)橫向溝槽:主次干道的,五日以內,一般道路的,十日以內;
(二)縱向溝槽:主次干道的,十日以內;一般道路的,十五日以內.超過二百平方米的,每增加一百平方米,順延一天。
篇2:公安機關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我省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我省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應當遵循合法、及時、公正、公開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對應當給予處罰的,依據違法行為的事實和法律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罰決定。
第四條本規定所指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監控、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電子、雷達、激光、照相、視頻技術等裝置。
第五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由公安機關向政府申請撥款安裝,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日常使用、管理、維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出資、合作等方式,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經營謀利。
違反前款規定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所采集的數據一律無效,不得錄入道路交通違法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全省系統),并不得作為處罰依據。
第六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必須是國家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生產、銷售,并經檢定合格的產品。
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依法進行周期檢定,檢定結果報省廳交通管理局備案。
第七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在以下道路上進行:
(一)設有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
(二)雖無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但法律法規有明確通行規定的。
第八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科學合理設置和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其中安裝測速設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固定測速點位置必須提前在前方500米至1公里處豎立告示牌,公開告知。
(二)除固定測速點外,可以根據轄區內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及交通事故發生特點,采取流動測速方式進行測速。
第九條違法數據采集、處理等工作,應當由公安民警負責。違法數據錄入工作,可以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的專人負責。
交警大隊使用非公安民警的工作人員的,應當將人員名單報所在地交警支隊備案,交警支隊對人員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條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收集的違法行為信息,應當清晰反映機動車類型、號牌、外觀以及違法行為種類、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特征。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對監控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先與全國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查詢系統中的車型、顏色等車輛外觀特征數據進行比對,經比對無誤后方可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一條便攜式、車載式等移動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錄入全省系統;固定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5個工作日錄入全省系統。超過規定時間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二條對于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違法處理通知書或處罰決定書郵寄送達當事人。采取郵寄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公告送達。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違法行為信息錄入全省系統后的10個工作日內向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寄出違法處理通知書,通知駕駛人或者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接受處理。超過六個月未發出違法處理通知書的,不再予以處罰。
第十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并送達處罰決定書后,當事人未按期繳納罰款的,可以依法加處罰款。已作出并送達違法處理通知書但未作出或送達處罰決定書的,不得向當事人加處罰款。
第十四條同一輛機動車在一個連續時間狀態,在同一個大隊轄區的同一路段同一行駛方向,被固定測速設備或者流動測速設備記錄有多次超速違法行為的,原則上只處一次罰款。
機動車有超速違法行為,但時速未超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機動車有低速違法行為,但未低于最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
第十五條機動車已辦理了轉移登記的,轉移登記后如發現該車在轉移登記前還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未處理的,不再處以罰款。
第十六條當事人已繳納罰款,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全省系統與銀行代繳罰款系統沒有實現聯網的地區,應當每日到銀行提取罰款繳納的資料,3個工作日內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
因計算機系統故障、數據不能正常傳輸等原因造成違法記錄沒有及時撤銷,但當事人提供了繳納罰款憑證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查后應當辦理車輛及駕駛人業務。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交通技術監控記錄的資料提出異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聽取其陳述和申辯。對當事人所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不予處罰,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撤銷違法記錄。
第十八條未嚴格執行本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按照公安部《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規定》、《廣東省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追究有關單位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十九條本規定由省公安廳負責解釋,從發布之日起實施。此前的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