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公司風險管理規定

公司風險管理規定

2024-07-09 閱讀 6354

公司(企業)風險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了防范、控制、化解、處理企業在復雜多變的經營環境中,隨時發生或出現的風險與危機,健全完善風險管理體系,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集團公司及各子公司通過風險識別、風險估測、風險評價,對風險實施有效的控制,妥善處理風險所致損失,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活動。

第三條建立風險責任機制

(一)集團公司及各子公司為第一級風險管理單位,集團總裁和子公司總經理為風險責任承擔人,全盤負責本單位的風險管理。

(二)各子公司按照組織架構細分二級風險單位,每個風險單位的第一負責人為風險責任承擔人,全盤負責本單位的風險管理。

(三)各子公司及其二級風險單位必須評估每一個操作程序所遇到的風險。再把每一個風險細分為次風險。據此制定風險管理的操作程序。

(四)各級風險單位必須把風險管理的責任落實到每一環節的相關人員,真正做到風險控制到人。

第四條建立風險預警系統

(一)建立財務預警系統。集團及各子公司的財務部門,通過設置并觀察一些敏感性財務指標的變化,對可能或將要面臨的財務危機實現進行預測預報。

(二)建立經營管理預警系統。集團及各子公司的經營管理人員,根據各個業務環節特有的性質來設計不同的風險控制機制,徹底掌握風險的來源和可能的影響。

(三)建立全面的風險信息報告系統。各子公司及其二級風險管理單位,有責任及時而且無隱藏地向集團公司組織行政中心報告有關風險的真實信息。

第五條風險管理的控制重點。

風險管理同時從體制上、制度上和人力資源上來進行風險控制。

(一)從體制上進行風險控制的重點在于完善機制結構,降低決策風險,并就此制訂完整的決策機制和監督體制。

(二)從制度上進行風險控制的重點在于建立授權管理制度,完善集團公司與子公司及部門之間的風險防火墻。

(三)從人力資源上來進行風險控制的重點則是在于把握管理人員的道德風險和專業能力,建立合理的激勵機制以抑制違規違法行為的發生。

第六條風險與危機的處理

當風險已經發生,風險單位負責人必須立即向集團公司報告(可以越級報告)。

集團組織行政中心對風險進行初步的評判,確定是屬于一般性內部風險,還是對企業聲譽、經營活動和內部管理造成強大壓力和負面影響的企業危機。對一般性風險責成子公司或有關人員負責組織處理。

對企業危機必須按照下列程序處理:

(一)成立風險和危機的處理機構

危機處理小組應由集團總裁或副總裁擔任組長。小組的其他成員,至少應包括:發生危機的子公司總經理,集團公司的法律顧問、財務總監、行政部、人力資源部、內部審計、及其他相關人員,小組應配備小組秘書及后勤保障人員。

危機處理小組的職權應為處理危機事件的最高權力機構和協調機構,它有權調動公司的所有資源,有權獨立代表公司作出任何聲明、承諾或妥協。

(二)制訂危機處理計劃

危機小組成立之后,首要的工作便是根據現有的資料和情報以及企業擁有或可支配的資源來制訂危機處理計劃。計劃必須體現出危機處理目標、程序、組織、人員及分工、后勤保障和行動時間表以及各個階段要實現的目標。其中還須包括社會資源的調動和支配,費用控制和實施責任人及其目標。計劃制訂完成并獲通過后,便立即開始進行物質資源調配和準備,展開全面的危機處理行動。

(三)危機處理

首先進行事件的了解和核實,發現是否有與匯報不符的事實和情節,如有則須立即進行針對性的調整危機處理計劃,如無則按原計劃進行。危機處理根據危機事件的性質和情況不同,一般按如下方式進行處理:

如果危機事件尚未在媒體曝光時,則必須控制事件的影響,在對事件進行了充分調查了解的基礎上,根據法律和公理,果斷做出處理決定。以避免因事態的進一步惡化所帶來的無法控制的企業聲譽之損失。

如果危機事件已由媒介公開并已造成廣泛影響,則危機處理應將重點轉到媒介公關上來。主要方式是讓媒介了解事實真相,引導其客觀公正地報道和評價事件。與此同時,危機處理小組還須通過法律專家和顧問,向危機事件的另一方施加法律行動的壓力,迫使其承認過錯,承擔責任,達成解決方案。

危機處理小組在通過引導媒介進行事件報道的同時,可對企業的經營狀況、業績、產品和服務的特色以及企業文化等進行廣泛的宣傳,讓關注事件的受眾更多地了解企業和認同企業。

在危機處理過程中,不論與媒介或是與另一方當事人打交道,危機處理小組都必須注意權衡利弊得失,相機而動,隨時調整處理策略,切忌沖動和斤斤計較。除此之外,危機小組在處理過程中還須與當地政府保持聯系,必要時可尋求當地政府支持和幫助。

(四)總結經驗教訓

總結經驗教訓是危機處理最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在危機處理過程中,能夠發現企業經營管理中存在一些平時未能發現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與引發危機事件有關的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些是偶然的,有些則是制度性的,有的則是人為造成的。隨著危機事件的處理,這些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而且這些問題的暴露還會發現一些與之相關連的、與危機事件無關但也是很重要的問題。通過對暴露出來的問題的分析,進行必要的改革和調整,從而避免新的風險和危機發生。

第七條對因決策失誤、管理失職、用人失察、行為失當而致使企業出現風險或危機,造成有形和無形損失的責任人及單位負責人,集團有權查處其直接責任或領導責任。

第八條各子公司必須依照本規定建立風險管理體系和危機處理方案,報集團組織行政中心核準備案。

第九條本規定解釋權、修訂權歸公司大會第十條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2:酒店風險管理分析規定

酒店風險管理分析

酒店風險管理就是通過對風險的識別、預測和衡量、選擇有效的手段,以盡可能地降低成本,有計劃地處理風險,以獲得企業安全生產的保障。因而,要求酒店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應對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識別,預測各種風險發生后將對資源及經營造成何種影響,如何規避等。本文從分析酒店經營所帶來的常見風險入手,提出了有效規避風險的措施。

一、酒店常見風險

1.財務風險

財務風險與財務杠桿密切關聯。因為負債的財務杠桿利益建立在投資收益高于資金成本之上的,然而,在實際的經營活動中,很有可能會出現收不抵支或發生虧損。因此,在負債數額不變的情況下,虧損越多,酒店資產償還債務的能力就越低,財務風險也就越大。過度的高額負債,不僅需要支付巨額的利息,而且降低了酒店的安全性和競爭能力,危及到酒店的生存與發展,最終將會因無力償還債務而破產。

2.股市風險

當酒店沒有負債或負債金額較低時,即使某一時期所處的經濟環境發生衰退,造成企業息稅前利潤的減少,企業的股票收益也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在企業過度負債的情況下,股票的收益下降幅度會大得多。因為巨額的利息支付之后,留給股東的將所剩無幾。在這種情況下,要維持穩定的股利支付就比較困難。

3.籌資風險

酒店負債經營期間,若繼續采用負債籌資其困難就會增大。一方面,因為債權人在決定是否借款時,首先考慮的是酒店的資產負債率。由于負債經營會使酒店負債比率增大,對債權人的償債保證程度降低。在此情況下,要使債權人做出繼續借款的決定是很困難的。因而也就限制了酒店以后增加負債籌資的能力,使未來籌資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負債經營的不確定性,很可能到期不能按時還本付息,這樣就會影響到酒店信譽降低,而對于一個信譽不好的酒店,金融機構或酒店同行就不愿再提供資金,再籌資能力也就降低了。

4.融資風險

酒店采取了負債經營后,股東實際上就作為了債權人的代理人,能夠決定酒店如何使用借款。在這種代理關系下,債權人作為資金的實際所有人卻不能支配這部分資金,他承擔的風險和獲得的收益是不對等的,因此,債權人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就會在與借款酒店之間的借款協議中就會加入某些限制條件。債券發行成本和限制條款的控制成本組成了負債融資成本,而負債就會增加這種成本。

二、規避風險措施

這種風險如何規避呢

1.確定適度的負債規模

所謂“適度的負債規模”,就是指既能很好發揮負債經營的作用,又能規避負債經營所帶來的風險,這要有個適當的“度”,叫“適度負債規模”。在確定適度負債規模時,應注意考慮以下因素。

(1)任何一種資金成本的經營方式,都是希望能以最低的成本換來最大的收益。負債經營也不例外,而在負債經營的成本中也包括資金成本。酒店的資金成本是資金結構中各類資金成本的加權平均數,即負債資金成本和權益資金成本的加權平均數。酒店的資金成本是由負債資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