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塵設施管理制度(范本)
1.生產系統所有運煤轉載點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采煤面出煤系統轉載點噴霧、掘進面扒矸機聯動噴霧,裝、卸載點噴霧應實現自動化;采面逐步實行煤體注水,割煤機必須使用內外噴霧裝置,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匹配。綜采工作面的支架安設移架和放煤噴霧;綜掘機使用內外噴霧,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外噴霧裝置不少于5個噴頭,噴頭間距為200毫米,霧化能覆蓋滾筒并堅持使用。炮掘、炮采面實行放炮噴霧;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掘巷道及其它需要風流凈化的巷道都必須安設兩道全斷面風流凈化水幕,水幕的選型應與巷道形狀相匹配,水幕的安裝距巷道頂板不超過200毫米。且每道風流凈化水幕安裝的灑水噴頭個數不少于5個。噴頭噴射角度必須迎著風流方向45度左右。水幕必須封閉巷道全斷面,靈敏可靠、霧化好,使用正常,防塵設施要除銹刷漆美化,要求紅白相間,間隔200mm。
采掘工作面的凈化水幕要隨采掘工作面的推進及時移動。采面的安全出口以外30米內設置一道凈化水幕;距采面回風巷口10-15米處,設置第一道水幕,從第一道水幕往里每隔100米設一道水幕。煤巷掘進迎頭25米內設凈化水幕一道,后方巷道每隔100米設一道水幕;巖巷掘進工作面距迎頭40米(最好在噴漿機后面)設置一道凈化水幕。
2.運輸系統各轉載點,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噴霧裝置安裝在轉載機頭斜上方,高度不超過600mm,噴霧應包圍轉載落煤點,噴頭數量不少于2個,作業時噴霧降塵或采用除塵器除塵。防塵噴霧、灑水等設施應有管理牌板,指定專人管理和維護,不得任意拆除。防塵設施備品備件應有備用,對于堵塞、損壞的水幕噴頭應在8小時內處理完畢。
3.綜采工作面割煤機割煤時,采煤機內、外噴霧及負壓捕塵器必須正常使用,噴霧能覆蓋滾筒,無噴霧時禁止割煤;割煤、移架或放煤時,采煤機移架處、放煤口處下風流20m范圍內捕塵裝置或自動噴霧必須按規定使用。
4.全斷面風流凈化水幕和灑水裝置保證良好的霧化效果,其開關必須放置在人員易開關的行人側,不允許設置在皮帶里側。
5.井下所有煤倉和溜煤眼不得放空;有涌水的可以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6.掘進作業時,必須采取濕式鉆眼、沖洗巷道、水炮泥、爆破噴霧、裝巖(煤)灑水、凈化風流和個體防護等綜合防塵措施。如需采取干式鉆眼,必須經通風部門同意,并采取捕塵、降塵措施后方可施工。
7.煤巷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措施。煤體注水措施在《作業規程》中要明確各參數:注水壓力表、流量表使用正常,注水孔封堵嚴密不漏水,保證注水壓力和注水時間,充足濕潤煤體,煤體水份的增加率要大于1%。
8.采掘作業地點等有粉塵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保護用品,如口罩、毛巾等。
9.建立健全綜合防塵設施的管理責任制,對所有綜合防塵設施的管理要責任明確,落實到人,并掛牌管理。
10.各種綜合防塵設施按質量標準化安裝,設置位置合理、固定牢靠,并在作業規程(安全措施)中明確規定。
11.所有綜合防塵設施安裝完成后,須經通風、安檢、生產、機電、調度等部門檢查驗收,不符合標準的設施必須返工,否則防塵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時不得進行生產。
12.積極推廣新技術、設備,如煤層注水、自動噴霧裝置、孔口捕塵裝置等,逐步達到采掘前濕潤煤體和防塵自動化。
13.通風科每月必須組織對綜合防塵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對查出的問題督促解決。
篇2:防塵設施管理制度(范本)
1.生產系統所有運煤轉載點必須有完善的噴霧裝置;采煤面出煤系統轉載點噴霧、掘進面扒矸機聯動噴霧,裝、卸載點噴霧應實現自動化;采面逐步實行煤體注水,割煤機必須使用內外噴霧裝置,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截煤時必須噴霧降塵,內噴霧壓力不得小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小于1.5Mpa,噴霧流量應與機型匹配。綜采工作面的支架安設移架和放煤噴霧;綜掘機使用內外噴霧,內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3Mpa,外噴霧裝置的使用水壓不得小于1.5Mpa。外噴霧裝置不少于5個噴頭,噴頭間距為200毫米,霧化能覆蓋滾筒并堅持使用。炮掘、炮采面實行放炮噴霧;礦井主要進回風巷、采區進回風巷、采掘巷道及其它需要風流凈化的巷道都必須安設兩道全斷面風流凈化水幕,水幕的選型應與巷道形狀相匹配,水幕的安裝距巷道頂板不超過200毫米。且每道風流凈化水幕安裝的灑水噴頭個數不少于5個。噴頭噴射角度必須迎著風流方向45度左右。水幕必須封閉巷道全斷面,靈敏可靠、霧化好,使用正常,防塵設施要除銹刷漆美化,要求紅白相間,間隔200mm。
采掘工作面的凈化水幕要隨采掘工作面的推進及時移動。采面的安全出口以外30米內設置一道凈化水幕;距采面回風巷口10-15米處,設置第一道水幕,從第一道水幕往里每隔100米設一道水幕。煤巷掘進迎頭25米內設凈化水幕一道,后方巷道每隔100米設一道水幕;巖巷掘進工作面距迎頭40米(最好在噴漿機后面)設置一道凈化水幕。
2.運輸系統各轉載點,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噴霧裝置安裝在轉載機頭斜上方,高度不超過600mm,噴霧應包圍轉載落煤點,噴頭數量不少于2個,作業時噴霧降塵或采用除塵器除塵。防塵噴霧、灑水等設施應有管理牌板,指定專人管理和維護,不得任意拆除。防塵設施備品備件應有備用,對于堵塞、損壞的水幕噴頭應在8小時內處理完畢。
3.綜采工作面割煤機割煤時,采煤機內、外噴霧及負壓捕塵器必須正常使用,噴霧能覆蓋滾筒,無噴霧時禁止割煤;割煤、移架或放煤時,采煤機移架處、放煤口處下風流20m范圍內捕塵裝置或自動噴霧必須按規定使用。
4.全斷面風流凈化水幕和灑水裝置保證良好的霧化效果,其開關必須放置在人員易開關的行人側,不允許設置在皮帶里側。
5.井下所有煤倉和溜煤眼不得放空;有涌水的可以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閘板必須關閉,并設置引水管。
6.掘進作業時,必須采取濕式鉆眼、沖洗巷道、水炮泥、爆破噴霧、裝巖(煤)灑水、凈化風流和個體防護等綜合防塵措施。如需采取干式鉆眼,必須經通風部門同意,并采取捕塵、降塵措施后方可施工。
7.煤巷工作面必須采取煤層注水措施。煤體注水措施在《作業規程》中要明確各參數:注水壓力表、流量表使用正常,注水孔封堵嚴密不漏水,保證注水壓力和注水時間,充足濕潤煤體,煤體水份的增加率要大于1%。
8.采掘作業地點等有粉塵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佩戴個體防塵保護用品,如口罩、毛巾等。
9.建立健全綜合防塵設施的管理責任制,對所有綜合防塵設施的管理要責任明確,落實到人,并掛牌管理。
10.各種綜合防塵設施按質量標準化安裝,設置位置合理、固定牢靠,并在作業規程(安全措施)中明確規定。
11.所有綜合防塵設施安裝完成后,須經通風、安檢、生產、機電、調度等部門檢查驗收,不符合標準的設施必須返工,否則防塵設施不能正常使用時不得進行生產。
12.積極推廣新技術、設備,如煤層注水、自動噴霧裝置、孔口捕塵裝置等,逐步達到采掘前濕潤煤體和防塵自動化。
13.通風科每月必須組織對綜合防塵設施進行全面檢查,對查出的問題督促解決。
篇3: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工作制度
一、目的
為保證臨床路徑工作持續有效深入開展。
二、范圍
適用于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成員。
三、內容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由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主任主持。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的工作主要分為日常工作和召開會議兩部分。
1、 日常工作
(1)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所有成員在各自崗位上對于臨床路徑的實施過程進行監督,負責收集各自崗位上發現的臨床路徑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上報給委員會秘書,由秘書負責匯總整理。
(2各成員在日常工作中,不斷學習,積極參加各相關專業的學術活動及臨床路徑方面的會議,不斷更新知識。
2、 召開會議
臨床路徑管理委員會定期召開各相關部門工作協調會議;每年組織相關專家,對本院臨床路徑實施效果的評估與分析。
(1)由主任委員主持會議,如主任委員不能參會,可由主任委員指定副主任委員主持。
(2)會前成員根據所在醫院分管的工作范圍,收集資料,歸納分析后做出議題。
(3)議題遞交大會秘書,呈遞主任委員審核,并確定會議時間、地點。
(4)會議參會委員盡可能全部參加,部分議題范圍確實局限,可按相關成員選擇參會人員。
(5)建立專門會議登記本,記錄各委員發言,并將結果及時反饋給臨床路徑實施科室。
四、支持性文件
1、《三級綜合醫院評審標準細則(2011年版)》
2、《醫院工作制度與人員崗位職責》(衛生部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