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急撤離管理制度范本
為切實保護作業人員的生命安全,體現“以人為本,關愛生命”的管理理念,特制定本制度。
1采掘工程設計時應充分考慮系統的安全出口和各作業中段的安全出口,安全出口和緊急撤離的井巷工程必須滿足《金屬非金屬地下礦山安全規程》要求。
2緊急撤離的井巷工程必須標明路標和照明,廢棄的盲巷應及時封閉并懸掛警示牌,避免人員誤入,并隨采掘活動變動撤離路線,必須及時重新標注。
3對撤離路線在班組會和作業現場必須向所有井下作業人員講解清楚,路線變動后應及時告訴作業人員。
4當班值班安全員是本班在緊急情況下安全撤離的第一責任人,各班班長對本班人員安全撤離負責,各班班長帶領本班人員安全撤離時應清點人數,并及時與當班值班安全員互通信息,當班值班安全員應根據各班報告的人數,及時組織尋找失散和滯留人員,并和地面值班領導通報相關信息,并斷后撤離。
5管生產、安全的領導和中層管理人員必須熟悉安全撤離路線,發生緊急情況時一方面組織指揮井下人員安全撤離,另一方面與公司管理層領導及時匯報有關情況,必要時親臨現場指揮人員撤離和搶險救災工作。
6在發生透水、火災、大面積冒頂等特別緊急情況下,安全員有權先組織撤離后報告,經過初步判斷,問題不太嚴重,安全員應先報告,由領導決定是否實施撤離或局部撤離;井下所有作業人員在緊急情況下都有權先撤離發生事故的區域,并采取有效的方式通知當班值班安全員,由值班安全員決定是否全面撤離。
7各種緊急情況的撤離原則
(1)水災事故人員撤離的原則,一旦發生透水、突水事故,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就近向高處撤離,撤離時盡可能向通往地表的安全出口方向,不得向盲巷或獨頭巷撤離。
(2)火災事故人員撤離原則,應在最短的時間內繞開火區與回風巷(井)之間的巷道,盡量逆風流撤離,避免煙薰和有毒氣體傷害而無法撤離現場。
(3)巷道坍塌或發生泥石流人員撤離原則,是通風、運輸巷可向兩端分別撤離;是切割等獨頭巷,應向入口方向迅速撤離。
8各種緊急情況撤離路線和搶險救援工作按礦部制定的“應急預案”執行。
篇2:緊急撤離安全管理制度
根據《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標準化規范》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企業事故應急預案應明確作業人員發現作業現場危及人員生命安全情況時的緊急撤離行動路線。
二、每個生產中段和采區至少有兩個符合規定的安全出口,并與通往地面的兩個安全出口相通,并保持暢通。
三、井巷的分道口應有路標,注明其所在地點及通往地面出口的方向。所有井下作業人員,均慶熟悉安全出口。
四、裝有兩部在動力上互不依靠的罐籠設備、且提升機均為雙回路供電的豎井,可作為安全出口而不必設梯子間,其他豎井作為安全出口時,應有裝備完好的梯子間。
五、定期檢查和維護安全出口,發現影響順利通行障礙物應及時清除,保持其處于良好狀態。
六、當井下發現危及作業人員生命安全情況時,作業人員應立即停止作業,按應急預案立即撤離和通知相關人員撤出,并報告值班班長和坑長,坑長報告后,應立即采取措施,并報告上級領導,上級領導接到報告后,應立即啟動相應應急預案。
七、應急情況解除之后,應對危險隱患進行調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落實責任,完成整改,經復查合格后,方可恢復作業。
八、做好記錄,由安環部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