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目的與依據)為了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預防和治理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審批和監督實施,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是指生產建設過程中需要挖填土石方,擾動地表,損壞植被的生產建設項目。
第三條(管理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權限,負責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按照本辦法規定,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方案效力)經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后續設計和施工、水土保持監測和監理、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的依據。
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生產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不得實施“三通一平”前期工程。
第五條(編制機構)水土保持方案由生產建設單位編制。沒有能力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應當委托具備相應技術條件的機構編制。
第六條(方案內容)水土保持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生產建設項目概況及項目所在區域概況;
(二)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與水土流失預測;
(三)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及防治分區;
(四)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防治措施布局;
(五)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
第七條(方案分類)根據生產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分為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兩類。
征占地面積在5公頃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總量在5萬立方米以上的,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征占地面積不足5公頃且挖填土石方總量不足5萬立方米的,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第八條(方案深度要求)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或者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應當符合相應技術標準的要求。
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深度,應當與主體工程設計階段和工程建設進展相應。
第九條(申報材料)生產建設單位申請審批水土保持方案,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審批申請;
(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或者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三)生產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相關文件;
(四)其他有關材料。
第十條(報批時間1)實行審批制的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可行性研究報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實行核準制的項目,在提交項目核準申請報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實行備案制的項目,在辦理備案手續后、項目開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
第十一條(報批時間2)下列生產建設活動,應當在建設實施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
(一)工業園區、開發區、城鎮新區;
(二)經營性取土、挖砂、采石;
(三)占地5公頃以上的移民安置區;
(四)占地5公頃以上的農林開發。
第十二條(受理)有審批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申請材料審查后,根據下列情況作出處理:
(一)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當場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書;
(二)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在5個工作日內出具補正通知書,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第十三條(公示)有審批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申請后,應當編寫方案摘要,在相關行政機關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10日。對公眾反映的重要問題應當調查核實,并可以要求生產建設單位作出解釋說明。
第十四條(分級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實行分級審批。
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所屬的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本辦法第十一條所列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方案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五條(審批條件)批準水土保持方案,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規定;
(二)符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
(三)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劃;
(四)需要進行技術評審的,通過了技術評審;
(五)對社會公共利益無重大損害,對他人合法權益無直接重大損害或者雖有損害但已提出合理補償方案。
第十六條(審批時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20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是否驗收合格的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需要進行技術評審的,技術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內。
第十七條(方案需重新報批情形)水土保持方案經批準后,生產建設項目因地點、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補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報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批:
(一)因地點、規模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辦理立項手續的;
(二)礦山、電廠、水利水電樞紐、機場等,其主要工程位置發生變化的;
(三)公路、鐵路、渠道、管道、輸電線路等線型生產建設項目,其線路位置變化超過30%的;
(四)生產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增加20%以上的。
第十八條(措施變更的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過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等發生下列重大變化之一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自確知需要變更措施之日起30內報經原審批機關批準:
(一)植物措施總面積變化超過40%的;
(二)工程措施工程量變化超過30%的;
(三)取土量在5萬立方米以上,取土場位置發生變更的;
(四)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棄渣(或者砂、石、土、矸石、尾礦)專門存放地位置發生變更的。其中棄渣量不足5萬立方米的,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第十九條(設計、施工合同要求)生產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與主體工程同時開展水土保持設施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并單獨成冊。
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在生產建設項目施工招投標文件和施工合同中明確水土保持設施的內容、質量和進度要求。
第二十條(同時施工)水土保持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生產建設單位應在生產建設項目實施“三通一平”前期工程和正式開工之日起30日內通知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和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一條(監理、監測)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應當按照《水利工程建設監理規定》(水利部令第28號)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
凡征占地面積在50公頃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總量在50萬立方米以上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自行或者委托具備水土保持監測資質的機構,對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行監測。
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向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和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報送監測實施方案,定期報告監測情況。
第二十二條(監督檢查體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權限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工作。
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生產建設項目所在流域的流域管理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第二十三條(監督檢查內容)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及變更等手續履行情況;
(二)水土保持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落實情況;
(三)水土保持設施施工合同落實情況和施工進展情況;
(四)水土保持施工監理和監測情況;
(五)水土保持補償費繳納情況;
(六)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管理情況;
(七)水土保持效果相關情況。
第二十四條(改正)生產建設單位應當配合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改正要求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制定改正計劃和落實措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改正工作,并將改正結果及時上報監督檢查機關。
第二十五條(信息公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情況,并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進行通報。
第二十六條(批準方案的有效期)水土保持方案自批準之日起5年內未開工建設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重新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原審批機關批準。
第二十七條(處罰1)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監督檢查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八條(處罰2)水土保持編制等技術服務機構存在弄虛作假、偽造數據或者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視情節輕重,處以警告,可并處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九條(處罰3)生產建設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生產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編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批準而開工建設的;
(二)生產建設項目的地點、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未補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或者補充、修改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的;
(三)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過程中,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對水土保持措施作出重大變更的。
第三十條(施行時間)本辦法自2012年?月?日起施行。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發布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篇2: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制度
第一條(目的與依據)為了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預防和治理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保護水土資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適用范圍)在山區、丘陵區、風沙區以及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容易發生水土流失的其他區域開辦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審批和監督實施,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是指生產建設過程中需要挖填土石方,擾動地表,損壞植被的生產建設項目。
第三條(管理主體)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分級管理權限,負責水土保持方案制度的組織實施和監督管理。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按照本辦法規定,開展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
第四條(方案效力)經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是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設施后續設計和施工、水土保持監測和監理、水土保持設施驗收的依據。
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水土保持方案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生產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不得實施“三通一平”前期工程。
第五條(編制機構)水土保持方案由生產建設單位編制。沒有能力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應當委托具備相應技術條件的機構編制。
第六條(方案內容)水土保持方案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生產建設項目概況及項目所在區域概況;
(二)主體工程水土保持評價與水土流失預測;
(三)水土流失防治責任范圍及防治分區;
(四)水土流失防治目標及防治措施布局;
(五)投資估算與效益分析。
第七條(方案分類)根據生產建設項目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水土保持方案的編制分為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兩類。
征占地面積在5公頃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總量在5萬立方米以上的,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征占地面積不足5公頃且挖填土石方總量不足5萬立方米的,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第八條(方案深度要求)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或者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應當符合相應技術標準的要求。
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深度,應當與主體工程設計階段和工程建設進展相應。
第九條(申報材料)生產建設單位申請審批水土保持方案,應當提交以下材料:
(一)審批申請;
(二)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或者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三)生產建設項目前期工作的相關文件;
(四)其他有關材料。
第十條(報批時間1)實行審批制的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在報批可行性研究報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實行核準制的項目,在提交項目核準申請報告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實行備案制的項目,在辦理備案手續后、項目開工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
第十一條(報批時間2)下列生產建設活動,應當在建設實施前完成水土保持方案報批手續:
(一)工業園區、開發區、城鎮新區;
(二)經營性取土、挖砂、采石;
(三)占地5公頃以上的移民安置區;
(四)占地5公頃以上的農林開發。
第十二條(受理)有審批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申請材料審查后,根據下列情況作出處理:
(一)申請材料齊全且符合法定形式的,當場受理,并出具受理通知書;
(二)申請材料不齊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在5個工作日內出具補正通知書,一次告知申請人需要補正的全部內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請材料之日起即為受理。
第十三條(公示)有審批權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申請后,應當編寫方案摘要,在相關行政機關網站進行公示,公示時間不少于10日。對公眾反映的重要問題應當調查核實,并可以要求生產建設單位作出解釋說明。
第十四條(分級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實行分級審批。
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所屬的部門審批、核準、備案的生產建設項目,其水土保持方案由同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本辦法第十一條所列生產建設活動的水土保持方案由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
第十五條(審批條件)批準水土保持方案,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符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和政策規定;
(二)符合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技術標準;
(三)符合國家和地方相關規劃;
(四)需要進行技術評審的,通過了技術評審;
(五)對社會公共利益無重大損害,對他人合法權益無直接重大損害或者雖有損害但已提出合理補償方案。
第十六條(審批時限)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受理申請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予批準的決定,20個工作日內不能作出是否驗收合格的決定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準,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并將延長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請人。
需要進行技術評審的,技術評審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內。
第十七條(方案需重新報批情形)水土保持方案經批準后,生產建設項目因地點、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補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并報原審批機關重新審批:
(一)因地點、規模發生變化,需要重新辦理立項手續的;
(二)礦山、電廠、水利水電樞紐、機場等,其主要工程位置發生變化的;
(三)公路、鐵路、渠道、管道、輸電線路等線型生產建設項目,其線路位置變化超過30%的;
(四)生產建設項目總占地面積增加20%以上的。
第十八條(措施變更的審批)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過程中水土保持措施等發生下列重大變化之一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自確知需要變更措施之日起30內報經原審批機關批準:
(一)植物措施總面積變化超過40%的;
(二)工程措施工程量變化超過30%的;
(三)取土量在5萬立方米以上,取土場位置發生變更的;
(四)水土保持方案確定的棄渣(或者砂、石、土、矸石、尾礦)專門存放地位置發生變更的。其中棄渣量不足5萬立方米的,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
第十九條(設計、施工合同要求)生產建設單位應當按照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與主體工程同時開展水土保持設施初步設計和施工圖設計,并單獨成冊。
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在生產建設項目施工招投標文件和施工合同中明確水土保持設施的內容、質量和進度要求。
第二十條(同時施工)水土保持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施工。生產建設單位應在生產建設項目實施“三通一平”前期工程和正式開工之日起30日內通知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和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一條(監理、監測)水土保持設施建設應當按照《水利工程建設監理規定》(水利部令第28號)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監理。
凡征占地面積在50公頃以上或者挖填土石方總量在50萬立方米以上的生產建設項目,生產建設單位應當自行或者委托具備水土保持監測資質的機構,對生產建設活動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行監測。
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向水土保持方案審批機關和所在地縣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報送監測實施方案,定期報告監測情況。
第二十二條(監督檢查體制)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分級管理權限加強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工作。
上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生產建設項目所在區域的下級水行政主管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委托生產建設項目所在流域的流域管理機構開展監督檢查工作。
第二十三條(監督檢查內容)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應包括以下內容:
(一)水土保持方案報批及變更等手續履行情況;
(二)水土保持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落實情況;
(三)水土保持設施施工合同落實情況和施工進展情況;
(四)水土保持施工監理和監測情況;
(五)水土保持補償費繳納情況;
(六)生產建設單位水土保持管理情況;
(七)水土保持效果相關情況。
第二十四條(改正)生產建設單位應當配合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改正要求的,生產建設單位應當制定改正計劃和落實措施,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改正工作,并將改正結果及時上報監督檢查機關。
第二十五條(信息公告)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公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檢查情況,并對造成嚴重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進行通報。
第二十六條(批準方案的有效期)水土保持方案自批準之日起5年內未開工建設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重新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原審批機關批準。
第二十七條(處罰1)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監督檢查中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八條(處罰2)水土保持編制等技術服務機構存在弄虛作假、偽造數據或者不正當競爭等行為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視情節輕重,處以警告,可并處3萬元以下罰款。
第二十九條(處罰3)生產建設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第五十三條的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補辦手續;逾期不補辦手續的,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生產建設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一)依法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生產建設項目,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或者編制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批準而開工建設的;
(二)生產建設項目的地點、規模發生重大變化,未補充、修改水土保持方案或者補充、修改的水土保持方案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的;
(三)水土保持方案實施過程中,未經原審批機關批準,對水土保持措施作出重大變更的。
第三十條(施行時間)本辦法自2012年?月?日起施行。1995年5月30日水利部發布的《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審批管理規定》同時廢止。
篇3:福建省工程建設項目報建管理實施辦法
福建省工程建設項目報建管理實施辦法全文
第一條為有效掌握建設規模,規范工程建設實施階段程序管理,達到加強建筑市場管理的目的,根據建設部《工程建設項目報建管理辦法》,結合我省實際情況,制定本實施辦法。
第二條工程建設項目是指各類房屋建筑、土木工程、設備安裝、管道線路敷設、裝飾裝修等固定資產投資的新建、擴建、改建以及技改等建設項目。
第三條凡在本省境內投資興建的造價在50萬元以上的工程建設項目,不論其投資資金來源渠道,都必須實行報建制度,接受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機構的監督管理。
第四條建設工程項目報建,由建設單位或其代理機構在工程項目立項文件批準后,向工程所在地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機構進行報建。
第五條工程建設項目的報建內容主要包括:
㈠工程名稱
㈡建設地點
㈢投資規模
㈣資金來源
㈤當年投資額
㈥工程規模
㈦開工、竣工日期
㈧發包方式
㈨工程籌建情況
第六條報建程序:
㈠建設單位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機構領取《工程建設項目報建表》;
㈡按報建表的內容及要求認真填寫;
㈢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機構報送《工程建設項目報建表》,并按要求進行招標準備。
第七條報建時,應提交下列文件、資料;
㈠工程項目立項的批準文件;
㈡城市規劃區內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非規劃區內建設許可證;
㈢銀行出具的資信證明;
㈣發包單位技術經濟管理人員花名冊。
第八條工程建設項目的投資和建設規模有變化時,建設單位應及時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機構進行補充登記。籌建負責人變更時,應重新登記。
第九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下列幾方面對工程建設項目報建實施管理;
㈠貫徹實施《福建省建筑市場管理實施辦法》和國家及省的有關法規;
㈡管理監督工程項目的報建登記;
㈢對報建的工程建設項目進行核實、分類、匯總;
㈣向上級主管提供綜合的工程建設項目報建情況;
㈤查處隱瞞不報違章建設的行為。
第十條凡未報建的工程建設項目,不得辦理招投標和發放施工許可證,設計、施工單位不得承接該項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任務。
第十一條各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做好建設工程項目報建的統計建檔工作,及時掌握和了解建設工程任務情況。縣(市)應每半年向地(市)上報《建設工程項目報建匯總表》(附件三);地(市)匯總縣(市)《建設工程項目報建匯總表》后,再上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本實施辦法適用本省境內興建的所有工程建設項目,以及外國獨資、合資、合作的工程建設項目。
第十三條廈門市可以參照本實施辦法執行。
第十四條本實施辦法由福建省建設委員會負責解釋。
第十五條本實施辦法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工程建設項目報建程序
報建是指工程建設項目的報建。工程建設項目報建是指工程建設項目由建設單位或其代理機構在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或其他立項文件被批準后,須向當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其授權機構進行報建,交驗工程項目立項的批準文件,包括銀行出具的資信證明以及批準的建設用地等其他有關文件的行為。
一、建設單位到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或其授權機構領取建設工程項目登記表。
二、按登記表內容及要求認真填寫登記表。
三、將登記表報送建設單位主管部門審核、簽署意見。
四、向建設行政管理部門報送登記表;并交驗立項批準文件和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土地使用證,投資許可證及資金證明。
五、建設行政管理部門或其代理機構審核簽署意見后,發還建設單位項目登記表,進入施工圖文件審查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