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監測監控設備定期調試校正制度

安全監測監控設備定期調試校正制度

2024-07-10 閱讀 8985

1、監測裝置必須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在入井前,經過48小時通電運行、調試合格后方可下井安裝。

2、嚴禁不合格的儀器下井使用。下井安裝后要進行運行前各項指標的調試,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否則,必須立即更換或上井檢修。

3、井下裝置要定期進行調試(每7天進行一次調試和試斷電),調試各項技術指標應符合規定,調試時應使用標準氣樣調試,完畢后必須認真填寫調試維護記錄。

4、井下裝置發生故障時,先由瓦檢員就地代替傳感器進行檢查,但斷電裝置必須在8小時內修好,投入使用,否則必須停產修復。

5、如果監測裝置與人工監測出現誤差時,在測值的正負0.2%范圍內,應以測值大的瓦斯濃度為準,以確保安全。

6、如人工監測平均值與裝置監測值誤差超過0.2%時,監測人員應立即下井進行校正,在此期間,任何人不得擅自停用監測裝置。

7、瓦檢員、安檢員、采掘班組長每班至少對所管轄范圍內的監測裝置和支線電纜進行一次外觀檢查,發現問題及時匯報通風調度并協助處理。

8、監測裝置在井下連續運行六個月以上,井下部分應按計劃分批運到井上進行全面檢修、清掃、調試、校正。

10、凡屬于與裝置關連的電氣設備,電源線、控制線均由管轄范圍的機電維護人員負責安裝,在安裝拆除時,必須與通風部門聯系現場共同進行。

11、因故障檢修與監測裝置關連的電氣設備,需要停止裝置運行時,必須制定安全措施,經總工程師批準后,在監測人員配合下進行檢修工作。

12、使用監測裝置斷電的工作面,井巷等地點,嚴禁自動復電、只有當瓦斯濃度降到《規程》規定以下,方準人工復電。

13、監測中心所獲取的各種技術資料均需保存8年,井下監測裝置故障登記表、設備儀表管理臺帳、檢修記錄、巡檢記錄、中心站運行日志、礦井安全監測重點日報表、礦井通風安全監測使用情況月報、季報等,應長期保存,未經總工程師批準,任何人不得擅自消毀任何技術資料。

篇2:公安機關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我省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及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我省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在本省行政區域內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遵守本規定。

第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及其交通警察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記錄資料對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進行處理,應當遵循合法、及時、公正、公開和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對應當給予處罰的,依據違法行為的事實和法律法規的規定作出處罰決定。

第四條本規定所指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是指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用于道路交通安全監控、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的電子、雷達、激光、照相、視頻技術等裝置。

第五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由公安機關向政府申請撥款安裝,并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負責日常使用、管理、維護。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出資、合作等方式,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經營謀利。

違反前款規定的,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所采集的數據一律無效,不得錄入道路交通違法信息系統(以下簡稱全省系統),并不得作為處罰依據。

第六條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必須是國家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生產、銷售,并經檢定合格的產品。

各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應當依法進行周期檢定,檢定結果報省廳交通管理局備案。

第七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應當在以下道路上進行:

(一)設有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

(二)雖無規范相應交通行為的交通信號,但法律法規有明確通行規定的。

第八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需要,科學合理設置和使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其中安裝測速設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固定測速點位置必須提前在前方500米至1公里處豎立告示牌,公開告知。

(二)除固定測速點外,可以根據轄區內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及交通事故發生特點,采取流動測速方式進行測速。

第九條違法數據采集、處理等工作,應當由公安民警負責。違法數據錄入工作,可以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指定的專人負責。

交警大隊使用非公安民警的工作人員的,應當將人員名單報所在地交警支隊備案,交警支隊對人員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第十條利用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收集的違法行為信息,應當清晰反映機動車類型、號牌、外觀以及違法行為種類、違法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等特征。違法事實不清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對監控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先與全國道路交通管理信息查詢系統中的車型、顏色等車輛外觀特征數據進行比對,經比對無誤后方可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一條便攜式、車載式等移動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2個工作日內錄入全省系統;固定監控設備記錄的違法行為信息,應在違法行為發生之日起5個工作日錄入全省系統。超過規定時間的,不得錄入全省系統。

第十二條對于交通技術監控設備查處的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將違法處理通知書或處罰決定書郵寄送達當事人。采取郵寄送達方式無法送達的,可以公告送達。

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在違法行為信息錄入全省系統后的10個工作日內向車輛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寄出違法處理通知書,通知駕駛人或者車輛所有人、管理人接受處理。超過六個月未發出違法處理通知書的,不再予以處罰。

第十三條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作出并送達處罰決定書后,當事人未按期繳納罰款的,可以依法加處罰款。已作出并送達違法處理通知書但未作出或送達處罰決定書的,不得向當事人加處罰款。

第十四條同一輛機動車在一個連續時間狀態,在同一個大隊轄區的同一路段同一行駛方向,被固定測速設備或者流動測速設備記錄有多次超速違法行為的,原則上只處一次罰款。

機動車有超速違法行為,但時速未超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機動車有低速違法行為,但未低于最低限速值10公里/小時的,可予以書面警告處罰。

第十五條機動車已辦理了轉移登記的,轉移登記后如發現該車在轉移登記前還有道路交通安全違法行為未處理的,不再處以罰款。

第十六條當事人已繳納罰款,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全省系統與銀行代繳罰款系統沒有實現聯網的地區,應當每日到銀行提取罰款繳納的資料,3個工作日內辦結違法信息處理手續。

因計算機系統故障、數據不能正常傳輸等原因造成違法記錄沒有及時撤銷,但當事人提供了繳納罰款憑證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核查后應當辦理車輛及駕駛人業務。

第十七條當事人對交通技術監控記錄的資料提出異議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聽取其陳述和申辯。對當事人所提出的事實、理由或者證據成立的,不予處罰,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及時撤銷違法記錄。

第十八條未嚴格執行本規定,造成嚴重后果的,按照公安部《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規定》、《廣東省公安機關人民警察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實施辦法(試行)》的規定追究有關單位領導和相關人員的責任。

第十九條本規定由省公安廳負責解釋,從發布之日起實施。此前的文件與本規定不一致的,以本規定為準。

篇3:安全監控設備維護制度

1.井下安全監測工必須24h值班,每天檢查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及電纜的運行情況。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并將記錄和檢查結果報地面中心站值班員。當兩者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先以讀數較大者為依據,采取安全措施,并必須在8h內將兩種儀器調準。

2.下井管理人員發現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應立即通知安全監控部門進行處理。

3.安裝在采煤機、掘進機和電機車上的機(車)載斷電儀,由司機負責監護,并應經常檢查清掃,每天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當兩者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先以讀數最大者為依據,采取安全措施,并立即通知安全監測工,在8h內將兩種儀器調準。

4.炮采工作面設置的甲烷傳感器在爆破前應移動到安全位置,爆破后應及時恢復設置到正確位置。對需要經常移動的傳感器、聲光報警器、斷電控制器及電纜等,由采掘班組長負責按規定移動,嚴禁擅自停用。

5.井下使用的分站、傳感器、聲光報警器、斷電控制器及電纜等由所在區域的區隊長、班組長負責使用維護和管理。

6.傳感器經過調校檢測誤差仍超過規定值時,必須立即更換;安全監控設備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處理,在更換和故障處理期間必須采用人工監測等安全措施,并填寫故障記錄。

7.低濃度甲烷傳感器經大于4%CH4的甲烷沖擊后,應及時進行調校或更換。

8.電網停電后,備用電源不能保證設備連續工作2h時,應及時更換。

9.使用中的傳感器應經常擦拭,清除外表積塵,保持清潔。采掘工作面的傳感器應由現場班組長每天除塵;傳感器應保持干燥,避免灑水淋濕;維護、移動傳感器應避免摔打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