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成本業績評價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成本業績評價標準解釋

2024-07-10 閱讀 7637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業績評價

9.4成本業績評價

標準條文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對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控制的業績進行評價,以確保成本管理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組織內各相關職能和層次應確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為最高管理者進行業績評價提供輸入:

a)成本管理體系審核結果;

b)成本目標的實現情況;

c)成本動量和作業標準的準確程度;

d)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

e)成本分析的結果;

f)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狀況及改進的機會;

g)以往業績評價的跟蹤措施;

h)可能影響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的變更;

i)成本風險;

j)供方的成本保證能力以及產品成本和價格水平;

k)顧客反饋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進的建議。

業績評價的輸出應包括資源需求、成本管理體系及其過程有效性的改進、成本發生過程的改進、成本水平的改進、成本戰略方針和目標以及其他要素改進的決策。

組織應對業績評價輸出的改進決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預防措施、糾正措施和成本改進方案),并實施、跟蹤和驗證這些措施和方案,以滿足最高管理者對成本改進要求。

業績評價的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業績評價是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就成本管理體系的現狀、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成本戰略方針和成本目標的貫徹落實及實現情況進行正式的評價,其目的就是通過這種評價活動來總結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并從當前業績上考慮找出與預期目標的差距,同時還應考慮任何可能改進的機會,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對組織在市場中所處地位及競爭對手的業績予以評價,從而找出自身的改進方向。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業績評價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業績(CCA2101:2008標準第2.6.23條)是指滿足要求的程度。業績通常包括:成本管理體系業績和成本水平業績。成本管理體系業績決定成本水平業績;成本水平業績是成本管理體系業績的一種測量和體現。

●業績評價(CCA2101:2008標準第2.6.18條)是指最高管理者為評定成本管理體系達到規定目標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活動。

●業績評價是最高管理者的職責,評價活動應由組織的最高管理者主持,并按策劃的時間間隔進行,一般情況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時間間隔不超過12個月,如遇下列情況時,可由最高管理者決定增加評價的頻次:

――國家法律法規發生變化;

――所處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

――新技術的出現;

――成本概念或管理模式發生變化;

――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發生變化;

――顧客及相關方的要求和期望發生變化;

――產品結構發生變化。

(不限于此)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對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控制的業績進行評價,以確保成本管理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組織內各相關職能和層次應確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為最高管理者進行業績評價提供輸入:

a)成本管理體系審核結果;

b)成本目標的實現情況;

c)成本動量和作業標準的準確程度;

d)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

e)成本分析的結果;

f)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狀況及改進的機會;

g)以往業績評價的跟蹤措施;

h)可能影響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的變更;

i)成本風險;

j)供方的成本保證能力以及產品成本和價格水平;

k)顧客反饋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進的建議。

●業績評價的輸出應包括資源需求、成本管理體系及其過程有效性的改進、成本發生過程的改進、成本水平的改進、成本戰略方針和目標以及其他要素改進的決策。

●組織應對業績評價輸出的改進決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預防措施、糾正措施和成本改進方案),并實施、跟蹤和驗證這些措施和方案,以滿足最高管理者對成本改進要求。

●業績評價的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業績評價和內部審核的區別(見下表)

業績評價和內部審核的區別

內部審核業績評價目的――依據――性質使用執行人員

檢查和評價成本管理體系運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體系標準、成本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及其他控制文件

檢查活動

頻次較多

審核組(內審員)

評價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現狀和環境的持續的適宜性

顧客及相關方的期望、體系審核的結果、成本報告

評價活動

頻次較少

最高管理者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業績評價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條款,是對其他要素條款實施的適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評價。

篇2: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成本業績評價標準解釋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業績評價

9.4成本業績評價

標準條文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按策劃的時間間隔對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控制的業績進行評價,以確保成本管理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組織內各相關職能和層次應確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為最高管理者進行業績評價提供輸入:

a)成本管理體系審核結果;

b)成本目標的實現情況;

c)成本動量和作業標準的準確程度;

d)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

e)成本分析的結果;

f)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狀況及改進的機會;

g)以往業績評價的跟蹤措施;

h)可能影響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的變更;

i)成本風險;

j)供方的成本保證能力以及產品成本和價格水平;

k)顧客反饋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進的建議。

業績評價的輸出應包括資源需求、成本管理體系及其過程有效性的改進、成本發生過程的改進、成本水平的改進、成本戰略方針和目標以及其他要素改進的決策。

組織應對業績評價輸出的改進決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預防措施、糾正措施和成本改進方案),并實施、跟蹤和驗證這些措施和方案,以滿足最高管理者對成本改進要求。

業績評價的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目的和意圖

業績評價是組織的最高管理者就成本管理體系的現狀、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以及成本戰略方針和成本目標的貫徹落實及實現情況進行正式的評價,其目的就是通過這種評價活動來總結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并從當前業績上考慮找出與預期目標的差距,同時還應考慮任何可能改進的機會,并在研究分析的基礎上,對組織在市場中所處地位及競爭對手的業績予以評價,從而找出自身的改進方向。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業績評價的控制要求。

理解要點

●業績(CCA2101:2008標準第2.6.23條)是指滿足要求的程度。業績通常包括:成本管理體系業績和成本水平業績。成本管理體系業績決定成本水平業績;成本水平業績是成本管理體系業績的一種測量和體現。

●業績評價(CCA2101:2008標準第2.6.18條)是指最高管理者為評定成本管理體系達到規定目標的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進行的活動。

●業績評價是最高管理者的職責,評價活動應由組織的最高管理者主持,并按策劃的時間間隔進行,一般情況下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時間間隔不超過12個月,如遇下列情況時,可由最高管理者決定增加評價的頻次:

――國家法律法規發生變化;

――所處的市場環境發生變化;

――新技術的出現;

――成本概念或管理模式發生變化;

――組織結構和管理體制發生變化;

――顧客及相關方的要求和期望發生變化;

――產品結構發生變化。

(不限于此)

●組織的最高管理者應對成本管理體系和成本控制的業績進行評價,以確保成本管理體系的持續適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組織內各相關職能和層次應確保收集到以下必要信息為最高管理者進行業績評價提供輸入:

a)成本管理體系審核結果;

b)成本目標的實現情況;

c)成本動量和作業標準的準確程度;

d)成本計劃的完成情況;

e)成本分析的結果;

f)預防和糾正措施的狀況及改進的機會;

g)以往業績評價的跟蹤措施;

h)可能影響成本管理體系策劃的變更;

i)成本風險;

j)供方的成本保證能力以及產品成本和價格水平;

k)顧客反饋等外部成本信息;

l)改進的建議。

●業績評價的輸出應包括資源需求、成本管理體系及其過程有效性的改進、成本發生過程的改進、成本水平的改進、成本戰略方針和目標以及其他要素改進的決策。

●組織應對業績評價輸出的改進決定和要求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方案(包括:預防措施、糾正措施和成本改進方案),并實施、跟蹤和驗證這些措施和方案,以滿足最高管理者對成本改進要求。

●業績評價的記錄應予保持(見4.3.4)。

●業績評價和內部審核的區別(見下表)

業績評價和內部審核的區別

內部審核業績評價目的――依據――性質使用執行人員

檢查和評價成本管理體系運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

體系標準、成本管理手冊、程序文件及其他控制文件

檢查活動

頻次較多

審核組(內審員)

評價成本管理體系的業績、現狀和環境的持續的適宜性

顧客及相關方的期望、體系審核的結果、成本報告

評價活動

頻次較少

最高管理者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業績評價涉及所有其他要素條款,是對其他要素條款實施的適宜性、符合性和有效性的評價。

篇3:小學教研考核評價細則

小學教研考核評價細則

一、校本教研規章制度

  1、校長是第一責任人,是身體力行者。校長負責抓校本教研,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指導學校教務處與科研室制定校本教研計劃,發動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校本教研,督促和評價學校校本教研。

  2、校級領導帶頭學習教研理論并參與教學研究,舉辦專題講座,向教師介紹教學研究方法,指導各部門開展校本教研,成為教師的真誠同伴和專業引領的力量之一。

  3、校級領導各負責一個研究課題或子課題,親自參與校本教研活動,及時了解研究動態,發現問題修訂研究計劃。

  4、校級領導要充分挖掘校內教育資源,整合教科室、教導處等機構的校本教研力量,形成教學、科研、培訓為一體的校本教研機制。

  5、學校按計劃確保校本教研經費到位,供購買資料、派教師外出學習培訓、請專家講課及其它校本教研活動,保證校本教研的順利進行。

二、教研學習制度

  1、全體教師要提高參訓意識,積極主動參加培訓,每次培訓要履行簽到手續。

  2、保證學習時間,按時參加培訓,認真記筆記,認真完成培訓任務;

  3、積極參與研討活動,講座時要主動發表意見和建議,切實提高自身能力;

  4、保質保量完成作業,不搞形式主義,不搞突擊,更不準弄虛作假;

  5、實行階段性考核制度,每學完一部分內容都要進行階段驗收,對該階段驗收成績不合格者,需繼續學習,重新考核,直至合格為止。

  6、端正學風和考風,自覺維護教師形象;

  7、校本培訓考核成績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能評為優秀。

三、教研考勤制度

  1、教研不許遲到或者早退,遲到或早退按上班遲到早退處理。

  2、要按要求簽到,不許讓他人代替簽到。

  3、有正當理由而請假者,要把本次學習內容自己找時間補上。

四、教研質量考評制度

  (一)優秀教育案例評析制度

  1、選取優秀教育論文、案例編輯成冊。

  2、學校范圍內評析。

  3、全員參與,共同評析。

  4、評出等級,予以獎勵。

  (二)校本教研獎勵制度

  1、物資獎勵

  發表文章:市級獎勵200元、省級300元、國家級500元。

  2、量化考核獎勵

  發表文章:校級2分、縣級3分、市級5分、省級7分、國家級8分。

  (三)優秀課改成果展示制度

  1、學校定期舉辦優秀課改成果展示、交流、匯報活動。

  2、每學年將教師撰寫的優秀教學論文、案例、教學反思、教學精彩片段進行交流、形成資源共享,并把論文、案例編輯成冊。

  3、對各學科的優秀課,學校將向上級教研部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