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用氮氣防滅火技術規范MTT701―1997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1997―12―30批準1998―07―01實施
前言
本標準在制定過程中,查閱了大量國內外的有關資料,特別是德國和法國的氮氣防滅火資料和使用氮氣的有關規定,以及我國有關科研和應用報告等,并對其內容進行認真研究分析后,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和《礦井防滅火規范(試行)》的相關內容相一致的原則,同時結合我國煤礦應用氮氣防滅火所取得的成功經驗,確定了本標準的基本內容。
本標準中對氮氣來源方式作了原則規定,但供氮能力必須滿足最大防火注氮流量的需要,這是氮氣防滅火成功與否的關鍵。注氮工藝和方法是本標準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防滅火效果好與否的關鍵。但由于煤礦條件復雜,各礦井、各工作面的條件都不一樣,因此在應用時需合理選擇使用。均壓、堵漏和火災監測是注氮防滅火的配合措施,也是提高氮氣防滅火效果的可靠保證,應因地制宜地選擇與實施。
本標準是在總結實際經驗的基礎上,制定出來的首部《煤礦用氮氣防滅火技術規范》,為今后更好地開展氮氣防滅火技術提供全煤炭行業的統一的技術依據。
本標準是一個獨立性標準。本標準規定的技術內容均獨立于其他標準之外而獨立成體,獨立執行。
本標準由煤炭工業部科技教育司提出。
本標準由煤炭工業部煤礦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
本標準由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起草。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王長元、邵啟胤、徐承林。
本標準委托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重慶分院負責解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煤礦用氮氣防滅火的氮氣源設備、注氮防滅火工藝和方法及主要技術參數等。
本標準適用于具有煤炭自然發火而又有條件建立氮氣防滅火系統的礦井。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煤礦安全規程》1992―12―22中華人民共和國能源部
《礦井防滅火規范》(試行)1988―10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工業部制定
3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3.1注氮防滅火方法methodoffirefightingbynitrogeninjection
將氮氣通過管路輸送到需要防滅火的區域,使之降低該區域內空氣中的氧氣濃度,達到阻止煤炭氧化或窒息火源。
3.2采空區三帶threezonesofgob
工作面采空區沿走向方向,按其氧氣濃度不同而劃分的區域,即冷卻帶、氧化帶、窒息帶。
3.3惰化防火指標inertionindexforfireprevention
煤的防火臨界氧氣濃度值。
3.4惰化滅火指標inertionindexforfireextingishment
徹底撲滅火源并使其不再復燃的臨界氧氣濃度值。
3.5惰化抑爆指標inertionindexforexplosionsuppression
氧氣濃度降低到瓦斯失去爆炸條件時的臨界氧氣濃度值。
3.6開放式注氮opentypeofnitrogeninjection
在需要注氮的區域未封閉的情況下,進行注氮。
3.7封閉式注氮sealtypeofnitrogeninjection
為控制火情或防止瓦斯爆炸,將發生火災或積聚瓦斯的區域先封閉后再進行注氮。
3.8安全氧濃度指標safetyindexofoxygencontent
篇2:煤氣氧氣氮氣安全管理技術措施
1、煤氣設施的設計、施工、驗收、管理、操作、維護檢修及事故處理,采用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都應嚴格遵守國家標準局頒發的GB6222—86《工業企業煤氣安全規程》的規定。
2、新建、擴建及大修后的煤氣設施,未經驗收不得投產使用。
3、煤氣設備單位應根據上級的有關規定和企業實際情況,指定煤氣管理制度、操作規程和安全規程。
4、廠內煤氣設備、管道,各有關單位應按公司劃分的管理范圍,負責設專職或兼職人員加強管理。
5、從事煤氣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專門的安全知識教育和技術操作培訓,經考試合格后,并持有“特種作業人員操作證”方可獨立上崗操作。
6、各種主要煤氣設備、裝置都應編號,并把標號示在明顯的部位。
7、煤氣區域要設置明顯的警告牌。非煤氣工作人員不得在煤氣區域穿行和逗留。
8、檢修與煤氣設施相聯系的其它設施時,要注意監測和實驗空氣中CO的濃度,并采取預防中毒和爆炸的措施。
9、禁止在已敷設的煤氣設備,管道的安全距離(水平距離與高差)內修建房屋或上其它設施;緊張在煤氣管道會其支架上架設電線(供煤氣觀點本身使用的電線除外)或利用他們作為支撐安裝其它設施。
10、未經批準和未采取安全措施,嚴禁在煤氣設備、管道附近及煤氣區域內洞火及攜帶火種。使用煤氣時必須先點火后開煤氣,以防中毒與爆炸。在煤氣區域從事維護檢修等作業時,要采取預防煤氣中毒和爆炸的措施,并設專人監護。維護檢修使用的工具要符合安全要求,鞋底有鐵釘或帶有火種,不得進入該區域。
11、氧氣管網區域嚴禁動火,施工或檢修需動火時,一定要先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如切斷氣源,將動火段內氣體放散并置換,取空氣樣化驗,直到含氧量不大于23%,并經施工負責人及有關部門審核準安全措施后方可動火。
12、嚴禁用氧氣吹掃平臺、模子等,任何人不得用氧氣吹掃身上的灰塵。
篇3:預防氮氣中毒措施
氮(N2)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氣體。空氣中的氮占78%一80%。相對分子質量28.0134,沸點一195.8℃。難溶于水。
當空氣中氮含量增加(>84%)時,可排除空氣中氧,引起吸入氧不足,人感覺呼吸不暢,有窒息感。高濃度氮(>90%)可引起頭痛、惡心、嘔吐、胸部緊束感、胸痛、紫紺等缺氧癥狀和體征。嚴重時,迅速昏迷。
氮所造成的危害大致有兩種:一種是因急性缺氧所致的氮氣窒息;另一種是潛涵作業所致的減壓病。
預防措施
①存在氮氣的設備管道、容器等定期維修,杜絕氮氣跑、冒、滴、漏。
②氮氣置換后的設備容器應先經充分的通風、排風,測定氧含量在20%以上時,方可進行檢修。
③急需進入檢修時需戴供氧式面具,并應有人在現場監護。
④生產液氮時,應戴防護手套和眼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