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

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

2024-07-25 閱讀 1018

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管理辦法

第一條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實施條例》、《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的規定,結合本縣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凡在本縣境內從事與水土保持有關的單位和個人必須遵守本辦法。

第三條縣水行政主管部門主管全縣的水土保持工作,縣水土保持部門行使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職權,具體職責和任務是:

(一)宣傳、貫徹執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政策;

(二)審批全縣境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督促開發建設單位編報水土保持方案,監督“三同時”制度的執行;

(三)負責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的征收;

(四)負責全縣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中、長期規劃編制和水土流失普查,定期公告水土流失狀況;

(五)劃定水土保持重點預防保護區、重點監督區和重點治理區并實施管理;

(六)核發和管理《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證書》;

(七)查處違反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政策的違法行為;

(八)組織開展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推廣新技術和開展監測工作。

第四條水土保持工作堅持預防為主、全面規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強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針。

第五條各鄉鎮人民政府、縣直各部門及企業事業單位應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將水土保持綜合防治任務納入到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同時縣對鄉(鎮)人民政府實行水土流失防治目標責任制,將完成指標納入年終文明目標考核。

第六條對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分別由縣、鄉(鎮)人民政府予以表彰和獎勵。

第七條堅持誰使用土地,誰負責保護;誰造成水土流失誰負責治理的原則。

第八條堅持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制度。凡在本縣境內從事各種生產建設和各類開發建設性活動的單位與個人,必須持有經縣水土保持部門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合格證或水土保持方案批復。

(一)凡是在全縣境內從事各種生產建設和各類開發建設性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委托具備有編制水土保持方案資質的單位編制生產建設項目的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表)。

(二)在全縣境內新建、擴建、改建、續建的各種生產建設和各類開發性建設項目,占地面積在5畝以上(含5畝)或挖填土石方量在5000立方米以上(含5000立方米)的,必須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其余的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表》。

第九條禁止在250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開墾250以下50以上的荒坡地,必須向縣水土保持部門提供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表),并經批復后方可開墾。禁止毀林開荒、燒山開荒和在陡坡地鏟草皮、挖樹蔸。

第十條在林區采伐林木,采伐方案中必須有縣水土保持部門同意的水土保持措施,對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只準進行撫育和更新性質的采伐。

第十一條在本縣境內修建鐵路、公路、水工程、開辦礦山、電力、建材及其它企業、經濟開發區、采石、燒窯等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必須編制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表),報縣水土保持部門批準。

第十二條對縣境內各種生產建設和各類開發建設項目,沒有編制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書(表)的,發改部門不予立項;國土部門不予辦理征地和采礦許可;環境部門不予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水務、建設、規劃、工商、稅務等部門不予辦理相關登記許可手續。

第十三條本辦法實施前已建或在建的建設項目涉及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單位及個人必須按規定補報水土保持方案,辦理批準手續,并對造成的水土流失進行治理。

第十四條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修改變更縣水土保持部門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確實需要修改調整的,必須申報批準。

工程竣工驗收時,必須同時驗收水土保持設施,驗收合格的,由縣水土保持部門簽發合格批文。驗收不合格的,工程不得投產使用。

第十五條水土保持林、水源涵養林的具體范圍由縣水土保持部門會同相關部門提出,報縣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第十六條凡在本縣境內從事各種生產建設和各類開發建設工程項目的單位和個人,在生產建設過程中必須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對擾動水土保持設施的應當給予補償,繳納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必須負責治理。因技術等原因無力自行治理的,必須交納水土流失防治費,由縣水土保持部門組織治理。

第十七條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和水土流失防治費統稱水土保持規費,征收標準分別是:

(一)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

1、在生產建設過程中損壞原地貌,造成水土保持功能降低或者喪失的,按生產建設占地面積每平方米1.5元繳納水土保持設施補償費。

2、損壞水土保持工程設施的,應根據恢復同等規模和標準設施的現行工程造價確定補償標準;損壞水土保持科研設施的,按恢復同等規模設施造價和科研中斷損失費用現行價格確定補償標準,損壞程度和補償標準應由有價格認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評估。

(二)水土流失防治費:

在生產建設過程中造成水土流失的單位和個人,必須負責治理,不自行治理或治理達不到水土保持技術標準的,按下列標準繳納水土流失防治費,由水土保持部門負責治理。

1、損壞原地貌的,按損壞面積每平方米2元征收。

2、亂堆入、亂傾倒廢棄土、石、砂、碴的,按每立方米3元征收。

3、燒制石灰、水泥的,按每噸產品1元征收。

4、采礦的,按每噸產品1元征收。

5、燒瓦、燒磚的(農民自用除外),按每萬塊3元征收。

第十八條生產建設單位和個人在接到縣水土保持部門交納水土保持規費通知后,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到指定的銀行如數交清。

第十九條水土保持規費的征收,由縣水土保持部門持《行政事業收費許可證》和財政部門統一印制的收費收據收取;征收到位規費實行財政專戶管理,專款專用。罰沒財物按有關規定處理。

第二十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水土保持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罰款:

(一)在250以上陡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挖樹蔸、鏟草皮的,每平方米罰款2元;

(二)未經批準在250以下50以上荒坡地開墾種植農作物,每平方米罰款1元;

(三)違反本辦法第十條規定的單位和個人,按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積每平方米2元至5元的幅度予以處罰。情節嚴重的,依法進行查處;

(四)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由水土保持部門限期補辦好水土保持手續,并處以1000-10000元罰款;

(五)違反本辦法第十二條規定的國家公職人員,由監察部門依法依規查處。

(六)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單位和個人,由水土保持部門限期補辦手續;

第二十一條凡侵占或破壞水土保持科研場地和治理成果的單位和個人,由縣水土保持部門責令其停止侵害行為,限期恢復或按實際價值給予補償。

第二十二條水土保持執法人員,堅持政府統一培訓,執證上崗,亮證執法,凡在工作中玩忽職守,徇私舞弊,造成損失的,由監察部門或司法機關從嚴查處。

第二十三條阻礙、拒絕水土保持監督人員依法執行公務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查處,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四條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行政處罰決定書》之日起60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級機關申請復議。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決定之日起三個月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篇2:高速公路土建工程環境保護水土保持措施

(一)、環保與水土保持目標、組織機構

1、環保與水土保持目標

貫徹GB/T24001環保體系標準,遵守國家及地方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全面控制施工污染,減少污水、空氣粉塵及噪音污染,嚴格控制水土流失、植被破壞,維護生態平衡,全面達到國家和湖北省規定的環保、水保標準。

2、環境保護組織管理機構(見圖4.2.1-1)。

圖4.2.1-1環境保護組織管理機構

3、施工環保目標值

(1)、燥音控制:風機、空壓機、發電機噪聲不超過限值

(2)、污水排放控制:按地方要求排放生產生活污水,污水排放前無明顯懸浮物。

(3)、固體廢棄物:節約材料,充分利用鋼材、木材等下角料,控制廢棄物的產生,已產生的廢棄物分類存放,提高廢棄物的回收率。

(4)、粉塵及有害氣體控制:滿足公路隧道施工規范附錄要求。

4、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管理體系圖(見圖4.2.1-2)

(二)、環境保護及水土保持措施

1、學習、宣傳、執行有關環保的法律、法規,接受業主及環保部門監督。

2、臨時用地及棄碴場經當地環保部門同意后使用。

3、規范場外施工活動準則,棄碴不堵河道、溝渠,不污水源,車輛在規定道路行

駛,不亂挖亂棄。擾砍亂挖樹木草皮。規范人的行為準則,確定活動范圍,嚴禁上山打獵。

4、制定定期檢查制度和違規獎罰制度(獎罰規定進場后呈報),兌現獎罰。

5、洞口設污水處理池,洞內廢水經沉淀、處理、隔油達標后排放。

圖4.2.1-2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管理體系圖

6、加強洞內環境治理,做好五化管理,即:濕式鑿巖標準化,噴錨濕噴化、通風經常化、噴霧灑水正常化,個人防護普遍化。通風機設積塵裝置。

7、營區設專人管理,設標準化沖水廁所,生活污水入化糞池,固體垃圾送指定地點。

8、施工道路設專人養護,拌合站盡量用散裝水泥,控制粉塵污染。

9、盡量選用低燥音空壓機、發電機和其它加工機械,減小燥音污染。

10、對洞身富水段采用帷幕注漿堵水或限量排放,防止引起山頂水環境變化。

11、對棄碴場設擋墻防護,并做好排水設施,防止水土流失和污染。

12、施工完畢,對臨時用地、棄碴場進行復耕或植樹綠化。

篇3: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制作規范制度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水土保持行政執法行為,提高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制作水平,根據《水土保持法》、《行政強制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水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結合水土保持行政執法工作實際,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本規范適用于監督檢查、行政處罰等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的制作。

第三條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的內容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做到格式統一、內容完整、表述清楚、用語規范。

第四條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分為內部文書和外部文書。

內部文書是指在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內部使用,記錄內部工作流程,規范執法工作運轉程序的文書。

外部文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對外使用,對處罰機關和行政相對人均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

第二章文書制作基本要求

第五條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應當按照規定的格式制作。

文書應當使用藍黑色或黑色筆填寫,做到字跡清楚、文面整潔。

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制作文書時應當按照規定的格式印制后填寫。有條件的,可以按照規定的格式打印制作。

第六條文書設定的欄目,應當逐項填寫,不得遺漏和隨意修改。無需填寫的,應當用斜線劃去。

文書中除編號和價格、數量等必須使用阿拉伯數字的外,應當使用漢字。

第七條文書應當使用公文語體,語言規范、簡練、嚴謹、平實。

應當正確使用標點符號,避免產生歧義。

第八條文書中“案由”填寫為“違法行為定性+案”,例如: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開工案。

在立案和調查取證階段文書中“案由”應當填寫為:“涉嫌+違法行為定性+案”。

第九條文書中當事人情況應當按如下要求填寫:

(一)根據案件情況確定“個人”或者“單位”,“個人”、“單位”兩欄不能同時填寫。

(二)當事人為個人的,姓名應填寫身份證或戶口簿上的姓名;住址應填寫常住地址或居住地址;“年齡”應以公歷周歲為準。

(三)當事人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填寫的單位名稱、法定代表人(負責人)、地址等事項應與工商登記注冊信息一致。

(四)當事人名稱前后應一致。

第十條詢問筆錄、現場檢查筆錄、聽證筆錄等文書,應當場交當事人閱讀或者向當事人宣讀,并由當事人逐頁簽字或蓋章確認。當事人拒絕簽字蓋章或拒不到場的,執法人員應當在筆錄中注明,并可以邀請在場的其他人員簽字。

記錄有遺漏或者有差錯的,可以補充和修改,并由當事人在改動處簽章或捺指印確認。

第十一條執法文書首頁不夠記錄時,可以附紙記錄,但應當注明頁碼,由相關人員簽名并注明日期。

第十二條文書中執法機構、處罰機關的審核或審批意見應表述明確,沒有歧義。

第十三條需要交付當事人的外部文書中設有簽收欄的,由當事人直接簽收;也可以由其成年直系親屬代簽收。

文書中沒有設簽收欄的,應當使用送達回證。

第十四條文書中注明加蓋處罰機關印章的地方必須加蓋印章,加蓋印章應當清晰、端正,要“騎年蓋月”。

第三章具體文書適用及制作

第十五條水土保持違法案件立案審批表是指水土保持處罰機關在辦理一般程序案件中,用以履行報批立案手續的文書。

“案件來源”欄應當按照檢查發現、群眾舉報、上級交辦、有關部門移送、媒體曝光、違法行為人交待等情況據實填寫。

“案情簡介”欄應當寫明當事人涉嫌違法的事實、證據等簡要情況以及涉嫌違反的相關法律規定。

第十六條現場檢查筆錄是指執法人員對與涉嫌違法行為有關的物品、場所等進行檢查的文字圖形記載和描述。

現場檢查筆錄要對所檢查的物品名稱、數量、包裝形式、規格或所勘驗的現場具體地點、范圍、狀況等作全面、客觀、準確的記錄。

需要繪制勘驗圖的,可另附紙。

對現場繪制的勘驗圖、拍攝的照片和攝像、錄音等資料應當在筆錄中注明。

第十七條詢問筆錄是指為查明案件事實,收集證據,而向相關人員調查了解有關案件情況的文字記載。

詢問筆錄應當記錄被詢問人提供的與案件有關的全部情況,包括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情形、事實經過、因果關系及后果等。

詢問時應當有兩名以上執法人員在場,并做到一個被詢問人一份筆錄,一問一答。詢問人提出的問題,如被詢問人不回答或者拒絕回答的,應當寫明被詢問人的態度,如“不回答”或者“沉默”等,并用括號標記。

第十八條抽樣取證物品清單是指執法人員在執法過程中,抽取涉嫌違法物品樣品保存作證據或送交有關部門鑒定而制作的文書。

抽取樣品應當按照有關技術規范要求進行。抽樣送檢的樣品應當在現場封樣,由當事人和執法人員共同簽字或蓋章。

第十九條先行登記保存通知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在查處案件過程中,對可能滅失或者以后難以取得的證據進行登記保存時使用的文書。

處罰機關應當根據需要選擇就地或異地保存。

處罰機關可以在登記保存的相關物品和場所加貼封條,封條應當標明日期,并加蓋處罰機關印章。

文書中應當對被保存物品的名稱、規格、數量、單位作清楚記錄。

第二十條登記保存物品處理決定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在規定的期限內對被登記保存的物品作出處理決定并告知當事人的文書。

處理通知書應當寫明當事人姓名(或名稱)、登記保存作出的時間及具體處理決定。

處罰機關可視具體處理情況制作物品清單。

第二十一條水土保持查封(扣押)通知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在案件調查過程中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對涉案場所、設施或者財物采取強制措施,實施查封(扣押)的文書。

水土保持查封(扣押)通知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

(二)查封、扣押的理由、依據和期限;

(三)查封、扣押場所、設施或者財物的名稱、數量等;

(四)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的途徑和期限;

(五)行政機關的名稱、印章和日期。

查封、扣押清單一式二份,由當事人和行政機關分別保存。

查封、扣押時,應當對相關場所、設施或者財物加貼封條,封條應當標明查封(扣押)日期,并加蓋處罰機關印章。

第二十二條水土保持解除查封(扣押)通知書是指經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調查核實,依法對查封(扣押)物品解除強制措施并告知當事人的文書。

處罰機關在做出解除查封(扣押)決定時,應當制作解除查封(扣押)清單。解除查封(扣押)的財物要與查封(扣押)時的財物核對無誤。對查封(扣押)財物部分解除時,清單應當寫清解除查封扣押財物的具體情況。

第二十三條水土保持違法案件調查報告是指案件調查結束后,執法人員就案件調查經過、證據材料、調查結論及處理意見報請處罰機關負責人審批的文書。

“調查事實及證據”欄,填寫調查確認的違法時間、地點、行為、后果等違法事實及有關證據等。

“處理建議及證據”欄應當由執法人員根據案件調查情況和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提出處理意見。據以立案的違法事實不存在的,應當寫明建議終結調查并結案等內容;對依法應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寫明給予行政處罰的種類、幅度及法律依據等。

“機關負責人意見”欄,應當寫明具體審核意見,由負責人簽名或同時加蓋審核機構印章。

第二十四條責令改正水事違法行為決定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依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責令違法行為人立即或在一定期限內糾正違法行為的文書。

責令改正通知書應當寫明具體的法律依據和責令改正違法行為的時限。

第二十五條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決定書是向未按照規定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的違法行為人征收水土保持補償費的文書。

征收決定書應載明違法行為人的單位、名稱、地址,征費標準、數額、繳納時限。

第二十六條水土流失治理代履行決定書是指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單位代替違反規定不履行水土流失治理義務的單位進行水土流失治理的文書。

代履行決定書應當載明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地址,代履行的理由和依據、方式和時間、標的、費用預算以及代履行人;代履行三日前,催告當事人履行,當事人履行的,停止代履行代履行時,作出決定的行政機關應當派員到場監督;代履行完畢,行政機關到場監督的工作人員、代履行人和當事人或者見證人應當在執行文書上簽名或者蓋章。代履行的費用按照成本合理確定,由當事人承擔。代履行不得采用暴力、脅迫以及其他非法方式。(水土保持法五十六條、行政強執法五十一條)

第二十七條水土保持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前,告知當事人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依據以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的文書。

處罰機關應當根據案件是否符合聽證條件,決定適用一般案件文書或聽證案件文書。

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應當寫明當事人的違法事實、違反的法律條款、擬作出行政處罰的種類、數額及法律依據,并告知當事人享有的陳述和申辯的權利。

對違法事實的描述應當完整、明確、客觀,不得使用結論性語言。

第二十八條水土保持行政處罰聽證會告知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向當事人告知聽證權利的文書。水土保持行政處罰聽證會告知書應當寫明當事人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及法定期限,并注明聯系人、聯系電話和行政處罰機關地址等。

第二十九條聽證會公告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決定舉行聽證會并向社會公告聽證會事項的文書。聽證會公告書應當公告舉行聽證會的案由、時間、地點、聽證注意事項等,由組織聽證的行政機關在舉行聽證的3日前公開張貼。

第三十條聽證筆錄是指記錄聽證過程和內容的文書。

“主持人”、“記錄人”、“案件調查人”欄填寫上述人員的姓名、工作單位及職務。

“聽證記錄”應當寫明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的違法事實、證據和處罰意見,當事人陳述、申辯的理由和以及是否提供新的證據,證人證言、質證過程等內容。

案件調查人員、當事人或其委托代理人、主持人、記錄人應當在筆錄上逐頁簽名并在尾頁注明日期;證人應當在記錄其證言之頁簽名,寫明“以上筆錄已閱,無誤”字樣。

第三十一條聽證報告是指聽證會結束后,聽證主持人向處罰機關負責人報告聽證會情況并提出案件處理意見的文書。

“案件事實及證據”欄應當填寫聽證確認的違法時間、地點、行為、后果等違法事實及有關證據。

“處理建議及依據”欄,應當由聽證主持人根據聽證情況,對擬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法律法規依據做出評判并提出傾向性處理意見,聽證主持人應簽名或蓋章。

聽證主持人向處罰機關負責人提交報告書時,應當附聽證筆錄。

“機關負責人意見”欄,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簽名或蓋章。

第三十二條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決定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依法適用一般程序,對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時使用的文書。

對違法事實的描述應當全面、客觀,闡明違法行為的基本事實,即何時、何地、何人、采取何種方式或手段、產生何種行為后果等;列舉證據應當注意證據的證明力,對證據的作用和證據之間的關系進行說明。

應當對當事人陳述申辯意見的采納情況及理由予以說明;對經過聽證程序的,文書中應當載明。

作出處罰決定所依據的法律、法規、規章應當寫明全稱,列明適用的條、款、項、目。

有從輕或者減輕情節,依法予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的,應當寫明。

第三十三條送達回證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將執法文書送達當事人的回執證明文書。

“送達文書名稱”、“送達文書編號”欄,填寫水土保持行政執法文書的名稱、編號。“被送達人”欄,填寫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單位名稱和地址。送達地點為交付文書的具體地點,送達方式為直接送達、留置送達、郵寄送達。“送達人”欄,由送達人簽名或蓋章。“被送達人簽名或蓋章”欄,由被送達人簽名或蓋章;被送達人是法人或其他組織的,可由負責收件的人簽收。被送達人是自然人的,代收人應在“代收人及代收理由”欄內簽名或蓋章,并注明與被送達人的關系。被送達人或者他的同住成年家屬拒絕簽收的以留置送達方式送達,并在“備注”欄注明情況。

第三十四條登記保存物品處理決定書是指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機關對先行登記保存的物品依法進行處理的記載。

處理決定應當載明對先行登記保存物品處理的時間、地點、方式,參與處理的執法人員應當在記錄上簽字。(《行政處罰法》第37條2款、《水行政處罰實施辦法》第28條2款)

第三十五條強制執行申請書是當事人逾期不履行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決定或者水土保持行政措施決定,行政機關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文書。

強制執行申請書應寫明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是否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及復議、訴訟情況;寫明申請強制執行的具體內容。

第三十六條?案件移送書是將違法行為嚴重的需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或構成犯罪需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件移送有關機關而使用的文書。

第三十七條水土保持案件結案報告是指案件終結后,執法人員報請水土保持處罰機關負責人批準結案的文書。

結案報告應當對案件的辦理情況進行總結,對給予行政處罰的,寫明處罰決定的內容及執行情況;不予行政處罰的應當寫明理由;予以撤銷案件的,寫明撤銷的理由。

第四章文書歸檔及管理

第三十八條一般程序案件應當按照一案一卷進行組卷;材料過多的,可一案多卷。

簡易程序案件可以多案合并組卷。

第三十九條卷內文書材料應當齊全完整,無重份或多余材料。

第四十條案卷應當制作封面、卷內目錄和備考表。

封面題名應當由當事人和違法行為定性兩部分組成,如關于未編制水土保持方案開工案。

卷內目錄應當包括序號、題名、頁號和備注等內容,按卷內文書材料排列順序逐件填寫。

備考表應當填寫卷中需要說明的情況,并由立卷人、檢查人簽名。

第四十一條案件文書材料按照下列順序整理歸檔:

(一)案卷封面;

(二)卷內目錄;

(三)水土保持行政處罰決定書;責令改正水事違法行為決定書;水土保持補償費征收決定書;水土流失治理代履行決定書;

(四)立案審批表;

(五)詢問筆錄、現場檢查筆錄、抽樣取證物品清單、登記保存物品清單、登記保存物品處理決定書、水土保持查封(扣押)通知書、水土保持解除查封(扣押)通知書等;

(六)水土保持行政處罰事先告知書等;

(七)水土保持行政處罰聽證會告知書、聽證公告書(存根)、聽證筆錄、聽證報告等聽證文書;

(八)執行的票據等材料;

(九)登記保存物品清單等;

(十)送達回證等其他有關材料;

(十一)案件移送書;

(十二)水土保持案件結案報告;

(十三)備考表。

第四十二條不能隨文書裝訂立卷的錄音、錄像等證據材料應當放入證據袋中,并注明錄制內容、數量、時間、地點、制作人等,隨卷歸檔。

第四十三條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和提起行政訴訟或者行政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的案卷,可以在案件辦結后附入原卷歸檔。

第四十四條卷內文件材料應當用阿拉伯數字從“1”開始依次用鉛筆編寫頁號;頁號編寫在有字跡頁面正面的右上角和背面的左上角;大張材料折疊后應當在有字跡頁面的右上角編寫頁號;A4橫印材料應當字頭朝裝訂線擺放好再編寫頁號。

第四十五條案卷裝訂前要做好文書材料的檢查。文書材料上的訂書釘等金屬物應當去掉。對破損的文書材料應當進行修補或復制。小頁紙應當用A4紙托底粘貼。紙張大于卷面的材料,應當按卷宗大小先對折再向外折疊。對字跡難以辨認的材料,應當附上抄件。

第四十六條案卷應當整齊美觀固定,不松散、不壓字跡、不掉頁、便于翻閱。

第四十七條辦案人員完成立卷后,應當及時向檔案室移交,進行歸檔。

第四十八條案卷歸檔,不得私自增加或者抽取案卷材料,不得修改案卷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