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基層反映:當前農村戶籍制度改革亟待加以規范

基層反映:當前農村戶籍制度改革亟待加以規范

2024-07-30 閱讀 8320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當前農村戶籍制度改革亟待加以規范》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由于受各項便民利民措施的推行及各種利益驅動下,使農村原本矛盾不明顯的戶口遷移、分戶、公民職業、姓名變更、年齡變更等問題在近幾年尤為突顯,給戶口管理工作帶來較大影響,

一、存在的問題

(一)戶籍管理的法律法規過于滯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頒布于1958年,已不能適應現階段戶籍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而且申報“四項變動”沒有強制性、限制性的要求,使一些人乘機鉆政策法律的“空子”,造成戶籍管理的不嚴肅性;主要表現以下幾點:1.由城鎮向農村反向流動問題。原來已辦理“農轉非”戶口的部分人員,因利益的驅動或其他原因現在又通過各種途徑由城鎮向農村反向流動。2.分戶問題。近年來,困難群眾為享受政府更多的優惠待遇,父母本來已經分別歸入子女戶內,現因民政部門發放“底保”以戶為單位,促使一些老年人或殘疾人為了領取城市最低保障金而選擇分戶。3.人戶不一致問題。受各種利益的驅動,人戶不一致情況相當普遍。如出生不申報、死亡不注銷、空掛戶口、外嫁女不隨遷戶口、外出多年戶口遺漏、應征入伍不申報注消戶口等。

(二)戶口與利益掛鉤仍緊密。由于目前計劃生育、勞動保障、社會福利、服役退伍、稅費繳納、事故理賠、教育優惠等政策仍緊密依附在戶口上,有時多一個戶口就有可能值幾萬利益。正因為有如此大的利益趨勢,使很多人通過各種途徑,想盡一切辦法辦理戶口的遷入和分戶。

(三)戶口登記缺乏嚴肅性。社會各界包括公安機關內部對戶口登記的嚴肅性缺乏認識,總認為遷戶口、改姓名是小事一樁。公民在參與保險、辦理機動車駕駛證、領取結婚證、存款、就學和工作等活動時隨意使用自己的姓名。

(四)戶籍管理法規宣傳不到位。戶籍管理是一項涉及千家萬戶的群眾性工作,若沒有廣大群眾的自覺遵守與支持,是難以做好的。

二、建議:

(一)加強正確引導。加大戶口管理宣傳力度,明確戶口登記的法律意義,增強群眾對戶口登記嚴肅性的認識,減少公民隨意使用姓名現象的發生。

(二)加強鉤通銜接。提高對戶口簿的使用率,如學生入學一定要持戶口簿報名,在校生的名字必需與戶籍冊相一致,銀行實行實名制存取款業務,辦理結婚證、駕駛證、應征入伍、辦理保險必需持戶口簿和身份證。

(三)加強業務培訓。戶籍管理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業務量大、手續繁瑣的工作,沒有一定時間的學習、熟悉,不可能掌握好戶籍管理工作。

(四)加強檔案管理。戶籍檔案是公安機關掌握人口信息數據的重要手段,是一種不可替代的資源,必須加以規范。做到規范管理,責任到人,確保戶籍檔案的系統性、完整性。

(五)加大處罰力度。對那些不按規定申報、登記戶口,經通知拒不改正或假報戶口、冒用他人證件、故意涂改、轉讓、出借戶口證件的要堅決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登記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予以處罰。只有做到教育與處罰相結合,兩者并重,才能不斷提高群眾的申報、登記戶口的自覺性、主動性,增強申報意識,才能減少人戶分離和項目差錯。

篇2:基層反映:農村戶籍制度改革遭遇逆城鎮化需引起重視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農村戶籍制度改革遭遇“逆城鎮化”需引起重視》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在國務院出臺的《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中,將2020年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作為一項重要目標。然而在各地戶改實際推進過程中,相當數量的農民卻因擔心自己原有利益受損和難以享受城市居民配套待遇而心存顧慮,“進城不落戶”,甚至出現原有城市戶籍人口爭搶農村戶籍的“逆城鎮化”現象。

存在問題:

一是農戶進城落戶意愿不強。隨著經濟快速發展、城鄉建設不斷加快和社會利益格局持續調整,農村戶口背后的利益鏈越來越長,城鎮戶口背后的利益鏈越來越短,農業人口去城鎮落戶的積極性并不高。

二是農民就業顧慮突出。由于絕大多數農民文化程度低,擔心不能在城鎮長期穩定就業,對向城鎮轉移心存顧慮。

三是城鎮承載能力有限。當前城鎮環境污染、交通擁堵、房價和生活成本上升、就學就醫資源緊張等“城鎮病”逐漸顯現,城鎮人口承載力愈顯不足。

四是城鎮落戶成本高。據相關部門調查,在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配套上,農民市民化的平均成本為10萬元/人,落戶成本高也成為阻礙農民向城鎮落戶的一大因素。

建議

:一是在積極推進農村土地確權換證和集體經濟股份制改革的基礎上,完善農村土地流轉服務體系,促進農民收益最大化,消除農民進城后顧之憂,彌補進城個人成本,增強向城鎮轉移動力。

二是扶貧辦、就業局、民委等相關部門應加強協作,整合培訓資金,構建集“一流培訓設施、多方師資力量、完善的服務條件、高效的培訓質量”為一體的培訓基地,通過各種學習培訓,不斷提高農民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提高農民就業能力。

三是在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同時,同步推進配套改革,解決好進城農民在住房保障、就業服務、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實現進城農民同等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增強城鎮對農民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