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精選)
第一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章太炎在《秦政記》中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據此,你認為秦始皇能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為他()
a.兼并六六國b.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c.在全國推行郡縣制d.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2.《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為達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帝制b.設立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c.設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d.設立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3.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采取的各項措施中最能體現“中央集權”含義的一項是()
a.“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b.“今海內??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c.“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d.“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廢井田,民得買賣”
4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同學在考證秦朝設郡的具體數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
中最可信的應是()a.《漢書》的記載b.民間的傳說c.史家的研究論文d.秦簡的記載5.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掌丞天子,助理萬機”②執掌群臣奏章,兼理國家監察事務③在中央各官職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牽制④名義上掌握兵權,實際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6.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他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b.修筑長城c.推行郡縣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材料題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秦王??提出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依辯于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柳宗元《封建論》
1)從秦王對其稱呼的選擇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2)材料二所含的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
3)結合材料三指出秦始皇為什么要推行郡縣制?
4)你如何評價“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
答案:dcbdcc
(1)神話君權,體現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
(2)(皇權之上,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
(秦朝中央存在三公九卿。
(3)吸取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止的歷史教訓。
(4)適應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需要。
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鞏固大一統的局面。
第二篇: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學習提綱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內容:
1、皇權的至高無上(核心和基本特征)
2、中央設“三公九卿”制
3、地方設“郡縣制”
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的背景)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3、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4、秦滅六國(bc230―bc221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
5、秦王嬴政能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
客觀原因:1、春秋戰國群雄割據,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帶來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2、兼并戰爭使眾多分散的小國逐漸被大國吞并,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
3、各國變法社會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
主觀原因:
1、商鞅變法,秦國強大,具備戰爭的條件;
2、秦國地理位置優秀,處于渭水流域和西川平原;
3、嬴政的個人戰略(策略、用人等)……
6、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意義:
秦地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社會的安定,符合當時人民的共同愿望,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皇帝稱號的由來(三皇五帝)
(2)皇帝制度的創立
a(請您繼續關注制度大全:).基本內涵:一切大權,皇帝總攬
主要官員,皇帝任免
軍隊調動,虎符為憑
b.特征:皇帝稱號皇帝獨尊
權利不可轉移皇位世襲
地位不可僭越皇權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建立:秦始皇在戰國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2)機構設置: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制。
3)職能: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4)作用(相互關系):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國大事,先由三公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皇帝為“首腦”;丞相為“心臟”;御史大夫、太尉為“臂膀”;郡縣為“腿子”
5)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頒布秦律;經濟: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軍事: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平百越,開鑿靈渠思想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交通:統一車軌,修建馳道;民族關系:進行大規模移民,加強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縣制
1)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某些諸侯國開始實行郡縣制(產生)
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發展)
秦統一后:全國范圍內實行(推廣)
2)主要內容:
郡:全國分36郡,最高長官稱郡守縣:郡下設縣,稱縣令或縣長
3)歷史作用和影響:
作用: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體”型垂直管理機構,將每個地方,每戶人都納入了國家專制體制之中,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控制。
影響: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鞏固全國的統治。
4)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異同:
a、從劃分基礎來看:分封制以血緣為基礎,郡縣制以地域為劃分基礎。
b、從官位來看:分封制是諸侯官位,封土世襲;郡縣制下官員皇帝任命,派遣。
c、從作用來看:分封制下地方容易出現割據;郡縣制下地方服從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郡縣制是以中央集權的方式解決了分封制所導致的地方割據問題,鞏固了國家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影響
1、直接影響:
(1)積極影響:通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秦朝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措施?)
(2)消極影響:高度集權專制和殘酷的刑法,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會矛盾。
2、深遠影響: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徹底地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統一王朝制度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對此后2014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篇:《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反思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反思
一、設計思路和理念
1、要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和高效課堂的理念,使用各種高校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學案導學法、思維導圖法、表格對比法、合作探究法等。
2、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如歷史劇導入、課堂辯論賽、學生設計思維導圖并講解都是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要把知識的傳授和教學的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堂上,盡量增加一些歷史故事,學生自編自演歷史劇等等。
4、注意學生對材料的閱讀和解析,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
5、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尤其是在課堂總結的時候,要把課堂內容進行升華,和同學們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6、注重歷史學科學習方法的培養,如閱讀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對歷史事物進行科學、全面評價的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對歷史事物進行對比的能力。
二、授課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成功之處:時間安排較為合理,各部分的時間運用得當;運用的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相對科學、有效,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學生們的探究過程;能夠運用比較優美的語言對歷史事物進行講解,使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使其很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來。不足之處: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進行很好的總結和歸納,沒能提出更好的指導性意見;探究的問題過多,導致整個課堂節奏較為緊張;對史料的解讀還不夠深入,不能對同學們進行深入的史料分析引導;電子白板的使用還不夠熟練,對電子投影也缺少使用。
三、對以后教學的啟示
1、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地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用歷史的視野去看待問題。
2、課堂教學中要學會“聆聽”,以便能給給予孩子們更好的指導和點評。
3、要適當調節課堂容量,減少可有可無的環節,以免調整授課節奏,讓孩子們更好地接受。
4、更多地、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尤其是電子白板技術。
5、在課堂上,應該更多地傳授解題技巧,讓孩子的學習真正地高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導學案
第15課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七年級歷史下冊學案白喜娟第17課時
教師寄語:才華是血汗的結晶。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學習目標:1、識記明朝的建立,歸納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了解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2、分析明朝加強君權的目的,并認清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時期,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3、從概念上理解何為“八股文”并正確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響。
學習重點: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強專制君權
學習難點:八股取士
課程導入:
明朝的建立者是誰?你對他的身世經歷了解嗎?你知道明朝的都城先后在哪里嗎?明朝為什么會遷都呢?
你知道明朝在地方上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的機構是什么嗎?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樣形成的?明朝有丞相這個官職嗎?為了加強對臣民的監視,明朝設立的特務機構有哪些?你一定知道科舉制度吧,明朝的科舉制度與前代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元璋的兒子嗎?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如何登上皇位的?當時他為什么要遷都?他的措施有哪些與前兩位皇帝相似?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明朝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建元他就是
2、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皇權。
a.在地方,廢除,設立,分管。b.在地方,取消,廢除,提高,使其直接對。
(2)制定和頒布,完善。
(3)完善,實行,以。
3、明成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1)實行。(2)設立。
4、明朝遷都:(1)時間(2)在位皇帝
(3)都城從遷到
(4)作用:有利于,有利于,
有利于。
5、明代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有:
(1)(設立于時)
(2)(設立于時)
(3)(設立于)
6、明清時期用于科舉考試的文章體裁是,明清時期的科舉叫,這種制度的弊端在于。
二、合作探究
1、閱讀材料“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改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久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職官志》
請回答:
(1)這是哪個朝代的官制變化?文中“帝”指誰?
(2)“六部”指的是什么?他們對誰負責?
(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說的機構變化起了什么作用?
2、閱讀下列材料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年間,有一天,大學士宋濂在家中宴請賓客。第二天,明太祖問宋濂,昨天請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實回答。明太祖聽后說:“你說的全對,沒有欺騙我。”說完,拿出一張圖。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請賓客的座位情況,不禁嚇出一身冷汗。請回答:(1)監視大學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們由誰直接指揮?
(2)這段材料說明了明朝統治的什么特點
三、拓展延伸
中國歷代王朝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請寫出秦、西漢、元、明這四個朝代加強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秦朝:
西漢:
元朝:
明朝:
(2)小明同學想探究秦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管轄的措施,他主要應依據
a.影視作品b.民間傳說c.《史記》《資治通鑒》d.秦始皇兵馬俑
四、達標檢測
1、明朝時,掌管地方政權的機構是()
a、六部b、中書省c、行中書省d、三司
2、明成祖登上帝位的過程,類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趙匡胤c、隋文帝楊堅d、明太祖朱元璋
3、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是()
a、設置殿閣大學士b、設六部分理朝政c、設置廠衛特務機構d、八股取士
4、明代的科舉考試與唐代的科舉制最大的差異是()
a、考試的目的不同b、考試內容不同c、考試方法不同d、考試管理不同
5、下列哪一項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a.廢除丞相b.設立特務機構c.分封藩王d.八股取士
6、北京有“明十三陵”,卻沒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里?()
a.安徽鳳陽b.江蘇南京c.河南開封d.浙江杭州
7、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員,有事上京參見朱元璋皇帝,應去()
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陽
8、不屬于明朝統治者為加強君權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孫到各地做藩王b.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c.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d.明朝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
9、明朝時期官吏戰戰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膽,這是以下哪個機構的設置所產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b.三司c.行省制d.廠衛特務機構
10、有位學者指出:“中國政治傳統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磨擦、不斷調整的歷史。”我國設立和廢除丞相的朝代分別是()
a.秦朝和唐朝b.西漢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漢和明朝
11、你認為八股取士與焚書坑儒的相同之處是()
①為了加強思想統治②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③有利于文化的發展④摧殘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閱讀下列材料:
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沉痛地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坑儒還厲害”。請回答: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2)作者的言論主要抨擊了這個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這一制度的目的
是什么?
(3)實行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抨擊這一制度時與什么歷史事件進行了對比?這一事件有何危害?
五、課后反思
第五篇:專題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考歷史)
專題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含義:專制制度是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
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式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式――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線索:戰國――提出(韓非子)
秦朝――確立
兩漢――鞏固
隋唐――完善
宋元――發展
明清――強化
民國――結束
3.發展過程:
政治上:
(1)戰國商鞅變法(推行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
權)(七上p43)
(2)秦朝(秦始皇)專權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七上
p69)
a.皇帝至高無上
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
―監察
c.地方:推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漢漢武帝的大一統(七上p75~76)
a.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
勢力
b.加強監察制度
(4)隋唐:
a.實行三省六部制(七下p10)
b.修訂《唐律疏議》,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
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5)元朝推行行省制:中央設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
稅,進行有效的統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實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
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加強了皇權。(p99~p100)
b.朱元璋對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別設立錦衣衛,
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廠
衛成為專職皇權的可靠支柱。
c.為了樹立皇帝絕對權威,朱元璋還設立了廷杖制度,
對不和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責。君臣之間的關系完
全成為主仆關系。
(7)清朝雍正時期,中央設立軍機處,成為皇帝發布政令,
處理政務的樞紐,使君主旨意暢達無阻,是皇權高度膨
脹的產物。(七下p100~101)
(8)1912年清帝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八上p43)
經濟上:
控制。(七上p70`73)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和度量衡,
有利于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促進經濟的交流.秦朝:車同軌,書同文,修馳道,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
軍事上:
將其連為一體,西起臨珧,東到遼東。(七上p71~72)秦始皇為了防御匈奴進攻,修補燕,趙,秦三國北邊的長城,
思想文化上:
(1)戰國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主張實
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用殘酷的刑罰鎮壓
反抗,鞏固國家的統治。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
(七上p52)
(2)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統治,但也鉗
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七上p72)
(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者:董
仲舒),從此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
思想,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七上
p74)
(4)科舉制度: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
誕生:隋文帝――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七
上p20~21)
――設進士科,我國科舉制正式
誕生
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七下p101)
廢除:1905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多
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八上p51)
(5)明清文字獄(七下p102)
篇2: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精選)
第一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1.章太炎在《秦政記》中說:“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據此,你認為秦始皇能在中國歷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為他()
a.兼并六六國b.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c.在全國推行郡縣制d.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2.《荀子?君道》:“墻之外,目不見也;里之前,耳不聞也;而人主(君主)之守司(官吏),遠者天下,近者境內,不可不略知也。”為達到引文的效果,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
a.確立至高無上的皇帝制b.設立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c.設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d.設立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3.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其采取的各項措施中最能體現“中央集權”含義的一項是()
a.“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
b.“今海內??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
c.“后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
d.“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廢井田,民得買賣”
4關于秦朝設郡的數目,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如王國維《秦郡考》考證共有48郡,譚其驤《秦郡新考》推定為46郡。某同學在考證秦朝設郡的具體數目時,收集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資料,其
中最可信的應是()a.《漢書》的記載b.民間的傳說c.史家的研究論文d.秦簡的記載5.秦朝形成了宰相制度,秦朝的丞相()
①“掌丞天子,助理萬機”②執掌群臣奏章,兼理國家監察事務③在中央各官職中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牽制④名義上掌握兵權,實際由太尉“掌武事”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④
6.秦始皇說:“天下共苦,戰斗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求其寧息,豈不難哉?”他為解決上述問題,采取的措施是()
a.攻打匈奴b.修筑長城c.推行郡縣制d.建立三公九卿制材料題
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詔令是“議帝號”。??秦王??提出采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依辯于上”。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三秦有天下,裂都會而為郡邑,廢侯衛而為之守宰,據天下之雄圖,都六合之上游,攝制四海,運于掌握之內,此其所以為得也。
――――柳宗元《封建論》
1)從秦王對其稱呼的選擇中,你能得出什么認識?
2)材料二所含的歷史信息,說明了什么?
3)結合材料三指出秦始皇為什么要推行郡縣制?
4)你如何評價“郡縣制代替分封制是歷史的進步”?
答案:dcbdcc
(1)神話君權,體現了皇帝獨尊的威勢和地位。
(2)(皇權之上,皇帝地位不可僭越。
(大臣受皇命辦事,沒有決策權。
(秦朝中央存在三公九卿。
(3)吸取春秋戰國時期戰亂不止的歷史教訓。
(4)適應中央集權制度建立的需要。
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有利于鞏固大一統的局面。
第二篇: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學習提綱
第2課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內容:
1、皇權的至高無上(核心和基本特征)
2、中央設“三公九卿”制
3、地方設“郡縣制”
一、(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建立的背景)從群雄割據到大統一
1、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2、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3、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
4、秦滅六國(bc230―bc221先后滅韓趙魏楚燕齊),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封建王朝
5、秦王嬴政能消滅六國統一中國的原因?
客觀原因:1、春秋戰國群雄割據,給社會經濟、人民生活帶來了災難,人民渴望統一;
2、兼并戰爭使眾多分散的小國逐漸被大國吞并,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
3、各國變法社會發展,為統一提供了物質基礎……
主觀原因:
1、商鞅變法,秦國強大,具備戰爭的條件;
2、秦國地理位置優秀,處于渭水流域和西川平原;
3、嬴政的個人戰略(策略、用人等)……
6、秦滅六國,統一中國的意義:
秦地統一,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和人民社會的安定,符合當時人民的共同愿望,順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中央:)至高無上的皇權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
1)皇帝稱號的由來(三皇五帝)
(2)皇帝制度的創立
a(請您繼續關注制度大全:).基本內涵:一切大權,皇帝總攬
主要官員,皇帝任免
軍隊調動,虎符為憑
b.特征:皇帝稱號皇帝獨尊
權利不可轉移皇位世襲
地位不可僭越皇權至上(核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建立:秦始皇在戰國官制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政權組織。
2)機構設置: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個最高官制。
3)職能: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政事)
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
太尉(負責管理全國軍務)
4)作用(相互關系):相互配合,彼此牽制。軍國大事,先由三公朝議,最后由皇帝裁決。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君主專制下重大事情的決策失誤。
*皇帝為“首腦”;丞相為“心臟”;御史大夫、太尉為“臂膀”;郡縣為“腿子”
5)秦鞏固統一的措施:政治: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頒布秦律;經濟: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軍事:北擊匈奴,修筑長城;南平百越,開鑿靈渠思想文化:統一文字,焚書坑儒;
交通:統一車軌,修建馳道;民族關系:進行大規模移民,加強民族融合;
三、地方:郡縣制
1)歷史沿革:
春秋時期:某些諸侯國開始實行郡縣制(產生)
商鞅變法時:廢分封,行郡縣(發展)
秦統一后:全國范圍內實行(推廣)
2)主要內容:
郡:全國分36郡,最高長官稱郡守縣:郡下設縣,稱縣令或縣長
3)歷史作用和影響:
作用:這套從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型或“人體”型垂直管理機構,將每個地方,每戶人都納入了國家專制體制之中,實現了中央對地方政權的直接有效控制。
影響:有助于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有效控制,有利于鞏固全國的統治。
4)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異同:
a、從劃分基礎來看:分封制以血緣為基礎,郡縣制以地域為劃分基礎。
b、從官位來看:分封制是諸侯官位,封土世襲;郡縣制下官員皇帝任命,派遣。
c、從作用來看:分封制下地方容易出現割據;郡縣制下地方服從中央,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郡縣制是以中央集權的方式解決了分封制所導致的地方割據問題,鞏固了國家統一,是歷史的進步。▲中央集權制度確立的影響
1、直接影響:
(1)積極影響:通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秦朝推行了一系列鞏固統治的措施。(措施?)
(2)消極影響:高度集權專制和殘酷的刑法,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安因素,易激化社會矛盾。
2、深遠影響: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權制度徹底地打破了傳統的貴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統一王朝制度的基礎,也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和完善,對此后2014多年的中國政治與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
第三篇:《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反思
《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教學反思
一、設計思路和理念
1、要體現新課改的精神和高效課堂的理念,使用各種高校課堂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如學案導學法、思維導圖法、表格對比法、合作探究法等。
2、要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如歷史劇導入、課堂辯論賽、學生設計思維導圖并講解都是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3、要把知識的傳授和教學的趣味性有機結合起來。在課堂上,盡量增加一些歷史故事,學生自編自演歷史劇等等。
4、注意學生對材料的閱讀和解析,突出“過程與方法”目標。
5、注重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尤其是在課堂總結的時候,要把課堂內容進行升華,和同學們產生思想上的共鳴。
6、注重歷史學科學習方法的培養,如閱讀史料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對歷史事物進行科學、全面評價的能力,采用合理有效的手段對歷史事物進行對比的能力。
二、授課中的成功與不足之處
成功之處:時間安排較為合理,各部分的時間運用得當;運用的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相對科學、有效,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學生們的探究過程;能夠運用比較優美的語言對歷史事物進行講解,使歷史課堂更加生動;充分地調動了學生,使其很好地參與到課堂當中來。不足之處: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沒有進行很好的總結和歸納,沒能提出更好的指導性意見;探究的問題過多,導致整個課堂節奏較為緊張;對史料的解讀還不夠深入,不能對同學們進行深入的史料分析引導;電子白板的使用還不夠熟練,對電子投影也缺少使用。
三、對以后教學的啟示
1、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要更加地注重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用歷史的視野去看待問題。
2、課堂教學中要學會“聆聽”,以便能給給予孩子們更好的指導和點評。
3、要適當調節課堂容量,減少可有可無的環節,以免調整授課節奏,讓孩子們更好地接受。
4、更多地、恰當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尤其是電子白板技術。
5、在課堂上,應該更多地傳授解題技巧,讓孩子的學習真正地高校,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篇:《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導學案
第15課明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
七年級歷史下冊學案白喜娟第17課時
教師寄語:才華是血汗的結晶。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學習目標:1、識記明朝的建立,歸納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了解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
2、分析明朝加強君權的目的,并認清明朝是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的一個時期,表明封建制度漸趨衰落。
3、從概念上理解何為“八股文”并正確分析理解“八股取士”的影響。
學習重點: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強專制君權
學習難點:八股取士
課程導入:
明朝的建立者是誰?你對他的身世經歷了解嗎?你知道明朝的都城先后在哪里嗎?明朝為什么會遷都呢?
你知道明朝在地方上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的機構是什么嗎?明朝的內閣制度是怎樣形成的?明朝有丞相這個官職嗎?為了加強對臣民的監視,明朝設立的特務機構有哪些?你一定知道科舉制度吧,明朝的科舉制度與前代相比發生了什么變化?
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是朱元璋的兒子嗎?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如何登上皇位的?當時他為什么要遷都?他的措施有哪些與前兩位皇帝相似?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明朝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建元他就是
2、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1)改革行政機構加強皇權。
a.在地方,廢除,設立,分管。b.在地方,取消,廢除,提高,使其直接對。
(2)制定和頒布,完善。
(3)完善,實行,以。
3、明成祖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1)實行。(2)設立。
4、明朝遷都:(1)時間(2)在位皇帝
(3)都城從遷到
(4)作用:有利于,有利于,
有利于。
5、明代臭名昭著的特務機構有:
(1)(設立于時)
(2)(設立于時)
(3)(設立于)
6、明清時期用于科舉考試的文章體裁是,明清時期的科舉叫,這種制度的弊端在于。
二、合作探究
1、閱讀材料“罷丞相不設,析中書省改歸六部,以尚書任天下事,侍郎貳(副)之,而殿閣大學士久備顧問。帝方自操威柄,學士鮮所參決。”
――《職官志》
請回答:
(1)這是哪個朝代的官制變化?文中“帝”指誰?
(2)“六部”指的是什么?他們對誰負責?
(3)材料中“帝自操威柄”是什么意思?
(4)上述史料所說的機構變化起了什么作用?
2、閱讀下列材料明朝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年間,有一天,大學士宋濂在家中宴請賓客。第二天,明太祖問宋濂,昨天請了些什么人?做了些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如實回答。明太祖聽后說:“你說的全對,沒有欺騙我。”說完,拿出一張圖。宋濂一看,是昨天家中宴請賓客的座位情況,不禁嚇出一身冷汗。請回答:(1)監視大學士宋濂的是什么人?他們由誰直接指揮?
(2)這段材料說明了明朝統治的什么特點
三、拓展延伸
中國歷代王朝采取了許多措施,加強了對地方的管理。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請寫出秦、西漢、元、明這四個朝代加強地方行政管理的主要措施或政治制度。秦朝:
西漢:
元朝:
明朝:
(2)小明同學想探究秦朝中央政府對地方管轄的措施,他主要應依據
a.影視作品b.民間傳說c.《史記》《資治通鑒》d.秦始皇兵馬俑
四、達標檢測
1、明朝時,掌管地方政權的機構是()
a、六部b、中書省c、行中書省d、三司
2、明成祖登上帝位的過程,類似于()
a、唐太宗李世民b、宋太祖趙匡胤c、隋文帝楊堅d、明太祖朱元璋
3、明朝君主專制空前加強的表現是()
a、設置殿閣大學士b、設六部分理朝政c、設置廠衛特務機構d、八股取士
4、明代的科舉考試與唐代的科舉制最大的差異是()
a、考試的目的不同b、考試內容不同c、考試方法不同d、考試管理不同
5、下列哪一項措施不利于明太祖加強中央集權()
a.廢除丞相b.設立特務機構c.分封藩王d.八股取士
6、北京有“明十三陵”,卻沒有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那么朱元璋的墓在哪里?()
a.安徽鳳陽b.江蘇南京c.河南開封d.浙江杭州
7、如果你是明朝一地方官員,有事上京參見朱元璋皇帝,應去()
a.南京b.北京c.西安d.洛陽
8、不屬于明朝統治者為加強君權而采取的措施是()
a.分封子孫到各地做藩王b.廢行中書省,設三司
c.設立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d.明朝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
9、明朝時期官吏戰戰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膽,這是以下哪個機構的設置所產生的后果?
a.三省六部制b.三司c.行省制d.廠衛特務機構
10、有位學者指出:“中國政治傳統中,君權和相權的關系,是一部不斷磨擦、不斷調整的歷史。”我國設立和廢除丞相的朝代分別是()
a.秦朝和唐朝b.西漢和唐朝c.秦朝和明朝d.西漢和明朝
11、你認為八股取士與焚書坑儒的相同之處是()
①為了加強思想統治②強化了中央集權統治
③有利于文化的發展④摧殘了文化控制了思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12、閱讀下列材料:
明清之際,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沉痛地說:“八股文的毀滅文化,等于秦始皇焚書!八股文的敗壞人才,卻比秦始皇在咸陽郊外坑儒還厲害”。請回答:
(1)材料中的“八股文”最早出現在哪個朝代?
(2)作者的言論主要抨擊了這個朝代的什么制度?制定這一制度的目的
是什么?
(3)實行這一制度的后果如何?
(4)作者抨擊這一制度時與什么歷史事件進行了對比?這一事件有何危害?
五、課后反思
第五篇:專題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考歷史)
專題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1.含義:專制制度是指皇帝個人專斷獨裁,集國家最高
權力于一身,中央集權式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絕對服從中央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式――我國封建社會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線索:戰國――提出(韓非子)
秦朝――確立
兩漢――鞏固
隋唐――完善
宋元――發展
明清――強化
民國――結束
3.發展過程:
政治上:
(1)戰國商鞅變法(推行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
權)(七上p43)
(2)秦朝(秦始皇)專權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七上
p69)
a.皇帝至高無上
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軍事御史大夫―
―監察
c.地方:推行郡縣制,郡守和縣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漢漢武帝的大一統(七上p75~76)
a.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封國
勢力
b.加強監察制度
(4)隋唐:
a.實行三省六部制(七下p10)
b.修訂《唐律疏議》,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備
的法典,在歷史上對亞洲各國產生了重大影響。
(5)元朝推行行省制:中央設中書省,派遣官吏,征收賦
稅,進行有效的統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廢除實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
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揮,加強了皇權。(p99~p100)
b.朱元璋對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別設立錦衣衛,
專門偵緝官民言行。明成祖時,又設立特務機構東廠.廠
衛成為專職皇權的可靠支柱。
c.為了樹立皇帝絕對權威,朱元璋還設立了廷杖制度,
對不和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責。君臣之間的關系完
全成為主仆關系。
(7)清朝雍正時期,中央設立軍機處,成為皇帝發布政令,
處理政務的樞紐,使君主旨意暢達無阻,是皇權高度膨
脹的產物。(七下p100~101)
(8)1912年清帝退位,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八上p43)
經濟上:
控制。(七上p70`73)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和度量衡,
有利于鞏固統一,加強統治,促進經濟的交流.秦朝:車同軌,書同文,修馳道,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
軍事上:
將其連為一體,西起臨珧,東到遼東。(七上p71~72)秦始皇為了防御匈奴進攻,修補燕,趙,秦三國北邊的長城,
思想文化上:
(1)戰國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韓非子,主張實
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用殘酷的刑罰鎮壓
反抗,鞏固國家的統治。深受秦國國君的賞識。
(七上p52)
(2)秦始皇焚書坑儒,加強了思想統治,但也鉗
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七上p72)
(3)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提出者:董
仲舒),從此儒家思想被確立為專制王朝的正統
思想,這種情況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七上
p74)
(4)科舉制度: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
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
誕生:隋文帝――用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吏(七
上p20~21)
――設進士科,我國科舉制正式
誕生
完善: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
科舉中常設的主要科目有明經和進士。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七下p101)
廢除:1905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多
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八上p51)
(5)明清文字獄(七下p102)
篇3:《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課程形成性考核方案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形成性考核方案
形成性考核是保證《當代中國政治制度》課程遠程開放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是強調過程教學,避免應試教育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科學測評學生學習效果,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途徑。
學生的平時學習記錄即為形成性考核成績。學生形成性考核成績由小組學習、專題研究作業、期中測試成績、參加實踐教學活動及網上學習記錄等考核構成。并通過對教學點的抽查及師生的反饋來監督形成性考核的實施情況。形考成績占課程總成績的60%。
一、本課程本學期安排的形成性考核的內容和形式
(一)基本教學過程
1、練習
練習的內容是教材、復習指導書和網上課堂中的練習題、自測題。練習可以由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堂和課后完成。其中,中央電大形成性考核作業冊是必須完成的記分練習。
2、專題研究和小組討論
根據課程學習內容專門設計若干個專題指導學生通過廣泛閱讀理論文獻和網上資料來進行綜合性研究,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和理論學習能力。學生應該獨自完成研究專題,并通過學習小組進行討論。學生至少3次小組討論記錄。面授教師要將學生討論情況用書面方式反饋給主持教師。
本學期配合課堂教學推薦的研究專題有:
第一講導論
1)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結構
2)從仇和現象談對依法治國的理解
第二講憲法制度
1)結合20**年*的實際情況,研究我國政策性*模式及其優缺點
2)從孫志剛案及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的廢除研究我國憲法監督制度
第三講政黨制度
1)從**大公報解讀我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2)研究“黨管干部”原則在現實中的具體表現
第四講民主制度
1)人大制度在實行中存在的弊病及其改革思路
2)用實例研究城市基層民主制度在具體運作中的利弊
3)村民直選對我國民主建設的促進作用
第五講行政制度
1)一國兩制下的中國還是單一制的國家嗎?
2)借鑒西方經驗結合我國現實研究如何改革我國中央與地方分權的模式
第六講司法制度
1)從劉涌案看我國的司法制度的缺陷及其改革方向
2)從“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看我國的司法理念的失當
第七講軍事制度
1)結合政黨制度相關內容研究“黨指揮槍”原則的具體運作模式
3、教學實踐活動
根據教學內容安排教學實踐對教材上的理論進行實際驗證和見證,是學生對理論進行具體理解的最佳方式。學生至少要參加一次實踐活動,并做好書面記錄作為考核的依據。面授教師也應該對活動進行書面記錄和總結,并及時反饋給主持教師。
本學期安排兩次實踐教學活動(任選其一):
1)實際調研:某區人民代表大會組織結構和工作內容
時間:第5-6周
學習內容: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組織:由各教學點組織學生到當地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去參觀訪問
2)實際調研:某基層自治組織(如居委會、小區管理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工會委員會等)
時間:第7-8周
學習內容:基層自治和民主制度
組織:由學習小組自行組織訪問
4、網上學習和交流
學生應該充分利用電大在線和網上課堂的資源進行學習,并通過網絡進行討論和完成作業。學生網上學習記錄(點擊次數、上網時間、BBS發言討論)將計入平時成績。
(二)中央電大網絡形成性考核實施方案
1、第一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發布時間:需要學生在學習完導論到第三章之后完成本次考核。考核發布時間是在第七周。
考核完成時間:發布后十日內。
考核內容:導論到第三章教學內容。題型為單選、多選、辨析、簡答、論述題。
考核形式:學生網上自答。可以在平時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績的一次為準,占形成性考核總成績的20%。但每次必須在3小時內提交完整試卷。
2、第二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發布時間:需要學生在完成導論到第三章教學任務之后完成此次階段性考核。考核發布時間是在第十周。
考核完成時間:發布后十日內。
考核內容:討論:聯系實際理解憲法的基本原則問題。
考核形式:小組研討。討論時,小組人數為4―6人,一周內隨時發帖,有效帖子不得少于15個。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撰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論文細綱。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論文提綱以及小組討論的表現給每一位學生評分,占形成性考核總成績的20%。
3、第三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發布時間:需要學生在完成第四章到第八章教學任務之后完成此次階段性考核。考核發布時間是在第十二周。
考核完成時間:發布后十日內。。
考核內容:第四章到第八章教學內容。題型為單選、多選、辨析、簡答、論述題。
考核形式:學生網上自答。可以在平時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績的一次為準,占形成性考核總成績的20%。但每次必須在3小時內提交完整試卷。
4、第四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發布時間:需要學生在完成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教學任務之后完成此次階段性考核。考核發布時間是在第十四周
考核完成時間:發布后十日內。
考核內容:討論:聯系實際說明黨管干部問題。
考核形式:小組研討。討論時,小組人數為4―6人,一周內隨時發帖,有效帖子不得少于15個。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要撰寫一篇1000字左右的論文細綱。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論文提綱以及小組討論的表現給每一位學生評分,占形成性考核總成績的20%。
5、第五次形成性考核
考核發布時間:需要學生在完成第九章到第十四章教學任務之后完成此次階段性考核。考核發布時間是在第十六周
考核完成時間:發布后十日內。
考核內容:第九章到第十四章的教學內容。題型為單選、多選、辨析、簡答、論述題。
考核形式:學生網上自答。可以在平時多次完成,以最高成績的一次為準,占形成性考核總成績的20%。但每次必須在3小時內提交完整試卷。
二、考核成績
形成性考核成績占總成績20%。
形成性考核按百分制記分。每次形考作業占20%。
三、實施與監督
形成性學習和考核由市電大統一計劃并提供指導,由各教學點具體安排并執行。
學生參加小組討論、實時BBS討論和實踐教學活動應該提交書面報告,學生的期中測試成績由任課面授教師根據卷面成績記錄。
面授教師應該對組織的專題研究、課堂討論和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記錄和總結,并將書面報告提交到網上課堂的BBS上進行交流。面授教師提交的報告作為教學點組織實施專題研究和教學實踐活動的證明。教師也應該提交期中測試教學質量分析報告給主持教師。
主持教師可以對教學點的實施情況進行抽查,并提出指導性意見。
教務處進行教學檢查時應該對課程形成性考核實施情況進行檢查。發現教學點未完成規定任務的,應該降低或者取消該教學點本課程的形成性考核成績。
附件:小組研究討論作業要求
一、個人準備(寫在作業本上)
查閱資料,并羅列10個以上文獻(題目、作者、來源)
總結出3個以上的觀點及其論據
提出自己的看法(300字以上)
二、小組討論
1、班級組織學習小組,每組3-5人
2、由其中一個成員作出小組討論記錄,寫在作業本上
三、課堂討論
面授教師組織課堂討論,由小組推舉發言人在課堂發表小組觀點
四、成績
面授教師根據學生個人作業和小組討論表現評出成績
五、總結
1、面授教師作出課堂討論記錄,提交主持教師主持([emailprotected])
2、教師對該次作業情況做綜合總結
3、在網上課堂發表各教學點的作業情況
小組討論記錄
時間、地點、班級
論題
參加人員姓名(3-5人)
成員發言紀要(姓名、學號、主要觀點和論據)
總結主要觀點
執筆人
成員簽名
課堂討論記錄
時間、地點、班級、人數
論題
主要發言人及其論點
總結(主要觀點、學生表現、存在的問題)
面授教師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