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禮樂制度(精選)

禮樂制度(精選)

2024-07-30 閱讀 3213

第一篇:西周禮樂制度的認識

對西周禮樂制度的文化的認識

一、周代的禮樂制度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總結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等級嚴密的禮樂制度。“禮”是為了區分貴賤等級,“樂”可以使人互相和敬,兩者結合,為的是維護奴隸制貴族的等級秩序,鞏固統治階級內部團結而更有效地統治百姓。

周禮的種類繁多,主要有祭祀、喪葬、交際、征戰和吉慶五大類。涉及冠、婚、喪、祭、朝、聘、鄉、射及職官制度等諸多禮儀、禮制和禮義。由繁瑣的禮儀制定了與之配合的各種音樂使用標準,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僅禮儀有別,所用音樂也有嚴格規定。為了維護和推行禮樂制度,周王朝還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對十三歲到二十歲的貴族子弟進行系統的音樂教育。在周禮中,“禮”與“樂”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禮”體現為等級制度的規定和要求,社會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貴賤、尊卑都要由禮來加以區別和定位。但是僅僅有“禮”是不夠的,單純強調“禮”可能會造成等級間的距離和人際關系的冷漠,而“樂”的作用就是與“禮”相配合,起調和關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禮”所帶來的等級差別感,以達致和諧的理想境界。二者雖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制度。

東周時代即春秋戰國時代,總體上是諸侯爭霸、列國爭強,戰火頻仍、紛爭相繼的亂世,同時吃?鄭衛之音”的傳人,在這樣的政治和社會環

境下,禮樂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國紛紛棄之如弊履,史稱“禮壞樂崩”。但正是在這一“禮壞樂崩”的時代,禮樂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價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內的各類有識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基于此,禮樂制度才能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并綿延兩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對禮樂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自周朝以后,歷史上每個朝代興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禮作樂”的活動,或者把前代流傳下來的禮樂加以改造,或者根據當時的需要制定新的禮樂,歷代史書里面都有一部k}l樂志》。那么,在周代“制禮作樂”至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禮作樂”,這中間明顯存在著一個斷層。是誰將這個斷層連接起來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貢獻者,儒家創立者孔子則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另一方面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三、禮樂文化的內核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禮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于將人類等同于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天道一樣,處在陰

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種儀式節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于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1.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孔子:“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等級關系。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2.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精神和諧。“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云:“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微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j沽卷之音矣。”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

3.二者關系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份l記?樂i改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在儒家的體系中得到規范。“禮”先“樂”后,禮

是樂的基礎,樂為禮定,樂為禮用。不僅選用樂,要按禮的規定,評價樂,也要以禮為標準。(2)禮和樂不可偏廢,禮樂不潛越,平?與調和,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是貴賤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

四、禮樂文明的現實意義

傳統禮樂文明有助于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禮樂無常制”,應該與時俱進。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比如其中對中和之美的愛好,??盡善盡美的追求,對道器合一的向往,對人格尊嚴的歌頌,對社會和諧的規劃,對藝術目的的設計,對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傳統的禮樂文明,有許多值得當代人反思和學習的地方。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鑒的寶貴品質。

中美4班蔣明華0256

第二篇:中國的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無論從哪個角度以及何種意義上說,禮樂制度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種文化現象或因素所無法相比擬的。一:

禮樂制度是形成和廣泛應用于西周時代(前1046~前771年),并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項基本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禮,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上,獻祭、頌神、祈福的各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規程進行。西周初年,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禮便從宗教的制度轉換成了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規定著貴族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禮作樂”。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內容有十七項,包括士冠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聘禮、朝覲禮、喪禮、祭禮等等。《周禮?春官?大宗伯》則將《儀禮》所載的十七項禮歸并為五禮:吉禮,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禮儀;兇禮,主要是用于哀悼死亡、吊恤寇亂、慰問災禍等等,是處理個人、社會、鄰國遭遇的不幸事件的禮儀;賓禮,是上至天子諸侯,下至普通貴族相互往來、迎見賓客,處理日常社交關系的禮儀;軍禮,則是軍隊???日常操練、征

伐、出行、凱旋時所用禮儀;嘉禮,則是以婚禮為主,處理各種吉慶事件所用的禮儀。唐代以后,五禮的格局便一直沿用下來。

概約而言,周禮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禮對于貴族的身份等級進行了劃分和確認,即荀子所說的“明份”;第二,周禮規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級的貴族應當享有的各種特權,以及應當承擔的各種政治和社會責任;第三,周禮對貴族們在各種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日常個人生活中的行為進行了規范,是一種行為規范大全。

樂,原本也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愿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之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密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

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制度。西周王朝能夠延續275年,在一定意義上,依賴的就是這套禮樂制度。二:

東周時代(前770~前256年)也即春秋戰國時代,總體上是一個諸侯爭霸、列國爭強,戰火頻仍、紛爭相繼的亂世,禮樂制度在這樣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國紛紛棄之如

弊履,史稱“禮壞樂崩”。但另一方面,恰恰就在此時,禮樂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價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內的各類有識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基于此,禮樂制度才能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并綿延2014多年而不衰。中國因此鑄就了禮儀之邦的世界形象。

大約而言,禮樂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大端可以歸???為如下幾方面:

1.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雅文化的邏輯起點。中國雅文化,以諸子百家為發端,而諸子百家,恰恰都是在反思和總結禮樂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

2.從政治文化的層面上,禮樂制度既是廣義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維護各種狹義的政治制度的潤滑劑,正是在禮樂的維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項政治制度才能夠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運行。中國歷史上不管王朝如何興替,但禮樂的延續卻始終一脈相承,道理也在這里。

3.從社會文化的層面上,禮樂制度和宗法制本就有極深的血緣關系,因此禮樂在社會生活層面上運行時,就很自然地與宗法制相結合,從而構成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兩個基本軌道,深遠而全面地塑造著社會文化的性格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4.從經濟文化的層面上,禮樂制度是立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的,反過來,它又強化著小農經濟安土重遷的文化性格,排斥商業文明。這也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緩緩遲來的重要原因。

5.從倫理文化的層面上,一方面,禮樂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倫理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取向,因此,它為各種適齡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禮樂面對的是相對固定的社會關系,因此,在它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以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核心的私德十分發達,而以社會公共生活為內容的社會公德則十分欠缺。

6.禮樂制度最初的話語權是貴族的,即所謂“禮不下庶人”,漢代以后的話語權則是男性的,因此,種種壓制乃至摧殘女性的教條便蜂擁而生。孔夫子治理魯國的都城時,就推行過“男女別途”即劃分男女各自的道路行走區域的歧視性辦法,他的徒子徒孫更是變本加厲。漢代以后,女性從懂事之日起,便從???母那兒接受“三從四德”的教育。宋代開始,《女誡》、《女兒經》、《女論語》、《女訓約言》等等專為女性而作的蒙學讀物風行于世。在這種教育大環境下,女性自身也從內心接受了種種歧視性的教條。

建筑工程學院

建筑工程技術六班

牟健壘

第三篇:關于禮樂器及禮樂制度講座的心得體會

《禮記

篇2:禮樂制度(精選)

第一篇:西周禮樂制度的認識

對西周禮樂制度的文化的認識

一、周代的禮樂制度

公元前11世紀中期推翻殷商建立的周王朝,在總結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等級嚴密的禮樂制度。“禮”是為了區分貴賤等級,“樂”可以使人互相和敬,兩者結合,為的是維護奴隸制貴族的等級秩序,鞏固統治階級內部團結而更有效地統治百姓。

周禮的種類繁多,主要有祭祀、喪葬、交際、征戰和吉慶五大類。涉及冠、婚、喪、祭、朝、聘、鄉、射及職官制度等諸多禮儀、禮制和禮義。由繁瑣的禮儀制定了與之配合的各種音樂使用標準,不同場合、不同身份的人,不僅禮儀有別,所用音樂也有嚴格規定。為了維護和推行禮樂制度,周王朝還設立了由“大司樂”總管的音樂機構,對十三歲到二十歲的貴族子弟進行系統的音樂教育。在周禮中,“禮”與“樂”是相互配合、相輔相成的,“禮”體現為等級制度的規定和要求,社會秩序中的君臣、父子、夫妻和高低、貴賤、尊卑都要由禮來加以區別和定位。但是僅僅有“禮”是不夠的,單純強調“禮”可能會造成等級間的距離和人際關系的冷漠,而“樂”的作用就是與“禮”相配合,起調和關系、融合感情的作用,消解由“禮”所帶來的等級差別感,以達致和諧的理想境界。二者雖然功能各不相同,但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制度。

東周時代即春秋戰國時代,總體上是諸侯爭霸、列國爭強,戰火頻仍、紛爭相繼的亂世,同時吃?鄭衛之音”的傳人,在這樣的政治和社會環

境下,禮樂制度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國紛紛棄之如弊履,史稱“禮壞樂崩”。但正是在這一“禮壞樂崩”的時代,禮樂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價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內的各類有識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基于此,禮樂制度才能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并綿延兩千多年而不衰。

二、儒家對禮樂文明的繼承和發展

自周朝以后,歷史上每個朝代興起后都要有一番“制禮作樂”的活動,或者把前代流傳下來的禮樂加以改造,或者根據當時的需要制定新的禮樂,歷代史書里面都有一部k}l樂志》。那么,在周代“制禮作樂”至春秋戰國“禮崩樂壞”,再到以后每朝每代的“制禮作樂”,這中間明顯存在著一個斷層。是誰將這個斷層連接起來的呢?儒家是主要的貢獻者,儒家創立者孔子則是發展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另一個重要人物。他一方面繼承、推廣和宣揚禮樂文明,整理、傳播了記載古代禮樂文明的儒家經典“六經”,另一方面以禮樂為解說對象,著力彰顯禮樂文明的精義,強調禮樂文明的人倫教化和治世功能。

三、禮樂文化的內核及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

禮之所以合理,正如孔子所說,“禮緣人情而作”,它是基于人情而制定的。儒家從人本主義出發,提出治理人民的前提是尊重人性。只有充分注意到人民的好惡之情,社會才能長治久安。但是,這并不等于說人性可以不受制約,可以縱情放任,那樣無異于將人類等同于動物。人的好惡之情的缺乏或者過度,同樣不利于社會的安定。只有健康的情感,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保證。人的情感應該與天道一樣,處在陰

陽和諧的“至中”境界。但是人性不能自發企及于至中之地,因此需要禮(各種儀式節文)來引導人性,使之合于天道,這是儒家禮治主義的根本要旨之所在。

1.禮樂文明中“禮”的要義。其一,“禮”是人性的基礎。孔子:“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是故圣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把“禮”作為區別人與動物、文明與野蠻的標準,所以“禮”是人類文明社會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其二,“禮”的重要作用在于規范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關系。“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禮”作為一種行為規范,維護了社會的秩序和等級關系。其三,“禮”也是一種道德規范,引導人們向善和自律。禮樂文明更強調通過禮教,使社會規則內化為人的內心尺度。其四,通過知禮、守禮,達到社會和諧的境界。

2.禮樂文明中“樂”的要義。其一,“樂”的社會作用重在精神和諧。“故樂者,天地之命,中和之紀,人情所不能免也。”指出“樂”是協調世間萬物的綱紀,它的作用是使人們各安其位,和諧相處。其二,“樂”注重有秩序的協調。《樂記》云:“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微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j沽卷之音矣。”其三,“樂”也有陶冶情操,移風易俗的功用。

3.二者關系的認識。“樂者為同,禮者為異。”禮和樂雖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本質上是相通的。份l記?樂i改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樂在儒家的體系中得到規范。“禮”先“樂”后,禮

是樂的基礎,樂為禮定,樂為禮用。不僅選用樂,要按禮的規定,評價樂,也要以禮為標準。(2)禮和樂不可偏廢,禮樂不潛越,平?與調和,就會形成和諧社會“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禮是貴賤有序,樂是對禮的調度。

四、禮樂文明的現實意義

傳統禮樂文明有助于當今和諧社會建設,“禮樂無常制”,應該與時俱進。在建設和諧社會的當代中國,禮樂文明具有值得開掘吸取的價值。比如其中對中和之美的愛好,??盡善盡美的追求,對道器合一的向往,對人格尊嚴的歌頌,對社會和諧的規劃,對藝術目的的設計,對教育功能的要求等等。傳統的禮樂文明,有許多值得當代人反思和學習的地方。孔子在對周朝禮樂制度有所損益的基礎上,對禮樂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形成儒家獨特的禮樂精神。在道德倫理、修身治國、構建融洽的社會關系方面都有生動的闡述,在解決人自身矛盾,解決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矛盾方面俱有值得今人繼承和借鑒的寶貴品質。

中美4班蔣明華0256

第二篇:中國的禮樂制度

禮樂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無論從哪個角度以及何種意義上說,禮樂制度對于中國文化的影響和塑造作用都是其他任何一種文化現象或因素所無法相比擬的。一:

禮樂制度是形成和廣泛應用于西周時代(前1046~前771年),并為周以后的各朝各代所沿用信守的一項基本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禮,原本是古人事神祈福的一種原始宗教儀式,在這種儀式上,獻祭、頌神、祈福的各項活動都按照一定的規程進行。西周初年,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禮便從宗教的制度轉換成了基本的社會典章制度,規定著貴族社會生活和國家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周公“制禮作樂”。據《儀禮》記載,周初的禮,內容有十七項,包括士冠禮、婚禮、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聘禮、朝覲禮、喪禮、祭禮等等。《周禮?春官?大宗伯》則將《儀禮》所載的十七項禮歸并為五禮:吉禮,主要是用于祭祀的禮儀;兇禮,主要是用于哀悼死亡、吊恤寇亂、慰問災禍等等,是處理個人、社會、鄰國遭遇的不幸事件的禮儀;賓禮,是上至天子諸侯,下至普通貴族相互往來、迎見賓客,處理日常社交關系的禮儀;軍禮,則是軍隊???日常操練、征

伐、出行、凱旋時所用禮儀;嘉禮,則是以婚禮為主,處理各種吉慶事件所用的禮儀。唐代以后,五禮的格局便一直沿用下來。

概約而言,周禮的主要功能在于,第一,周禮對于貴族的身份等級進行了劃分和確認,即荀子所說的“明份”;第二,周禮規定了不同身份和等級的貴族應當享有的各種特權,以及應當承擔的各種政治和社會責任;第三,周禮對貴族們在各種政治生活、社會生活和日常個人生活中的行為進行了規范,是一種行為規范大全。

樂,原本也是一種輔助性的原始宗教儀式,是古人將“頌神娛神”的愿望以舞和樂的形式“送達天聽”的手段。周初,經過周公等人的改造,樂便成了人們在宗廟之中、在族長鄉里之間、在父子長幼閨門之內等等社交場合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其目的,就在于通過喚起血緣親情,增進社會成員之間的親密感,從而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引起的種種對立感和心理矛盾。荀子把樂的這種功能恰當地稱之為“和”。

禮和樂相輔相成,構成了一個完整有序的社會政治制度。西周王朝能夠延續275年,在一定意義上,依賴的就是這套禮樂制度。二:

東周時代(前770~前256年)也即春秋戰國時代,總體上是一個諸侯爭霸、列國爭強,戰火頻仍、紛爭相繼的亂世,禮樂制度在這樣的政治和社會環境下逐步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被列國紛紛棄之如

弊履,史稱“禮壞樂崩”。但另一方面,恰恰就在此時,禮樂作為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的價值得到了包括孔子在內的各類有識之士的思考和重新認識,基于此,禮樂制度才能在漢初重登政治舞臺,并綿延2014多年而不衰。中國因此鑄就了禮儀之邦的世界形象。

大約而言,禮樂制度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其大端可以歸???為如下幾方面:

1.禮樂制度是中國古代雅文化的邏輯起點。中國雅文化,以諸子百家為發端,而諸子百家,恰恰都是在反思和總結禮樂制度的基礎上形成的。

2.從政治文化的層面上,禮樂制度既是廣義的政治制度的一部分,又是維護各種狹義的政治制度的潤滑劑,正是在禮樂的維系下,宗法封建的各項政治制度才能夠相互包容而真正有效運行。中國歷史上不管王朝如何興替,但禮樂的延續卻始終一脈相承,道理也在這里。

3.從社會文化的層面上,禮樂制度和宗法制本就有極深的血緣關系,因此禮樂在社會生活層面上運行時,就很自然地與宗法制相結合,從而構成了古代社會生活的兩個基本軌道,深遠而全面地塑造著社會文化的性格以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4.從經濟文化的層面上,禮樂制度是立足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的,反過來,它又強化著小農經濟安土重遷的文化性格,排斥商業文明。這也是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緩緩遲來的重要原因。

5.從倫理文化的層面上,一方面,禮樂制度本身天然地具有倫理教育的功能和價值取向,因此,它為各種適齡的受教育者提供了良好的道德教育環境和精神素材;另一方面,禮樂面對的是相對固定的社會關系,因此,在它的影響下,中國古代以五倫(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為核心的私德十分發達,而以社會公共生活為內容的社會公德則十分欠缺。

6.禮樂制度最初的話語權是貴族的,即所謂“禮不下庶人”,漢代以后的話語權則是男性的,因此,種種壓制乃至摧殘女性的教條便蜂擁而生。孔夫子治理魯國的都城時,就推行過“男女別途”即劃分男女各自的道路行走區域的歧視性辦法,他的徒子徒孫更是變本加厲。漢代以后,女性從懂事之日起,便從???母那兒接受“三從四德”的教育。宋代開始,《女誡》、《女兒經》、《女論語》、《女訓約言》等等專為女性而作的蒙學讀物風行于世。在這種教育大環境下,女性自身也從內心接受了種種歧視性的教條。

建筑工程學院

建筑工程技術六班

牟健壘

第三篇:關于禮樂器及禮樂制度講座的心得體會

《禮記

篇3:ZX公司員工規章制度

  ZX公司員工規章制度

  1.實行每日八小時工作制:上午8:00-12:00;下午:13:30-17:30。

  2.不準遲到,需提前15分鐘到達辦公室(特殊情況必須說明),如果不能遵守,遲到一次扣除5元(從當月工資中扣除)。

  3.有特殊情況請假,批準者按無薪假期。未經批準無故曠工者,按曠工處理.

  4.不準在上班時間瀏覽與業務無關的網頁或登錄私人QQ,看電影、下載歌曲,以及做其他私事,一旦發現記過一次。

  5.員工不得對外泄露公司的工作機密、工作方向和客戶情況,網站后臺用戶名和密碼,服務器登錄密碼,如有違反本條者,作立即辭退處理。

  6.員工有義務制止和謝絕外來者動用公司內部的計算機,為防止外來計算機病毒入侵公司計算機系統,非本公司擁有的光盤、軟盤不得在公司網絡系統內使用。凡公司擁有的書籍、光盤、軟件非經登記和同意批準,任何員工不得出借,帶出公司辦公地點。

  7.員工對待客戶應該禮貌、熱情、周到、不卑不亢;處處為客戶利益著想,對客戶所提的問題應該耐心解釋。為了保持公司形象,員工外出聯系業務需著裝整齊,舉止文明,不得做有損公司形象的事情。

  8.員工應該熱愛自己所從事的事業,要有拼搏敬業精神,工作中要不斷努力學習,積極開拓進取,不怕吃苦,沒有業務和任務的時候要努力學習新的技術,不斷加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9.員工應該在工作上互幫互助、協調配合,生活上互相關心照顧。員工應該愛護公司財物,保持公司環境衛生,關心和愛護其他員工的身體健康,不得在辦公區域內吸煙。

  10.本規章制度的考核與員工薪金掛鉤。

  對以上違規者,公司將會有所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