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選)
第一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程標準]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單元綜述]
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難以比擬的。
中國較早進入進入文明社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較早走向成熟和完備。早期國家制度受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出現了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它經歷了產生、形成、確立、完備、強化、衰亡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秦漢至隋唐為第一階段,歷史進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為第二階段,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歷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禪讓制:
a、含義:指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具體講,禪讓制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是一種原始的民主制度。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愿進行的,通過選舉繼承人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
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傳說中我國堯舜時代的四方部落首領)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使幫助為事。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后,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后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
b、起源:由于遠古時代生產力極為落后,社會生活必須用品極度匱乏,任何個人和家族,離開了部落整體,都無法單獨生存。人類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們需要選舉出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抵御外來的侵襲,進行生產勞動和平均分配食物。
c、認識:“禪讓制”制下選賢與能“天下為公”,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為人民謀利。
2、王位世襲制:
a、含義:王位世襲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制度。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以最高統治者“王”為核心的維護王、諸侯繼統的王權專制制度。
b、特點:王位世襲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在夏朝時,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商朝時,有時兄終弟及,有時父子相傳;到西周時,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度。總體上看,它有三個基本特點,即專制獨裁、世襲和終身制。
c、演變: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襲制歷經了形成、發展和完善的變化過程。王位世襲制形成于夏啟統治時期,發展于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周王室衰
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所取代。這些變化賦予了王位世襲制以新的內涵,而最終隨著秦的統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襲制演變為君主專制制度。
d、認識: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標志著“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為“家天下”的奴隸社會所替代。從“大同之世”進入“小康之世”。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時期。
王位世襲制替代“禪讓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是私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看,是階級對立的必然趨勢。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一更替,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的進步。
王位世襲,體現了權位的不可轉移,后來成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該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最高統治者以“天下為家”以個人意志取代眾人的意志,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一是為傳子不傳賢,任人唯親。二是極端的極權與專制,并由此不可避免地帶來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人治,且此制度易導致繼位者腐化墮落。王位世襲制的這些弊端極不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從夏商周看,他們滅亡的原因都在于為王的不賢,而導致這種原因的正是王位世襲制。對此不難看出,王位世襲制是歷史的頑癥,只有消除它,才會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清朝以后,王位世襲制的消失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歷史的消失并非沒有痕跡,近代,王位世襲制的遺毒依然存在,值得注意。同時,王位世襲制與宗法制也是密切相關的。
第二篇: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對本科進行簡單的闡述。
第一部分說教材,首先是本課的地位,本課是本書的第一課,也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本單元乃至本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是教學目標,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識與能力,要了解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分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二是過程與方法,教師因注重啟發式教學,向學生展示大量圖片和考古材料以及古籍史料,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回答問題。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中華文明的熱愛之情。最后是本課重點、難點的確定。本課的重點是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容,這是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的知識。難點是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以及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因為其需要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講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之確定我本課的難點。
第二部分說教法,現在的歷史教學僅僅依賴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不夠的,還要用新的手段加以補充,即在充分運用情境講授法、問題設置法、集體討論法的基礎上,再輔之以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快樂地探究和學習。
第三部分說學法,教師針對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設置恰當的情境,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并通過討論的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第一步新課導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好的開場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本課的興趣。第二步新課講解,本課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即夏商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夏商政治制度內容比較簡單,屬于了解的范圍,可以略講;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內容,應當重點進行講解。第一目從禪讓到王位世襲,教師只需指出王位世襲制以及神權與王權的結合這一知識點即可。第二目教師通過影片、歌曲、圖片或文字資料再現武王滅商的宏大戰爭場面,讓學生置身于此情境之中,從而順利進入本目的講解。教師提問:西周分封制的概念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分封制的概念,對之拓展延伸,例如分封的對象、主體、主要分國及其方位。教師出示古籍史料,讓學生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出發點和目的是什么。最后教師分組讓學生討論如何評價西周分封制,即西周分封制的影響。教師首先提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即一分為二的方法全面認識其影響,然后對于學生的回答予以點評和補充。第三目教師設置情境,如果你是一方諸侯,在你百年之后,你的權力、土地和財產究竟應該由誰來繼承呢?在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地指出西周又實行了與分封制相適應的宗法制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而順利進入本目的學習。教師提問什么是宗法制?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這里,教師要重點指出宗法的核心內容和特點,并以做題的形式加以鞏固。關于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樹狀示意圖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這個知識點。關于宗法制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今天的現實進行分析,務必使學生能夠理解宗法制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教師一定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以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我們最后回到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上來,教師通過分組討論或集體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且讓一些同學作為代表陳述自己的結論,最后由教師進行分析總結。
以上是我對于本課一些粗淺認識,盼望大家批評指正!
歷史教研組周華鋒
第三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練習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練習
1.中國的漢字姓氏中,有許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國,與這種現象直接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三公九卿制
2.分封制是西周加強對地方統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諸侯要承擔的義務包括
①鎮守疆土②隨天子作戰③交納貢賦④朝覲述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公元前782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無道
b.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分封制確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政令
4.2014年初,紛飛的大雪遍及大半個中國,但大雪擋不住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下列圖片反映的內容與這種珍惜親情、渴望團聚情形密切相關的是
5.關于宗法制的評述中,正確的是
①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②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④有利于強化皇權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講述的是,諸侯因義務所在,看見烽火點燃,蜂擁而至勤王。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縣制d.王位世襲制
7.著名史學家王國維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爭乃不生”來評述西周的宗法制。對其所謂“天”的正確理解是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8.宗法制的實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濃重的
a.神權色彩b.血緣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9.“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與這一思想觀念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內外服制度b.郡縣制度c.宗法分封制度d.禮樂制度
10.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等來維護統治,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分封制的主體是姬姓親族,但是原商代貴族也可能分封為諸侯
b.井田制下,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內容來源好范文網:)但勞動者也擁有“私田”的所有權
c.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點,但嫡長子不一定是長子
d.周禮是一種尊卑等級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禮儀規范指導人們的衣食住行
11.以下敘述不符合春秋戰國歷史的是
a.群雄割據戰火連綿b.大夫奪權,國君稱王
c.社會混亂,歷史倒退d.各國變法,富國強兵
12、“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服。秋,王以諸侯伐鄭伯,鄭伯御之。”(見《左傳桓公五年》)這反映出的問題是
a.分封制的崩潰b.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c.周王室的衰微d.階級矛盾尖銳
13、下列事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①周王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
壞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時有出現④有的諸侯國打著“尊王”的旗號進行兼并戰爭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使秦國強大起來并最終完成統一的變法是
a李悝變法b吳起變法c鄒忌變法d商鞅變法
15、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現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潰b.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隸起義頻繁d.周邊少數民族不斷進攻中原
16、秦王嬴政能夠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秦在七國中實力最強b.秦在統一過程中采取了正確戰略
c.統一條件成熟,嬴政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將領的英勇善戰
17.“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該語表明作者認為秦統一的意義是
a、使人民有了從事生產的安定環境b、使人們脫離了弱小的諸侯國
c、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d、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8、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b、中央設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19、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選拔考察官吏的制度b權力高度集中
c法律細密、嚴苛d實行三公九卿制
20、下列關于三公九卿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b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c軍國大權最終掌握在太尉手中d三公之間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21.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家譜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隱惡揚善”是修纂家譜的一條基本原則。材料二:在現代的僑鄉家譜中,都普遍記錄了不同時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時間與原因……同故鄉故國的聯系與貢獻等內容。有些還辟有專章、專傳介紹,這就為他們的后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據,也就更增加了他們對故國故鄉的依戀之情。
有人對福建省的家譜資料進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臺灣的最早記載是兩宋之交的蘇姓。……從有關家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數、成分、原因,他們的婚姻狀況、分布特點及與大陸的關系等。
材料三: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為此他提出廣收家譜并對家譜進行研究。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民間重視修訂“家譜”的主要原因。簡述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7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現實,分析家譜在當今的作用。(3分)
(3)依據上述材料,說說如何辯證地看待家譜的學術價值。(3分)
參考答案
adcbcbdbcbcaddacaabc
21.(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傳統影響,中國人重視血緣和家族觀念;小農生產方式的影響;彰顯家族聲譽,弘揚傳統美德。(3分)
作用:凝聚親族;弘揚正統觀念;規范人際社會關系;鞏固統治。(4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團結廣大海外僑胞;有利于實現和鞏固國家完全統一。(3分)
(3)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可以拓展史料來源;家譜隱惡揚善的筆法和孤證會影響其史料價值。(3分)
(不拘泥于參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給分)
蓮山課件原文地址:
第四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肥東錦弘中學高一歷史組何善攀授課時間:8月15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基礎知識:識記王位世襲制,夏商基本的國家管理制度,夏商政治制度對西周政治制度的影響。武王周王的分封,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宗法制的內容。
2)能力提高:理解夏朝創立王位世襲制度并對西周政治制度產生的直接影響;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與作用;宗法制的特點及其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展示背景材料,生成問題,讓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概括、探究等方法來感悟歷史,即感知新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體會歷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②通過課堂討論,提高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③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和情境的變換,引導運用歷史唯物觀運用歷史時空觀和辨證方法,客觀的看待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影響,掌握提煉、處理和運用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分析,說明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其官僚政治與體制管理,無不與古代有著密切的聯系。
【重難點】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難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及宗法制
【教學法】
分析圖表、史料解讀、問題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導入新課】
材料一:很多同學都聽過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比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等,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大禹治水。傳說禹改變了其父親阻塞的辦法而改用疏導的辦法,加上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終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成功以后禹的個人威信大大增加,
其權力越來越大,以致于發展成個人專斷。據說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一個首領因為遲到而被殺。可見,禹已經不是部落首領,而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了。
材料二: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是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個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同學們,閱讀這兩則材料后,你們有什么感想?你們了解材料背后隱藏的制度原因嗎?下面進入本課的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講授新課】
約公元前2014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王朝。
教師解釋“約”:夏朝時期還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無法準確的推導出哪一年,所以只能用“約”。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襲取代禪讓
禹死后,按照禪讓制的傳統把王位傳于舜的兒子伯益,但卻在暗中增加自己兒子啟的實力,最終啟得到王位,并傳給自己的后代。這樣,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商朝的王位世襲并不固定于一種形式,有時父死子繼,有時兄終弟及。
對于“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教師可用蔣介石與蔣經國、古巴的卡斯特羅兄弟事例來解釋這一問題,增加課堂趣味性。
2.夏商官制
商朝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教師帶領學生看《戴冕冠的夏禹》和《殷墟出土的牛骨》兩幅圖。在第一幅圖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禹頭上戴的叫做“冕”,是古代帝王的專用禮帽;手中拿的是“圭”,是古代帝王舉辦活動所持的玉器,從而向學生說明,此時的禹已經不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而是一位帝王。觀看第二幅圖并結合圖右的注釋,向學生說明夏商的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教師讓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并思考右面的問題:商朝的相權有多大?
閱讀完后教師提問1-2個學生讓其嘗試總結,然后教師加以整理歸納:相是商代中央的最高官吏,他參與改定政治制度,主持政務,輔佐甚至廢棄商王。
【教師過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發動了滅商的總攻擊――牧野之戰,商軍倒戈,
周軍大獲全勝,紂王逃回宮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
周朝地域廣袤,據說有1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人口上千萬。面對如此廣大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當時沒有電報、傳真,更沒有電視電話會議,甚至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一條政令從鎬京傳達到邊疆可能要幾年時間,面對這樣的情況,周王該怎樣有效地管理這個國家呢?請同學們預習分封制的相關內容,并找出分封的對象、內容、特點、作用等知識點。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義:封邦建國
教師解釋“封邦建國”與“封建社會”中的“封建”不同之處:“封建社會”這個概念是在近代才引入的,在古代,“封建”一詞指的就是封邦建國。
②對象:王族、功臣和先王后代
周武王在周初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王族有40國,占絕大多數。對于分封對象的分析,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分封示意圖》來講解: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且把各國歸類;教師可讓3個同學來分別歸納哪些是王族,哪些是功臣,哪些是先王后代;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③內容:鎮守疆土、繳納貢賦、隨從作戰、朝覲述職
分封制的內容實際上就是被分封諸侯國的權利與義務。權利就是諸侯國得到了土地和人民;義務有四點,不難理解,教師可以對朝覲述職做擴展:向學生發問“如果諸侯不來朝覲述職,周天子該怎么辦?”教師補充:如果諸侯一不朝,削其爵,就是周天子把諸侯的爵位降低或者削掉;二不朝,奪其地,就是削減甚至剝奪封地;三不朝,六師移之,就是周天子派兵來打他。
④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士,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
⑤作用:積極:a.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b.開發邊疆地區,擴大統治區域c.形成眾
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為延綿數百年強國d.國家政權由松散趨向嚴密
消極:諸侯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造成割據勢力
對于分封制的消極影響,可以引用典型事例來說明: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后,周天子勢力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也不履行各項義務。至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在位時,鄭莊公不去朝覲,桓王覺得顏面盡失,大為惱怒,于是帶領陳、蔡、虢、衛四國軍隊前
去討伐鄭公,鄭國部隊力克四國聯軍,周桓王戰敗。最為可恥的是周桓王自己也被鄭國將領射傷了肩膀。
【教師過渡】同學們,學完了分封制,我們再來學習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宗法制。
在學習宗法制之前,請同學們做一回法官,為周代的這個家庭處理爵位和遺產糾紛:在周代有一位官員,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后來他又娶了一位小妾,小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此后他的妻也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官員十分高興。很不幸,此時這位官員殉職了,請問,該由誰繼承他的爵位和遺產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才可以找到答案。
學生閱讀完以后,教師可以提問該由誰繼承遺產從而引入本目內容。
2.宗法制
①定義: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教師補充:宗法制淵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的父權家族和宗族制度,為了調整人們之間的血緣關系,維護其倫理道德秩序和社會等級制度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家族和宗族集團的法律規范。
②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對于宗法制的內容,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一遍,然后教師結合書本示意圖加以講解。③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與團結。④與分封制關系:互為表里
分封制與宗法制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
【教師過渡】同學們,學完了互為表里關系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后呢,是不是覺得還缺少點什么呀。對了,西周的統治者們也是這樣想的,為了更好地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統治者還推行禮樂制度。請同學們看一下《學思之窗》預習禮樂制度。
3.禮樂制度
①定義: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一定的音樂。②作用: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
對這塊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有關禮樂制度的資料,包括禮樂制度具體有哪些制度,以增強學生搜集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王位世襲制形成、相卿等設立;
地方:封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內容: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作用: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破壞:諸侯強大,王權衰弱
2.宗法制
內容: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作用:保證了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禮樂制度:
總特點:宗法制為核心;牢固的血緣關系;濃厚的專制色彩;早期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
【教學預反思】
1.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把圖片、歷史資料引入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歷史
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每目之間的過渡應該更加順暢自然。
3.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置情景,讓學生思考、啟發學生,逐層設計問題,層層推進,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可以結合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鼓勵學生在課外探索夏朝的延伸知識,讓學
生體會到研究無止境、歷史無定論。
第五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__練習
練習
1.中國的漢字姓氏中,有許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國,與這種現象直接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三公九卿制
2.分封制是西周加強對地方統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諸侯要承擔的義務包括
①鎮守疆土②隨天子作戰③交納貢賦④朝覲述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公元前782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無道
b.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分封制確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政令
4.反映我國原始社會最終被奴隸制國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a.《國語》中記載的“防風后至,禹殺而謬之”
b.《越絕書》中記載的“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c.《左傳》中記載的“茫茫禹跡,劃為九州”
d.《禮記》中記載的“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
5.關于宗法制的評述中,正確的是
①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②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④有利于強化皇權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講述的是,諸侯因義務所在,看見烽火點燃,蜂擁而至勤王。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縣制d.王位世襲制
7.著名史學家王國維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爭乃不生”來評述西周的宗法制。對其所謂“天”的正確理解是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8.宗法制的實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濃重的
a.神權色彩b.血緣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9.“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與這一思想觀念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內外服制度b.郡縣制度c.宗法分封制度d.禮樂制度
10.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等來維護統治,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分封制的主體是姬姓親族,但是原商代貴族也可能分封為諸侯
b.井田制下,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但勞動者也擁有“私田”的所有權
c.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點,但嫡長子不一定是長子
d.周禮是一種尊卑等級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禮儀規范指導人們的衣食住行
11.以下敘述不符合春秋戰國歷史的是
a.群雄割據戰火連綿b.大夫奪權,國君稱王
c.社會混亂,歷史倒退d.各國變法,富國強兵
12、“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服。秋,王以諸侯伐鄭伯,鄭伯御之。”(見《左傳桓公五年》)這反映出的問題是
a.分封制的崩潰b.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c.周王室的衰微d.階級矛盾尖銳
13、下列事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①周王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壞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時有出現④有的諸侯國打著“尊王”的旗號進行兼并戰爭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使秦國強大起來并最終完成統一的變法是
a李悝變法b吳起變法c鄒忌變法d商鞅變法
15、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現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潰b.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隸起義頻繁d.周邊少數民族不斷進攻中原
16、秦王嬴政能夠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秦在七國中實力最強b.秦在統一過程中采取了正確戰略
c.統一條件成熟,嬴政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將領的英勇善戰
17.“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該語表明作者認為秦統一的意義是
a、使人民有了從事生產的安定環境b、使人們脫離了弱小的諸侯國
c、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d、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8、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b、中央設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19、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選拔考察官吏的制度b權力高度集中
c法律細密、嚴苛d實行三公九卿制
20、下列關于三公九卿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b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c軍國大權最終掌握在太尉手中d三公之間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21.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家譜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隱惡揚善”是修纂家譜的一條基本原則。
材料二:在現代的僑鄉家譜中,都普遍記錄了不同時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時間與原因……同故鄉故國的聯系與貢獻等內容。有些還辟有專章、專傳介紹,這就為他們的后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據,也就更增加了他們對故國故鄉的依戀之情。
有人對福建省的家譜資料進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臺灣的最早記載是兩宋之交的蘇姓。……從有關家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數、成分、原因,他們的婚姻狀況、分布特點及與大陸的關系等。
材料三: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為此他提出廣收家譜并對家譜進行研究。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民間重視修訂“家譜”的主要原因。簡述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7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現實,分析家譜在當今的作用。(3分)
(3)依據上述材料,說說如何辯證地看待家譜的學術價值。(3分)
22.請你閱讀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
篇2: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精選)
);?>第一篇: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課程標準:掌握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難點:西周的宗法制、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講授新課:
教師:你知道中國的第一個國家政權是什么嗎?它是怎樣建立的?它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學生:看教材內容,歸納總結。
教師:夏朝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國家政權,出現了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公共權力一般是指由立法、行政、執法、司法等國家和社會的公共機構行使的權力),這就是說夏朝已出現了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國家政權的權力是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但是,夏朝還保留著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真正完備的國家是商朝。
那么,我們來看商朝。首先,同學們知道商是怎么建立的嗎?
學生:略
教師:商朝建立后,完善了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內服外服制度。內、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還有什么統治國家的方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學生:略
教師:商朝建立以后,完善了鞏固自己統治的政治制度,那就是內服外服制度。內服外服制度是怎么回事?商王還有什么統治國家的方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學生:閱讀教材思考這些問題。
教師:商王朝是一個以商部族為中心的方國聯盟。(遠古時期,人們把活動在一定區域、血緣紐帶牢固的部族集團稱為方國,若干個方國聯合起來組成方國聯盟。)為了維持自己的統治,商王朝實行內服外服制度。那什么是內服外服制度呢?
學生:回答內服、外服的概念。
教師:(解釋商王是如何通過內服、外服進行統治的。這一制度是如何運行的。)內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動區域。也是商王能夠直接控制的區域,是商王的統治根本。外服是商部族以外的方國。這些方國或者是依附與商部族的,或者是被商部族征服的。他們的首領即邦伯要聽命于商王。由此,商王控制了方國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方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這樣,通過內服官員的設置,商王控制了自己的統治區域,通過外服,商王控制了各個方國。形成了以商王為中心的統治秩序。
除了內服外服制度以外,商朝還有沒有其他的統治手段呢?
學生:略
教師:有,那就是利用宗教神權來統治國家。即通過神權來強化王權。
商朝是一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商朝人崇信各種鬼神,認為神靈主導著人事。所以,商朝統治者"尚鬼""尊神",依據上帝鬼神的意志來治理國家。其實是一種君權神授的思想。但是,商朝的方國聯盟形式的內服外服制度有它的缺點,那就是商王對參加聯盟的方國控制有限,各方國基本保持原有的社會結構,它們有很大的自主權,有的方國還經常與商處于戰爭狀態。正是由于這樣的缺點,商朝最后被它的方國周部落所滅。大家有沒有看過《封神榜》,在這部小說中,講述的是周滅商的故事,一個強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讓你來治理怎么進行?
學生:略
教師:請大家結合課本和《形勢圖》,來講講為什么西周要實行分封制?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分給哪些人?分封者獲得的好處(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是什么?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
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分析以上問題。
教師:分封制又稱封邦建國,分封,就是帝王分地以封諸侯。它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西周統治。同姓親族是分封的主體。他們的封地或居于富庶之處,或處在戰略要地。這些親族在分封時除土地外,還得到大量物資、武裝和人口等。同時被分封的還有在周建立過程中立下戰功的功臣以及一些古老的方國和前代的貴族,例如商的貴族等。各封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并承擔各種義務。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各封國與王室的關系比商王和方國的關系更密切,臣屬關系更加明確,統治效果得到加強。
分封制的作用:通過分封,周的親族、姻親和功臣在新占領地建立了一批新興國家。周人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通過分封,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確立了周王的最高統治地位。
分封制的局限:諸侯國具有獨立性和離心力,逐漸導致諸侯割據稱雄和國家分裂局面。咱們來做包青天--
一個官員生前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后他再娶了一個妾氏,為他生了大兒子,此后妻子又為他生了一個小兒子,結果這官員不幸殉職,于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請問應該判給誰?
教師:按照西周的宗法制度,這位官員的小兒子有繼承權。那么什么是宗法制呢?
學生:閱讀教材,了解宗法制的內容。
教師:宗法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所謂宗法制,指的是中國古代維護貴族世襲統治的一種繼承和分配制度。它由父系家長制演變而成,到周代逐漸完備。宗法制的主要內容就是劃分了明確的大宗和小宗體系。什么是大宗,什么是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宗法制確定的繼承方法是什么方法?
學生:閱讀教材。歸納概念。
教師:宗法制確定的繼承方法是嫡長子繼承制度。(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長子)也就是說嫡長子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繼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權,地位最為尊貴,故嫡長子也被成為宗子。而凡是嫡長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成為大宗。小宗則是相對與大宗而言的。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小宗。
大宗和小宗的關系不僅是家族等級關系,也是政治隸屬關系。也就是說,對于大宗而言,小宗就是他的臣屬,要對大宗絕對的服從。同時,小宗也是大宗的兄弟,具有血緣關系。這樣,宗法制通過血緣關系的親疏,確立起一整套土地、財產和政治地位的分配與繼承制度,保障各級貴族能夠享受"世卿世祿"的特權。同時,宗法關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把"國"和"家"密切的結合在一起。
為了維護宗法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它作為各級貴族生活的準則,成為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關于禮樂制度。同學們可以看小字方框里的介紹。教師: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有哪些?
總結:牢固的血緣關系濃厚的專制色彩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國自夏朝開始,出現了國家。而為了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鞏固國家政權,夏商周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國家政治制度。夏商兩朝建立了方國聯盟形式的內外服制度。西周修改了這一制度,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并制定了維護這種制度的禮樂制度。通過這些制度的實行,使王成為天下的共主。廣大的勞動人民則成為王的臣民,并且延續了幾千年之久。以后,為了繼續統治和壓榨勞動人民,統治者們不斷的修改著自己的政治制度。
練習:(略)
第二篇:1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第一單元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高一歷史編寫:張楠審定:馬啟臣、李立2014年8月23日
學習目標: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教學難點:商代的內服、外服制度;周禮與周朝政治制度之間的關系。
知識導學
知識點一:夏商兩代的政治制度
1、夏朝
(1)地位:古代中國第一個_____政權。建立于_____年。禹的兒子啟把政治權力由“_____”變成“_____”,家天下的局面逐漸形成。原始社會的禪讓制被_____所取代。
(2)特點:出現凌駕于社會之上的_____和王位世襲制。
2、商朝
(1)建立時間:約公元前_____年,商族首領_____滅夏,建立商王朝。
(2)政治制度――內外服制度
①內服:即王畿,是_____的活動區域。
②外服:是商族以外的_____。
③關系:_____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附屬國形成了__________的關系。
(3)政權特點
①商王朝是一個彌漫著_____色彩的王朝,商王通過壟斷神權以強化王權。②商王對附屬國的控制力是_____的。
思考探究
商代的政治制度為什么有這樣的特點?
知識點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封邦建國
1、西周建立:公元前_____年,周武王東征,滅商建國,史稱西周。
2、分封制:
(1)目的:為了進行有效的_____。
(2)含義:是在保證_____強大的條件下,將宗族_____和_____分派到各地,廣建封國,以_____。
(3)內容:
①_____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_____是周王直接駐地。
②_____是分封的主體,他們在分封后得到_____、_____、_____、_____等。
③異姓封國包括:_____、_____;古老附屬國;_____、舊族、降族;被商滅掉的古國。
④對周的_____、_____和_____以周王的名義“授土”、“授民”,但各諸侯國必須承認周王的權威,并承擔各種義務。
⑤諸侯還要對下屬進行分封。
(4)作用
①通過分封,周人的勢力范圍擴大,周王確立了_____、的地位,鞏固了統治。
②分封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_____――_____――_____”的等級序列。周天子通過分封,編織起來中央控制_____的紐帶,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局面,密切了同_____的關系,推動了_____的經濟開發和社會發展。思考探究
分封制的特點是什么?
知識點三:宗法制
1、目的:鞏固_____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_____、_____和_____繼承上的矛盾。
2、內容:
(1)以_____為核心,確立了嚴格的_____、_____體系。
(2)_____是土地、財產和權力的主要繼承者,有_____的特權,地位最尊貴,故嫡長子也被稱為_____。凡是嫡長子_____的系統都被稱為大宗。
(3)嫡長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為_____。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是相對的。
3、特點:宗法制是周人把_____和_____結合起來的一種措施。大宗與小宗的關系不僅是_____關系,也是_____關系。
4、作用
(1)保障了各級貴族能夠享受_____的特權。
(2)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把“_____”和“_____”密切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強化了以_____為代表的貴族特權地位。
5、禮樂制度:周朝制定了各種禮樂制度。它作為各級貴族的_____,成為維護_____必不可少的工具。
(更多請搜索:)
思考探究
時至今日,宗法制已經消亡,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宗法思想仍然存在。你能結合當今現實分析一下它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嗎?
當堂檢測
一選擇題
1、下列對商朝政治的特點表述正確的是()
①商朝是一個以商部族為中心的內外服聯盟②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內服與外服制度③商朝是個彌漫著神權色彩的王朝④商王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③④
2、下面對周禮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是表示等級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
b、周禮有吉禮、嘉禮、兇禮、賓禮、軍禮等
c、它成為各級貴族的生活準則,可根據實際情況更改
d、是維護宗法分封制度必不可少的工具
3、據說周公東征后,“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里“封建”是()
a、分封諸侯國的意思b、封建制度的意思
c、一個社會發展階段d、封界建城的意思
4、下列史實符合西周確立的宗法制繼承原則的是()
a、唐太宗通過玄武門之變繼位b、宋太宗繼承兄長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長孫繼位d、清康熙帝死后黃四子繼位
二、非選擇題
說出分封制與宗法制的主要內容、特點和作用。
高考真題:1.(2014?廣東文綜12)在中國古代“家國一體”的社會中,忠孝觀念源遠流長,其源頭是()
a.宗法制b.郡縣制
c.君主專制d.中央集權制
1.a
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它保證貴族的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國”“家”結合起來,強化王權。
2.(2014?遼寧、湖南、寧夏文綜24)西周分封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深遠。下列省、自治區中,其簡稱源自西周封國國名的是()
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
c.山東、山西d.廣東、廣西
2.c知道各省簡稱,熟悉西周封國,即可解答。選項中各省的簡稱依次是:(豫、冀)(湘、鄂)(魯、晉)(粵、桂)。
3.(2014?上海單科3)漢代以來,某地出土了數以千計的青銅重器,青銅銘文多涉及諸侯戰爭、土地交換等內容。學者推斷此地應是()
a.夏人的活動地域b.周朝的重要都城
c.秦朝的阿房宮遺址d.漢初同姓王的封國
3.b
此題考察春秋戰國時期,連年征戰,社會動蕩,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發生了急劇的變革。最深刻的變革來自于經濟領域。各國之間不斷開辟農耕熟地,耕地不能轉讓買賣的規定也逐漸失效。所以根據材料敘述,應該是b。周朝,尤其是東周時期,正是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第三篇: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岳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一教案
第1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
一、知識與能力:
基礎知識:1、重點: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2、難點: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能力培養:培養利用歷史資料分析、處理的能力,通過討論與思考,初步培養學生用歷史眼光和歷史意識來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產生發展和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采取學、思、論、導四步教學法。
即自學,深思,討論,點評誘導。授課時間一般不超過半小時。分組討論:前后桌一組,選出組長一人,記錄討論的中心論點并作好發言準備。
分階段進行問題解決,在學生自學階段,老師走下講壇,深入各組討論中,以便隨時發現學生在解決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難點,增加課堂解決的針對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到我國幾千年前,就有了相當的完備的國家運行機制,有相當高的政治文明,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力,自豪感。認識到中國是一個源源流長的文明古國,理解宗法制對歷史和現實的影響。
四、新課講授
導言部分:
1、中國古代的朝代:
2、關于專題序言的處理:首先讓學生閱讀專題序言,讓學生分析各段的大意,并相機誘導、指正。通過學習學生了解中國古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形成的過程:西周雛形,秦朝形成,漢唐宋加強,元明清頂峰。
3、解釋重要的概念:中央集權:權力的高度集中
導入新課:
導入1:在四大文明古國里,中國是唯一五千年文明傳承沒有中斷的,但是對于遠古的歷史,我們只是從史書上得來,在以前,中國歷史上最早有確切紀年是在公元前841年的國人暴動,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的,那么從公元前二十一世紀夏朝的建立到前841年這一千多年是怎樣更替的?中華文明五千年是否有足夠的證據來說明?這對中國史學界是一個考驗,甚至有外國史學家不承認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我們如何解決這一問題?1996年開始,涉及歷史學、考古學、天文學和測年技術等領域的4名首席科學家,帶領44個課題組的200多名專家,經過4年多的時間,使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多學科聯合攻關的研究項目――夏、商、周斷代史研究工程取得重大成果,什么叫“夏商周斷代工程”呢?簡而言之,即把我國歷史上最早的三個朝代每朝每代帝王的年代斷清楚。同學們知道這項偉大工程使我國確切的歷史年代往前推了多少年嗎?從2800多年推到4000多年前。這項工程進一步證實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解決了歷史的懸疑問題。歷史的發展也是與科學技術發展相關的,例如在民國初年,我國考古學的嚴重落后,至使華夏文明的起源都有東來說,西進說等眾說紛紜。你想了解夏商周的具體年代嗎?你想知道四千多年年我國國家機器是怎樣運作的嗎?可以說,中國古代國家機器運作的制度――政治制度的核心是中央集權制。那么夏商周的國家運作機制是什么呢?著名的史學家錢穆說我們中國人是政治的天才,“能創建優良的政治制度來完成其大一統之局面,且能維持此大一統之局面歷數千年之久而不敗。直到今天,我們得擁有這樣一個廣土眾民的大國家,舉世莫匹,這是中國歷史之結晶品,是中國歷史之無上成績”中國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許多優良的部分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的,我們不能一談到封建制度就覺得不如西方的民主制度,其實中國的考試選官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到后來鴉片戰爭前后英國東印度公司最早學習這一制度(西方是政黨選舉制度);戶口調查制度,中國自周代以下,直到清代初期,都有戶口調查一項;文武分職,軍人不干政的制度,在中國又是古已有之,亦屬中國舊制中一項優良的傳統;宗教信仰,政教分離,又是自古已然,并亦極少有因民間信仰沖突而釀成宗教戰爭的。
導入2:同學們,你們的回老家的時候有沒有去過祠堂,清明節有沒有在祠堂參加過祭祖活動,如果有同學參加過請你介紹一下有關的情況。(同學介紹)那么皇帝祭祖則是在課本上見到的插圖太廟。那從什么時候中國開始有這樣的活動呢?(夏商周)那我們今天就是要學習有關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兩代社會的政治制度
夏:原始社會末期大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根據斷代工程,科學地測定夏存在時間為2014――1600年,那時已經出現管理部落族人和其他部落的臣民的公共權力或者說已經形成了一些不是很成熟的政治制度。那么這一政治
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呢?――凌駕于公共權力之上,帶有氏族社會的許多特點。在禹統治的時期,禹已有特權,相傳因為有個部落酋長參加會議遲到,被禹處死,可見禹已在行使著君王的權力。
商:商部落首領成湯于前1600年帶領部落族人滅夏,又征服周圍的小方國,這樣以商部落方國為中心統治周圍的小方國,建立了一個方國聯盟(即方國與方國的聯合體),存在于前1600――1046年。
請考慮幾個問題:
1、假設你是商朝國王,你對本族部落和對其它部落小方國會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維護自己的王權?(內服與外服制度,內服就是商內部區域的管理制度,外服就是其他方國的管理制度。)
2、商與其他方國是什么關系?(從殷卜辭反映的情況看,殷王國與其他方國之間的關系具有兩重特征:一方面是相互平等關系“比”,另一方面殷王國又凌駕于其他方國之上“令”,控制著聯盟的實際權力,與各方國形成了支配與被支配的關系。商王可以要其他方國交貢物,巡狩盟國,促裁爭端,懲罰方國。控制力是有限的,方國有很大的自主權,有時還會發生戰爭。)
3、為什么商朝充滿神權色彩?(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征服的有限。殷人在當時是一個進步的氏族,其他方國還在圖騰信仰的時候,殷人就有了祖先的宗教,依靠這種信仰的主觀因素,殷人全族出征,常戰勝了方、土方、馬方等部落,因此,祖先神顯然比動植物圖騰的旗幟是更有力的觀念武器。殷王是占卜的主體,也是廟祭活動的主體。王既是人,也是神,是方國聯盟的首領,又是群巫之長。以神支配人,以神權強化王權,神權和王權合二為一就是商朝的政治制度的特點。)
4、現在讓時間老人把我們帶回三千多年前的商朝,假如當時河水泛濫,良田被毀,饑民如潮,商王心急如焚,而你又是當時的一名官員,請你設計一句在早朝時的對白或一個動作。由學生各抒已見
5、
二、封邦建國
前1046年,陜西一帶周部落首領周武王滅商,以鎬京為中心建立西周,周邦推翻殷邦的統治之后,建立了一個新的方國聯盟――周王國。就大局而言,周王國與殷王國的不同主要在于“共主”的換替:周由小邦上升為“共主”,殷由“共主”淪落為普通的邦國。可初建的周朝出現了動蕩,周公平定了三監叛亂,采取了一系列制度才得以穩定局面。那么首先采取什么制度以克服商朝政治制度的弊端呢?即分封制。不管哪一種制度,周王一個目的是鞏固王權和本族勢力。
大家首先清楚西周的基本情況,大家有沒有看過《封神榜》,在這部小說中,講述的是周滅商的故事,那一個強大的周朝建立以后,如果讓你來治理怎么進行?當時沒有先進的聯系和交通工具,你可以做什么?(分封制)把什么進行分封?(土地和人民)
提問討論:
1、分封制的目的是什么?(分封的目的是鞏固周王室的權力,一是要“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二是要防止商的遺族叛亂,三是要適應人口不斷發展、疆域不斷擴大的需求。)
2、如果我是周王,我該怎樣進行分封呢?受分封者的獲得的好處(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是什么?(周邦取得“共主”地位之后,迅即與既存的方國確立了聯盟關系,后人將此一過程稱為“褒封”。《史記?周本紀》說:“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當時,這樣的方國極多,可見,所謂“褒封”不過是周王以天下共主的名義,與既存的異姓方國建立一種名分關系,組成新的方國聯盟。分封異性功臣貴族是為了獎賞其功勛,并使其繼續為鞏固統治效力;分封先代帝王后裔是利用先代帝王的名望維護社會穩定。如果周王只分封異姓邦國,那便與商代沒有兩樣了,他們的區別在于,與此同時,
周王還“封建”了一批同姓邦國。周人為什么分封同姓方國?傳統的說法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分封也與部族人口的不斷衍生相關。)(內容:周王授予一定的土地和人民;諸侯要要服從周王命令,鎮守疆土,交納貢賦,朝覲述職;受封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要繼續分封。)
3、分封制的作用有哪些?(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周朝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開疆拓土,開成對周王室眾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
4、(選擇)分封制有哪些局限性?(在分封制下,諸侯在自己領地內有相對大的獨立性。諸侯掌握了封疆內的用人、行政、軍事、財政大權,使諸侯國的勢力日益壯大。隨著諸侯與周王之間力量對比的變化,“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轉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是必然結果。)
三、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的宗法制度
宗法制的新的生命誕生,自然就和他們的父母、長輩、兄姝、晚輩之間建立了同宗關系。“人一生下來,便有與他相關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將始終在與人相關系中而生活(不能離社會),如此則知,人生實存于各種關系之上。此種種關系,即是種種倫理。倫者,倫偶;正指人們彼此之相與。相與之間,關系遂生。家人父子,是其天然基本關系;故倫理首重家庭。父母總是最先有的,再則有兄弟姊妹。既長,則有夫婦,有子女;而宗族戚黨亦即由此而生。??倫理始于家庭,而不止于家庭。”(梁漱溟:《中國文化要義》,第79~80頁,學林出版社,1987。)
人類最初的權力是用強力取得的,是原始人群中的強者取得管理權,宗法制是人類告別動物時代的文明產物,是老幼有別、尊長有別、父子兄弟有別的產物。是血緣關系的自然取得方式。是血緣關系的自然取得方式。黃帝時代是華夏族人口大爆炸時代,也是政治制度--宗法制社會管理方式的延伸爆炸時代,但是,隨著人口的迅速擴張,完全自然的大宗管理小宗的宗法制已不能有效地管理華夏族,因為大宗不一定發展得最好,不一定最有管理能力,血緣關系的自然權力取得形式發生了變化,禪讓制產生了,這就是堯舜禹時代。禪讓制是承認華夏族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內成員平等地享有政治權利的產物,或者說,華夏族成員品德既好,又有管理能力的人都可以當領導。禪讓制是領導提名的代議制公推公選制度,由于推選范圍的局限性,領導提名的局限性,隨著華夏族人口群的進一步擴大,用禪讓制取得領導權的方式,已不能使許多枝族信服,由于通訊和交通的限制,又不能建立民主選舉制度,同為華夏族的各枝族間爭奪權力的斗爭開始了,夏啟第一個奪得最高領導權,宗法制政治制度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三代,政治制度的宗法制主要是確定繼承權力的一種制度,如嫡長子繼承制度等。這種繼承制度由于以血緣關系親疏遠近確定,劃定等級地位,防止了同族對于權力、地位、財產的爭奪。
正是因為有了分封制,才會有宗法制,在講述宗法制之前,先請同學們當一回青天大人,判決一件遺產案件。此案是一個官員生前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然后他再娶了一個妾氏,為他生了大兒子,此后妻子又為他生了一個小兒子,結果這官員不幸殉職,于是他的兩個兒子都想取得他的爵位和家業,請問應該判給誰?(學生閱讀后進行分析,爵位應該歸妻子生的兒子,家業主要也留給妻子生的兒子,大兒子也能有一定的家業。從而讓學生理解嫡長子孫繼承法則,并理解這是因為分封之下的產物。因最上層向下分封,下層為上層進行保障。你認為這種做法合不合理,如果是現在,剛才的遺產案又怎樣判?(大小兒子和女兒平均分配,體現平等和贍養義務)。的確,在宗法制下,就是因為你是出生的不同決定你不同的命運,這是不公平的,所以也有人試圖改變這樣的現狀,你知道有什么例子嗎?(唐太宗李世民是第二子,通過玄武門之變,殺兄而成為皇帝,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從侄兒手中搶到皇位)雖然宗法制有不足之處,但他還是有很大作用,請你分析一下其作用。(保證貴族壟斷和特權地位,內部的團結和穩定。所以宗法制一直以來都有一定的社會地位。)
提問:
1、西周為什么實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結合的制度?(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嫡長子繼承制)
3、結合課本11頁的大宗小宗樹狀示意圖解釋大宗、小宗。
4、宗法制度的作用是什么?(確立一整套分配與繼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強化王權,家國一體。)
5、納說明宗法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制度?宗法制與分封制是什么關系?(在周代,周天子(周王)為天下共主(中央最高領導人),王位(最高權力)由嫡長子繼承,世為天下大宗,是同姓族的最高家長。其庶子被封為諸侯,爵位亦由嫡長子繼承,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為大宗,以國名等為氏。諸侯之庶子被封為大夫,亦由嫡長子繼承其位,對諸侯為小宗,在本家族內為大宗,以官名、輩份、采邑名為氏。大夫與士的宗法關系同上。各級嫡長子都稱為本家族的宗子,掌管全族的財權和祭祀,管理本族成員,統治領地內人民。)(宗法制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體現就是分封制)
6、宗法制怎樣來維護?(貢賦與禮樂制度。)
7、討論:西周的封國和商代的方國有何不同?
最后通過學習這些早期的政治制度,請同學們歸納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么?(早期的政治制度既具有牢固的血緣關系,又具有濃厚的專制色彩,同時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
第四篇:第一課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kaiser
篇3: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精選)
第一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課程標準]
(1)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內容,認識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
(2)知道“始皇帝”的來歷和郡縣制建立的史實,了解中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及其影響。
(3)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4)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單元綜述]
政治制度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中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多民族國家,政治制度發展歷史之長久,體系之完備,經驗之豐富,影響之深遠,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難以比擬的。
中國較早進入進入文明社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也較早走向成熟和完備。早期國家制度受宗族血緣關系的明顯影響,王位世襲制、等級森嚴的分封制和以血緣關系維系的宗法制,構成了古代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從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出現了封建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集中體現。它經歷了產生、形成、確立、完備、強化、衰亡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又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秦漢至隋唐為第一階段,歷史進步性居主流;北宋至明清為第二階段,其消極影響日趨突出。歷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都具有明顯的繼承性、共性和特殊性。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上層建筑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核心內容。第1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禪讓制:
a、含義:指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具體講,禪讓制是中國古代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是一種原始的民主制度。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愿進行的,通過選舉繼承人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實際上是以傳賢為宗旨的民主選舉首領制度。
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傳說中我國堯舜時代的四方部落首領)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使幫助為事。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后,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最后族人擁戴禹之子啟為王。
b、起源:由于遠古時代生產力極為落后,社會生活必須用品極度匱乏,任何個人和家族,離開了部落整體,都無法單獨生存。人類只能依靠集體的力量,共同勞動、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們需要選舉出賢能、公正的人當首領,以帶領大家抵御外來的侵襲,進行生產勞動和平均分配食物。
c、認識:“禪讓制”制下選賢與能“天下為公”,有利于選拔優秀人才,為人民謀利。
2、王位世襲制:
a、含義:王位世襲制是夏、商、周三代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的制度。就其本質而言,它是以最高統治者“王”為核心的維護王、諸侯繼統的王權專制制度。
b、特點:王位世襲制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特點。在夏朝時,王位在一家一姓中傳承;商朝時,有時兄終弟及,有時父子相傳;到西周時,形成了嫡長子繼承制度。總體上看,它有三個基本特點,即專制獨裁、世襲和終身制。
c、演變:夏商周三代,王位世襲制歷經了形成、發展和完善的變化過程。王位世襲制形成于夏啟統治時期,發展于商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發生劇烈變革,周王室衰
微,宗法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所取代。這些變化賦予了王位世襲制以新的內涵,而最終隨著秦的統一和秦朝的建立,王位世襲制演變為君主專制制度。
d、認識:王位世襲制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一場重大的社會變革。標志著“天下為公”的原始社會為“家天下”的奴隸社會所替代。從“大同之世”進入“小康之世”。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時期。
王位世襲制替代“禪讓制”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是私有制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從階級斗爭的角度來看,是階級對立的必然趨勢。從根本上說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因此,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這一更替,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是歷史的進步。
王位世襲,體現了權位的不可轉移,后來成為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該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最高統治者以“天下為家”以個人意志取代眾人的意志,也存在著極大的弊端:一是為傳子不傳賢,任人唯親。二是極端的極權與專制,并由此不可避免地帶來爭權奪利的斗爭。三是人治,且此制度易導致繼位者腐化墮落。王位世襲制的這些弊端極不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展。從夏商周看,他們滅亡的原因都在于為王的不賢,而導致這種原因的正是王位世襲制。對此不難看出,王位世襲制是歷史的頑癥,只有消除它,才會有利于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清朝以后,王位世襲制的消失成為歷史的必然。然而,歷史的消失并非沒有痕跡,近代,王位世襲制的遺毒依然存在,值得注意。同時,王位世襲制與宗法制也是密切相關的。
第二篇: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下面我從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四個部分對本科進行簡單的闡述。
第一部分說教材,首先是本課的地位,本課是本書的第一課,也是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本單元乃至本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是教學目標,包括三方面,一是知識與能力,要了解從禪讓制到王位世襲制的演變,掌握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容,分析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二是過程與方法,教師因注重啟發式教學,向學生展示大量圖片和考古材料以及古籍史料,設計針對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獨立思考回答問題。三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中華文明的熱愛之情。最后是本課重點、難點的確定。本課的重點是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內容,這是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的知識。難點是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以及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因為其需要高度的分析概括能力,對剛升入高中的學生來講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我將之確定我本課的難點。
第二部分說教法,現在的歷史教學僅僅依賴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不夠的,還要用新的手段加以補充,即在充分運用情境講授法、問題設置法、集體討論法的基礎上,再輔之以多媒體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快樂地探究和學習。
第三部分說學法,教師針對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設置恰當的情境,設計具有思辨性的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并通過討論的方式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部分說教學過程,第一步新課導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或好的開場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其學習本課的興趣。第二步新課講解,本課內容可分為兩部分,即夏商政治制度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夏商政治制度內容比較簡單,屬于了解的范圍,可以略講;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課程標準要求掌握的內容,應當重點進行講解。第一目從禪讓到王位世襲,教師只需指出王位世襲制以及神權與王權的結合這一知識點即可。第二目教師通過影片、歌曲、圖片或文字資料再現武王滅商的宏大戰爭場面,讓學生置身于此情境之中,從而順利進入本目的講解。教師提問:西周分封制的概念是什么?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補充。教師引導學生認真分析分封制的概念,對之拓展延伸,例如分封的對象、主體、主要分國及其方位。教師出示古籍史料,讓學生分析西周分封制的出發點和目的是什么。最后教師分組讓學生討論如何評價西周分封制,即西周分封制的影響。教師首先提出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即一分為二的方法全面認識其影響,然后對于學生的回答予以點評和補充。第三目教師設置情境,如果你是一方諸侯,在你百年之后,你的權力、土地和財產究竟應該由誰來繼承呢?在引起學生探究興趣的基礎上,教師適時地指出西周又實行了與分封制相適應的宗法制來解決這一問題,從而順利進入本目的學習。教師提問什么是宗法制?要求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在這里,教師要重點指出宗法的核心內容和特點,并以做題的形式加以鞏固。關于大宗和小宗的關系教師可以通過樹狀示意圖進行講解,有助于學生直觀形象地掌握這個知識點。關于宗法制的影響,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今天的現實進行分析,務必使學生能夠理解宗法制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教師一定要通俗易懂、深入淺出地講解,以助于學生理解掌握。我們最后回到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上來,教師通過分組討論或集體討論的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并且讓一些同學作為代表陳述自己的結論,最后由教師進行分析總結。
以上是我對于本課一些粗淺認識,盼望大家批評指正!
歷史教研組周華鋒
第三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練習
夏商制度與西周封建練習
1.中國的漢字姓氏中,有許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國,與這種現象直接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三公九卿制
2.分封制是西周加強對地方統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諸侯要承擔的義務包括
①鎮守疆土②隨天子作戰③交納貢賦④朝覲述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公元前782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無道
b.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分封制確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政令
4.2014年初,紛飛的大雪遍及大半個中國,但大雪擋不住人們回家過年的腳步。下列圖片反映的內容與這種珍惜親情、渴望團聚情形密切相關的是
5.關于宗法制的評述中,正確的是
①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②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④有利于強化皇權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講述的是,諸侯因義務所在,看見烽火點燃,蜂擁而至勤王。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縣制d.王位世襲制
7.著名史學家王國維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爭乃不生”來評述西周的宗法制。對其所謂“天”的正確理解是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8.宗法制的實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濃重的
a.神權色彩b.血緣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9.“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與這一思想觀念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內外服制度b.郡縣制度c.宗法分封制度d.禮樂制度
10.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等來維護統治,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分封制的主體是姬姓親族,但是原商代貴族也可能分封為諸侯
b.井田制下,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內容來源好范文網:)但勞動者也擁有“私田”的所有權
c.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點,但嫡長子不一定是長子
d.周禮是一種尊卑等級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禮儀規范指導人們的衣食住行
11.以下敘述不符合春秋戰國歷史的是
a.群雄割據戰火連綿b.大夫奪權,國君稱王
c.社會混亂,歷史倒退d.各國變法,富國強兵
12、“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服。秋,王以諸侯伐鄭伯,鄭伯御之。”(見《左傳桓公五年》)這反映出的問題是
a.分封制的崩潰b.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c.周王室的衰微d.階級矛盾尖銳
13、下列事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①周王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
壞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時有出現④有的諸侯國打著“尊王”的旗號進行兼并戰爭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使秦國強大起來并最終完成統一的變法是
a李悝變法b吳起變法c鄒忌變法d商鞅變法
15、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現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潰b.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隸起義頻繁d.周邊少數民族不斷進攻中原
16、秦王嬴政能夠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秦在七國中實力最強b.秦在統一過程中采取了正確戰略
c.統一條件成熟,嬴政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將領的英勇善戰
17.“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該語表明作者認為秦統一的意義是
a、使人民有了從事生產的安定環境b、使人們脫離了弱小的諸侯國
c、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d、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8、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b、中央設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19、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選拔考察官吏的制度b權力高度集中
c法律細密、嚴苛d實行三公九卿制
20、下列關于三公九卿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b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c軍國大權最終掌握在太尉手中d三公之間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21.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家譜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隱惡揚善”是修纂家譜的一條基本原則。材料二:在現代的僑鄉家譜中,都普遍記錄了不同時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時間與原因……同故鄉故國的聯系與貢獻等內容。有些還辟有專章、專傳介紹,這就為他們的后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據,也就更增加了他們對故國故鄉的依戀之情。
有人對福建省的家譜資料進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臺灣的最早記載是兩宋之交的蘇姓。……從有關家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數、成分、原因,他們的婚姻狀況、分布特點及與大陸的關系等。
材料三: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為此他提出廣收家譜并對家譜進行研究。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民間重視修訂“家譜”的主要原因。簡述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7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現實,分析家譜在當今的作用。(3分)
(3)依據上述材料,說說如何辯證地看待家譜的學術價值。(3分)
參考答案
adcbcbdbcbcaddacaabc
21.(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傳統影響,中國人重視血緣和家族觀念;小農生產方式的影響;彰顯家族聲譽,弘揚傳統美德。(3分)
作用:凝聚親族;弘揚正統觀念;規范人際社會關系;鞏固統治。(4分)
(2)作用: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團結廣大海外僑胞;有利于實現和鞏固國家完全統一。(3分)
(3)家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可以拓展史料來源;家譜隱惡揚善的筆法和孤證會影響其史料價值。(3分)
(不拘泥于參考答案,考生只要言之成理,均可給分)
蓮山課件原文地址:
第四篇: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案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第一單元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教學設計
肥東錦弘中學高一歷史組何善攀授課時間:8月15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基礎知識:識記王位世襲制,夏商基本的國家管理制度,夏商政治制度對西周政治制度的影響。武王周王的分封,分封制的基本內容,宗法制的內容。
2)能力提高:理解夏朝創立王位世襲制度并對西周政治制度產生的直接影響;西周分封制的內容與作用;宗法制的特點及其深遠影響。
2、過程與方法:①通過展示背景材料,生成問題,讓學生運用歸納、對比、概括、探究等方法來感悟歷史,即感知新知識――思考問題――合作、探究問題――體會歷史,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②通過課堂討論,提高學生全面客觀地看待歷史問題的能力。③通過問題情景的創設和情境的變換,引導運用歷史唯物觀運用歷史時空觀和辨證方法,客觀的看待歷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及其影響,掌握提煉、處理和運用信息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我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分析,說明中國作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其官僚政治與體制管理,無不與古代有著密切的聯系。
【重難點】
重點:西周的分封制與宗法制
難點: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及宗法制
【教學法】
分析圖表、史料解讀、問題探究
【課時安排】
1課時
【導入新課】
材料一:很多同學都聽過中國古代的神話故事,比如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夸父逐日等等,其中最為有名的是大禹治水。傳說禹改變了其父親阻塞的辦法而改用疏導的辦法,加上其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敬業精神,終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成功以后禹的個人威信大大增加,
其權力越來越大,以致于發展成個人專斷。據說一次禹召集各部落首領開會,一個首領因為遲到而被殺。可見,禹已經不是部落首領,而是至高無上的國王了。
材料二:在《紅樓夢》第九十回中,賈母說,“自然是先給寶玉娶了親,然后給林丫頭說個人家。再沒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同學們,閱讀這兩則材料后,你們有什么感想?你們了解材料背后隱藏的制度原因嗎?下面進入本課的學習――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講授新課】
約公元前2014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王朝。
教師解釋“約”:夏朝時期還沒有確切的歷史記載,無法準確的推導出哪一年,所以只能用“約”。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襲取代禪讓
禹死后,按照禪讓制的傳統把王位傳于舜的兒子伯益,但卻在暗中增加自己兒子啟的實力,最終啟得到王位,并傳給自己的后代。這樣,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商朝的王位世襲并不固定于一種形式,有時父死子繼,有時兄終弟及。
對于“父死子繼和兄終弟及”,教師可用蔣介石與蔣經國、古巴的卡斯特羅兄弟事例來解釋這一問題,增加課堂趣味性。
2.夏商官制
商朝中央有相、卿士;地方封侯和伯。
教師帶領學生看《戴冕冠的夏禹》和《殷墟出土的牛骨》兩幅圖。在第一幅圖中,教師需要向學生說明禹頭上戴的叫做“冕”,是古代帝王的專用禮帽;手中拿的是“圭”,是古代帝王舉辦活動所持的玉器,從而向學生說明,此時的禹已經不再是部落聯盟的首領,而是一位帝王。觀看第二幅圖并結合圖右的注釋,向學生說明夏商的統治者把自己的行為說成是天的意志,王權具有神秘色彩。
教師讓學生閱讀《學思之窗》的內容并思考右面的問題:商朝的相權有多大?
閱讀完后教師提問1-2個學生讓其嘗試總結,然后教師加以整理歸納:相是商代中央的最高官吏,他參與改定政治制度,主持政務,輔佐甚至廢棄商王。
【教師過渡】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發發動了滅商的總攻擊――牧野之戰,商軍倒戈,
周軍大獲全勝,紂王逃回宮自焚而死,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史稱西周。
周朝地域廣袤,據說有15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人口上千萬。面對如此廣大的疆域和眾多的人口,當時沒有電報、傳真,更沒有電視電話會議,甚至連像樣的道路都沒有,一條政令從鎬京傳達到邊疆可能要幾年時間,面對這樣的情況,周王該怎樣有效地管理這個國家呢?請同學們預習分封制的相關內容,并找出分封的對象、內容、特點、作用等知識點。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定義:封邦建國
教師解釋“封邦建國”與“封建社會”中的“封建”不同之處:“封建社會”這個概念是在近代才引入的,在古代,“封建”一詞指的就是封邦建國。
②對象:王族、功臣和先王后代
周武王在周初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姬姓王族有40國,占絕大多數。對于分封對象的分析,教師應該結合教材中的《分封示意圖》來講解:讓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并且把各國歸類;教師可讓3個同學來分別歸納哪些是王族,哪些是功臣,哪些是先王后代;最后教師總結歸納。
③內容:鎮守疆土、繳納貢賦、隨從作戰、朝覲述職
分封制的內容實際上就是被分封諸侯國的權利與義務。權利就是諸侯國得到了土地和人民;義務有四點,不難理解,教師可以對朝覲述職做擴展:向學生發問“如果諸侯不來朝覲述職,周天子該怎么辦?”教師補充:如果諸侯一不朝,削其爵,就是周天子把諸侯的爵位降低或者削掉;二不朝,奪其地,就是削減甚至剝奪封地;三不朝,六師移之,就是周天子派兵來打他。
④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諸侯在自己的封地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又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士,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森嚴等級。
⑤作用:積極:a.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b.開發邊疆地區,擴大統治區域c.形成眾
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西周成為延綿數百年強國d.國家政權由松散趨向嚴密
消極:諸侯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造成割據勢力
對于分封制的消極影響,可以引用典型事例來說明:周平王東遷洛邑以后,周天子勢力一落千丈,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也不履行各項義務。至周平王的孫子周桓王在位時,鄭莊公不去朝覲,桓王覺得顏面盡失,大為惱怒,于是帶領陳、蔡、虢、衛四國軍隊前
去討伐鄭公,鄭國部隊力克四國聯軍,周桓王戰敗。最為可恥的是周桓王自己也被鄭國將領射傷了肩膀。
【教師過渡】同學們,學完了分封制,我們再來學習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宗法制。
在學習宗法制之前,請同學們做一回法官,為周代的這個家庭處理爵位和遺產糾紛:在周代有一位官員,娶了一位妻子,為他生了一個女兒,后來他又娶了一位小妾,小妾為他生了一個兒子,此后他的妻也為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官員十分高興。很不幸,此時這位官員殉職了,請問,該由誰繼承他的爵位和遺產呢?要想回答這個問題,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才可以找到答案。
學生閱讀完以后,教師可以提問該由誰繼承遺產從而引入本目內容。
2.宗法制
①定義:用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統治的制度。
教師補充:宗法制淵源于原始社會末期產生的父權家族和宗族制度,為了調整人們之間的血緣關系,維護其倫理道德秩序和社會等級制度逐步建立起來的一種家族和宗族集團的法律規范。
②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對于宗法制的內容,教師可先讓學生閱讀一遍,然后教師結合書本示意圖加以講解。③作用: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階級內部的穩定與團結。④與分封制關系:互為表里
分封制與宗法制是互為表里的關系,其中,宗法制是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核心,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表現。
【教師過渡】同學們,學完了互為表里關系的分封制與宗法制后呢,是不是覺得還缺少點什么呀。對了,西周的統治者們也是這樣想的,為了更好地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西周統治者還推行禮樂制度。請同學們看一下《學思之窗》預習禮樂制度。
3.禮樂制度
①定義: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制定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一定的音樂。②作用: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有利于統治秩序的穩定。
對這塊內容,教師可以讓學生課下搜集有關禮樂制度的資料,包括禮樂制度具體有哪些制度,以增強學生搜集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板書設計】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中央:王位世襲制形成、相卿等設立;
地方:封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內容: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特點:層層分封,等級森嚴
作用:加強統治,鞏固王權
破壞:諸侯強大,王權衰弱
2.宗法制
內容:規定宗族內嫡庶系統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作用:保證了貴族的壟斷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禮樂制度:
總特點:宗法制為核心;牢固的血緣關系;濃厚的專制色彩;早期政治制度有繼承性和發展性。
【教學預反思】
1.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把圖片、歷史資料引入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感覺到歷史
和現實之間的聯系,增加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2.每目之間的過渡應該更加順暢自然。
3.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置情景,讓學生思考、啟發學生,逐層設計問題,層層推進,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可以結合夏商周斷代工程的研究成果,鼓勵學生在課外探索夏朝的延伸知識,讓學
生體會到研究無止境、歷史無定論。
第五篇:夏商西周政治制度__練習
練習
1.中國的漢字姓氏中,有許多起源于祖先的封地、封國,與這種現象直接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三公九卿制
2.分封制是西周加強對地方統治的基本形式。被分封的諸侯要承擔的義務包括
①鎮守疆土②隨天子作戰③交納貢賦④朝覲述職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公元前782年,幽王宮涅繼位,寵幸褒姒。“褒姒不好笑……幽王為烽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這段材料不能表明
a.幽王荒淫無道
b.分封制下,各諸侯王對周王承擔軍事義務
c.西周末年諸侯勢力強大
d.分封制確立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各封國必須服從周王政令
4.反映我國原始社會最終被奴隸制國家夏朝所取代的史料是
a.《國語》中記載的“防風后至,禹殺而謬之”
b.《越絕書》中記載的“禹穴之時,以銅為兵”
c.《左傳》中記載的“茫茫禹跡,劃為九州”
d.《禮記》中記載的“天下為家??大人世及以為禮”
5.關于宗法制的評述中,正確的是
①是周人把血緣紐帶同政治關系結合起來的一種制度
②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
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④有利于強化皇權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講述的是,諸侯因義務所在,看見烽火點燃,蜂擁而至勤王。這一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a.宗法制b.分封制c.郡縣制d.王位世襲制
7.著名史學家王國維用“任天者定,任人者事;定之以天,爭乃不生”來評述西周的宗法制。對其所謂“天”的正確理解是
a.確定繼承人選的天子b.表現自然主義的天道
c.辨別是非善惡的天理d.決定嫡庶身份的天命
8.宗法制的實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濃重的
a.神權色彩b.血緣色彩c.平等色彩d.民主色彩
9.“同姓則同德,同德則同心”,與這一思想觀念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是
a.內外服制度b.郡縣制度c.宗法分封制度d.禮樂制度
10.西周王朝實行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等來維護統治,對中國歷史產生重大影響。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分封制的主體是姬姓親族,但是原商代貴族也可能分封為諸侯
b.井田制下,貴族掌握土地所有權,但勞動者也擁有“私田”的所有權
c.嫡長子繼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大的特點,但嫡長子不一定是長子
d.周禮是一種尊卑等級名分制度,它以一整套禮儀規范指導人們的衣食住行
11.以下敘述不符合春秋戰國歷史的是
a.群雄割據戰火連綿b.大夫奪權,國君稱王
c.社會混亂,歷史倒退d.各國變法,富國強兵
12、“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服。秋,王以諸侯伐鄭伯,鄭伯御之。”(見《左傳桓公五年》)這反映出的問題是
a.分封制的崩潰b.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c.周王室的衰微d.階級矛盾尖銳
13、下列事件發生在春秋時期的有①周王逐漸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②宗法制和分封制遭到破壞③小宗取代大宗的事情時有出現④有的諸侯國打著“尊王”的旗號進行兼并戰爭
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4、使秦國強大起來并最終完成統一的變法是
a李悝變法b吳起變法c鄒忌變法d商鞅變法
15、春秋時期奴隸社會崩潰,在政治上最突出的表現是
a.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崩潰b.私田出現,井田制瓦解
c.平民和奴隸起義頻繁d.周邊少數民族不斷進攻中原
16、秦王嬴政能夠滅六國,實現統一的根本原因是
a.商鞅變法比較徹底,秦在七國中實力最強b.秦在統一過程中采取了正確戰略
c.統一條件成熟,嬴政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和將領的英勇善戰
17.“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該語表明作者認為秦統一的意義是
a、使人民有了從事生產的安定環境b、使人們脫離了弱小的諸侯國
c、為我國長期的統一奠定了基礎d、建立了我國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18、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核心是
a、規定皇權至高無上b、中央設置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縣制d、頒布秦律,嚴刑峻法
19、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制定選拔考察官吏的制度b權力高度集中
c法律細密、嚴苛d實行三公九卿制
20、下列關于三公九卿制的說法,錯誤的是
a丞相輔佐皇帝處理全國政務b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
c軍國大權最終掌握在太尉手中d三公之間互不相屬、互相牽制
21.自古以來,我國民間十分重視修訂“家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家譜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系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流傳至今的家譜至少仍有三萬多種,其內容之豐,價值之高,很值得我們今天去了解與認識。“隱惡揚善”是修纂家譜的一條基本原則。
材料二:在現代的僑鄉家譜中,都普遍記錄了不同時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時間與原因……同故鄉故國的聯系與貢獻等內容。有些還辟有專章、專傳介紹,這就為他們的后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據,也就更增加了他們對故國故鄉的依戀之情。
有人對福建省的家譜資料進行研究,了解到福建移居臺灣的最早記載是兩宋之交的蘇姓。……從有關家譜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數、成分、原因,他們的婚姻狀況、分布特點及與大陸的關系等。
材料三:梁啟超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說:“欲考族制組織法,欲考各時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齡,平均壽數,欲考父母兩系遺傳,欲考男女產生兩性比例,欲考出生率與死亡率比較……等等無數問題,恐除了族譜家譜外,更無他途可以得資料。”為此他提出廣收家譜并對家譜進行研究。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我國民間重視修訂“家譜”的主要原因。簡述家譜在中國傳統社會發展中的作用。(7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現實,分析家譜在當今的作用。(3分)
(3)依據上述材料,說說如何辯證地看待家譜的學術價值。(3分)
22.請你閱讀下面三段材料:
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農之后于焦,黃帝之后于祝,帝堯之后于薊,帝舜之后于陳,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曰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