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教育活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黨**大有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0**年)》,以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從而有力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著實提高我校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并按照山東省、濟南市各級科協年度工作的要求,有計劃、按步驟地開展適合我校實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在我校全體學生中形成“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二、工作重點
1.結合“新課程改革”,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中的科技類研究型課程的建設,進一步編制完成校本課程,推進校本課程的建設,鞏固科技特色學校。
2.積極發動組織廣大學生參加全國、省、市、區級各類競賽,以活動促進我校的科技教育,真正做到“參與、提高、發展”。
3.加強社區資源的開發利用,緊密依托上級科協、社區,積極創設良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社會環境。
4.采取措施、全校動員,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才能,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各項制度,規范管理。
開展好科技活動,依賴于嚴格規范的管理,切實貫徹落實以下各項制度,保證科技活動的實效性。
1.交流、匯報制度。
學校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根據年度工作計劃,本年度召開科技活動專題工作例會不少于2次;分管領導要定期向校領導匯報科技工作開展情況。
2.培訓制度。
為提高教師的科技理論水平與輔導技能請專家作專題培訓;同時根據競賽項目組織1次校本培訓,對教師和青少年競賽優秀選手的培訓工作。
3.活動制度。全體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科技活動,校級科技興趣小組要根據活動計劃,在固定活動場地和時間開展活動,同時作好活動記載,便于檢查,指導。
4.競賽制度。
積極參與上級有關部門組織的科技比賽活動,以班為單位,以加大比賽的競爭機制,提高科技競賽水平,達到普及與提高的目的。
5、獎勵制度。
遵照學校教師獎勵辦法,對輔導學生在校級、市級、省級等各級比賽中獲獎的教師進行獎勵,同時推薦優秀輔導員參加年度優秀科技輔導員評選。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輔導技能。
擇優聘請,發揮特長。學校要選聘一些熱愛科學,熱愛學生,有科學素質,能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活動的教師和校外熱心人士擔任班級科技活動輔導員,發揮他們的特長。同時積極爭取省、市科協的全力支持,進一步強大我校的科技教育力量。
(三)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活動特色。
1、結合本地區、本校實際,開發具有本地區、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課程,在專業課程的主陣地上開展生動活潑的科普活動、動手實踐活動。
2、與校外教育、少先隊活動和社會實踐結合,有計劃地開展科普講座、參觀考察、科技競賽、創造發明、作品展示、進行小制作、小竅門、小論文、小實驗等形式多樣的科普、科技活動。
3、著力創設科學普及氛圍。每班辦好“科普小報”和“科技角”、宣傳欄等科普宣傳陣地,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讓學生接受科普知識的熏陶,并促使學生投入到學校的科普氛圍的自我營造之中。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省市各級科技競賽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展示他們的科技素質。
(四)科研先導,抓好課程開發與實施
開展資源開發、活動方案設計等研究活動,積累“學生科技活動方案”或典型案例、論文。編輯好《交小科學教育活動案例、論文集》,同時要征集好學生科技論文。
四、具體工作:
(一)、科技輔導員各項活動:
9月份:制訂學校、班級科技教育活動計劃。
10月份:科技輔導員校級培訓。
11月份:科技活動月活動。
12月份:組織學生參加校科技創新大賽
(二)、學生各項活動:
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和周一下午第一節課活動為主,全力開展“創意生活”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本學年將安排以下科技活動:
9月份:參加省無線電測向比賽。
10月份:參加市無線電測向比賽。
11月份:參加校科技活動月活動。
12月份:參加校科技創新大賽。
篇2:科普教育活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認真學習黨**大有關*****、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貫徹落實*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國務院《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20**年)》,以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工作重點,積極開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從而有力促進科學知識的普及,著實提高我校未成年人的科學素質,并按照山東省、濟南市各級科協年度工作的要求,有計劃、按步驟地開展適合我校實際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在我校全體學生中形成“愛科學、學科學、講科學、用科學”的濃厚氛圍。
二、工作重點
1.結合“新課程改革”,加強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中的科技類研究型課程的建設,進一步編制完成校本課程,推進校本課程的建設,鞏固科技特色學校。
2.積極發動組織廣大學生參加全國、省、市、區級各類競賽,以活動促進我校的科技教育,真正做到“參與、提高、發展”。
3.加強社區資源的開發利用,緊密依托上級科協、社區,積極創設良好的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社會環境。
4.采取措施、全校動員,充分發揮現有教師的才能,加強青少年科技教育師資隊伍建設。
三、主要措施
(一)健全各項制度,規范管理。
開展好科技活動,依賴于嚴格規范的管理,切實貫徹落實以下各項制度,保證科技活動的實效性。
1.交流、匯報制度。
學校科技教育領導小組根據年度工作計劃,本年度召開科技活動專題工作例會不少于2次;分管領導要定期向校領導匯報科技工作開展情況。
2.培訓制度。
為提高教師的科技理論水平與輔導技能請專家作專題培訓;同時根據競賽項目組織1次校本培訓,對教師和青少年競賽優秀選手的培訓工作。
3.活動制度。全體學生要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科技活動,校級科技興趣小組要根據活動計劃,在固定活動場地和時間開展活動,同時作好活動記載,便于檢查,指導。
4.競賽制度。
積極參與上級有關部門組織的科技比賽活動,以班為單位,以加大比賽的競爭機制,提高科技競賽水平,達到普及與提高的目的。
5、獎勵制度。
遵照學校教師獎勵辦法,對輔導學生在校級、市級、省級等各級比賽中獲獎的教師進行獎勵,同時推薦優秀輔導員參加年度優秀科技輔導員評選。
(二)加強隊伍建設,提升教師輔導技能。
擇優聘請,發揮特長。學校要選聘一些熱愛科學,熱愛學生,有科學素質,能積極創造條件進行活動的教師和校外熱心人士擔任班級科技活動輔導員,發揮他們的特長。同時積極爭取省、市科協的全力支持,進一步強大我校的科技教育力量。
(三)因地制宜,組織開展活動特色。
1、結合本地區、本校實際,開發具有本地區、本校特色的科技教育校本課程,在專業課程的主陣地上開展生動活潑的科普活動、動手實踐活動。
2、與校外教育、少先隊活動和社會實踐結合,有計劃地開展科普講座、參觀考察、科技競賽、創造發明、作品展示、進行小制作、小竅門、小論文、小實驗等形式多樣的科普、科技活動。
3、著力創設科學普及氛圍。每班辦好“科普小報”和“科技角”、宣傳欄等科普宣傳陣地,創設良好的校園環境氛圍,讓學生接受科普知識的熏陶,并促使學生投入到學校的科普氛圍的自我營造之中。
4、積極組織學生參加省市各級科技競賽活動,磨煉學生的意志,展示他們的科技素質。
(四)科研先導,抓好課程開發與實施
開展資源開發、活動方案設計等研究活動,積累“學生科技活動方案”或典型案例、論文。編輯好《交小科學教育活動案例、論文集》,同時要征集好學生科技論文。
四、具體工作:
(一)、科技輔導員各項活動:
9月份:制訂學校、班級科技教育活動計劃。
10月份:科技輔導員校級培訓。
11月份:科技活動月活動。
12月份:組織學生參加校科技創新大賽
(二)、學生各項活動:
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展和周一下午第一節課活動為主,全力開展“創意生活”系列的主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此外,本學年將安排以下科技活動:
9月份:參加省無線電測向比賽。
10月份:參加市無線電測向比賽。
11月份:參加校科技活動月活動。
12月份:參加校科技創新大賽。
篇3: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方案
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方案
為進一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防震減災工作的重要部署,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震減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大力普及地震知識,提高廣大師生的防震減災意識和自覺性,增強地震災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減少地震災害對師生造成的傷害,深入持久地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宣傳活動,開闊全體師生及群眾的視野,擴大知識面,提高廣大師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使學校防震減災科普活動規范化、制度化、有序化,特制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方案。
一、活動主題:
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高自護自救能力。
二、活動對象:
全體師生
三、活動時間:
20**年1月―12月
四、指導思想
堅持“以預防為主,防御與救助相結合”的防震減災工作方針,樹立正確的*****,扎實推進學校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工作的開展。認真貫徹實施《科普法》、《防震減災法》和《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等有關法律法規,大力開展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學習防震減災科學知識、倡導科學方法、傳播科學思想、弘揚科學精神,堅持社會性、群眾性、經常性和公益性的原則,探索學校防震減災教育工作的新思路,增強全體師生和廣大市民防震減災意識和自覺性,提高地震災害防御和自救互救能力,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帶動整個社會”的目的,不斷增強廣大師生防震減災公共安全意識,全面加強公民地震科學素質教育,使防震減災教育深入人心,得到高效、廣泛、持久地開展,進一步在校園內外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風尚。
五、工作目標
1.成立防震減災科普工作領導小組,組建教研小組和興趣小組。
2.開辟宣傳陣地,加大防震減災科普活動宣傳力度。
3.認真抓好防震減災日常宣傳教育和“紀念日”宣傳教育活動。
4.組織師生進行防震自救與互救及逃生演練。
六、主要工作
(一)制定計劃,明確工作職責。
在全校廣泛宣傳動員,成立防震減災科普活動領導小組,明確職責,將防震減災科普活動納入學校的整體工作計劃中,形成防震減災工作長效機制。
(二)滲透學科,開展科普教研。
1.在教師中建立防震減災教研小組(組員不少于3位),負責收集防震減災常識資料,定期開展防震減災研討活動,分析地震自然征兆,介紹防震減災法律法規知識,了解防震減災事業發展狀況,總結地震災害預防措施,編寫《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校本教材,開設防震減災校本課程,讓學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護知識和技術,學會保護自己,為自己的建康成長奠定基礎。
2.在學生中建立防震減災活動興趣小組,在各班選拔一部分具有地震知識基礎且對防震減災充滿興趣的學生,組建學校防震減災科普興趣小組。在“第二課堂”中開設防震減災科普課堂,開設校本課程,保證每周“第二課堂”活動時間讓學生參與防震減災活動興趣小組活動。通過小組活動,使學生學習地震知識,掌握地震監測與預報的相關技術,并擴大宣傳,學習制作防震模型,學習地震儀器的演示自主開展組內實踐體驗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對珍愛生命、學會自我保護的重要性的認識。
3.發揮好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將防震減災知識納入教學計劃,并保證落實,取得效果。在教學活動中,以教師播放視頻素材,學生搜集資料、交流匯報、發表看法、模擬體驗等構成教學活動主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每學期舉辦防震減災科普公開課(班隊主題)觀摩活動,在教學活動中“重過程、重體驗”,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形成自我保護意識、形成正確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識。
(三)突出主題,開辟宣傳陣地。
1.確定防震減災科普場所和宣傳櫥窗,張貼標語、宣傳畫和學生作品,更好地宣傳安全常識、防震常識、自救常識,用視覺效果加大宣傳廣度。
2.利用好校廣播站、國旗下講話等教育陣地,撰寫有關地震自救、防災減災方面的宣講稿件,利用大課間和升國旗儀式進行宣講,用聽覺效果加大宣傳深度。
3.利用班級板報、學習園地,讓學生自己搜集資料,自己學習常識,自己設計內容,在班級內部進行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教育。
4.召開主題班會、主題隊會,介紹防震減災常識,組織同學參觀地震知識的影片或宣傳圖片,讓學生得到更深更廣的了解。
(四)全員參與,開展科普活動。
利用“3.1”《防震減災法》實施日、10月國際減災日、“7.28”唐山地震紀念日、“5.12”四川汶川地震紀念日等特殊時間開展全校性防震減災科普宣傳活動。
1.舉辦防震科普報告、講座。聘請有關專家講解防震減災科普知識,并進行座談,解答同學們提出的有關防震減災方面的疑難問題,使學生零距離了解相關知識,讓學生明白防震減災的重要意義和方法措施。
2.開展防震減災知識競賽、知識問答、讀書征文活動,并對活動中表現突出的同學或班級給予獎勵,這樣既增強學生防震減災的意識,又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3.組織學生參觀地震科普展覽等,觀看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方面的錄視頻資料,讓全體學生參與活動,使他們進一步受到防震減災知識教育。
4.通過節假日、寒暑假等,組織學生開展防震減災知識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宣傳活動,培養學生對防震減災知識的興趣和向社會開展“二次宣傳”的能力,使他們在學習和傳播防震減災科學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增強自身素質。
(五)多方爭取,購置學習資源。聯系縣教育局、縣科協等單位,爭取資金,為學校圖書室添置一批與防震減災相關的圖書、光盤等資料以供學生閱讀和觀看,并將學校圖書室分解進教室,建立班級圖書柜,方便學生借閱,進一步增長學生防震減災知識。
(六)制定預案,開展模擬演練。制定《地震緊急疏散預案》,5月、10月定期組織學生開展模擬演練,包括地震避險演練、緊急疏散演習、自救互救演練等,結合生命教育、安全教育,拓展知識,開展滅火、救護、搬運和包扎傷員等防震自救互救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的自我救助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素質。也要不定期進行地震警示演練,提高學生的警惕反應和應急自救能力,提高教師的應急組織能力。
七、具體要求
1.加強領導。學校加強對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教育管理網絡的作用,定期研討工作,同時支持和保證開展科普活動經費的需要,做到各項活動開展目的明確,時間確定,任務落實,有專人負責。
2.活動多樣。為使防震減災科普活動能深入持久地開展,學校將開展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結合新課程改革有機地進行學科滲透,加強宣傳教育,讓廣大師生從中不但受到教育而且提高實踐能力。
3.注重科學。用作宣傳的基本事實和基本數據應確鑿,基本原理應準確,基本概念應清楚。不得宣傳違反科學的內容。科普宣傳制品應以公開出版的為依據,宣傳內容應體現防震減災的工作特色。
4.形成機制。學校負責同志要高度重視防震減災科普教育活動,能及時解決防震減災科普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并將防震減災科普工作納入單位年度工作考核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