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巧借信息技術課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現狀及

巧借信息技術課凸顯學生主體地位現狀及

2024-07-31 閱讀 4102

淺談巧借信息技術課,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現狀及

對策性思考

摘要:信息技術課在現代教育中得到逐步的推廣,在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章對信息技術課程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了綜合性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廣大教師要更好的利用信息技術教育課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作用。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學生主體性

前言

信息技術教育在我國已經走過了27個年頭,信息技術課在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第三次計算機普及高潮的到來,使計算機就進入了尋常百姓家。因此,學校教育中的信息技術課程該如何開設,如何更好的利用這門課程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如何利用信息技術課提高教學質量,已經成為廣大一線信息教師迫切研討和探索的問題。

一、概述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型的課程,其實踐性強,發展快。信息技術的應用包括計算機硬件和軟件,網絡和通訊技術,應用應用軟件開發工具等。計算機和互聯網的普及以來,人們日益普遍的使用計算機來教學、生產、處理和傳播各種形式的信息(如書籍、商業文件、報刊、電視節目、圖形等)。

在企業,學校和其它組織中,信息技術體系結構是一個為達成戰略目標而采用和發展信息技術的綜合結構。它包括管理和技術的成分。其管理成分包括使命、職能與信息需求、系統配置和信息流程;技術成分包括用于實現管理體系結構的信息技術標準、規則等。由于計算機是信息管理的中心,計算機部門通常被稱為“信息技術部門”。有些公司稱這個部門為“信息服務”(IS)或“管理信息服務”(MIS)。另一些企業選擇外包信息技術部門,以獲得更好的效益。

二、信息技術在課程改革中的作用

自20世紀30年代,幻燈、電影、無線電廣播開始應用于教育教學以來,電化教育在教育領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現在,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日益在學校教育領域中應用的局面,給學校教育帶來了發展的機遇,中國教育又強調以現代教育媒體的研究和應用為核心,教育部于**年7月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在綱要中對課程的結構、目標、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標。其中明確指出“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能力”。基于教育部提出的課程改革目標以及當今校園網的興起和教育域域網的開通,信息技術正在課程改革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信息技術在發現和探究學習中的作用

自主探究型綜合教學模式是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強化創新意識為主要特征的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思想是在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中,以學生發展為本,突顯學生學習的方式,充分展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強調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堅持通過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素質發展,強調在自主性原則、探究性原則、研究性學習原則、創新性原則、交互性原則等教學原則下組織課堂教學。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實施“自主探究”提供了全面的支持,它可以通過超級鏈接的形式在界面上為用戶提供大量的背景資料(文字、圖片、聲音、電影片斷等),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創設良好的“情境”。而信息技術的交互性和異步性既能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問題的時間和空間,又能真正落實學生間的協作學習。另外,網絡的交互性也為學生實現即時網上訓練,在線測試提供了便利,教師可以通過網絡系統功能,將學生練習或測試的結果及時統計匯總到教師機上,讓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自主探究情況,及時調整探究方向,有利于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因此,信息技術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信息豐富、功能齊全的學習環境,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潛能得到充分的展現和發展,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探究。

篇2: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及建議

淺談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及建議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得到了教育部門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越來越多的重視。但與城市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相比,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著重分析了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促進和提高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建議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現狀

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成就,但信息技術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較發達的地區。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緩慢,還存在資金、技術、師資、觀念等諸多方面困難,具體現狀如下。

(一)思想觀念落后,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不夠重視

在農村中小學,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思想還停留在只重視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對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不夠重視。許多教育教學管理者和課程實施者對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在認識上還存在某些偏差,忽視了信息技術學科的主體地位,致使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難以開展。一是部分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育不夠重視;二是部分教師對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備課上課還是用傳統方式。三是學生家長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有偏差,認為孩子過早的接觸電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沉迷于電腦游戲。四是學生的興趣并不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對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給了他們上網聊天游戲的機會,很少有學生在上課時認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二)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性不強,教學經驗相對缺乏。

1.信息技術教師沒有達到專業水平

目前仍然有許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很多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是其他課程教師兼職的,沒有學習過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只是接受過一些電腦基本知識的培訓,再加上自己本身有興趣,自學了一些,他們的理論水平、專業水平都還很低的。

2.信息技術教育師資力量分配不均衡

在農村,規模較大的學校給分配了信息技術教師,而規模較小的學校或教學點就沒有信息技術教師。條件好的學校信息技術水平高于條件較差的學校,從而造成人才分配不均,教育師資隊伍不穩定的狀況。

3.學校其他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力水平較低。

學校布局調整后,年輕教師、計算機能力水平強一點的教師都紛紛涌入城區中小學,剩余農村中小學教師大多都是年齡較大的教師,他們對于計算機的使用還停留在簡單的文字輸入,文本編排等基本操作上;還是以傳統的黑板粉筆板書的教學方式為主。由于計算機能力水平較低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

(三)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學資源缺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為農村中小學配置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和白板教室的電教設施設備,但都集中在農村中學和中心小學,對于經濟較落后的農村中學和偏遠小學來說,只是個奢望。就配置了微機室的學校來說,七、八百到一千左右學生的學校也只有一個50座的微機室,根本滿足不了班班開設信息技術課的需要。另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較少。一般的學校除了配套的教科書以外,其他的補充內容大多數是教師在網上搜索,精心刪選得來的。學校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收集和整理教學資源,致使學校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比較缺乏。

(四)教材內容不適合地方學生的實際,課時設置不夠合理。

1、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準繩,由于信息技術教材的選擇不當而使得相關的教學很難開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基本上都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三至七年級基本上的一個課程,都是從基礎開始學習,但是各年級都有不同的教材,如果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對于參差不齊的學生來說就難以接受,所以這也是影響農村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因素。

2、課時設置不夠合理,信息技術課堂進展緩慢。根據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實施綱要(試行)》的規定,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上機課時間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但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來看,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為每周一課時,除去考試時間、節假日和個別的停電時間,實際上課的課時數遠遠不夠,有的教材內容用一課時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另外,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自身特點,學生上機練習的時間就顯得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