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及建議

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及建議

2024-07-31 閱讀 3575

淺談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現狀及建議

【摘要】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得到了教育部門各級領導和廣大教師越來越多的重視。但與城市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相比,目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本文著重分析了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制約農村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因素,并提出了促進和提高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建議。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現狀建議

一、當前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發展的現狀

我國信息技術教育發展至今,雖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和巨大的成就,但信息技術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比較發達的地區。在農村特別是偏遠地區的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發展緩慢,還存在資金、技術、師資、觀念等諸多方面困難,具體現狀如下。

(一)思想觀念落后,對信息技術教育的發展不夠重視

在農村中小學,大多數教師的教學思想還停留在只重視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對發展信息技術教育不夠重視。許多教育教學管理者和課程實施者對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意義和作用在認識上還存在某些偏差,忽視了信息技術學科的主體地位,致使正常的信息技術教學活動難以開展。一是部分學校領導對信息技術教育不夠重視;二是部分教師對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熱情和積極性不高,備課上課還是用傳統方式。三是學生家長對信息技術教育的認識有偏差,認為孩子過早的接觸電腦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沉迷于電腦游戲。四是學生的興趣并不在信息技術的學習上,對學生來說信息技術課給了他們上網聊天游戲的機會,很少有學生在上課時認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

(二)師資力量不足,專業性不強,教學經驗相對缺乏。

1.信息技術教師沒有達到專業水平

目前仍然有許多農村中小學沒有專業的信息技術管理人員和信息技術任課教師。很多信息技術任課教師是其他課程教師兼職的,沒有學習過專業的信息技術知識,只是接受過一些電腦基本知識的培訓,再加上自己本身有興趣,自學了一些,他們的理論水平、專業水平都還很低的。

2.信息技術教育師資力量分配不均衡

在農村,規模較大的學校給分配了信息技術教師,而規模較小的學校或教學點就沒有信息技術教師。條件好的學校信息技術水平高于條件較差的學校,從而造成人才分配不均,教育師資隊伍不穩定的狀況。

3.學校其他教師的信息技術水平參差不齊能力水平較低。

學校布局調整后,年輕教師、計算機能力水平強一點的教師都紛紛涌入城區中小學,剩余農村中小學教師大多都是年齡較大的教師,他們對于計算機的使用還停留在簡單的文字輸入,文本編排等基本操作上;還是以傳統的黑板粉筆板書的教學方式為主。由于計算機能力水平較低對多媒體教學不感興趣。

(三)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薄弱,教學資源缺乏。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不斷增長,各級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為農村中小學配置了微機室、多媒體教室和白板教室的電教設施設備,但都集中在農村中學和中心小學,對于經濟較落后的農村中學和偏遠小學來說,只是個奢望。就配置了微機室的學校來說,七、八百到一千左右學生的學校也只有一個50座的微機室,根本滿足不了班班開設信息技術課的需要。另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教學資源較少。一般的學校除了配套的教科書以外,其他的補充內容大多數是教師在網上搜索,精心刪選得來的。學校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收集和整理教學資源,致使學校信息技術教學資源比較缺乏。

(四)教材內容不適合地方學生的實際,課時設置不夠合理。

1、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準繩,由于信息技術教材的選擇不當而使得相關的教學很難開展。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基本上都是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的,三至七年級基本上的一個課程,都是從基礎開始學習,但是各年級都有不同的教材,如果按教材內容進行教學,對于參差不齊的學生來說就難以接受,所以這也是影響農村信息技術教學的一個因素。

2、課時設置不夠合理,信息技術課堂進展緩慢。根據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實施綱要(試行)》的規定,小學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初中階段信息技術課程,一般不少于68學時。上機課時間不應少于總學時的70%。但從目前的課程設置來看,農村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為每周一課時,除去考試時間、節假日和個別的停電時間,實際上課的課時數遠遠不夠,有的教材內容用一課時的時間根本無法完成。另外,根據信息技術課程的自身特點,學生上機練習的時間就顯得更少了。

篇2:信息技術教育領導小組職責

一、根據電化教育的有關方針、政策,制訂學校電化教育及信息技術教育工作的發展和管理規劃和學期、年度的電教計劃。

二、落實學校領導、教師、電教員、財會人員等的電教工作職責,制訂和監督執行有關電教的各項規章制度。

三、組織教師學習電教基礎理論和業務知識,學習推廣、交流電教先進經驗,提高電化教育、教學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四、鼓勵教師主動積極地參加電教專題實驗的研究活動,并經常檢查落實專題實驗研究方案,注意研究和解決實驗中的具體問題,不斷提高電化教育質量。

五、加強電教設備、電教教材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積極籌措電教經費,收好、管好、用好電教教材代管費,加強電教教材建設,逐步達到電教設備和教材的標準化配備。

六、定期檢查,總結電教工作,積極推薦經驗成果,表彰獎勵電教工作的先進集體和個人。

七、檢查、指導、監督、評估學校教育信息化的主要建設任務。

八、制定培訓計劃,分層制度專業技術人員的教育技術能力培訓及其他教育信息化培訓。

篇3: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

信息技術教育與學科課程整合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

摘要:素質教育的飛速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進,使得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成為必然。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疊加。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有機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綜合素質。而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術教育的關鍵,是信息課程和其他學科互利的一種教學模式。本文就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的含義,信息技術在課程整合中扮演的角色,課程整合的基本模式,以及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應與教學因子相匹配等作一些再認識論述。

關鍵詞:課程整合;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教學因子匹配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已邁進信息化的時代。在當今這個信息化時代中,材料、能量、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的三大基本要素。而信息是構成現實世界三大要素之一。“信息處理能力”將是社會中所有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生存能力,如同“讀、寫、算”一班。當今,國際競爭分為激烈,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的教育。鑒于此,教育部已于1999年底擬將信息技術課納入中小學必修課程。相繼,全國各地都非常重視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的教學,有的還作為必修課。面向21世紀國際競爭,提高全民素質,培養具有信息素質和創新素質的新型人才就顯得分為重要了,否則,就趕不上世界發展的步伐,乃至造成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動局面。

為了適應這個發展形勢,我們不僅要在中小學中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同時還要加強信息技術與其他課程的整合。

眾所周知,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改革的新視點,新亮點,新視覺便是“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它雖與傳統的學科教學有一定的交叉性、并存性、繼承性,但它具有相對獨立的特點,其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條件與基礎,使學校課程教學的發展頗具新的特色,育人功能更佳。

那么,在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課堂教學中的整合中,信息技術扮演怎樣的角色呢?怎樣才能使信息技術的學習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呢?就此,筆者談談如下管見。

一、明其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整合之含義

國外一些教育家指出:課程整合是指“使學習計劃中分化出來的各個部分比較緊密的聯系起來的專門努力”。所謂“整合”,并非是簡單地將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疊加。其廣義而言,課程整合是指使分化了的學校教學系統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機的聯系,成為整合的科學過程。狹義而言,它是指各學科之間,還包括各學科內部各分支之間的整合,也就是各學科相互聯系,而不是相互脫節的學習。在此整合過程中,課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機的聯系和有機的統一。它不是將不同學科簡單地相加在一起,而是將課程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科學地整合在一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潛移默化地掌握不同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課程整合特別強調各個學科領域之間的聯系性、一致性與統一性,避免過早地,或過分強調各個學科領域的區別與界限,從而防止各領域之間彼此孤立、相互重復或脫節的隔離狀態。

中小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正是基于課程整合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基于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基于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存在的一些弊端而提出來的一種新的解決方法。它將其他學科,以及其他知識作為信息技術課程的一個或多個要素,把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與各學科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他不按照固有的順序將信息技術分為不同的章節,而是讓不同學科的知識融入信息技術課程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