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讀課文教學方法
淺談“略讀課文”的教學方法
略讀課文的教學目標除了文本特點以外,都為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和自學能力。那么,我們的教學如何去體現略讀課文的特點,去落實教材的編排意圖,培養學生獨立閱讀能力和自學能力呢?根據教學實踐,略讀課文的教學可以運用以下教學方法:
一、整合貫通法
葉圣陶曾經說過:“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準備,略讀才是應用。”既然略讀是為了推廣應用,略讀課文的教學就應該以教材為拓展點,內引相結合,整合貫通。略讀課文一般都安排在精讀課文之后,進行略讀教學,對于主題一致,內容相近的課文,可以對略讀課文進行整合,同時教授。在課堂上的拓展、引導,讓學生全方位的感知課文主旨,達到教學目的,對學生閱讀興趣、閱讀能力、感悟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重點突破法
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么嚴格細致,只要求粗知文章大意,但并不意味著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在略讀課文中,教學目標更為集中,教學重點更為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并不排斥精讀。尋找適當的突破口,在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使略讀與精讀互相融合,綜合運用。
三、方法整合法
略讀課文是習得的學習方法有效輸出的媒介。在精讀課文中學得的理解方法,可以在略讀課文中加以運用。在教學《媽媽的賬單》一課,起初通過初讀感知全文內容的方法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再運用抓重點詞“賬單”,讓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學習課文。通過第一次“兩份賬單有什么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的對比,發現兒子的賬單是有價的,而媽媽的賬單是無價的;接著通過第二次的對比,發現彼得的賬單里所列舉的都是他做的一些具體的事情,而媽媽的賬單中卻沒有具體的事情。從而去想象媽媽從中付出了什么。第三次通過兩個人看賬單時不同態度的對比。通過整體感知、抓重點詞理解和對比的方法,學生深深地體會到母愛的博大、母愛的無私、母愛是無價的。
四、頭腦回放法
一些略讀課文,它的文章篇幅長,并且故事性也很強。略讀課文的課時一般安排在一課時左右。《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略讀的評價,重在考查學生能否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那么為了更好地體現教學的有效性,針對此類略讀課文,我們可以采取“放電影法”。這樣不僅能在較短的時間里幫助學生了解文章的內容,同時,也留出了更多的時間讓學生用于自主的學習。
五、語言積累法
文字很美的略讀課文,就要注重語言積累。“美文誦讀”是理解、感悟課文的捷徑。在教學《七月的天山》一課時,讓學生觀察課文插圖,在讀中想象天山的美景圖。并抓住重點語句,引導學生細讀揣摩,讀中感悟文中比喻的妙處。在誦讀中,積累了景物描寫的語言和手法;在品詞品句中,自然而然地就把這些好詞佳句記憶在腦,豐富了自己的“語言倉庫”。
六、模仿寫話法
當然略讀課文“光說不練”也是不行的,適當地進行寫話的訓練也是必須地,必要的仿句、小練筆、拓展性的語文基本功訓練正是語文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同時為理解課文起到了很好的補充作用。當然,寫話的切入點要“小”而“巧”,讓學生要有“現炒現吃”的鮮活感。
七、文本插入法
許多略讀課文都是名家名作的一個節選,在教學文章之前,可以讓學生先去了解作家的寫作背景和一些相關資料,這樣能填補學生自主學習的許多“空白”。教學《慈母情深》一課,學生在體會慈母形象的時候,為了使母親的形象更為凸顯,適時的插入課外文本,重點抓“褐色的口罩,疲憊的眼睛”,及時插入關于母親的工作環境描寫的補充文本,使學生仿佛身臨其境。另外,在第四幅畫面中母親的四個“立刻”的描寫學習時,插入介紹“母親是一位臨時工,父親去遙遠的大西北工作,我們5個孩子,全憑母親帶養。每天為了生計不辭辛勞的,沒日沒夜的工作”的補充文本。在課外延深、升華情意階段,再一次插入文本。這三次文本的插入,為學生文本的理解更為全面,更為客觀,更好地體會一個母親給予一個兒子的力量。
總之,上好略讀課,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根據單元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精心備課,尤其注意講讀與自讀的知識遷移與能力訓練的銜接,完成“教”向“學”的過渡轉化;還要加以充分恰當的引導和適度的調控,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單元教學目標在課文中的體現,使略讀課教學目標與單元目標一致,完成從知識吸收到知識運用、能力培養的轉化過程,達到預期的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目的。
篇2:小學四年級課文誦讀比賽活動方案
為豐富班級文化生活,培養學生良好的朗讀能力,提高語文素養,讓學生擁有一個自我展示的活動平臺,四年2班班委決定舉行首屆班級課文誦讀比賽。
誦讀內容:蘇教版四年上下兩冊語文課文(詩歌除外)作為參賽內容。
誦讀形式:個人誦讀
誦讀要求:
1、衣著整齊,佩戴紅領巾,舉止大方、得體,充滿自信。(15分)
2、使用普通話,語速適中,富有感情,輕重緩急合理,聲音能傳達出文章的韻味。(40分)
3、朗讀正確流利,吐字清晰,不破句,停頓恰如其分。(30分)
4、朗讀時能輔以合理的動作。(15分)
比賽時間:第2周―第4周
比賽對象:四年2班全體學生
比賽方式:
1、第一階段(第二周):各組初賽,由組長組織評選,每組推薦2-3名優秀者參加班級復賽,具體比賽時間由各組自行安排。
2、第二階段(第三周):班級復賽,由班委組織初賽優勝者參加,選拔出優勝者10名,參加班級決賽。
3、第三階段(第四周):班級決賽,由老師組織復賽優勝者參賽。
評委組成:初賽階段由組長選聘評委,復賽階段由班委組成評委組,決賽階段由老師組成評委組。
獎項設置:決賽設一、二等獎若干名,發給獎狀獎品;初賽優勝者將頒發證書。
人員分工:
1、組長負責初賽的組織工作。
2、班委負責復賽的組織工作。
3、生活委員負責獎品的購買。
4、勞動委員負責復賽、決賽班級座椅的編排。
5、宣傳委員復賽人員名單和評分表的設置。
6、學習委員負責統計分數。
7、紀律委員負責賽事紀律。
篇3: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二類課文教學
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二類課文教學
遼源市西安區實驗小學王妹
我們在英特爾未來教育課題研究中,探索總結了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下的二類課文有效教學策略: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以預習檢查、梳理問題、資料匯報、合作學習、交流反饋、知識拓展的教與學的流程;以教師教學行為觀察表、學生學習行為觀察表、檢測、問卷、學生座位觀察表的教學評價。其主要含義就是要以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為基礎使之“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就需要學生要有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并且能游刃有余地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支持閱讀學習。在現代教育技術環境下,信息技術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利用文字、圖像、聲音、聲像結合、來自圖書館、教科書、大眾傳媒、網絡載體的學習材料進行自主學習,現代教育技術擴大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了他們收集、整理、運用、發布信息的能力并且極大地語文二類課文的教學效果。下面就《絲綢之路》一課談一談信息技術工具對于學生主動學習二類課文的支持作用。
一、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廣泛收集學習資料
在信息技術還沒有普及時,學生課前預習課文,收集相關資料,無外乎是通過查閱課外書籍、詢問家長等方式尋找與課文學習內容相關的資料。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運用信息技術工具收集資料,開闊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拓寬了收集信息的渠道,使學生能夠廣泛的瀏覽,有目的的篩選有關資料,不但提升了他們信息素養,而且能夠有助于豐富對于二類課文的感性認識。例如《絲綢之路》一課,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說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文章介紹的內容時空跨度較大,涉及的歷史地理知識復雜,學生對此了解不多。這就需要學生課前查找資料了解一下相關知識,為學習本課做好準備。學生通過網絡資源,收集到很多有關古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如:生A: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的通道,它東起我國的漢唐古都長安(今陜西西安)往西一直延伸到羅馬。生B: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通過這條漫漫長路進行貿易的貨物中,以產自我國的漢唐的絲綢最具有代表性,絲綢之路因此得名。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生C:我知道羅馬位于中國西邊7000多公里的地方,中間隔著茫無邊際的沙漠、冰雪覆蓋的高山和偏僻的荒野,自然條件非常惡劣。生D:歷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張騫,投筆從戎的班超,西天取經的玄奘,都曾經從這條路走過,并永載史冊。當然,有一部分學生在查找資料時,沒有目標,泛泛地不著邊際地查找,找到的資料中,有些根本對于本文的學習沒什么利用價值。因此,教師在布置預習收集資料的作業時必須確定目標,首先就要思考:這堂課除了讓學生學習課本內的知識以外,還應讓學生了解哪些相關的知識?可以讓學生通過哪些途徑去查找?更為重要的是還得讓學生明白,結合本課的學習要查找哪些方面的資料?可以從哪些地方查找?所查找的資料是干什么用的?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給每個小組分配好查找任務。這樣,學生在收集的時候,目標比較明確,重點比較突出,不至于浪費太多的時間和精力。
二.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有效研讀二類課文
學生要深刻地把握文章的內容,必須有一定相關的知識儲備作為鋪墊,這些知識可能是在課堂上學習過的,也可能是生活中積累的。如果基礎知識比較欠缺,教師必須通過多種渠道提供形象直觀的材料,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閱讀的效果。信息技術工具就是支持學生有效閱讀的強有力的工具。
《絲綢之路》向我們介紹了古絲綢之路的雄偉壯觀的景象,贊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學生缺乏這方面的感性認識,只憑課文中的文字描述,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們對于課文深刻內涵的整體認識。因此,在教學本課之前,可以先把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有目標、有條理地布置學生查找相關的資料,如:A組搜集絲綢之路的有關圖片(包括古代絲綢之路和現代絲綢之路),并附上文字說明;B組搜集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及絲綢之路對中西方友好往來的促進作用;C組搜集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和傳說,如《玄奘西行》等;D組搜集古今中外人們對絲綢之路的評價,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樣,在交流的時候,就可以把資料整理成幾個板塊來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匯報,學生通過課前收集的資料,在一起探討、交流。由于課前有了充分的準備,學生在交流資料時,能夠相互討論,相互補充,在短短的幾分鐘里,學生知道了絲綢之路名字的由來、絲綢之路周圍的自然環境、絲綢之路的起點和終點以及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歷史人物,這些交流使學生對絲綢之路有一個感性認識,并產生探究的興趣。此外,信息技術工具支持學生加深對于課文理解有顯著的效果。例如:文中提到安息國非常重視中國來史,由將軍身著戎裝親自帶領眾兵馬到邊境守候,據史料查證當時是20000多人參加迎候,可見聲勢之大,充分反映對中國使者的重視與尊重。現實生活中或課堂上要還原當時盛大的場面,讓學生深刻體驗文中所描繪的恢宏的場面顯然難以實現,因此,可以運用信息技術工具,在網絡上收集相關視頻在課堂上播放,能夠收到預想的效果。由于多種形式的信息技術工具應用支持學生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脈絡和深刻的思想內涵,逐步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課前收集了學習資料并且進行了交流,不但培養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和能力還大力提高了學生收集信息、選擇信息的能力。課堂教學過程中資料的交流,培養了應用語言的能力,與人交流的能力。
三、信息技術工具支持二類課文教學效果的優化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比較難理解的知識或是學生很少見到的事物或是離我們生活實際較遠的,只用語言進行描述就顯得蒼白無力,但是,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形象生動的畫面,可以變靜態為動態、變抽象為形象、變虛為實,彌補學生感性認識的空白,學習的效果顯著提高。在教學《絲綢之路》時,為了能讓學生最直接的走進文本,深入理解離我們兩千多年前的歷史文化,筆者利用網絡,收集了大量的關于古絲綢之路的圖片、視頻,結合學生自己收集的資料,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提高了豐富的資源。使枯燥無味的語文課文的研讀變得豐富多彩,使學生的被動接受變得主動地參與,使課文內容的挖掘平平淡淡變得深刻精準。因此,可以說信息技術工具優化了教學效果。下表是教學媒體(資源)的選擇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