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每一個學生都喊出我能行
讓每一個學生都喊出“我能行”
典型案例:王某,13歲。據他說,上幼兒園的時候阿姨說他笨,媽媽也認為他比其他孩子反應慢,小朋友和同學都喊他“傻子”。他說:自己很難過,很自卑,識字少,不敢讀書,作業也不會做。個子小,常受欺負。幻想“要是我有一米七的個兒,量他們也不敢欺負我!”王某是一個典型的有嚴重自卑心理的孩子。
一.學生自卑心理的主要表現
(一)缺乏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缺乏,學習沒有干勁是自卑學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學習是學生的天職,追求優良的學習成績似乎是天經地義的。然而,學習是一種艱辛的勞動,學習成績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不可否認,確實存在著一些學習成績不佳與學習困難者,他們盡管做了較大的努力,但學習進步緩慢,因而學習動機屢屢受挫。這常常使一些學習困難者懷疑自己的能力,產生自卑,消極退縮。小王就是這樣的孩子,他失去了學習的動機。
(二)情感意志薄弱
有很多學生過低地估計自己,拿自己的短處與他人的長處相比,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越比越氣;或者過高地評價自己,當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擁有的光環在群星閃爍中不再那么耀眼時就產生一種失落感,隨之而來的則是潛伏在內心的自卑感的萌發。小王認為自己就是不如別人,意志薄弱,認為自己笨,所以形成自卑。
(三)自我評價矛盾
有些學生受錯誤觀點的影響,如“額角小的人天生愚笨”,“女生生來不如男生聰明”等等,往往毫無根據的臆造出自己的許多弱點,或者過分夸大自己的某些缺點,總愛以己之短比人之長,對挫折和過失不能冷靜地分析和正確地對待,結果是自怨自艾,失去了自信力,形成了怯懦和自卑性格。小王的老師和父母都認為他是“傻子”,而他對自己是什么樣一個人不能做出正確的評價,所以自卑感的萌發就理所當然了。
二.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
1.身體方面的缺陷
由于身體或生理缺陷造成自卑心理的在小學生群體中不乏其人。一些男生可能因為自己的個子矮小,而被人稱為“小不點”,“長不大”,“沒有男子氣”,“四等殘廢”等,從而在內心深處產生了極度的自卑。一些女生,或因為身體矮胖,或因自己容貌不佳而產生自卑感。他們常常體驗著不能與常人相比的失望與痛苦,往往產生自輕自賤的情緒,并由此陷入孤獨、沉默、神經過于敏感的自卑境地。他們內心深處的煩惱并不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有絲毫減輕。案例中的小王總是幻想自己有一米七的個子,就是因為個子矮小而產生了自卑心理。
2.性格,情感,能力上的差異。
自卑的學生在能力方面往往感到力不從心,加上強者鍛煉機會明顯多于弱者,一些弱者因為自卑心理的影響即使有鍛煉機會也不敢抓住,或者有機會卻因一次失敗而永遠望而生畏,惡性循環,強者更強,弱者更弱,差距越來越大,自卑心理也越來越強。在情感上,他們往往缺乏正義感,是非感和榮辱感,愛憎不明,善惡顛倒,感情用事,情緒不穩,容易沖動,對于幫助教育他們的老師同學表示懷疑、疏遠、甚至仇視。自卑也是一種性格特征。有的學生怕別人看不起,怕受到傷害,便把自己禁錮起來,用逃避的方式來自我防衛,極易養成孤獨、離群的閉鎖性格。
3.挫折,失敗產生自信不足
一個人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積極的評價和認識,不是天生的,也不是憑空而來的。正如其個性是社會化的結果,自信心也是學習得來的。有自卑心理的學生往往經歷過失敗挫折之后就喪失了信心,以至于以后做任何事情都信心不足。他們常把失敗歸因于自己的無能或倒霉的命運,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己天性的發揮,于是精神壓力重重,使自己越來越缺乏勇氣和信心,導致自卑。
(二)教師方面的原因
1.對學生的態度,關心程度
從調查來看,成績差的同學在課堂上被教師提問情況如下:有65.6%的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表現的機會不多,有24.3%的教師給學生較多機會,還有5.5%的教師經常給學生機會,4.6%的教師從不提問成績差的學生。可以看出目前的教師在課堂上很少給予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機會,使他們得到較少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的忽視,給這些學生的心理上投下了揮之不去的陰影,自卑感就逐漸形成了。
2.對學生不恰當的評價
從調查結果來看,目前小學教師對成績差的學生的評價不夠客觀。對于他們的錯誤常常批評說“怎么這么笨?”“你吃飯是干什么的”等等。這些學生由于智力發展水平較低,理解問題的能力較差,因而在學習和其他活動中遇到的困難就大,遭受的失敗體驗也多。他們雖然很用功,但力不從心,每失敗一次就增加一次痛苦,教師往往只看到他們的學習結果,而不去了解他們花費的代價,一味地批評他們,他們受到的往往只是訓斥和羞辱,即使有困難也不敢訴說,同教師保持距離,與同學產生隔閡,自卑感就逐漸生成了。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