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中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新課程改革中的小學口語交際教學策略
[內容摘要]《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日常口語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闭f話能力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寫作的有力基礎。口語交際的訓練就是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切實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逐步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時代潮流的跨世紀人才。
[關鍵詞]新課程策略想說敢說會說能力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培養學生具有日??谡Z交際的基本能力,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與交流,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發展合作精神?!薄爸R就是財富,口才就是資本?!闭f話能力的訓練,對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是寫作的有力基礎。我認為口語交際的教學訓練,就是想辦法讓學生話不離口,出口成章,逐漸從“不想說,不敢說,不會說”過渡到“我想說,我敢說,我會說”,為寫作和更好地學習語文奠定堅實的基礎。如何讓學生“想說、敢說、會說”呢?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不斷改革探索,下面談談本人實行的幾種教學新策略。
一、拔動心弦,誘發“想說”欲望
在語言活動中,強烈的表達欲望是語言生成的精神動力。口語交際,顧名思義就是要讓學生開口說話,通過自由的發言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在對學生進行口語交際訓練過程中,教師不要急于擔心學生敢不敢說,說得好不好,而是先要拔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有“想說”的欲望。只要學生產生了想說的欲望,他們的語言就像打開了閘門的溪流源源不斷。
教學中,我常從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入手,拔動學生的心弦,誘發其“想說”的欲望。按現有的生活經濟條件,小學生都有洋娃娃、機器人、汽車、飛機等各種各類的玩具,那些玩具往往使他們的生活豐富多彩。只要老師問一問他們都有哪些玩具,他們為什么喜歡,學生就會如數家珍般滔滔不絕。因此,在進行《介紹物品》這一節口語課教學時,我就請學生先介紹一下自己有哪些玩具,最心愛的玩具是什么玩具,再向大家說說這個玩具叫什么,是什么樣的,怎樣玩的,最有趣的是什么。一旦拔動了學生的心弦,激起了學生表達的欲望,他們就敞開心扉,樂滋滋地富有童真地展開交流。
這樣,說者暢所欲言,聽者聚精會神,課堂氣氛活躍,有利于學生由課外自發地說轉化為課內自覺地說,養成想要表達的習慣。再延伸到課外,到不同的地方,見不同的人都有一種不吐不快的欲望和沖動。
二、營造氛圍,激發“敢說”勇氣
篇2:您認為課程改革十年后主要成效是什么?
您認為課程改革十年后的主要成效是什么?
發布者:洪新民
我認為課程改革十年后的主要成效是:
1.教與學方面: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改變傳統中,教師只管教,學生象海綿一樣只負責吸收.關注學生的主動學習.讓學生發揮能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2.在備課時,不僅僅要考慮到一節課中學生要掌握的知識,還要從三維目標中考慮,一節課中如何讓學生能力得到提升,態度價值觀,學習習慣等方面也能有所進步.雖然老師可能在課堂上比以前講得少了,可是要花的時候要更多,學生學到的也更多.
3.關于對學生的評價:不僅僅是從考試的分數來評價一個學生,要從多方面,知識技能,聽說讀寫,操作,合作等方面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評價一個學生.
4.在課堂上,讓學生發揮主體的作用的同學,對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要做到收放自如,并能達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5.關注實驗,對科學探究的要素要從細節培養,使科學探究成為學生學習物理的一項基本能力.
6.充分利用各種工具,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以達到教學目標.
7.教師的不斷學習成長,改變觀念,是非常重要的.
的,是,課程改革
篇3: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應用
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應用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已成為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兩大趨勢,并且彼此影響,互相融合,一起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帶來很大沖擊。而多媒體教學與“引導自學”型課堂正是在這兩大趨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要成果。本文著重從微觀層面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改革;自育自學;引導自學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各種有效的嘗試,最終不約而同地把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放在課堂結構改革上,對于“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改革方向”基本達成共識;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活動也日益朝著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成為考察當代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者提出了改革課堂結構,建設新型課堂的必要性。而后者則為新型課堂的建設在技術支持方面提供了可能性。
一、“引導自學”型課堂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者并未把“引導自學”型課堂單獨列為教學模式的一類,而是在多種教學模式中體現引導自學的理念。如莫禮生提出的單元教學法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單元:試探→提示→自學→組織→復講,其中自學是核心環節,試探和提示是為了引起自學需要,組織和復講是為了鞏固自學成果;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不僅在教學流程中注重自學,而且把教學目標的選擇權也交給學生;另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組探索模式、阿莫納什維的師生合作模式、馬賽拉斯和考克斯的相互探索模式等,他們都強調基于人際關系的自主探索過程,因此被統稱為社會互動教學模式。[1]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在我國,“引導自學”思想最先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當代研究者結合我國新時期的國情也開始了“引導自學”型課堂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嘗試。其中,何炳章提出的“自育自學”論是最具影響力和現實意義的理論系統之一。
我國當代教育家何炳章教授在陶行知、葉圣陶、段力佩和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影響下,把“自育論”和“自學論”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套表述完整的理論系統,即“自育自學”論。[2]在合肥市范附屬小學等多所學校的實踐中“自育自學”論不斷完善,現已相對成熟。何炳章指出完整的“自育自學”過程應包括“做、學、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