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談數學教學生活化(優秀課例)
一、案例背景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和已有的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數學知識的教學,而忽視了數學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從而造成了知識學習和知識應用的脫節,導致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水平低下,不能充分感受到數學的趣味,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創新素質的培養。因此,教師要以教材為依據,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注意思考學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材可供教學之用,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讓數學課富有生活氣息,喚起學生親近數學的熱情,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本課教學重點是知道百分數的意義,教學的難點是靈活運用百分數,會分析生活中的百分數,培養學生的情感。本課內容百分數在社會生活中,有廣泛應用,從生活中來,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我安排了大量的生活中的事例,加強了學生新舊知識的遷移,充分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二、案例設計:《百分數的意義》教學片段設計
師:課前老師讓你們收集了帶有百分數的物品,請拿出來。(學生拿出了有關物品放在桌上。)
師:猜一猜今天我們將學習什么內容?
生:百分數。
師:誰來說一說?會讀嗎?知道它們的意義嗎?
生1:羊毛含量占這件毛衣的90%,有90%是羊毛。
生2:這瓶酒的酒精含量占這瓶酒的48%,不太辣。
生3:實際完成是計劃的150%,超額完成了。
生4:我國人數占全世界的25%,我國人口比較多。
生5:我國耕地面積占世界耕地的5%,人多地少,要控制人口,保護耕地。
生6:……
(多名學生上臺介紹。)
[評析: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聯系學生實際,創設情境,利用課前調查與數學信息收集,使學生初步了解百分數,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師:誰會說一說百分數的意義嗎?
生:一個數占另一個數百分之幾的數叫百分數。
師:老師也收集了一些資料,誰來幫老師開個信息發布會。
(多媒體出示。)
1.一次性筷子是日本人發明的。日本的森林覆蓋率達65%,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達14%,但日本不砍伐自己國土上的樹木做一次性筷子,我國卻是一次性筷子的出口大國。
學生各抒己見。
生1:65%表示日本的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65%。
生2:14%表示中國的森林面積占國土面積的14%。
生3:我們要注意保護森林環境,不能過度砍伐樹木。
2.麥當勞、肯德基等洋快餐登陸揚州,據統計去年,洋快餐的營業額是中式快餐營業額的180%。
生1:洋快餐的營業額是中式快餐營業額的180%。
生2:洋快餐的營業額比中式快餐營業額多80%。
生3:中式快餐要在經營上多動腦筋,提高服務質量。
[評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有趣、現實的情境,并以別開生面的“新聞發布會”的形式,讓學生去充分討論、合作交流、不斷探索,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師:做游戲,分組比賽看誰算得快?(出示:7%()13%、130%()100%、25/72()12/59、2/15()5/12)
生:不公平,百分數進行比較方便,因為它們的分母都是100。
師:誰會用百分數表示成語嗎?什么叫百發百中?什么百里挑一?什么叫一分為二?
生:百發百中是100%,百里挑一是1%,一分為二是50%。
師:你有什么發現?能提出哪些問題?
篇2: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新星慈航小學劉新社
《數學課程課標》指出:數學是人們在生活、勞動和學習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數學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數學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語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術發展的基礎;數學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等方面有著獨特的作用;數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它的內容、思想、方法和語言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具有數學學習的好習慣是學好數學的根本保證。
一、培養學生專心傾聽和認真閱讀課本的好習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學生的求知興趣一旦被調動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參與,努力探索,專心傾聽的學習習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而興趣也是專心傾聽的根本。因此針對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控制能力差、精神集中不持久等特點,在課堂上,教師盡可能把枯燥乏味的單純的知識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上課專心聽講,教師上課時一定要精神飽滿,力求語言生動有趣,條理分明,使課堂引人入勝,使每個學生樂意聽。學生比較容易做到專心傾聽老師的語言,但是一旦指名發言或小組員討論發言時,大部分同學又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擾,未能做到專心傾聽同學的發言。針對這一情況,我常常利用學生喜歡表現的年齡特點,讓他們都來做小老師,對發言的同學作一個評價,如:說一說你認為發言的同學說得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給他什么建議等等。很多時候,都是由于這一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堅持專心傾聽,并在專心聽講的基礎上,讓學生能更快更牢的掌握課堂知識,讓學生的語言和表達能力也得到更大的提高。
課本是學生獲得系統數學知識的主要源泉。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良好的思維習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從閱讀教材中,通過分析、想象、概括、推理等有規律的思維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沒有認真閱讀的好習慣,會在多方面體現到其弊端:如做練習時不會審題、,讀題目時只讀一半,不會分析問題、不能理解概括題意,導致不能正確完整地解決他完全有能力解決的題目。如:我記得在一次測驗中,其中一題目為:請在下面的方格紙中畫一個直角,再標出它的各部分名稱。對于后面一個問題有三分之一的同學未能完成,原因在于沒把題目讀完。對于解決問題的題目,大多數同學只讀一遍,更有甚者只看數字或個別詞語做題,不作深入思考,而是憑著感覺做。如:在解決問題的題目中,看兩個數字相加超過一百肯定不對,一定用減法做了,因為1-3冊只學了100以內的加減法。又如:在求兩數相差的題目時,看到“多”就用加法,看到“少”就用減法。由此可見培養學生認真閱讀的習慣是多么的重要。
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習慣。
贊可夫有句名言:“教會學生思考、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考性極強的學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使學生積極開動腦筋、樂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
低年級的學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主觀意識差,在課堂上容易跟隨大流,別人說什么,他也跟著說什么,不經過自己的思考。因此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思考的情景,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時,要給學生留足夠的思考時間,提問學生時,要多方考慮,照顧各種層次的學生。對于有一定難度的題目可以讓優生多發言,鼓勵他們多開動腦筋,讓他們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對于顯而易見容易解決的題目,多把機會留給一些稍微差的弱勢群體來回答,及時鼓勵他們,只要他們答對或答對一點,都給予及時的表揚,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樂趣,激發他們動腦筋的欲望。學生的潛能是個不竭的寶藏,你對他有多大的信心,他們就能給你多大的驚喜。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協助精神,團隊觀念和交流能力,并在思想的碰撞中并發創新的火花。如:我在教學《統計》時,先給學生播放一段路口視頻,讓學生統計在一分中之內過往的車輛有幾輛貨車、幾輛面包車、幾輛小汽車,幾輛公共汽車,一遍放完后,很多他同學都說:“老師,太快了,再來一次。”我不吭聲,滿足了他們的要求,再播放了一次,播完了以后,同學們還是來不及記錄。然后我問學生:為什么看了兩次都為未能記錄下來呢?你們在小組里討論一下,有沒有辦法能又快又準確的記錄下來呢?同學們各抒己見,很快就想到了分工合作,有的組員記錄面包車、有的記錄貨車、有的記錄小汽車、有的記錄公共汽車,1分鐘視頻播完后,各個小組都有了統計結果。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明白了一個人的量力有限,自然而然就進行了小組合作,從而使合作成為學生的一種需求。
三、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和應用數學的好習慣。
數學來源于生活。本著“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并把數學應用于生活”的思想,要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學生提供充分參與的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教師要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實際出發,從平時看得見、摸得著的周圍實物開始,在具體、形象中感知數學、學習數學、發現數學和實踐數學的興趣。如:我在教學《觀察物體》中“鏡面對稱”的內容時,先讓同學都去照一下鏡子,然后在小組立交流:人在鏡子里的特點,鏡子內外人的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有沒有變化,學生通過活動和交流能總結出:照鏡子時內外的人上下、前后不會發生改變,而左右位置發生對換。
四、培養學生整理知識、構建知識結構的好習慣。
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整理、內化的知識,進而形成具有自身特點的個性化知識結構的思維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整理知識,構建合理的、有利于后繼發展的知識結構,使學生學會一些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為創新提供一定基礎。如:我在教完“5的口訣”時,給學生出了很有興趣的一道題,我問:你知道羅老師今年幾歲嗎?猜出來有獎品喲!學生們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然后出示一幅有規律排列的糖果圖,橫排7顆,有5排我接著說:“羅老師的年齡數隱藏在這幅糖果圖里,看誰能很快數出一共有多少顆糖果的辦法。”同學們爭先恐后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說:我把7看成6,就有5個6,再加上5就是35;有的說:我先看成5個5,再加2個5-------。就這樣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到進一步整理與內化。
雖然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非一朝一夕之事,但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思維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因此,只要教師引導得法,訓練效果好,就可以使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學習在孩子們的學習生活中扎根、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