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環境下幼兒創新思維培養與研究
信息化環境下幼兒創新思維的培養與研究
摘要:創新精神是未來人才最重要的素質之一,而這種素質必須從幼兒開始培養。長期以來,在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下,在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壓抑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做法。而現在信息技術以其信息量大,反饋快等優勢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欲望,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與能力。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結合幼兒思維特點,采取適當的方法,實施正確的教育,使之更好地發展。
關鍵詞:信息化環境;幼兒;創新思維培養
從兒童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來看,幼兒園教育階段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關鍵時期。但長期以來,在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下,在教學中存在著不少壓抑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做法。如課堂中“填
鴨式”的教學方法,只重視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能力的培養。只強調聚合思維不講發散思維。在評價中,教師只喜歡上課規規矩矩,老老實實的幼兒,這樣的教學壓抑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現代信息技術逐步應用于教育教學,是社會進步的需要,也是科學發展的需要。我國教育的現代信息技術已經逐漸進入校園及幼兒園,成為與老師和幼兒朝夕相伴的學習工具,隨著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游戲及教學活動中的頻繁運用,也必將成為現代幼教信息化發展的趨勢。我園非常重視從環境入手營造幼兒創新思維的成長環境,將信息技術融入幼兒園教育教學是重要策略之一。目前,我園作為一所省級示范性幼兒園,已實現了每班都有一體機,優質資源班班通,局域網絡全覆蓋,為教育教學活動及幼兒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設施支持。
在教學中,怎樣以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為手段,積極挖掘含有大量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素,對幼兒進行創新性學習的系統訓練,充分發揮幼兒創新的潛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呢?我就多年來的實踐經驗展開淺析:
一、教師對創新思維的認識與理解是挖掘幼兒創新潛能的前提。
創造性思維過程應當由發散思維、形象思維、知覺思維、時間邏輯思維等要素組成。在幼兒創造性思維的要素中發散思維是解決思維方向性的指針,形象思維、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是實現創新思維的主體。根據思維目標指向的不同,可將思維劃分為聚合思維和發散思維。聚合思維也叫集中思維、求同思維或正向思維;發散思維也叫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或多向思維。歷年來傳統教育只強調聚合思維而不講發散思維,聚合思維的優點是有利于學科知識的傳授與學習,有利于對前人知識與經驗的掌握;其弊端則是易造成孩子們對教師的依賴,抑制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
創新活動中關鍵性的突破只能靠形象思維或直覺思維,而不是靠邏輯思維。3
篇2: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還是教師待遇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所有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教學和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
篇3:借信息化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借信息化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打造高效課堂
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七一示范小學方慧
摘要:語文教育應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扎實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老師們每天絞盡腦汁去實現的重要目標。在網絡教育實現的新形勢下,多媒體教學以其與傳統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發起了一場課堂革命,讓學生從中可以“為我所用”,教師可以“博采眾長”,共享優質資源,真正的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高效課堂。
關鍵詞:激發興趣資源共享交流多媒體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成為了教育界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一個主潮流。語文教育應該能夠為造就現代社會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扎實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小學語文老師們每天絞盡腦汁去實現的重要目標。在網絡教育實現的新形勢下,多媒體教學以其與傳統方式無法比擬的優越性發起了一場課堂革命,讓學生從中可以“為我所用”,教師可以“博采眾長”,共享優質資源,真正的實現先學后教,以學定教高效課堂。
一、泛舟學海,快樂學習
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年齡特征,茫茫學海,激發學生對信息資源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的前提。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課堂積極性
激發興趣成了當代教學的主旋律,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經說過“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而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集文字、聲音、圖象、圖形于一體,它在處理圖文、動畫、視音頻等方面的良好作用能在很大程度上滿足學生視聽感官的需要,更好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小學語文課本中選編的課文都是融生活美、自然美、人物美、藝術美于一爐。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引導學生去發現美、感受美、理解美。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利用多媒體教育技術,在學生的感知階段創設情境,提供與所學課文和詞語有關的聲音、圖像,將抽象的文字敘述與逼真的畫面結合起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多種感官同時參與,準確理解所學知識。多媒體教育一改傳統的教學模式,使靜止的語言文字“生動”起來,變傳統的“如聞其聲,如見其人”為“真聞其聲,真見其人”。比如在教學《雷雨》一課時,如果沒有多媒體輔助教學,只能通過老師簡單的說教,告訴學生雨中是怎樣的,雨后又是如何如何的美,那么學生聽起來就提不起興趣。因此,我利用多媒體播放了相關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同時借助電閃雷鳴、蛙叫聲、蟬鳴聲等聲音,使學生更具體形象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并且培養了他們的觀察想象能力,學生學起來輕松了,教學效果也提高了。
2、啟發學生的現象力,擴大了課堂的容量
在傳統的語文教學當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十分強調教學設計的完整性和預期性。語文閱讀教學的目標一般是: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詞語意思,概括段意,把握主旨,領會作者意圖,辨別文體和做出問題的答案。在這樣的思路指導下,學生的想象力很難發揮出來。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適當運用多媒體,可以激發學生的靈感。
在進行作文時,運用多媒體啟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從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教學作文《二十年后回故鄉》時,學生對于二十年后的故鄉很難把握,于是我就利用多媒體播放《回鄉偶書》的生活情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識舊時波。”這樣學生在輕松的畫面中了解到:詩人在數十年后回到家鄉,家鄉已經沒有多少人認識他了,當他在家鄉住下了之后,發現因為離家這么多年,家鄉的一切都變了,已經找不到兒時的那一切了,唯有家鄉的鏡湖沒有多大的變化。然后我對孩子們說,也許二十年后,你們都已身在他鄉,功成名就了,但有一個地方也許永遠會珍藏在你心中的某個地方,那就是你的家鄉。今天我們就來展開你們想象的翅膀,以《二十年后回故鄉》為題,寫一篇習作。由于有了前面的情形做鋪墊,孩子們好快就寫出了這篇作文,并且有好多同學的作文寫得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