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后基層研訓部門工作走向
淺論新課程后基層研訓部門的工作走向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劉東吉
縣級教師進修學校是最基層的教研培訓部門。以往基層教研室多是為教育行政部門服務,很少考慮學校和教師的現實需求。那么實施新課程以后,教研部門該做些什么呢?
工作目標應是促進學校和教師發展。
幫助學校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為教師專業發展保駕護航應是實施新課程后教研室努力的目標。教研室開展的各種培訓交流活動,要體現服務學校和教師這個目標,制定的措施要立足于學校和教師的現實需求。如我們面向教師的培訓活動,就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才確定培訓內容和形式的,在常規工作中也有許多服務學校的內容,如積極與學校合作開展區域教學觀摩活動,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教學開放周或開放日、校本教研等活動,幫助一些學校開展教學研究、開發校本課程、開展教育科研等
工作職責應是研究、指導和服務
過去,教研室工作重心放在管理、指導和評估上,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少之又少。新課改以來,教研室研究和指導的內容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曾加了服務職能。實踐證明,教研室的重心只有下移到學校,深入到課堂,更多的傾聽基層的呼聲,才能更有真對性地開展工作。
工作形式上應更靈活多樣
課程改革以后,教研的形式由原來的相對單一走向了多樣。我們的教研形式既有注重操作的參與式研討,也有注重研究的專題式研討;既有注重縣級的教研,同時更注重聯片、校本教研;既有長遠規劃、學期規劃,又有針對學校需求的臨時性訂單教研。具體的組織形式有課堂觀摩、同課異構、主題沙龍、集中調研、分散調研、蹲點調研、小課題調研、專題調研、課標研究、考綱研究、教材研究、崗位培訓、教學常規指導和經驗交流等。活動中強調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
工作抓手應是調研摸底、對癥開方。
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活動應是教研部門的工作抓手,調研的目的既是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也是為幫助學校和教師發現問題并研究解決辦法。通過調研,教研活動就不再是憑空想象,而是根據真實問題展開,更有針對性,更能體現服務性。我們規定,教研員一學期聽課不少于50節,參加校本教研活動不少于兩次。現場體會校本教研,有針對性地指導校本教研,與校長和教師進行深層次對話,共同研究解決學校及學科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工作重點應聚焦課堂。
課堂教學問題是課程改革的根本問題,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教研員要把學習方式的優化與教學方式的改進作為重點來加以研究,到學校調研,既要觀察課堂教學,又要了解支撐課堂教學的各類活動。在教研方式上,改變單純以講座告訴教師你該怎么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課例的為載體,讓教師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課堂教學,以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開展常態下的“研究課”活動,在課堂教學操作層面上給予教師具體指導,通過說課、評課、研討等方式,引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實驗新的教學方法,運用新的教學技術,引導教師把先進的理念轉變為教育教學行為。
工作隊伍應是多元角色擔當。
教研室的職能變了,教研員的工作性質和任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教研員一是要積極擔當新理念的傳播者,先學習、先研究、先消化。二是要積極擔當學習和教師間溝通的傳遞者,一方面向教師講明工作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及時收集一線教師的工作建議,反饋給有關部門。三是要積極擔當課程改革的實驗者,履行研究職責,帶動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四是積極擔當課程改革的促進者,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服務員。五是積極擔當崗位培訓的參與者,成為校本教研的輔導員。六是積極擔當落實課標的策劃者,成為學業水平的質檢員。
抓好課例研究,引導教師把理念具體化為課堂教學行為。
篇2:新課程后基層研訓部門工作走向
淺論新課程后基層研訓部門的工作走向
吉林省伊通滿族自治縣教師進修學校劉東吉
縣級教師進修學校是最基層的教研培訓部門。以往基層教研室多是為教育行政部門服務,很少考慮學校和教師的現實需求。那么實施新課程以后,教研部門該做些什么呢?
工作目標應是促進學校和教師發展。
幫助學校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困難,為教師專業發展保駕護航應是實施新課程后教研室努力的目標。教研室開展的各種培訓交流活動,要體現服務學校和教師這個目標,制定的措施要立足于學校和教師的現實需求。如我們面向教師的培訓活動,就是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才確定培訓內容和形式的,在常規工作中也有許多服務學校的內容,如積極與學校合作開展區域教學觀摩活動,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教學開放周或開放日、校本教研等活動,幫助一些學校開展教學研究、開發校本課程、開展教育科研等
工作職責應是研究、指導和服務
過去,教研室工作重心放在管理、指導和評估上,真正意義上的研究少之又少。新課改以來,教研室研究和指導的內容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曾加了服務職能。實踐證明,教研室的重心只有下移到學校,深入到課堂,更多的傾聽基層的呼聲,才能更有真對性地開展工作。
工作形式上應更靈活多樣
課程改革以后,教研的形式由原來的相對單一走向了多樣。我們的教研形式既有注重操作的參與式研討,也有注重研究的專題式研討;既有注重縣級的教研,同時更注重聯片、校本教研;既有長遠規劃、學期規劃,又有針對學校需求的臨時性訂單教研。具體的組織形式有課堂觀摩、同課異構、主題沙龍、集中調研、分散調研、蹲點調研、小課題調研、專題調研、課標研究、考綱研究、教材研究、崗位培訓、教學常規指導和經驗交流等。活動中強調教師之間的專業切磋、協調與合作,共同分享經驗。
工作抓手應是調研摸底、對癥開方。
開展有針對性的調研活動應是教研部門的工作抓手,調研的目的既是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決策依據,也是為幫助學校和教師發現問題并研究解決辦法。通過調研,教研活動就不再是憑空想象,而是根據真實問題展開,更有針對性,更能體現服務性。我們規定,教研員一學期聽課不少于50節,參加校本教研活動不少于兩次。現場體會校本教研,有針對性地指導校本教研,與校長和教師進行深層次對話,共同研究解決學校及學科所遇到的現實問題。
工作重點應聚焦課堂。
課堂教學問題是課程改革的根本問題,抓住了課堂就抓住了課程改革的關鍵。教研員要把學習方式的優化與教學方式的改進作為重點來加以研究,到學校調研,既要觀察課堂教學,又要了解支撐課堂教學的各類活動。在教研方式上,改變單純以講座告訴教師你該怎么做的形式,代之以典型課例的為載體,讓教師真切地感受高效的課堂教學,以教學行為的轉變促進教育理念的真正提升。開展常態下的“研究課”活動,在課堂教學操作層面上給予教師具體指導,通過說課、評課、研討等方式,引導教師優化教學設計,實驗新的教學方法,運用新的教學技術,引導教師把先進的理念轉變為教育教學行為。
工作隊伍應是多元角色擔當。
教研室的職能變了,教研員的工作性質和任務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教研員一是要積極擔當新理念的傳播者,先學習、先研究、先消化。二是要積極擔當學習和教師間溝通的傳遞者,一方面向教師講明工作目標和任務,另一方面及時收集一線教師的工作建議,反饋給有關部門。三是要積極擔當課程改革的實驗者,履行研究職責,帶動一線教師開展教育科研。四是積極擔當課程改革的促進者,成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服務員。五是積極擔當崗位培訓的參與者,成為校本教研的輔導員。六是積極擔當落實課標的策劃者,成為學業水平的質檢員。
抓好課例研究,引導教師把理念具體化為課堂教學行為。
篇3: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工作實施方案
20**高中教師新課程培訓工作實施方案
一、培訓目標
*年暑期普通高中新課程全員培訓,通過遠程研修與校本培訓相結合的模式,在學科課程專家和指導教師引領下,以教師為主體開展學科教學案例分析和問題研討,幫助廣大教師整體把握、準確理解課程標準和有效實施高中新課程,促進我省高中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
二、培訓對象與條件
培訓對象為全省普通高中學科教師,以學校為單位集體組織報名,全員培訓,原則上不得缺額。根據《山東省普通中小學管理基本規范(試行)》中“落實課程標準,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開展教學活動,不隨意增減課程和課時”的要求,對學校尚未開設的課程,也要選派教師參加培訓。
高中學校要提供教師上網學習條件,教師要具有上網學習交流的能力,能夠堅持全過程的遠程學習。培訓期間平均每天學習視頻課程2學時,每天參與學校及區域組織的面對面研討和在線交流研討時間不少于4小時。
三、培訓時間
全省高中教師按市地分兩批培訓。
第一批:7月13日―25日(淄博、煙臺、東營、棗莊、濰坊、泰安、臨沂、聊城)
7月13日,完成公共課程的學習,6學時;
7月14日―25日:完成各學科6個專題的研修。
第二批:7月27日―8月8日(濟南、青島、濟寧、日照、威海、萊蕪、濱州、菏澤、德州)
7月27日,完成公共課程的學習,6學時;
7月28日―8月8日:完成各學科6個專題的研修;
高中政治學科課程學習時間為10天,每天6學時,共計60學時。其他學科課程學習時間為12天,每門學科課程分為六個研修專題,每個專題2天,每天學習6小時(其中觀看視頻2小時,其余時間為教師面對面研討、提交作業和參與網上研討時間),共計72學時。
每個專題第一天學習通過高中新課程的視頻案例分析,引導學員進入情景,直面問題和不同觀點,各抒已見,互動交流,并以作業或討論等形式,發表看法,分享智慧。第二天學習,通過視頻講課、專家文稿、相關*、評論、課程簡報,學員提交作業及互動交流,獲得相關理論知識,提高教學能力。各學科研修進度以課程團隊制定的課程表為準。
培訓期間,研修平臺24小時開放;集中培訓結束后,所有參訓教師仍可憑個人賬號和密碼登陸研修平臺參與討論。
四、培訓方式
采取遠程網絡研修和校本培訓相結合,集中學習與分散學習相結合的模式。充分發揮網絡遠程培訓的優勢,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學習、管理與互動研討。充分發揮行政和學校管理優勢,推動遠程網絡為平臺的校本培訓的深入開展。
――學員學習:包括學習視頻課程、參與面對面研討、參與在線研討和專題討論,按要求完成并提交作業,與指導教師及課程專家互動答疑;
――指導教師:組織、督促學員學習,進行學習指導,評判作業,點評學員觀點,組織并引領學員進行研討;
――專家團隊:對指導教師進行指導,定期在線與學員進行交流,編輯課程簡報,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互動答疑。
――網絡平臺系統:提供學習資源、交流平臺,記錄學員網上學習時間、作業完成情況、參與互動研討點評情況、討論記錄和作業成績等,并根據相關標準進行綜合成績評定。
五、培訓工作流程
1、管理系統數據審核(6月1日―10日,各高中學校)
各高中學校利用已經注冊的“山東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管理員賬號和密碼登陸管理系統,補充、修訂、審核確認參加培訓的教師名單及個人信息。
2、綜合管理培訓(6月9日,各市教育局)
各市教育局選派相關人員參加省項目辦組織的集中培訓,熟悉“山東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了解數據審核、報名、編班以及指導教師配置等工作要求與流程。
3、報名、編班和配置指導教師(6月11日―15日,各高中學校、各市教育局)
各高中學校利用“山東教師繼續教育管理系統”填報參加培訓的教師名單,本工作于6月10日―13日完成。各市教育局按照區域就近原則(以縣區為單位,對于教師人數少的學科,各市可根據實際情況跨區域,或以市為單位組班),每學科、每100人左右編為一個學科虛擬班級;各市教育局根據相關標準選拔成立本市的指導教師團隊,根據本市各學科班級數,為每個學科班配備指導教師1-2人。此項工作于6月14日―15日進行。
4、指導教師團隊及技術人員培訓(6月19日,省項目辦及各市教育局)
6月19日,省項目辦通過山東省教師遠程視頻會議系統對各市指導教師及各級技術人員進行培訓,各學校領取課程資源,并下發至參加培訓的教師手中。
5、熟悉學習平臺(6月21日―7月10日,各市教育局、各高中學校)
指導教師、各級技術人員熟悉學習平臺,下載整理各類手冊,對參訓教師進行相關培訓,檢查各校培訓場所、設備是否正常,為正式培訓做好準備。
6、試點培訓
6月21日―7月初,擬組織部分地區開展試點培訓。試點培訓方案另行通知。
7、培訓實施(7月13日―8月8號)
(1)各學校根據統一要求,根據課程表的安排播放已經準備的課程資源,組織各學科教師觀看;
(2)學校在區域教科研部門指導下組織本校學科教師開展面對面的互動研討;
(3)各市指導教師在學科課程專家團隊指導下對研討內容和學員作業根據相關評價標準進行評價、點評和互動研討。
對于培訓過程中出現的技術問題及賬號密碼錯誤等問題,由各校技術人員在本校依托“山東教師繼續管理系統”予以解決。
六、考核評價
為保證培訓工作順利進行,省項目辦將制定、下發課程專家團隊、指導教師團隊、技術人員工作手冊和學員學習手冊;制定優秀、合格組織單位(市和學校)、指導教師、學員評價標準,明確工作職責,量化學習標準,作為培訓考核的重要指標。高中教師達到合格標準,在本人《繼續教育證書》記a類學分10分。對達不到合格標準的指導教師、參訓學員由所在市和任職學校進行通報。
研修過程中,研修主頁每天公布各市、各學校參與研修情況的實時數據。研修工作結束后,各高中學校向本市教育局提交研修總結報告,各市教育局向省廳提交總結報告;兩批研修任務完成后,依據研修平臺后臺管理數據和各市總結報告形成培訓工作的總結評價。依據有關標準評選優秀組織單位,優秀學校,優秀班級,優秀學員,優秀指導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