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網絡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

網絡文化與語文教學融合

2024-07-31 閱讀 7907

淺談網絡文化與語文教學的融合

[內容摘要]: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網絡文化以其不可抵擋的誘惑力極大地沖擊著我們的眼球,開拓了我們的視野。但要使網絡文化真正走進語文教學,需要老師不斷地鉆研,掌握多種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的熟練應用,并有效整合網絡資源,實現計算機輔助教學手段在語文課堂上呈現。課堂上,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引領學生入情入境,深入理解文本內容,與文本產生情感共鳴。引導家長和學生正確了解網絡文化,采取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和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方式,因勢利導,使其良性發展。讓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的搜索功能,做好課前的知識儲備和課后的課外拓展工作,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廣泛涉獵知識,提高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養。

[關鍵詞]:網絡文化;語文教學;資源整合;

[正文]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網絡已悄無聲息地成為我們生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今社會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各種新穎的傳媒手段層出不窮,而網絡,就是其中最大的信息傳媒手段,網絡文化因此應運而生。《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語文運用能力、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探究精神的培養……”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就需要把網絡文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使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能與時俱進,真正讓網絡文化為我所用。

一、提高教師整合網絡資源的能力,使網絡文化走近語文教學

新課標對教師素養、教師角色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定位。教師應該是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教師應成為專家型、科研型的學者。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一些新的教學觀念,新的教學輔助手段接踵而至。

課改初始的現代遠程教育資源網,使多媒體技術手段迅速普及到了課堂教學的每一個角落。實物投影儀也緊隨其后進入了教學班。近幾年,交互式電子白板的引入,是對沿襲幾百年的的傳統教學模式的一場革命性突破。它通過與投影機、計算機的聯機使用,利用計算機的數據處理功能,可以輕松實現書寫、標注、幾何畫圖、編輯、打印、存儲等功能。去年,優課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正式啟用,它整合正版數字化教材、數字化教學工具軟件、資源管理工具軟件,以及基于網絡的管理端平臺的數字化教學應用系統。集課件、視頻、音頻、圖片、課外拓展資料于一體,操作方便,可選擇性大。

信息技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已成為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影響最廣泛的技術手段之一。這一系列的網絡教學輔助資源的出現,能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發揮最大的優勢,其決定性的因素在于教師對網絡資源的駕馭能力。這就需要教師探索在課堂上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參與獲取知識的意識,使其主動學習。教師作為網絡資源與教學的“中介”,必須做到努力鉆研學習,熟練掌握教學資源操作技巧,并且根據自身和學生的情況靈活的選用資源、整合資源,使這些優質的網絡輔助資源有可能走近語文教學,并且發揮最優化的作用。

二、合理有效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讓網絡文化走進語文課堂教學

多媒體網絡資源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使語言文字兼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而且可以有聲有色、循環往復地將學生帶入到各種生活場景之中,使其身臨其境,具體感悟到語言文字所描摹的圖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教學《早發白帝城》時,了解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古詩釋義等一系列的教學環節都由多媒體課件引導完成,為進一步激發學生體會詩人當時的心境,可以適時地插入一段古詩動畫視頻剪輯,伴著舒緩的古箏曲,畫面栩栩如生,朗誦情感飽滿,情緒感染力極強。緊接著的配樂朗誦,使學生真正達到了讀中悟情的效果。《美麗的武夷山》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了解祖國美麗的山光水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通過網絡上音頻和視頻的介紹后,學生仿佛已經置身其中,飽覽了武夷山秀麗的山水美景。葉挺的《囚歌》距離我們現實生活較遠,為幫助學生領悟共產黨人崇高的革命獻身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課件展示當時的寫作背景,并配以視頻朗誦,畫面上獄中的革命者手腳被鐐銬鎖著,但面容依然堅定執著,渾厚的男中音朗誦錚錚入耳、鏗鏘有力,激發起了學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對革命者的崇高敬意和對*x派的鄙視不欲言表。

合理的運用多媒體網絡資源多媒體手段,能夠更好的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取得較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教師也可以將網絡中的有關內容合理的添加到多媒體的制作之中,在講解有關問題的同時,也可以聯系到時下流行的、較熱門的事件,把語文課的時代感體現出來。

三、家長要正視網絡文化的存在,讓網絡文化良性發展

網絡文化是與新聞、報紙、雜志一樣的信息傳播媒介,它屬于“大語文”的一部分,也是我們接觸的語言問題。時下,電腦和網絡已經不可阻擋地進入了我們的生活,并且將極大的影響和改變我們的生活,我們應端正態度,正視它的存在。網絡文化的出現,對語文教學乃至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與形成有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任何東西都是具有兩面性的,毋庸置疑,就網絡文化本身而言,也有其不可小覷的負面影響。許多老師和家長談“網”色變,視網絡為“洪水猛獸”,不知該如何應對。這就要求我們要正視網絡文化的存在,不妨學習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方法,一味地堵,往往適得其反。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精神也可以借鑒,取其網絡的精華,摒棄網絡的隱晦,合理地進行疏導教育他們自覺去抵制網絡上的不良信息。一開始就要做到因勢利導,既讓孩子感到網絡并不神秘,又要讓孩子能有一定的自控能力而不至于沉迷其中。比如在網時間要有所控制,引導孩子運用網絡這個工具解決一些生活中有實際意義的問題,盡量為孩子創造有展示才能的機會,增強深入學習、掌握網絡知識的信心。在鼓勵孩子利用網絡強大功能的同時,還要教會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有所取舍。要他們在諸多觀點當中,選擇最能反映客觀事實的那一個,在他們心里形成教強的辨別分析能力,不被網絡文化所淹沒。

四、學會搜集整合資源,讓網絡成為學習的強大資源庫

新課程比較明顯的一個特點是教材具有開放性。課本已不僅僅是范本,更是一部延伸性極強的課程集。如果我們過分地囿于教材而學教材,那語文教學將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學生視野、知識面的拓展。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對網絡的運用,借助網絡搜索、查閱、學習豐富知識的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

語文課延展性較強,有時需要課前做大量的知識儲備和課后的課外拓展工作。如學習《詹天佑》等課文時,必須首先了解課文的創作背景,才能為更深入的理解課文做好鋪墊。學生搜集的資料剛開始只是無選擇地大篇幅打印,需要老師進行適時的引導,讓學生懂得如何篩選精要的內容,如何根據搜集資料進行分析概括。語文天地中有些開放性的題目,如要求學生介紹自己家鄉有哪些風景名勝等,同學們通過提前從網絡上搜集整理,課堂上津津有味地介紹了大到甘肅境內小到肅州區范圍的一些景點,這樣的活動,既讓學生通過網絡了解了自己身邊的風景名勝,激發了熱愛家鄉的熱情,又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學習了有關描寫春天的詩句,課外可以布置學生搜集描寫其它季節的古詩,并作對比分析。了解了李白古詩中慣用的夸張手法,可以從網絡上搜羅更多的詩句來印證,從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收獲匪淺。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我們目前使用的教材較為單一,只是語文世界的“滄海一粟”,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為學生架起一座與自然相融、與天地相通的橋梁,也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源源不斷地匯入時代鮮活的內容。學生在對大量信息進行篩選的過程中,廣泛涉獵知識,實現了對事物的多層面了解,同時,其獲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素養也得到了提高。

網絡文化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兩者的關系應該是網絡文化為語文教學增光添色,成為語文教學的有利的措施,是語文教師教好語文課的得力助手。它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性,從而為學生創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養營造了最理想的教學環境,而這樣的環境正是創建新型教學模式必不可少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熟練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運用手段,充分發揮計算機輔助手段的作用,利用多媒體展示的集成性,超文本鏈接的選取性,大容量存儲的豐富性,高速傳輸的便捷性等特點,實現語文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拓寬語文教學領域,使語文教學課堂改革更加精彩紛呈。

[參考資料]

1.《語文課程標準》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4.《中小學課程教材研究》

篇2:創設貼切情境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融合

創設貼切的情境,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

摘要:以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機地整合,可以優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隨著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主要途徑。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要將信息技術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將其在語文課堂中合理應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

關鍵詞:信息技術教學情境興趣

隨著課程改革及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新課程標準為我們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成為新課程標準實施的主要途徑。信息技術主要作為一種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學的各個層面中,包括教學準備、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評價等。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最高目標是有效地改善學習,它們的實施需要將既有的課程與教材進行重新設計,教師需要轉變教與學的觀念,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生學習方式、教師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要將信息技術看作是進行語文學習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將其在語文課堂中合理應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在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中積累了如下經驗:

一、營造多角度的情境,激發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1.信息媒體的多樣性,內化知識理解,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境”是指課堂教學環境,“情”是指洋溢在“境”中的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境為情而設,情與境統一為情境。好的情境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展開豐富的想象,內化知識,能改變平鋪直敘的授課方式,使教與學更加協調,能有效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用音樂,影視片或幻燈片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復雜事物簡單化,并能從多角度向學生傳遞教學信息,大大提高課堂效率與效果。

2.選擇貼切的的信息技術,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第斯多惠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的興趣。”“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一種渴求知識,探索事物的心理傾向。學生一旦對學習發生興趣,就會由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甚至達到樂此不疲,廢寢忘食的地步。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為進一步的理解課文打下了基礎。可見,在教學中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以圖、文、聲并茂的三維方式呈現教學內容,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充分激發學習語文的興趣,更好、更快、更深地把握教學中的重點、難點,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虛擬感受生活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

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使語言文字兼備了圖文聲像并茂的特點,而且可以有聲有色、循環往復地將學生帶入到各種生活場景之中,使其身臨其境,具體感悟到語言文字所描摹的圖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啟發學生思維向深層發展,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討論,不但發展了思維能力,而且得到了審美的愉悅和智慧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