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研組講座學習材料小學生良好語感形成

小學語文教研組講座學習材料小學生良好語感形成

2024-07-31 閱讀 3372

幾年來“語感”一詞的“點擊率”比較高,《課標》中也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什么是語感?不同的人在對語感研究、探討的過程中,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著名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這里的“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就是“語感”。其實,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國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指出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家呂淑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后來又有人分別從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認識語感。我們認為王尚文先生對“什么是語感”的闡釋精辟且全面。他說:“語感是一種言語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生成能力。”這就包括輸出性(說寫)語感和輸入性(聽讀)語感兩個方面,不同于以往那種只側重于從輸入性語感一個方面來對語感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語感是言語交流中對詞語表達的理解、使用習慣等的反映。通俗地說語感就是指用語言交流時所表現的對語言表達的理解、使用習慣等,它集中表現了言語表達者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可見語感從本質上講是言語表達者對語言的表現,是與語言共生存的,其表現因素主要包括語義、節奏、思維、辭藻、和心理五種。這就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教學實踐中從上述五個方面進行單一或綜合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口語表達、辭藻的運用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如何認識語感的重要性?80年代初,研究者只是把語感作為閱讀感知的基礎或閱讀感知的一個因素來認識,也并未將其視為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予以重視。進入90年代以后,研究者對語感日益重視,以至于超越了閱讀的范圍,并且被有的研究者視為是言語能力的核心。認為“語感是實際上左右讀、寫、聽、說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在所有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抓住語感這一根本,語文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培養讀、寫、聽、說等言語能力這一任務”。由此進一步提出:“語感是語言能力的‘綱’,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鑒于研究者們對語感重要性的認識,他們創建了自己的培養模式,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尚不成熟。這就是語感研究及培養途徑的現狀。

篇2:教師學習材料說課及注意事項

參考說課(一)

說課,就是教師口頭表述具體課題的教學設想及其理論根據。從說課的內容和性質來看,它同備課、上課有許多共同之處,但也有其特色。這里擇其主要特點作一介紹。

一、說理性

備課,可以從教案看出“怎樣教”;上課,可以從課堂教學看出“怎樣教”。而說課不僅要說出“怎樣教”,還要說清為什么這樣教”,要讓聽者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是說課區別于備課、上課,形成獨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說課要求教師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分別闡述,而且特別強調說出每一部分內容的“為什么”,即運用教育學、心理學等教育理論知識去闡明道理。

二、科學性

課堂教學要求教師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用科學的方法解決教學的矛盾和問題。教師必須遵循教學原則去設計教學程序,教材的處理、挖掘及傳達程度具有科學性、邏輯性和思想性。

三、高層次性

由于聽課的對象是懂教材、熟業務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領導和教師,所以,我們要學習先進的教改經驗和教學方法,學習有關教育理論,充實說課理論依據,特別是對教材的處理,教法的選擇,板書的設計,語言的推敲,比以往備課更為精心,教學結構更趨合理。

四、預見性

說課要求教師不僅講出怎樣教,還要說出學生怎樣學。所以,說課者要對所教學生的知識技能、智力水平、學習態度、思想狀況、心理特點、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析。估計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會有什么困難,說出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和解決的辦法。說課者還要說出自己設計提問的關鍵問題,估計學生如何回答,教師應該怎樣處理。

專家談如何說課(二)

一、說教材

1.說教材內容

包括題目,在第幾冊、第幾單元,單元訓練重點、地位、教材的前后聯系,有時還要簡單介紹作者及時代背景。說教材內容時可以多說,也可少說,可按上面介紹的順序說,也可打破順序說,要因教材而定。

2.說教學目標

做到正確、具體、全面。

3.說教學重點、難點

4.說課時安排、教具準備等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和學法可以分別敘述。

2.教法和學法可以合在一起說明3.教學方法可以穿插在教學過程中說。

例如語文:閱讀教學采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應是講讀法和談話法。還有“情景教學法”“讀書指導法”(查讀法、疑讀法、劃讀法、議讀法)。

三、說教學程序

說教學程序的各階段,一般要說出教什么,接下來說怎樣教。這要從選擇什么教學方法來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何引導學生學習如何訓練學習獲得知識以及為什么這樣教這幾方面說。在說怎樣教的過程中還要說清:如何進行反饋矯正、小結,如何滲透思想教育,布置作業的內容及如何引導學生完成作業等。要把教學過程說詳細具體,但并不等同于課堂教學實錄。對于重點環節,諸如運用什么教學方法突破重難點要細說,一般環節的內容則可少說。盡量避免師問、估計生答,師又問,估計生又會答......,這種流水帳式的說法。如何安排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沒有固定模式,可以把一課書的內容分為幾課時,再逐課時安排教學環節。可以把整個環節的安排先說出來,再逐環節再說,可以把一個環節的內容說完后,再依次說下個環節的內容,環節之間盡量用上恰當的過渡語,使整個說課內容渾為一體。說課注意事項

1.試講(說課)不是備課,也不是講課,不能按教案來說課,也不能把聽說課的考官視為學生,如正常上課那樣講。

2.試講(說課)總體上要突出“說”字。既不能按教案一字不差地背下來,也不能按說課稿一字不差地讀下來。一個成功的試講(說課),一定是按自己的教學設計思路,有重點,有層次,有理有據。

3.注意發揮自身的教學個性和創新精神,防止生搬硬套書刊、雜志上的內容、模式和方法。

4.注意運用教育理論來分析研究問題,防止就事論事,使試講(說課)還處于“初級階段”的層次水平,使得考官無法看到其專業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避免過分表現“理論依據”,脫離教材、學生、教師實際,空談理論。

5.語氣得體、簡練準確。要使考官首先從表象上感受到試講(說課)者對說好課的自信和能力,從而感染聽者,引起聽者的共鳴。說課的語言表達應十分簡練干脆,避免拘謹,力求有聲有色,靈活多變,前后整體要連貫緊湊,過渡要流暢自然。

6.體現特點和風格。試講(說課)的對象不是學生,而是教師同行。所以試講(說課)時不宜把每個過程說得過于詳細,應重點說出如何實施教學過程、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概念、掌握規律的方法,說出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與提高教學效果的途徑

篇3:小學語文教研組講座學習材料小學生良好語感形成

幾年來“語感”一詞的“點擊率”比較高,《課標》中也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什么是語感?不同的人在對語感研究、探討的過程中,賦予其不同的內涵,著名教育家蘇霍母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應當有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有一種對詞的高度敏感的氣氛”這里的“一種高度的言語素質”就是“語感”。其實,早在四、五十年代,我國教育大師葉圣陶先生就明確指出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語言學家呂淑湘也表示:“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后來又有人分別從語言學、心理學、教育學的角度來認識語感。我們認為王尚文先生對“什么是語感”的闡釋精辟且全面。他說:“語感是一種言語主體對言語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判斷能力和生成能力。”這就包括輸出性(說寫)語感和輸入性(聽讀)語感兩個方面,不同于以往那種只側重于從輸入性語感一個方面來對語感的界定。

《現代漢語詞典》解釋語感是言語交流中對詞語表達的理解、使用習慣等的反映。通俗地說語感就是指用語言交流時所表現的對語言表達的理解、使用習慣等,它集中表現了言語表達者對語言的感知、理解和把握能力。可見語感從本質上講是言語表達者對語言的表現,是與語言共生存的,其表現因素主要包括語義、節奏、思維、辭藻、和心理五種。這就為我們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教學實踐中從上述五個方面進行單一或綜合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口語表達、辭藻的運用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寫作和口語交際能力。

如何認識語感的重要性?80年代初,研究者只是把語感作為閱讀感知的基礎或閱讀感知的一個因素來認識,也并未將其視為閱讀能力的一個重要的部分予以重視。進入90年代以后,研究者對語感日益重視,以至于超越了閱讀的范圍,并且被有的研究者視為是言語能力的核心。認為“語感是實際上左右讀、寫、聽、說等言語活動的質量和效率的杠桿,在所有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而不可須臾或缺的”,“只有抓住語感這一根本,語文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完成培養讀、寫、聽、說等言語能力這一任務”。由此進一步提出:“語感是語言能力的‘綱’,語感教學是語文教學的‘綱’。”鑒于研究者們對語感重要性的認識,他們創建了自己的培養模式,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尚不成熟。這就是語感研究及培養途徑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