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會開到火葬場死亡教育要開展?
今年3月份,海口市某校組織高一同學觀賞殯儀館,在模擬演示中了解尸體火化過程。“死亡教育”以這種方式突然展現,引發了全國范圍的熱烈討論。數據顯示,中國15歲至34歲人群死亡第一位原因是自殺,青少年自殺呈明顯的低齡化趨勢。“性教育”已經日趨普和,“死亡教育”何時才干名正言順地走近青少年?國外的“死亡教育”已經相當幼稚,在中國,可采用的教育形式是什么呢?
一次“變態”的班會?
3月31日下午,海口景山學校高一(6)班班主任張婧老師,帶著全體同學來到海口市殯儀館。同學們屏住呼吸,瞪大眼睛,氣氛凝重,靜聽工人講解并演示了遺體是如何火化成一堆青灰的。
這次班會被當地媒體報道出來,新華網、中新網、搜狐等國內幾十家網站紛紛轉載,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央視論壇節目很快對張婧老師進行了采訪,于4月4日晚作為頭條評論播出。這個班級“一夜成名”。
熱烈的討論隨即展開,媒體的評優秀論文章也屈指可數。
一些反對者的言辭激烈,且看:“班會開到火葬場,會讓小朋友們覺得‘死亡教育’就是面對冷冰冰的尸體。一局部小朋友過于熟悉死亡后的程序,說不定會生出人生無趣的想法。我快讀高中的小朋友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反應是:這個舉動很‘變態’,有這種想法的老師真‘幼稚’。”“同學們看到的是冰冷的尸體,哀號的生者,是神秘的喪具和繁瑣葬儀。同學獲得的恐怕不只是珍惜生命的感悟,還有毛骨悚然的驚恐。”“愚昧之至。真是吃飽了撐的,學校是怎么想的。領著同學看點什么不好,看死尸!”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
“很多人誤解了。同學看的是火化過程的演示,并沒有真正的尸體。”接受采訪時,張婧,這位投身教育十幾年的老師憂心忡忡:“我在與家長的交流中,常聽說小朋友不理解家長,自私,遇到挫折自暴自棄等。”“有的小朋友以自我為中心,漠視生命,和同學發生矛盾后糾結打架,不顧后果。一些小朋友人格心理尚不健全,感情脆弱,動不動就離家出走,甚至自殺。”
張老師所憂慮的,已是普遍存在的社會問題。第二屆中美精神病學學術會議資料顯示,自殺高居中國15-34歲人群死因第一位,青少年自殺呈明顯低齡化趨勢,近年來,許多事例讓人驚心動魄。**年11月,新疆某中學初三4名少女因名次靠后怕家長責罵,喝老鼠藥自殺。**年3月,青島市一初三女孩被父親批評玩電腦游戲,喝農藥死亡。再看海南的報道:《海口一女中同學失戀竟兩度尋死》《班長職務被撤換13歲男孩喝農藥自殺》《向家長要錢過生日遭拒初二同學尖刀割腕》……
今年3月北京十五中學第一屆心理文化周的講座上,該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宗春山問多少同學考慮過死亡,90%的同學舉起了手。他又問多少人不怕死?10%的同學舉起了手。
小朋友們不怕死,還是不懂得死亡?有專家分析,一些動畫片讓小朋友以為怎樣都死不了,兇殺武打片中血淋淋的局面也讓小朋友不把死亡當回事。一名報道過甘肅同學連續服毒事件的記者說,事發地大多數小同學對“死亡”一無所知,有的小朋友認為“死亡”就是心情不好時把農藥喝下去不想后果。一名六年級女生說:我想死了就是睡著了,再也醒不來了。另一小朋友認為“死亡”就是到一個很遠的地方,是件"很幸福的事"。
“‘不怕死’的人是很可怕的,很多社會上犯罪的人幾乎都是不怕死的。”宗春山說,在青少年時期正確認識死亡,接受死亡是很有必要的,我國“死亡教育”一直處于缺失狀態。
怎樣進行“死亡教育”?
臺灣學者張淑美的《死亡學與死亡教育》一書,概括了死亡教育的內容:死亡的實質和意義,對死亡和瀕死的態度、處置和調適。研究者普遍認為死亡教育目標是帶給社會更多溫暖,令我們更加正視生命。
在國外,死亡教育已相當幼稚。自1960年始,美國從幼稚園到大學都逐步開設了這門學科,醫院和社會服務機構也有相關座談會、研習會。英國小學課堂上,殯葬業人員或護士會教授人死時發生的事,并讓同學模擬遇到家長車禍身亡等情形時如何應對。我國香港和臺灣局部中小學校也有相關課程,如臺灣基隆市還開展過“生命教育教學設計設計”競賽。
死亡教育近年來在內地也有開展,但爭議頻頻。20**年,西安市26中初二(1)班同學的作文《給自身寫墓志銘》也曾引起大討論。與海口這次活動一樣,反對者認為讓小朋友直面死亡,考慮這類負面問題太繁重。海南省心理咨詢治療中心專家周文江說:珍愛生命不是單純去看生離死別,感受簡單的痛苦。學校應教育同學從有意義的生命個體中獲取奮起的感悟,得到向上的力量。觀賞殯儀館起不到想要的效果,還可能對一些同學發生負面影響。
雖遭到一些質疑,但從網友評論看,贊同者占了大多數。“死亡不可怕,愚昧才最可怕。恐懼來自于迷信,小朋友們原本是不迷信的,都是大人們在灌輸。單從破除迷信來說,這個活動也非常有意義。”“我實在不希望我的小朋友漠視生命,有自殺、自虐等想法,我希望小朋友能在一個死去的人那里知道,生命是脆弱的!”“同學被維護得太穩妥了吧!掃廁所會累倒,觀賞會嚇倒!社會到處是爭斗,他們能適應嗎?”“有的家長怕負面影響,假如小朋友從沒接觸過負面的東西,以后能經得起嗎?家長能一輩子照顧他們嗎?”
張婧老師亦深有體會:“現在的同學好奇心強、叛逆心理也很強,有自身的想法。保守的‘正面教育’都是告訴同學怎么樣勝利,很少引導他們面對失敗,這就使得同學在遇到挫折時顯得手足無措。這樣的教育方式似乎缺了點什么,令同學不愿接受,無妨嘗試‘反面對比教育’。”
國內已有專家提出:開展死亡教育最佳時期是青春期萌動前。可以介紹死亡知識,讓青少年扮演死者、傷者、孤兒等,從情感上體驗與死亡相關的情景,對各種與死亡相關的打擊、挫折、損失有所準備,讓小朋友們能更加珍惜生命。
為什么不能理解我們?
張老師憑經驗邁出了死亡教育第一步。“在一次朋友母親的葬禮上,我看到遺體被送入焚化爐,親人跪地失聲痛哭,在強烈震撼中體會到了生命的脆弱。我希望同學們也能有這樣體驗,感悟生命和生活的美好。我們無法永遠維護小朋友,但可以教會小朋友更好地維護自身。”
“觀賞前我征求過同學和局部家長的意見,同學們表示出極大興趣。考慮到他們的年齡特點,去之前進行了心理疏導。在殯儀館,他們不只嚴肅認真地觀看演示,靜聽講解,還詢問了火化一具尸體需要多長時間、多少溫度,使用什么燃料等問題。出了火化間,我對他們講:生命如此脆弱,死后剩下的只有一把骨灰,所以要學會珍惜。在家,珍惜親情;在學校,珍惜同學友情、師生情。學會理性對待矛盾,珍惜自身和他人。”“活動結束后,看到同學們寫的內心感言和一些同學實實在在的變化,我深感欣慰。通過這次活動,我與同學的心更近了,班級更加和諧了,達到了預期的教育效果。”
以下是局部同學寫的觀賞感受:
王同學:來到火化間,氣氛頓時緊張起來,這里曾有過多少生離死別啊!但大家都沒有害怕,反而被周圍的一切感染了。我不時地告訴自身,無論遇到多大的挫折都要堅強地面對,不能想不開而尋短見,人的生命就那么一次,多么可貴。
徐同學:人活著每一秒都是偉大的,起碼可以做自身想做的事,跟親人說說心里話,人死之后一切都會化為烏有。人一生中會有許多酸、甜、苦、辣,不能因為一點點傷心、挫折就想不開,其實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的考驗呢?
薛同學:星期六快點到來吧,我要和爸爸媽媽好好聚聚。
……
在與同學的接觸中,一位陳姓男生問記者:為什么媒體不理解我們?記者無言。同學們認為很正常的一件事,卻遭到成年人強烈的抗拒。聽聽小朋友們的心聲吧:
“我覺得這樣的活動應該早一點開展,比方在初中甚至小學。因為初二是人生一個重要轉折點,假如引導不好會有很多問題。我在初中時就曾對社會很憎恨,因為有許多不公平,也因此想過自殺,后來才漸漸體會到不能輕率對待生命。觀賞殯儀館后,想到假如我死了家長會哭得多么傷心,我更加認識到不能只考慮自身。”
“我們不應回避死亡,還應該把這個內容放在教材里。一些同學因為哥們義氣,走上犯罪道路,完全沒有考慮后果,到后悔就來不和了。”
“學校里不應該只談好事,要開展更多的主題班會和社會實踐,讓我們全面地認識社會和生活。即使我們的學習成果不是很好,做人做好了也是一件很棒的事!”
**年5月26日11:30來源:新華網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