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語文教學中思考(教學論文)
新課程語文教學中的思考(教學論文)
教師肩負著培養未來人才的重任,版式新穎、實驗教材,終于走進了課堂。如何領會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達到完美統一,在蓬勃發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認為,在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應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和研究。
對于農村的學生來說,由于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能認真地、持續地聽課,有意注意的時間相當短;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僅僅是簡單的模仿、識記;上課時,學習思維遲延,跟不上教師的思路,造成不再思維,不再學習的傾向;平時學習中對基礎知識掌握欠佳,從而導致在學習課文時,缺乏條理和依據,造成解題思路的“亂”和“怪”;心理壓力較大,不敢去請教,怕被人認為“笨”,日積月累,造成對語文存在一定的困難性。總之是學生缺少預習,沒有及時的總結,更談不上對知識的運用,有想打破這個局面,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要耐心細致地疏導,增強學生的信心。
學習困難生在語文學習上既有困難又有潛能,因此教學的首要工作是轉變觀念,正確地對待學習困難的學生,認真分析學困生學習困難的原因,有意識地“偏愛差生”,允許學生語文學習上的反復,從中來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并創造條件,讓學困生體驗在學習上取得成功的情感。
學困生在過去學習中受到的肯定、鼓勵相當少,因此要積極創造充分地鼓勵肯定他們,促使他們對語文產生興趣,讓他們在學習上取得成功,使他們感到自己能學好語文。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降低和調整某些教學要求,以滿足某一層次學生的需要,促使教與學的適應,教與學的促進,教與學的統一。克服“用自己的思維和認知來代替學生的思維和認知”的傾向,樹立起“要教就要使學生掌握”的觀點,糾正過去“教得好不好不是教師的責任,至于學得好不好不是學生的責任”的觀點,多從自己教學方面尋找提高教學質量的因素。
二、在教學中,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
幫助學習困難的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為他們學好語文準備條件,但單靠有信心,還是學不好語文的,如果學生沒有產生一種自己學好了語文的切身感受和興趣,那么這種信心就不會持久,而且有的會造成更大的失敗和自卑。因此在幫助學生樹立起學習的自信心后,更重要的工作是創造條件。使學習困難的學生真正地學習和掌握大綱教材所要求的數學知識,使他們感到自己是學好了語文。要做到這一點就要立足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實行“低起點、多歸納、勤練習、快反饋”的課堂教學方法,重點就是培養、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1)低起點。
由于學生基礎較差,因此教學的起點必須低,整體上以加強數的計算為起點,教學中將教材原有的內容降低到學生的起點上,然后再進行正常的教學,教學中主要采用以下幾種“低起點”引入法“以課本教材中的較容易接受的知識引入作為起點,按教材中引入法為起點。以所教學內容的最基本、最本質的東西作為教學的起點。如在“同類項”教學中,將原教材中的同類項概念,分成二個步驟進行教學:先討論“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數相同,從而降低了起點,便于學生理解掌握這一知識。以所學內容的解題方法為教學起點。從學生已學過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識、例子作為起點,通過新舊知識的異同點類比進行教學。如“解不等式”可以與“解方程”進行類比,“分式”可以通過“分數”、“相似形”可通過“全等形”進行類比引入教學。
(2)多歸納。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要給予學生多歸納、總結,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條理性和規律性。
學習方法,教學論文,教學方法,基礎知識,課程
篇2: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思考
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吉林省榆樹市聾啞學校王東亮
摘要: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的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語文教學是提高特教整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發展聽覺障礙兒童的語文能力,一向是特教教學活動的中心課題。語文教學對聽覺障礙兒童的聽、說、讀、寫、思維、智力、個性的發展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然而,目前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在教學體制、教材、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充分發揮閱讀和寫作的關鍵作用;從整體出發,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來取得特教教學的全面進步。
關鍵詞:特教聽障語文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一、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㈠、意義
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聽障學生具有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語文能力的任務,顯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首先,掌握語言文字,是使聽障生適應社會進行交際的需要,是取得社會平等地位和權利的重要條件。其次,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的工具,語文能力是提升耳聾學生思維水平和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再次,掌握語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聽障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形成優良的個性品質。
㈡、目的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向學生進行發音、說話、看(聽)話教學,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學;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學生進行最基礎的語言文字教學,一方面進行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教學,另一方面使他們具有看(聽)、說、讀、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礎知識教學任務,后者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與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現代意識的標準來衡量,對于一個聽力正常的人來說,應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但是,對于一個聽力障礙者,尤其是自動喪失聽力且較嚴重的人,他們首先失去的是四種能力中的兩種基礎能力,因而,即使應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難的。語文教學就是讓聽障學生獲得語文能力,以適應社會和日常生活。
在完成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培養能力的同時,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這是有機的統一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實現的,學詞造句、看圖說話寫話、分析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等,都包含著發展思維和智力的內容。馬克思曾說過,“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聽障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發展語言思維能力的過程。如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從“誰”“做什么”“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相互關系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中年級看圖學文,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高年級的看圖作文,要求根據圖面上的事物間的必然聯系去展開聯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學生的智力也會相應地提高。
篇3: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幾點思考
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一、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現狀
結合以往教學經驗我們發現,如今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與以往已經大為不同。現在的課堂上出現了游戲教學方法,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把需要學習的知識滲透在游戲中,寓教于樂,使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氣氛中學會知識。除此之外,教師還會利用各種輔助道具,使教學更為直觀,例如多媒體教學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強化課堂效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致力于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因此,教師會適當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訓練其思維能力,為其養成良好的習慣。例如,根據課文提出問題,在碰到不認識的字詞或優美語句時,要求學生圈畫出來,以此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安排小組學習,不僅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動口習慣,還能夠培養學生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良好品質,為學生之間的友誼打下基礎。因此,要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并建立“自主學習,互動學習”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教學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如今,通過新課程改革,我國的小學語文課堂已經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但小學語文改革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原因一般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新課程理念僅停留在認識上。
課改的核心是運用全新的課程教學理念,因此教師必須更新自身的觀念。如今,我國各校都對教師有組織的進行了定期培訓,在各個方面都投入很大,希望通過進修學習使教師對新理念有較深的認識。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有著“形似而神異”的現象。
例如,一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探究式教學變成了問題式教學,沒有引導學生朗讀課文,也沒有組織學生交流問題,而是設定出一些無趣的問題,由此看出,這并不是老師缺乏創新意識,而是其對新課程理念僅僅停留在“認識”上,沒有將理念和教學行為統一。
(二)教學思想與教學行為不統一。
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所以在課堂上講究學生之間相互討論、交流、提問的學習方式。但是,有的教師過于追求課堂氣氛,而忽略了培養學生的基礎技能,單純追求形式,會失去語文的本位。
還有一些老師,在課堂上不能合理運用“合作”的學習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體性,使教室成為了老師和優秀學生的舞臺,弱勢學生得不到展示,7終只會“優生更優,差生更差”,使學生出現兩極分化。
(三)缺乏課堂教學反思與總結。
新課程理念下,對課程的準備和設計更為重視,需要教師注意自己在課堂上對于新理念的理解,并倡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學的良好習慣,倡導探究精神。但是,一些教師在教學反思方面較弱,并存在程式化傾向,并不能將教學反思與提高自身教學水平良好的聯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