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幾點思考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幾點思考

2024-07-31 閱讀 1752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

八所中心校皇寧小學符麗芳

要適應新課改教學的要求,做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及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等諸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而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我個人認為首要的是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樹立良好的改革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從我做起,努力做好小學語文新課程中的教育教學、教學方法及教育角色的轉變,實現教學改革的真正內涵,完成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任務,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綜合發展的學生。作為一名農村小學教師的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與體驗,在新課改下,更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更新教育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育方式把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學生的管理者、是簡單的教書匠。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要求教師必須要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特別是農村小學的語文教學,由于面對的是小學生,無論在智力、思維、還是在接受能力方面都還需要進一步培養,因此教師必須適應經濟、網絡、科技時代要求,更新觀念。在教學中由主角轉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教育方式上,要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大膽讓位,把課堂真正讓給學生。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意識,要遵循教育活動的客觀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個性差異、潛在性和獨立性,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的思維火花和學習靈感。發現和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和性格。因此,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教學首要的是觀念的更新。

二、轉變教師角色。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也要轉變,要使自己由一名教師向學者型、研究型教師過渡。要做到如管建剛說的那樣:“不做教書匠”。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要防下權威、師長的架子走下講臺,以一個普通參與者的身份與學生共同研究、共同探討在教學中的各種問題,與學生打成一片、交朋友、談心、相互幫助,共同提高;其次,未來教育還需要專家型的教師,而不是單純的“教書匠”。因此,教師既不能脫離教學實際,又要為解決教學中的問題而進行研究,即不是在書齋中研究,而是在教學活動中進行研究。再則,新課程更需要開放型的好教師,一個只會把語文教科書的內容搬到學生頭腦中的教師顯然已經落伍。學校越來越廣泛的同社會、家庭發生各種各樣的內在聯系,學校教育應與現實生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有機結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終身教育。

三、掌握科學的教學方法。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還要從授課方式入手,傳統的教學模式是將學生作為知識的接納容器,不斷地輸入,這種忽略學生自主性的教學模式大大抹殺了小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過程中,要根據學生實際、課程內容等,盡量給學生創造自主探究的機會,從小對其進行獨立思考能力的培養。要把課堂真正讓給學生,我是這么做的:

1、發揮啟發引導作用。“學生為主”不等于“放任自流”,教師要發揮啟發引導作用。新課程理念充分強調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滲透這一原則。在充分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基礎上,注重啟發引導,在學生進行討論學習的過程中,對學生依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問題進行適當的點撥,促進學生學習活動順利進行。

2、運用現代科技進行教學。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現代教育技術的廣泛應用是教育現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教學領域里,知識傳播已不在是過去那種簡單的從聲音到耳朵的單一形式的傳遞,而是圖、文、聲、像并茂的復合傳遞形式。如果我們依然守著舊的教學方法不改,將會落后于知識經濟的時代。我們的教育改革要提高教學效率、水平,就一定要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反之,我們仍用老辦法,“兩耳不聞窗外事”,到頭來,還是落后。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以及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將有力地促進教學內容和體系的改革,有力地推動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更新,并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傳統的教育與教學模式,實現學習主體化、多元化、社會化,這對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適應我國21世紀經濟社會迅速發展的各類人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觀念的轉變,認識的提高,必須落實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

教師只有通過教學實踐的應用,探索以學生發展為本,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的課堂教學模式,進一步明確現代化教育技術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性,從具體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樹立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觀念。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關鍵在于教師,教師進一步轉變觀念、明確認識,在實踐中鉆研與貫徹,其前提是熟悉并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操作能力。這就要求我們中青年教師學會使用多媒體教學,才能發揮其在教育現代化中的作用。因為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信息的包容量、增強教學的邏輯思維性、評價教與學的效果,能充分的發揮以學生為主體的個性化教育優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能更科學的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我們進一步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作為教師應讓信息技術真正成為學生認知、探究的工具,讓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展示它的獨特魅力。

篇2: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小學語文教學改革

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接受信息)、寫作能力(書面表達)、口語交際等能力(出口成章)。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改革切入點

1、課前查閱搜集資料。

2、閱讀教學:課堂教學和課外閱讀。

3、開展語文綜合性、研究性學習。

4、考試評價。

三.實施要求、方法、途徑

(一)小語教材中有許多值得探究的信息點,引導學生課前預習時要善于發現,通過多種途徑查閱搜集相關資料,進行理解、處理、整合,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養成搜集資料,練習查閱的習慣。搜集的方法可以多樣,如上網、去圖書室、看電視、調查訪問等。

(二)閱讀教學

1.課堂閱讀教學

突出以讀為主的訓練

在閱讀教學中,朗讀是基本訓練之一,是學習語文行之有效的方法。因為文章的精義妙理,作者的神思妙筆,只有通過反復朗讀才能體味得到,而非分析講解所能代替。成功的朗讀訓練,可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激起情感共鳴,從而自然地達到“情動于中動形于外”的境地。因此,課堂上要給學生盡可能多的時間,讓他們潛心讀書。通過以讀代講,以讀促思,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課文的語言特點。

強化朗讀感悟

篇3: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思考

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語文教學改革的思考

吉林省榆樹市聾啞學校王東亮

摘要:特殊教育學校聽障兒童的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搞好語文教學是提高特教整體教學的前提和基礎。發展聽覺障礙兒童的語文能力,一向是特教教學活動的中心課題。語文教學對聽覺障礙兒童的聽、說、讀、寫、思維、智力、個性的發展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然而,目前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現狀令人堪憂。在教學體制、教材、教學觀念及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在分析現狀的基礎上提出如下建議: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充分發揮閱讀和寫作的關鍵作用;從整體出發,以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來取得特教教學的全面進步。

關鍵詞:特教聽障語文教學改革教學質量

一、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的意義和目的

㈠、意義

特教聽障兒童語文教學肩負著培養聽障學生具有理解語言和運用語言的語文能力的任務,顯然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首先,掌握語言文字,是使聽障生適應社會進行交際的需要,是取得社會平等地位和權利的重要條件。其次,語文是學好各門知識的工具,語文能力是提升耳聾學生思維水平和發展智力的必要條件。再次,掌握語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聽障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和形成優良的個性品質。

㈡、目的

《聾啞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向學生進行發音、說話、看(聽)話教學,進行祖國語言文字教學;培養學生能夠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不斷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

“具有初步的看(聽)話、說話能力和閱讀、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學生進行最基礎的語言文字教學,一方面進行語言文字的基礎知識教學,另一方面使他們具有看(聽)、說、讀、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礎知識教學任務,后者是將知識轉化為能力。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不與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現代意識的標準來衡量,對于一個聽力正常的人來說,應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會有多大問題的。但是,對于一個聽力障礙者,尤其是自動喪失聽力且較嚴重的人,他們首先失去的是四種能力中的兩種基礎能力,因而,即使應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難的。語文教學就是讓聽障學生獲得語文能力,以適應社會和日常生活。

在完成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培養能力的同時,要注意發展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這是有機的統一體。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學中實現的,學詞造句、看圖說話寫話、分析課文、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等,都包含著發展思維和智力的內容。馬克思曾說過,“語言是思維的直接現實”。聽障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發展語言思維能力的過程。如低年級的看圖說話寫話,從“誰”“做什么”“什么時候”“什么地方”的相互關系中,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方法、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中年級看圖學文,可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高年級的看圖作文,要求根據圖面上的事物間的必然聯系去展開聯想,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學生的智力也會相應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