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反思讓孩子像樹一樣活著

教育反思讓孩子像樹一樣活著

2024-08-01 閱讀 9855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屬于那種標準的放養式,沒人管沒人問的野孩子。父輩和父輩的父輩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樹大自然直。至于父輩的父輩的父輩,是不是也這樣,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按照簡單的邏輯推理,應該也是一個樣。

他們把孩子像樹一樣養著,我們這撥兒野孩子就像樹一樣活著。下河摸魚,上山放牛、羊,甚至于放豬;上樹掏鳥窩,隨便一個池塘、河流,脫的一絲不掛,一個猛子扎進去,狗刨式;炊煙裊裊,落日西垂,回了家,繼續著爬豬圈,爬草垛……無所不至,沒了約束,無拘無束,活的真叫一個大自在!

我們就像樹一樣,春來,滿樹繁花;夏至,樹葉成蔭;秋歸,碩果累累;冬襲,一絲不掛!人生變得和樹一樣,四季輪回,在這樣的輪回中感受著生活,品味著人生。人生就像這樹一樣,有著春夏秋冬,有著鮮花、熱鬧和收獲,也有寂寞、苦悶和慢慢長冬!可冬天過后,依舊春來,滿樹繁花;夏至,樹葉成因;秋歸,碩果累累!

對于孩子,我們是否也應該讓他們像樹一樣活著?!

篇2:教育技術視角下有效教學思索反思我們課堂教學

教育技術視角下“有效教學”的思索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

摘要:本文試從現代教育視角下反思我們的課堂,展開對“有效教學”的研究,思辨有效教學的理論,剖析有效教學策略下教學設計的要素,構建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有效教學的框架,簡述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與貫徹有效教學理念所面臨新的問題,闡述教學設計理論和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對有效教學的支持及運用方法,總結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支撐有效教學的五個方面。

關鍵詞:有效教學;教育技術;反思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存在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就是教學的高耗低效,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學生操作訓練得多,而技能不能較快地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多元發展和終身發展卻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究其原因,在于傳統課堂教學的機械、沉悶和程式化,使課堂缺乏生氣與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對好奇心的刺激,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

反思我們的課堂,“有效教學”將是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的新生長點。展開對“有效教學”的研究將會影響教育教學的發展,可以提升職業的教育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有效教學概念及其理念

有效教學(effectiveteaching)的理念源于20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學科學化運動,在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影響的教學效能運動后,引起了世界各國教育學者的關注。隨著20世紀以來科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特別是行為科學的發展,人們意識到,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有效教學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來的。它的核心問題就是教學的效益,即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高效的。

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⑴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⑵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⑶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量化;⑷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⑸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1]

二、構建有效教學框架的基本思考

有效教學是一整套為促進學生學習,實現教學目標而采用的教學策略,也是一套用以指引教師教學、評價教師教學效果的標準。而不是一種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中加以運用的操作技術,或者一套直接用以檢核教師行為的指標。因此,有效教學框架不可能非常具體細化。

教學是極為復雜的活動,涉及多種因素的影響。有效教學框架的建構必須兼顧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而以學生的學為重點;必須采取整體的視角,將教師特質、過程----結果、課堂生態學、教師知識、教師思考等綜合起來。

現代教育技術支持下有效教學的框架應當包含以下幾要素:⑴創建促進學習的環境;⑵研究并理解學生;⑶明晰目標與組織內容;⑷提供多樣的學習機會;⑸促使學生學會學習;⑹持續的教學反思與創新。[2]

三、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與新的問題

現代教育技術是互動的,為學生創造一種能夠在做中學,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不斷提煉自己的理解,建立新知識的環境較為容易。

現代教育技術能夠幫助人們把那些難以理解的概念可視化,比如區別熱與溫度。學生們能夠用類似于在學校之外環境中使用的可視化建模軟件提高他們對概念的理解,以及從學校環境遷移到非學校情境的可能性。

現代教育技術為我們打通了通向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數字圖書館、可分析的真實世界的數據以及連接其它能夠提供信息、反饋和靈感的人。

現代教育技術可以以多種方式幫助我們創造這樣的環境,為教,也為學。

然而,在考慮如何使教師更為有效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有關學習過程中教師需要了解什么?有關技術本身教師需要了解什么?什么樣的應用技術在幫助教師使用高質量的教學程序方面最有效?已開發出來的好的教育軟件、教學支持工具還沒有達到標準。

四、現代教育技術在有效教學的運用

現代教育技術的日益發展和成熟,為我們的有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保障。首先表現為教學設計理論的支撐,其次表現為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支持。

㈠教學設計理論的支撐

1.教學設計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規律和特點。在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進行教學的情境設計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和思維方式,考慮在教學中如何與學生合作,如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幫助學生正確表述思想。因而應當設計一些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通過合作和充分的討論,提取有效信息,來發現情境中所隱含的問題,并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便得出正確的結論。

2.教學設計要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針對不同教學內容,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利用教育技術進行教學時情境創設,必須在形式、內容上,都應該有相應的不同的安排。這一點我們雖已有一定的共識,但在實際教學中又往往容易被我們所忽略。

3.正確處理好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實現各種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勢互補。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教學手段和傳統的教學手段創設的教學情境各有千秋。前者教學情境的設置可以有效地彌補后者手段的不足,而絕非全盤拋棄所有的傳統教學手段。因此,在設計教學時,在把握好多媒體技術或網絡技術使用的同時,要正確處理好它們和粉筆、黑板、普通教具、語言表達之間的關系。

㈡多媒體技術和信息技術的支持

教師要合理運用電腦、電視及實物投影儀等現代化教學設施,合理使用優秀的網絡資源輔助教學,對教學中需要出示、演示、操作的內容精心設計或制作課件、學具等,有效縮短學生的理解時空,提高教學效率。在選擇和運用教學媒體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注意媒體與教學內容的統一性,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科內容靈活調整教學媒體的運用。比如,當進行英語語法規則教學時,往往采用教師講解、輔以板書或投影材料,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語法規則;而在要求學生就某一題材進行英文對話時,則適合采用角色扮演,輔以幻燈或錄像材料,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條件寫掌握真正的語言技能。

其次,注意媒體與教學方法的協調性。教學方法是教學的中介,是教師和學生為達到教學目標所采用的途徑和程序。媒體教學方法的協調就是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選擇與之配合的媒體,并使之協調,以產生最佳效果。

第三,注重媒體與認知水平的相容性。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由于認知水平不同,對媒體的相容性也不同。在選擇教學媒體必須考慮它們的年齡特征。比如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直觀形象思維占優勢,注意力難以持久保持,對他們可以較多的使用色彩鮮艷的幻燈和錄像,但每次篇數不宜過多,時間不宜過長,屆時力求細致,盡量避免抽象概念。

第四,在選擇和利用教學媒體時還要注意形式上的美觀性和手法上的創新性。媒體的畫面構圖要勻稱、色彩逼真,字體大小適度排列適當。在使用手法的設計上,防止單純模仿,要有所創新。防止因過多的追求情節和畫面美,而引起的脫離教學目標的“教學外的信息”,形成教學上的干擾因素。

第五,要運用信息技術為教學提供必要的環境條件和豐富的教育資源。

以個人電腦、網絡技術和多媒體傳播技術為主要內容的現代信息技術給許多領域都帶來了革命性變革。以網絡技術為載體的信息技術就成為獲取資源和信息的比較簡便快捷的手段和途徑。因此,要培養學生學會把信息技術作為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造知識的認知工具。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最高的目標乃是有效地改善學習。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將有效地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改善學習資源和學習環境,構筑面向未來社會的學習文化。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使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進行有選擇的學習,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架設了一個合適的平臺。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可發揮主動性、積極性、體驗性和探索精神,學生學習興趣高,參與意識強,從而實現真正的有效學習。

五、我們的結論

現代教育技術有效支撐我們的有效教學,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1.把令人激動的、基于真實世界的問題引入課堂;2.提供促進學生學習的支架和工具;3.給學生和教師提供更多的反饋、反思和修改的機會;4.建立包括教師、管理人員、學生、家長、實踐科學和其他有興趣的人在內的本地有效學習共同體和全球共同體;5.為教師提供學習的機會。[3]

參考文獻:

effective,信息技術,現代教育,技術支持,職業教育

篇3: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現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現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呀,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