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兒歌串起好習慣

兒歌串起好習慣

2024-08-01 閱讀 2294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課

兒歌串起好習慣

問題提出的背景:

良好的行為習慣會使孩子受益終生,孩子各種習慣的培養要從小做起,慢慢養成。孩子離開家庭、父母進入幼兒園,開始了獨立生活的第一步,教師應該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措施,引導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呢?

解決問題的方法:

兒歌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適合不同年齡班的孩子。通過實踐發現用兒歌作為載體,把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貫穿在幼兒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中,通過不斷的重復和練習,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遵循幼兒年齡發展特點,搜集整理各類兒歌。

剛開始,老師整理搜集了許多有關習慣養成方面具有行為暗示作用的兒歌,在日常生活環節中,對幼兒進行滲透教育。

小班年齡段孩子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在對孩子進行習慣培養時就適合選用內容比較簡單具體的兒歌。如小班洗手兒歌“洗手前,先卷袖,再用清水濕濕手;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縫指尖都搓到;嘩嘩流水沖一沖,我的小手洗干凈。”兒歌內容淺顯易懂,孩子們在吟唱、表演的過程中,受到積極的暗示后能對自身的行為進行自律,并養成良好的洗手習慣。

中班年齡段的孩子在生活方面的常規已經不錯,老師就需要在其它行為習慣養成方面給予指導和幫助,在教育活動中的常規培養上,老師可以用這樣的兒歌來整理教育活動秩序,如兒歌《坐姿好習慣》:“小椅子,一排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大眼睛,看老師,兩只小手放膝蓋;抬起頭,挺直腰,安安靜靜要坐好。”,讓孩子們在愉快、主動的過程中,建立積極的態度,引發積極的行為,收到良好的提示、暗示效果。

大班孩子經過兩年的幼兒園教育,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已經形成,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的自制能力也有所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有所增強。老師就可以加強對孩子上下樓梯、文明禮貌、團結合作等方面常規習慣的培養。如走路兒歌“教室里,輕輕走;走廊上,慢慢走;拐彎處,減速走;上下樓梯靠右走。”不僅讓孩子了解兒歌的意義,更影響其他幼兒也參與其中產生共鳴。在做做玩玩中,教育孩子懂得上下樓梯時要注意安全,養成輕聲慢步的好習慣。

孩子年齡特點不一樣,習慣養成方面的要求就不一樣,老師在搜集整理兒歌時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進行分類整理,體現遞進性和層次性。

二、結合孩子實際習慣,進行兒歌的創新改編。

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兒歌后,我們發現有的兒歌內容不太適合本園的孩子們。于是,老師們就進行集中研討,對部分兒歌進行調整和創新改編,使其適合本幼兒園的孩子。如搜集的“洗手”兒歌中沒有體現擦手、關水龍頭的環節,于是我們就改編為“洗手前,先卷袖,再去打開水龍頭;擦上肥皂搓一搓,指縫指尖都搓到,嘩嘩流水沖一沖,馬上擰緊水龍頭,小小毛巾擦一擦,小手洗的香又凈。”改變后的兒歌更適合本園實際情況,使孩子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掌握,對孩子形成熏陶和感染作用,提醒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一定的規則,能盡快根據兒歌要求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所遵守的常規要求就不同,老師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特點,把相同的行為習慣賦予不同的常規要求,對兒歌進行改編創新。如喝水常規要求,小班的孩子是能夠做到多喝水、用自己杯等,改編兒歌為:“小寶寶,要知道;多喝水,不生病;你的杯,我不用;自己的杯子最衛生。”而中班的孩子是能夠排隊接水、喝多少接多少、先他人后自己等。改編后的兒歌為:“小朋友,排好隊;先取杯,后接水;喝多少,接多少;安全喝水要知道。”

三、兒歌串起好習慣,優化幼兒一日環節

幼兒在園一日活動由諸多環節組成,每個環節都需要老師用心的去組織,但是有時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孩子亂吵亂鬧的現象,甚至在開展教育活動中還會有孩子到處亂跑。根據實際情況老師把一日活動中孩子應該遵守的常規要求用兒歌進行細化,如早上晨間活動用兒歌:“入園后,不亂跑;看書時,不吵鬧;游戲時,要禮貌;好寶寶,要記牢。”來組織;早點時的組織兒歌為:“小朋友們快坐好,吃飯時間要來到,細細咀嚼慢慢咽,不笑不鬧不喊叫,這樣才是好寶寶。”游戲活動中要求孩子做到:“玩具玩具真有趣,天天和我做游戲,你也玩我也玩,輕輕拿慢慢放,知道愛惜和分享。”……

具體形象細化的兒歌把孩子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有機的聯系起來,在各個環節滲透進行常規習慣的培養,不僅優化了一日活動,孩子還在充滿趣味的兒歌熏陶下養成了良好的常規習慣。

四、以常規兒歌為載體,豐富幼兒園環境創設

孩子常規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良好氛圍的熏陶和感染。老師充分利用墻面進行環境布置,通過圖片、照片、宣傳畫、海報等方式,為孩子們布置相關的環境,把孩子熟悉的常規兒歌展示在環境中,使孩子們說文明、眼里看文明,身體做文明,了解和掌握與自己日常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行為習慣、文明禮儀和衛生習慣等方面的知識,并通過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孩子理解常規習慣基本的常識,在活動中身體力行。

如:在活動室門口張貼小朋友向老師問好的圖片,配以兒歌說明,圖文并茂的向孩子呈現形象的“問好”的行為要求,對孩子形成潛移默化的影響,早上當孩子走到活動室,可以馬上把“圖片”轉化為自己的行動,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孩子洗手時有時會“偷工減料”:擦肥皂不認真或沖洗不徹底等,老師根據這種情況把洗手分解為八個環節進行拍照:“卷袖、擰開水龍頭、濕濕手、擦肥皂、搓指尖指縫、沖、擰緊水龍頭、擦手”,再配以兒歌說明在洗手間醒目位置張貼,讓孩子一目了然。孩子通過兒歌圖片的引導后能把小手洗的非常干凈,減少了老師的說教,提高了孩子的自我意識。

五、開展“常規兒歌表演比比看”,促進幼兒習慣養成

孩子在慢慢長大,生活中有許多習慣需孩子去養成,老師平時就注意捕捉各種教育契機,把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不失時機地滲透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并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張揚孩子的進步,讓孩子感受到成長和進步的喜悅。如開展“常規兒歌表演比比看”活動,給孩子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讓孩子在活動中增加自信,擁有快樂,養成良好的常規習慣。

如午睡時個別孩子穿、脫衣服速度很慢,通過開展“常規兒歌表演比比看”,讓孩子邊說兒歌邊穿、脫衣服,比賽激勵了孩子的上進心,讓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快樂,平時他們自己就會不自覺的進行穿、脫衣服的比賽,并樂此不彼。

六、家園一致,幫助幼兒養成好習慣

篇2:教研隨筆對六環節教學步驟理解

寫心得1、“六環節”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六種手段和方式,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運用。在一節課中,不一定要把六種手段全部運用,才叫“六環節”。要把每種手段運用得充分,可以突出某一個環節,而忽略某一環節。就如同外出旅游,與其被導游領著疲于奔命地走完全部景點,不如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地方充分欣賞。

2、教學要有模式,但不能模式化。要把握“六環節”的實質,一是要強調自主學習。建構主義告訴我們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學習是學生自主地、能動地、富有創造性地建構知識的過程。看書、做題、回答問題、實驗操作、總結知識結構.......都是自己學習的形式。二是強調交流合作。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在不斷地交流、溝通、合作,即多邊互動過程中實現的。

3、語言能力的發展與思維能力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理解了不一定能夠說出來,只有說出來才能達到深刻地理解。如果一節課既無自主學習的活動,又無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這樣的課堂就是傳統的缺乏活力的課堂,就是老師滿堂灌的課堂。

篇3:小學教學管理隨筆分層小組勝于平衡小組

在大班額的情況下分組式教學勢在必行,但怎么分組是個技術活。

許多專家、教師倡議的是平衡小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質,家庭背景,性別等情況對學生進行分組,采取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模式。注意合理搭配,將內向的同學與善談外向的同學組合,將成績偏差的與成績較好的學生組合,并兼顧男女比例,以保證學生能夠最大限度的互補,互相幫助,發展智力,培養能力。這種分組方法比較深入人心,從理論層面上講是科學合理的。

但是,鮮有人知道它的執行難度和局限性。首先,就是各組之間的管理組織困難。老師想要長期做到公平合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得不首先培養一批有毅力、處事公義的組長幫助組織教學并及時統計各組間競爭結果的數據,這個過程要付出的管理成本實在太大了,沒有多少老師會堅持下去。試聯想在黨紀國法高壓限制下仍然層出不窮的貪官污吏事件,官員們可大都是社會精英啊,他們尚且如此不值得人民信任,何況身處社會底層的百姓的兒女們,有多少敢讓老師放心交托任務呢?第二,組內學生的積極性難以有效提升。那些學習成績處于中下層的學生,根本就不是什么學不會需要幫助的類型。他們往往智力更好、反應更機敏,就是“兩天打魚三天篩網”,惰性特別強,單調枯燥的學習任務他們能逃避就逃避。那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得有多大的本事、多大的感染力才能帶得動他們啊!第三,壞習慣強大的學生具有更強的負面影響力。在老師布置任務時,積極參與的往往是那些性格溫和習慣良好的學生,他們幾乎包攬了絕大部分的小組合作任務,其余的組員們也不全是不愿意干,而是時間利用效率極低,半天也弄不出個像樣的小小成果,太耽誤事兒了。久而久之,他們干脆就退居二線,做些與學習無關的活動。他們對學習以外的信息量倒是極其豐富,聊個八卦、傳播點同學間的小秘密那是講的眉飛色舞,不一會兒就把組內的“軍心”給動搖了。

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將班級分成了八個平衡小組之后,很快又確定了分層小組。我根據學生成績將他們分成A,B,C三大層,每層兩個小組。每一次布置任務時,我是分三個層次要求的。每一次統計把關的結果時,我很容易就能找出來各層里那些未完成任務的名單,對他們及時進行督促或者批評。在平衡小組里那些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懈怠型學生就不那么容易蒙混過關了。那些曾經想破罐破摔的學生也不得不動起來。我給他們布置的任務不多,只要他們肯干一定會完成。如果他們不懂,那就可以向自己所在的平衡小組里成績好的學生求問。注意,這可是他們自己主動求知的過程,比起被動接受輔導或幫助來說,效果絕對不一樣。這種分組教學法我已經堅持了兩年,班級成績的確在節節攀升,而且這種分組法也更有利于班級形成互幫互助的和諧氛圍。

所以,根據我們學校生源質量差異太大的學情,我堅持“分層小組”為主,“平衡小組”為輔的分組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