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關(guān)系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淺談幼兒攻擊性行為與家庭教育方式的關(guān)系
摘要:攻擊性行為是處在幼兒期的孩子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一種問題行為,它對攻擊者或者被攻擊者的身心健康發(fā)展都有著許多不良的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也常常困擾著家長,針對這一問題,本文從家庭引起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成因、預防等方面進行探討,以求為家庭對幼兒攻擊性行為采取相應有效的教育對策提供意見!
關(guān)鍵詞:攻擊性行為家庭教育預防
一、什么是攻擊性行為
心理學中把攻擊性定義為他人不愿接受的出于故意或工具性目的的傷害行為,這種有意傷害包括直接的身體傷害(打人)、語言傷害(罵人、嘲笑人)和間接的、心理上的傷害(如背后說壞話、造謠誣蔑)。但孩子們在一起玩耍時非敵意的推拉動作則不是攻擊行為。
二、引起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家庭因素
在一個家庭里,成員間互相尊重愛護,以禮相待,為人處事通情達理,使孩子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溫暖、民主等愉快歡樂的氣氛中,有助于孩子良好行為的形成。而父母間互相爭吵、言行粗暴,對長輩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孩子生活在緊張的家庭氣氛中,那么就容易形成不良的行為。家庭中的一些不好的教育因素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多負面的影響。這些不良的因素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家長錯誤的教育態(tài)度
孩子有時候根本不知道錯在哪里,有些家長就會不分青紅皂白對孩子進行體罰。在這個時候孩子出于對家長的恐懼可能暫時壓抑住了攻擊性行為,但是多次以后忍受不住的時候就會表現(xiàn)出更嚴重的報復性攻擊性行為。例如:有些孩子本意是想幫媽媽打掃房間,但是在清掃的時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在這個時候家長誤以為孩子是在搗亂,就不分青紅皂白地指責或者打罵孩子。這時候孩子的自尊心就會嚴重地受到傷害,并且從中學習到家長這種“不分青紅皂白”的處理方式去對待同齡伙伴,那么攻擊行為就因此而慢慢產(chǎn)生。有的父母對孩子攻擊性行為不僅不制止,還聽之任之。他們認為,未來社會充滿競爭,要使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站得住腳,從小就應培養(yǎng)孩子不能吃虧的意識,有時還教孩子:“別人攻擊你,你一定要還擊”,使孩子從“以牙還牙”發(fā)展到欺負弱小。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出人頭地”,對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現(xiàn)視而不見不加以約束,以致出現(xiàn)了錯誤引導。
(二)缺乏和諧的家庭交往模式
家長有時候意見不統(tǒng)一時,就會有激烈的口角和動手的行為。對孩子出現(xiàn)的令人氣惱的行為,也會用拳腳制止。如果幼兒長期生長在暴力專制家庭教育下,其攻擊行為機率也很高.在幼兒開始有記性時,家長如果使用"以暴制暴"的手段解決,常常就會適得其反,產(chǎn)生"以暴養(yǎng)暴"的反效果。學前期的幼兒是模仿能力很強的階段,家長對幼兒實施暴力,無形中是在教育幼兒使用暴力,會在無形中給幼兒灌輸"暴力能夠解決問題"這樣的錯誤信息。所以幼兒在遇到用常法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就會采用攻擊行為。
(三)父母言行的影響也是導致孩子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
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有個好習慣。”幼兒正處于發(fā)展時期,各方面都還未定型,既容易養(yǎng)成好的習慣,也容易形成不良的習慣。幼兒最善于模仿,父母則是他們模仿的首要對象。他們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一些行為模式,以達到自我滿足。孩子身上不少習慣就是直接從父母那里模仿來的。做父母的,應當注意自己日常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動。因此,父母的行為習慣好壞與否,對孩子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例如:對孩子或者他人冷淡,漠不關(guān)心的父母,孩子往往會借助攻擊性行為來引起父母的注意,或者通過攻擊行為來排除內(nèi)心的孤獨。
(四)父母投其所好導致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
在日常生活中,年輕父母往往不能給孩子提供較為寬敞的游戲空間,而是提供繁雜、擁擠的活動空間。幼兒都比較喜歡玩玩具,而且現(xiàn)在的家庭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要什么家長就給什么,家長往往會順著孩子的心意而給孩子購買一些具有攻擊傾向的玩具(手槍、大刀、寶劍等),許多的孩子在游戲中經(jīng)常會使用這些“武器”去對同伴比劃,還有的家長給孩子買拳擊袋或拳擊手套,其本意在于當孩子發(fā)火時,用拳擊的方式發(fā)泄,家長孰不知當幼兒擁有這些“武器”,又缺乏相應的使用指導時,這只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三、家庭中如何預防孩子的攻擊性行為
幼兒攻擊性行為不僅對個體的健康發(fā)展不利,而且阻礙幼兒個性和認知的發(fā)展,也影響教師教育工作的正常實施。如果攻擊性行為升級,并延續(xù)到青少年時期,就容易產(chǎn)生攻擊性人格障礙,造成人際關(guān)系緊張、社交困難等.正如教育學家陶行知所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的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培養(yǎng)得好,以后只須順著他繼續(xù)地培養(yǎng)上去,自然成為社會的優(yōu)良分子,倘使培養(yǎng)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tài)度決了不易變。”因此,攻擊性行為作為一種問題行為,我們有必要提前預防,以便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健康發(fā)展。否則,以后矯治就會變得十分困難,或者這個問題解決了,那個問題又出現(xiàn)了,勞神費力,但事倍功半。
(一)善于和孩子溝通,走進孩子的生活
1、學會傾聽并給予正確引導
對于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要加強與孩子心靈上的溝通,分清是非,正確指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首先要做的就是學會傾聽,當孩子講述的時候,大人盡量不要打斷他們的話題。要認真地傾聽并用眼睛告訴孩子,你在認真傾聽。當孩子講了一個幼稚的故事或者是無意義的事情的時候,家長也要鼓勵他們講完。當孩子受到了委屈向家長傾訴,家長要耐心地聽他講,讓他宣泄,讓他感覺到我們聽進了他的意見,理解了他內(nèi)心所想的,家長是愿意和他進行交流的,那么我們就能夠很輕松地和自己的孩子有了心靈上的溝通了。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較差,許多攻擊性行為都是由于不明白事理所引起的。作為家長應該以冷靜的態(tài)度解決孩子間的糾紛,分清孩子爭執(zhí)的雙方誰是誰非,不能為了“息事寧人”而對無理取鬧的孩子妥協(xié),不能給孩子留下“攻擊占便宜”的印象,因為妥協(xié)雖然贏得了一時的安寧,而實質(zhì)上卻助長了孩子的攻擊行為,為其健康發(fā)展種下禍根。
2、協(xié)調(diào)溝通,注意對孩子教育的一致性
這里說的“一致性”包括兩個方面含義:一方面,是家庭內(nèi)部成員對孩子的教育要求統(tǒng)一,教育步調(diào)要一致,決不能父親一個樣,母親一個樣,或者父母一個樣爺爺奶奶又一個樣,這樣會使孩子左右為難,不知所措,容易養(yǎng)成撒謊、投機取巧等不良行為。另一方面,是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社會教育保持一致。教育要與幼兒園、社會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父母應該主動與幼兒園老師聯(lián)系,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學習、生活情況,有計劃地配合幼兒園開展教育。
3、要讓孩子與同伴進行多交往
現(xiàn)在的家庭獨生子女多,住的房子往往都是單人式的房子,缺少了與年齡相仿的小朋友互相往來玩耍的機會。家長在這個時候要有意識地讓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玩耍。在與孩子游戲中注意培養(yǎng)孩子學會和其他孩子分享玩具,共同游戲等。比如:孩子看到喜歡的玩具的時候,家長應該教導孩子說:“能給我玩玩嗎?”或者“我們一起玩好嗎?”等等。同時要支持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也拿出來給同伴玩,進行交換。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明白哪些交往方式是適宜的,這樣,在孩子心目中,就會漸漸地產(chǎn)生合群和尊重別人、關(guān)心別人的愿望,并因此減少攻擊性行為。
(二)正確面對幼兒問題,耐心積極地給予指導
家長不要因為自己的孩子有攻擊行為,就給孩子貼上一個“不良孩子”的標簽。教育要讓孩子知道自己只是不贊同他在某種特定情境下所做出的攻擊行為,而并非是對他本人有意見。攻擊行為是最令人頭痛的不良行為,要教育孩子“改邪歸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長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知難而上,而不要奢望能靠枯燥的說教,粗暴的限制恐嚇的方法去對待。管教孩子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家長持續(xù)而一致性,說到做到,堅持原則,多多使用積極的手段,讓孩子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家長所喜歡的,只有在無奈的情況下我們才使用一些消極的手段。
(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
一個家庭中的教養(yǎng)方式、教育方法不正確也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家長應該使用科學的方法來教育孩子。應該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的個體來平等對待。教育孩子要有要求,有規(guī)則,甚至也可以適當批評,但是要有度,要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基礎(chǔ)上加以說明,解釋其理由,要尊重孩子,鼓勵孩子發(fā)表意見。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他們的獨立性會越來越強,常常要求自己獨立地做一些事情,如果成人干涉得過多,事事包辦,容易使孩子產(chǎn)生依賴和懶惰、懦弱等不良行為。如:當孩子興致餑餑地說幫助我們的時候,也許你不需要他的幫忙或者會有越幫越忙的情況下,最好是答應他讓他參與到你的工作中來,尋找一些比較容易做的事情給他做,在他不懂的地方耐心地教導他。如果你真的不想讓他參與你的事情的時候,也要和孩子商定下次再要他來幫忙。常言道,“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是禍害”所以在面對自己孩子的時候家長要樹立起威嚴。我們一定要做到對孩子嚴與愛并濟,對攻擊行為應當予以拘束,而不能因為心疼孩子卻視而不見,應該用正確的心境去對待。
(四)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以及其他家庭成員的行為對孩子的成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言談舉止、行為作風,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孩子。父母表現(xiàn)的許多行為總是為孩子所目睹的,孩子通過觀察、模仿他人的行為來學習如何做出自己的行為。不要無意中做出我們不想讓孩子學習的行為。因此,榜樣的作用在幼兒期是影響很大的,要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行為,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則,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五)家長要掌握好贊揚和批評的方法
家長給孩子的贊揚也要尋找適當?shù)摹⒉煌馁潛P方式。對于小一點的孩子來說,通常以擁抱、親吻或其他身體上的接觸來配合切當?shù)恼Z言比較有效。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也許低調(diào)的贊揚更為有效。比如說,家長與孩子間有特定的暗號,你一個眨眼或者豎起拇指,都在向孩子表明,你注意到了他的行為,并為他感到高興。有些大一點的孩子喜歡幽默的評論,比如你說“哇!是不是清潔隊來過這里啊”比直直地說:“你把房間整理得真干凈”效果更好。每個孩子都不同,父母要善于發(fā)現(xiàn)什么樣的表揚方式才是最適合自己的孩子。另外,父母要有創(chuàng)意,如果一遍又一遍相同的贊揚說多了,就會變得味同嚼蠟,喪失了它的吸引力。父母可以經(jīng)常變換方式,比如,在孩子的枕頭下放張小紙條,或者故意讓他“偷聽”到你對他的贊揚,借而獎勵一個小禮物,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不過最好不要用禮物、獎品來完全代替你的口頭贊揚。家長批評孩子要把握好時機。批評也是一門學問,要注意把握時機,才能獲得最好的效果。首先,不管孩子犯多大的錯誤,家長首先不應該在大庭廣眾前指責孩子,否則會深深刺激孩子的自尊心,甚至會造成心理障礙。其次,非原則性的錯誤,盡量對孩子用探討的語氣,采取說服和疏導的辦法,打開孩子的心結(jié)。如果是思想品德方面的錯誤或者經(jīng)家長一再提醒還做錯,家長可以在必要時給孩子一些懲罰,讓孩子明白事情的嚴重性。最后,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應該及時給予批評糾正,不能拖后,否則會降低教育的效果。另外,批評時候說的話,不要顛來覆去地說個不停,否則孩子就會聽膩,失去了應有的教育效果
(六)讓幼兒體驗別人的感受
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要讓他有情感體驗,光講道理,在情感上不能觸動幼兒,這是解決不了問題的。例如,當幼兒打了別人,人家疼,就讓他體驗到疼的滋味。當然不能打他,讓他通過挨打來體驗,但是可以讓他通過回憶摔倒的疼痛等來體驗別人的不舒服。再如玩玩具,要教給他一些知識和方法,別人在玩的時候,你如果想玩,應能和別人商量:“咱們輪流玩吧,你玩一會兒給我,我玩一會兒再給你”,同時,還讓他體驗到,“人家總是在玩,你在這時看著多難受呀!如果你總是玩,別人也同樣難受。”
四、總結(jié)
家長要注意不要給孩子提供模仿攻擊性行為的機會,在家庭中,家長必須要用充分的愛和時間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和睦、友愛的環(huán)境氣氛,改變環(huán)境中的不良影響,并糾正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孩子做錯了事要堅持說服教育,不要用打罵的方法,父母的表率作用是尤其重要的!我相信,如果每位父母都能這樣做的話,一定會避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產(chǎn)生!
文章來
源制度大全課件
篇2:重視家庭教育創(chuàng)新溝通方式實現(xiàn)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雙贏
重視家庭教育創(chuàng)新溝通方式實現(xiàn)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雙贏
濱河幼兒園劉小英
【內(nèi)容摘要】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是學前教育中不可分割的兩個部分,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家庭教育的內(nèi)容、方式是否科學直接關(guān)系到幼兒教育的成敗。然而,由于家庭千差萬別,每個家庭對幼兒教育所持的態(tài)度和觀念也各有不同,決定了各個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在教育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或教育誤區(qū):家庭成員之間缺乏平等互動性;家長對幼兒的培養(yǎng)重智力因素培養(yǎng),輕非智力因素培養(yǎng);缺乏“言傳身教”的氛圍等等。針對這些問題,幼兒園在對家庭教育的指導上也做了許多工作,但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組織指導也存在許多問題:1.重形式、輕結(jié)果;2.角色定位不平等;3.指導教條化,缺乏有效性。要使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實現(xiàn)真正的“互動合作”,實現(xiàn)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雙贏,就得有科學、有效的措施:1.創(chuàng)新溝通方式,暢通家園聯(lián)系,實現(xiàn)“家園互動”;2.轉(zhuǎn)變觀念,平等對話、挖掘家庭教育資源,發(fā)揮家庭教育優(yōu)勢,提升“家園互動”質(zhì)量。3.善于總結(jié)家園教育經(jīng)驗,促進家園互動逐步完善。
【關(guān)鍵詞】家園互動溝通雙贏
說到“家園共建”,作為一個幼兒教育工作者來說,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讓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工作、積極參與幼兒園活動等等,從層面上看,這些期望都是對的,也是幼兒園家園共建工作的內(nèi)容,但就是因為這些停留在層面上的認識,導致了我們“家園共建”的種種誤區(qū)。我國著名的幼教專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幼稚教育是一件很繁雜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必須要兩方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實功效”。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可見,幼兒園教育要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指導以實現(xiàn)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雙贏。
一、受家長自身條件的制約,對幼兒教育的觀念存在認識誤區(qū)。
近幾年,我對所任教的本村幼兒園周邊的家長受教育程度、了解幼兒在園情況、與老師交流的方式、家庭教育方式等方面做了一定的隨機調(diào)查:從家長的文化程度來看,文盲或半文盲的家長占1.6%,小學文化的家長占23.2%,初中文化的家長占63.2%,中專或高中以上學歷的家長占12%。經(jīng)常來園詢問幼兒情況的家長占69.6%,偶爾詢問的占29.6%,從不詢問的占0.8%。在與老師的交流方式上選擇與班上老師交流的占84%,選擇打電話的占12.8%,沒時間交流的家長占2.4%。71.68%的家長只重視智力教育,忽視對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在和教師交談的過程中只關(guān)心孩子識了多少字,會不會做加減法等等.現(xiàn)今,隨著信息渠道的不斷拓寬,家長的觀念有所改變,開始重視孩子會不會唱歌、跳舞、畫畫等,但對于孩子的品質(zhì)、個性等方面的培養(yǎng)還是一個盲區(qū)。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子女的學習上。也只有7.9%的家長平時能注意與孩子一起玩,大多數(shù)家長把孩子視為“私有”,采取“獨裁式”教育方式,形式簡單粗暴,不懂得溝通,不會采用“表揚鼓勵、耐心說理”的方式。有的家長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溺愛孩子,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對他們表現(xiàn)出的不良行為進行袒護,甚至縱容;要提起教育就很快想到要給孩子講許多大道理,但在幼兒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懂“言傳身教”的道理,對幼兒品質(zhì)的形成產(chǎn)生不良影響。種種跡象表明家庭教育的認識誤區(qū)、教育水平的差異導致家庭教育與幼兒教育的不同步、不協(xié)調(diào),有時意見的不一致甚至會產(chǎn)生負面的影響。
二、幼兒園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束縛,對家庭教育的指導存在誤區(qū)。
篇3:幼兒教育隨筆:打造優(yōu)質(zhì)家庭教育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
幼兒教育隨筆:如何打造優(yōu)質(zhì)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很重要的,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培養(yǎng)和指導,但是在幼兒階段,最重要的首先是讓孩子身心得到健康的發(fā)展,孩子能認多少字、會做多少題并不重要,其次是發(fā)展孩子的語言交流能力。
家長在家里應當給孩子一些空間,讓孩子發(fā)展,多培養(yǎng)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家長在家庭中要以身作則,是家庭中的主導,要創(chuàng)造和諧家庭,讓孩子健康發(fā)展,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意見要統(tǒng)一,即使有分歧,也不應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來。父母的主導作用不應是單向的,而應當是互動的。
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學會傾聽,不要打斷孩子與你的談話。要學會賞識和鼓勵孩子。家長要打造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不要追趕潮流,《哈佛女孩劉亦婷》曾經(jīng)很暢銷,但是這個事例不典型,但是家長們應從中學會父母怎樣激勵孩子,讓孩子有學習的興趣,家長要對孩子因勢利導,對孩子不理解,幫助過于具體,會得不到發(fā)展,適得其反。
作為家長,既要給孩子定一個目標,又要給孩子一個遠大理想,孩子一旦知道努力,潛力就會無窮的。家長應注意配合學校,讓孩子得到很好的教育。
文章
來源制度大全
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