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幼兒早期行為規范引導

幼兒早期行為規范引導

2024-08-01 閱讀 8860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幼兒早期行為規范的引導

在21世紀的今天,學前幼兒的早期教育受到各方人士越來越多的重視。國家教育機構的宏觀目標及孩子家長們的殷切希望,因此要求幼兒園等學前教育培養單位制定一系列適合學前幼兒的發展課程與相關活動安排,以達到全方位培養孩子高技能、高素質的要求與標準。而幼兒早期行為規范被列入其中之一,并作為必行科目且要做到貫穿始終的工作重點去執行。作為一名幼兒學前啟蒙的導師,我感到肩上擔負的責任是多么的重要和神圣。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一個人的行為舉止直接反應了他的素質與修養。是否有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文明禮貌的交往習慣則是決定素質與修養好壞的關鍵因素。

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從幾個方面體現:

一父母是幼兒行為的第一引導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同是也是孩子初期行為養成中最重要的引導人,在孩子未接觸到正規、正式的系統教學前,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孩子最初的價值觀和社會觀的形成。根據調查顯示,現在很多行為偏差的孩子是由于家長在幼兒行為養成初期的錯誤引導而導致。現在的幼兒在家庭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往往是幾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孩子成為家庭的中心,家庭教育方式也大多表現為寵愛多,教育少、順從多、要求少,在這種特殊的環境中,孩子很容易變成家里誰也管不了的“小霸王”,養成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吃飯時,把自己喜歡吃得菜放在自己面前,不許別人動筷,挑食等;不愿意和別人分享玩具和圖書等。這些都是讓孩子變得自私自利,不合群不團結的不利因素。如果任其發展下去,以后進入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會成為阻礙他們的良性發展的絆腳石。因為這個社會需要的是有奉獻精神和能夠團結合作的人才,自私自利的人只會裹足不前,沒有發展。

二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

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幼兒園教育工作中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幼小的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較差,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而積習難改,習慣成自然,會給將來的成長帶來難以彌補的缺憾。而教師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教師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豐富,語言要親切。如果教師在鼓勵和表揚幼兒時,表情冷漠,可想而知,無論教師怎樣運用語言進行表揚,起教育效果也是消極的。對于孩子,無論是一個善意的微笑,還是一個親切的擁抱,或是一句同情的話語,都能使孩子得到快樂和滿足,都能喚起孩子良好的情緒情感,使其行為發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良好的情感態度和鼓勵的言行,是使幼兒愿意接納你,喜歡你,樂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劑,它促進了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可以看出完美的教育從來都是非常重視良好習慣的訓練和培養的。做為一名教師只有細心觀察孩子的一言一行發現孩子的優點,才能改正孩子的不良行為習慣。

那又如何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的習慣呢?

一、建立一日常規,進行系列化教育。

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于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列化。根據幼兒的特點和發展情況,制定了幼兒一日活動常規,常規規定了孩子們在一日生活、學習中應做到的,應遵守的一些規則,確定了幼兒時期在衣、食、住、行、與人交往等方面應有的文明行為和習慣的標準,如:坐要有坐姿、睡要有睡樣,飯后會收拾餐具,活動結束會整理好用品等,培養了幼兒良好品德。有計劃地安排科學、合理的教學活動,達到了使幼兒在系列化的教育活動中“學一點知識,懂一點道理,做一點實事,養成一種品德”的目的。

二、抓住教育契機,使教育更有滲透性和隨機性。

幼兒很少對自己過去的行為和想法多做反思,一般是過去就忘了,所以只有及時抓住教育契機才能取得最佳效果。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隨機教育意識、教育能力,對幼兒進行及時的教育,我們認準“將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滲透于一日活動之中”的途徑,根據幼兒思維具體形象,感情豐富易激動等特點,注意從情感教育人手,同時貫徹“學一點、懂一點、做一點”,力求使教育落到實處。我們要求幼兒來園后要學會自己吃飯,自己洗臉等;給自然角的種植物澆水,給小金魚、小烏龜喂食,以培養幼兒愛勞動的習慣,關心集體的行為。對幼兒進行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礙他人,愛護公物的教育。午餐要求做到“三凈”:碗里干凈、桌上干凈、地上干凈,對幼兒進行愛惜糧食的教育。午睡起床要求幼兒自己整理床鋪,我們教育孩子們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學會的事情堅持做”。

三、加強個性化因材施教,使教育更有針對性。

目前幼兒園的孩子已經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大部分都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良個性品質,如自私、愛發脾氣、任性固執、聽不得批評、打人、不懂得向人道歉、不愛惜公物、遇到困難愛哭等等。因此,行為規范養成教育一定要因材施教,我們注重根據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對待性格怯懦的幼兒,以培養勇敢品質為主;對待個性霸道的幼兒,以培養寬容、和諧與人為善的個性為主;對待貪占他人物品的幼兒以培養誠實品質為主;對待逆反個性較強的幼兒,采取綜合訓練方式,對其進行不良個性的矯正訓練為主等等。由于每個幼兒的家庭教育影響的環境和方式不同,他們對教師的教育方法也可能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我們要求教師必須要觀察了解幼兒的不同心理特征,采取有效的方法進行有的放矢地教育。

四、自主性游戲中培養幼兒行為規范

幼兒在自主性游戲中能自覺地掌握游戲規則,和同伴友好商量、互相輪換角色,體驗人與人相互合作、交往的重要和快樂。每個年齡段的幼兒學會了有序的整理玩具、物品歸類,并能在游戲中快樂地與同伴合作。如平時幼兒在自主性游戲中,他們往往會因“對角色及其行為規范的理解不同”而產生分歧,幼兒處理他們之間的糾紛和分歧的行為,便是幼兒學會協調、適應、合作的過程。我們通過開展混齡游戲、混班游戲,讓孩子們在合作游戲中與同伴友好合作、共同協商。同步發展,在游戲中快樂地合作、交往.

五、抓好家園共育活動,形成大教育網絡。

要使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須建立起家庭、社會、幼兒園聯合一致的教育網絡。我們非常重視幼兒園、家庭、社會三結合,廣泛向社會和家長宣傳,深入挖掘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家社的教育作用

行為規范養成教育是一種長期的、日積月累的、循序漸進的、耐心細致的工作,有許多工作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針對幼兒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以達到良好的成效。

文章來源

制度大全課件

qiquha.CoM

篇2:幼兒日常行為規范

(一)、衛生習慣:

1、不吃手指,不是吃的東西不放進嘴里,落到地上的東西必須洗干凈后再吃。

2、常修指甲,不用手指挖耳朵、挖眼睛,不用手抓飯吃。

3、飯前便后用肥皂洗手,隨手開關水龍頭,知道節約用水。

4、不流口涎,拖鼻涕,常帶手帕,打噴嚏或咳嗽時,用手帕掩著嘴巴和鼻子。

5、不隨地吐痰,不亂扔紙屑等,知道并做到垃圾袋裝化。

(二)、行為習慣:

1、知道祖國,知道我是中國人,知道五星紅旗,升旗時立正、行注目禮,熱愛家鄉,熱愛祖國。

2、愛爸爸、媽媽、愛老師,愿意幫助家長和老師做事。

4、對人有禮貌,會使用禮貌用語。

5、不說謊,做了錯事能承認。

7、愛護公物,不拖拉桌椅,不亂涂墻壁、地板,開關門窗輕,離開座位,桌椅放好。

9、愛護花草、樹木、不采,不折,不踩踏。

(三)、安全意識:

1、不玩電,不玩火,不獨自玩水,不玩危險游戲。

2、不吃陌生人的東西。

3、不跟陌生人走。

4、知道有事撥打家里的電話。

5、知道119、112、110等緊急電話。

(四)、活動常規:

1、知道要遵守紀律。

2、能注意力集中地與同伴一起活動,不打擾和影響他人。

3、會有禮貌地聽老師和同伴的講解。

4、不亂下位置。

5、注意坐姿正確:胸膛挺直,頭端正。

6、作業時注意握筆姿勢要正確。

篇3:Z鎮中心幼兒園教師行為規范

鎮中心幼兒園教師行為規范

1、熱愛幼兒、尊重幼兒,對兒童態度和藹親切,把兒童看做學習生活的主人。

2、認真落實《綱要》,努力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促進幼兒動手、動腦、使每個幼兒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健康發展。

3、儀表端莊自然,服飾大方整潔,符合職業要求。上班時化淡妝,不穿高跟鞋,長發扎起,不佩戴過多裝飾物。

4、舉止文明,語言文雅,上班使用普通話。說話和氣,待人熱情有禮貌,能主動問候別人和小朋友。為人師表,在兒童面前行為規范,話不俗,語不高。

5、主動與幼兒家庭配合,及時向家長匯報幼兒身心發展情況,虛心接受批評、建議,不斷改進工作。

6、遵守園內各項規章制度,上班不遲到,早退、不做私事,不隨意串班,聊天,不使用兒童物品。

7、遵守園紀、團結同志。同志間友好交往,有意見通過正常渠道提出,不在下面議論。

8、愛護公物,講究衛生,不隨意采摘花果,保護園內各種設施,玩具、器械。不亂扔果皮紙屑。勤儉節約、節水、節電、節糧。

9、廉潔奉公,不吃請,不受禮,不將公物歸為已有。

10、注意安全,防火防盜,維護公德,遵紀守法,積極參加公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