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語文詩詞教學學習心得

語文詩詞教學學習心得

2024-08-01 閱讀 6641

語文詩詞教學學習心得

一、關于誦讀

詩詞教學要注意誦讀,這是無可置疑的,但一味地要求學生讀,缺乏層次,高耗低效;或者每讓學生讀一次,都要花上長時間來評,評得興味全無;還有對背誦缺乏必要的指導,要求學生勉強為之。這些做法都是不足取的,我認為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評要點到為止,誦要水到渠成。

讀如何體現出訓練層次呢?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要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讀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隨著對詩詞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的,這就要求在理解的過程中穿插朗讀,在理解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朗讀的要求。

朗讀,在理解的基礎上提升,也能反過來提升對詩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將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組讀敘事部分“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另一組讀議論部分“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以此再次明確此詩的表達方式及層次結構。又如分析完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后,可由一位學生領讀總起句“老夫聊發少年狂”,然后全班學生讀出具體寫其“狂”的詩句,以此再次加強對本詩總分結構及詩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學習了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后,可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提示讀出有關語句,“本詩的線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點是......春行所見之動物是......春行所見之植物是......春行之結點是......”借此對詩歌再作一次梳理。這樣梳理之后,背誦就顯得輕而易舉,順理成章了。

二、關于理解詩意

理解詩意包括對詞義句意的解釋梳理,但理解詩意的關鍵在于使學生感受到美。如何使學生感受到美呢?有些教師教學詩歌時分析過于理性,流于瑣碎,解來解去,卻解掉了詩歌的神韻,這是有違詩歌欣賞原則的?!皟A國宜通體,誰來獨賞眉?”要使學生感受到美,就必須遵循一個原則--保持詩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風景再造品詩境。

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作者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寫景抒情類的詩歌,可將其改成一則優美的散文,如《過故人莊》,辛棄疾的《清平樂·茅檐低小》等。情節性強的詩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劇,如杜甫的《石壕吏》、樂府歌辭《陌上?!返?。通過這個過程,既需要學生“入乎其內”,又需要學生“出乎其中”,從總體上把握詩歌,并且把握的是詩歌的精髓,再現的是詩歌的神韻。同時,它以靈動的思維靈動的形式保持了詩歌的靈動性,學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詩眼巧引導。

文有文眼,詩有詩眼。詩眼,是詩歌的提綱挈領,也可以成為詩歌教學的提綱掣領,抓住了詩眼,也就抓住了關鍵,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之妙。抓詩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學李商隱的《無題·相見時難別易難》時,可請一名學生朗讀,讀后請大家評一評:“大家覺得他讀得怎樣呢?......好在哪里?”若學生答好在讀出了感情,教師就可以順水推舟問:“你覺得他讀出了哪種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個詞概括呢?”明確是“別”字后,教師就可用“別”字來繼續引導:“作者通過哪些‘別時景’來表現‘別時人’之‘別時情’呢?讓我們一起來細品。”又如教學崔灝的《黃鶴樓》時,教師可以說:“有人認為,這首詩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聯都寫了一個‘空’,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導學生體味首聯所嘆之“樓空”、頷聯所寫之“天空”、頸聯所繪之“洲空”、尾聯所愁之“家空”,觸摸作者空虛、惆悵、傷感的心境。以上抓詩眼的過程是教師有意為之。

抓詩眼還可以是教師有意逮之。詩眼涉及到理解一首詩的關鍵,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往往給我們很多玄機,抓住它,就可能成為我們教學中的一個亮點。如一位學生在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時提出了一個問題:“為什么作者說自己是‘聊發少年狂’呢?”這問題提得好呵,它是學生拋給教師的一把鑰匙,抓住它,教師就可以順勢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聊發少年狂,狂在哪里?為何要聊發少年狂?”從而明確,狂在上闋的出獵和下闋的殺敵報國。出獵之狂,狂在想法,狂在場面,狂在百姓,狂在太守。而殺敵報國之狂,則由獵手之狂過渡到英雄之狂。總之,全詩無一詞不狂,“狂”,顯示了作者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有些詩歌沒有很明顯的詩眼,但大多名詩有名句,這名句就可以成為我們教學的亮點,因此我們可以稱之為“類詩眼”。人類對美的事物的欣賞具有共性,若問學生最欣賞哪句詩,他們往往能答出名句來,于是師生共品名句,從而牽動對全詩的欣賞。當然有些時候,學生的喜好是不統一的,如對《題破山寺后禪院》一詩,有些學生喜歡“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有些喜歡“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不過這沒關系,無論他喜歡哪一句,你都可以讓他說說:“你為什么特別喜歡這一句呢?它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旁征博引妙開拓。

就詩論詩,有時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有所聯系,有所開拓,如學習韓愈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時,學生問:“‘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漳江邊’怎么理解?難道韓愈的侄孫很想韓愈死嗎?韓愈還沒死,為什么他要過來收‘吾骨’呢?”這時教師不妨帶領學生吟誦曾經學過的詩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劉禹錫一貶二十三年,那么韓愈將要被貶多少年呢?不知道。還有沒有命活著回來呢?也不知道。所以這里實際上是韓愈在向侄兒交代后事。由此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體味韓愈對前途的迷茫心緒。

又如陶淵明《飲酒》中的“飛鳥相與還”一句,若僅僅弄清其表面意思,那就太淺了,它有什么深層含義呢?學生往往無法體會,這時教師就可以將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拋給學生,引導他們體會詩人對官場的厭倦以及回歸田園后的陶醉之情,這正是作者的“真意”,所以他說“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梢姡哉鞑┮菐椭鷮W生深入理解詩意的需要。

旁征博引還是幫助學生擴大知識面、融會貫通的需要,如談到明代夏完淳《別云間》中的“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時,可回顧宋代文天祥《過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還可向后看陳毅《梅嶺三章》中的“此去泉臺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體會從古到今先烈們的前赴后繼以及他們反抗精神的一脈相承,同時,還可以將三個人作個比較,文天祥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固然令人欽佩,但他還只是想要在史冊上留個好名聲。而夏完淳說他死后還要看到河山的收復,這種愛國精神更加值得敬佩。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更是氣貫長虹,他不是旁“看”,而是死后還要親自率領部隊起義,可謂鞠躬盡瘁,死后不已。三個人,一樣的愛國,不完全一樣的境界,將三種境界擺出來,相信學生對詩意的理解會更深入,對社會人生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以上主要是內容上的理解。藝術手法上的理解也同樣如此。如學生對魯迅《自題小像》中的“寄意寒星荃不察”難以理解,他們問:“魯迅為什么要‘寄意寒星’呢?”教師若用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作引導,學生就很容易理解這是詩人常用的借物抒情之法,另外如“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和“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亦是如此。

三、關于“授之以漁”

1、授予學生品詩之法。

很多教師在這方面作出了很成功的探索,如江蘇趙富良老師的方法就很值得借鑒,他總結出了詩歌欣賞的四個步驟:朗誦吟誦---感受詩歌音樂美;聯想想象---感受詩歌圖畫美;咬文嚼字---感受詩歌語言美;比較映襯---感受詩歌新奇美。我校老師在教學中也總結出了四步讀詩法:一讀詩韻,主要指導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和重讀,讀出詩歌韻律美;二感詩意,主要利用注解或工具書,疏通文意,質疑問難;三品詩境,總體把握作者創造的意境,以及在詩中表達的情懷;四仿詩言,對一些可模仿的詩句,可指導模仿,這一步可視具體情況確定用否。

2、引導學生進行仿寫。

品詩的目的不在于寫作,但偶爾帶領學生仿寫卻是有價值的。關于這一點,大詩人李白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示范。他特別推崇崔灝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白對此詩一直念念不忘,后來他游南京,仿此詩作了一首《登金陵鳳凰臺》:“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北M管后者比前者少了一絲空靈而多了一些斧鑿痕跡,但亦不失為一首好詩,被世人公認為李詩七律之冠。

當然,我們要求學生像李白一樣仿寫整一首詩是不現實的,但仿寫某些句式卻是可以辦得到的。

如曹操的《觀滄海》,其中的四言寫景句如“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之類,每句均由一個名詞加上動詞或形容詞組成,若引導學生用這個方法描繪月夜之景,則可以積累以下一系列短語:月光如瀉、月華如水、月色迷離、月意朦朧、月灑清輝、月上柳梢、月風吹露、月照花林、月影婆娑、落月搖情、殘月將落、斜月沉沉、秋月無邊、曉月臨窗、明月照松、皓月當空、星月交輝、眾星捧月、彎月如鉤、山月徘徊、涼月依依、孤月皎皎、淡月濃情......另外如李清照的“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等詩句亦可作為仿寫的材料。近年來的中考,仿寫成了常見的題型,其例句往往詩意濃郁,這也表明了仿詩言練習的必要性。仿寫,猶如飛機的滑翔,它是放開手腳讓學生自由翱翔的前奏和必經過程,有用有效,何樂而不為?

篇2:談古詩詞教學和多媒體巧妙結合研究性學習

談古詩詞教學和多媒體的巧妙結合

河北省東光縣南霞口中學徐雙靜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準確指出了語文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的優勢和突出特點。然而受時間,空間,資源的限制,語文“研究性學習”在教學實踐中經常受到制約,效果不夠理想?,F在,隨著通信、網絡、多媒體以及虛擬現實等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網絡的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方式出現了新的變革。網絡教學以其強大的技術支持突破了教學時空的限制,豐富了學習資源,具有傳統課堂教學無法媲美的優勢,大大優化了語文學科的教學,為語文研究性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探究精神創新精神

古典詩詞是中華古典文學最高級的形式之一,它是我國歷史長河中一顆流光溢彩的明珠,記錄著中華民族的成長歷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積淀著文化與文學的精華。應該說詩風詞韻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兒女,它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一部分。古典詩詞的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傳承中華文化有著特殊的意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也加大了傳統文學在語文學科中的分量,傳統文學的教學問題也因此而更加突出地擺在了人們的面前,尤其是在信息技術日益成熟的當下,如何讓傳統的文學樣式和現代的先進技術結合在一起,使學生深深領悟“此中有真意”似乎更值得人們去思考和探討。下面就發揮信息技術在中學古詩詞教學作用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古典詩詞的特點是信息技術與中學詩詞教學整合的基礎。

美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育人成材的過程中有其獨特的作用。中國古典詩詞最高的美就是境界美。其中包含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圖畫美,也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意境美,而這些恰恰是進行古典詩詞的學習最重要的方面。中國古典詩詞是世界上最簡約的文學形式。它短小精悍,字字珠璣,而錘煉的語言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它雖然體制相對固定,可是風格多變,手法多樣,運用典故、用字講究。一首好詩,往往有著太多的內涵與外延。再加之,年代久遠,學習理解古典詩詞就需要更多資料。信息技術是基于多媒體和互聯網的新型學科,它強大的視聽功能和無與倫比的資源正好給我們學習古典詩詞教學改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二、信息技術在古典詩詞教學中的運用。

第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古詩詞教學首先要求的就是能有一個良好的氛圍,使學生能如臨其境,很快地融入那詩情畫意之中。利用現代教育技術聲像集合的特點制作許多優美的畫面,選取與教學內容相符的音樂,積極努力地創造教學情境,使學生獲得視覺美、聽覺美,融入一個美的氛圍之中,為學習古詩詞奠定了感情基調,也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用音樂來打動學生,從心理學看,音樂是生命的節奏和感情的旋律,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緒活動;從美學看,音樂更是融合著思想與感情的一種藝術境界。例如在教授《蒹葭》一課時,我先播放《在水一方》,學生都凝神靜聽,既把學生帶入了學習的狀態,也為學生理解這首先民詩歌歌打下基礎。

通過圖畫和視頻來再現詩歌的意境。畫家用線條、顏色表示形體,高超的“畫筆”可使“畫中有詩”;而詩人則用語言繪色繪形,美妙的“詩筆”又可使“詩中有畫”,融詩情畫意于一體,這就是古詩詞動人之處。

第二,結合各種信息領悟詩詞的意境美。詩的意境是詩歌教學中難點,對意境的感悟和知識的積累、情感的歷程及人生境遇是密不可分的,而這些恰恰是語言難以彌補的。新大綱指出:“教學古詩詞,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我讓學生反復誦讀、體會的基礎上,通過信息技術來加強學生對詩詞意境美的領悟。

例如,教學古詩《飲湖上初晴后雨》,這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作品,這首詩前兩行描繪出西湖夏季兩種不同的景色:艷陽高照的西湖和山霧迷蒙的雨天西湖,后兩行借景抒情:晴也好,雨也罷,這不同的景色猶如美女西施一樣,濃妝淡抹都是那樣的美麗動人。抒發了詩人深愛西湖美景的情感,表達詩人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教學一開始,利用多媒體播放音樂,并聲情并茂地朗讀全詞,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學生,讓學生整體感知全詞。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感受到整首詩的感情基調,整體感知了全文的意境之后,再逐步將欣賞引向更高的層次,使學生懂得如何去鑒賞詩詞。接著,便要求學生反復自由朗讀,找出重點詞句。隨后,又鼓勵學生邊讀邊運用他們已有的經驗、過去的感知、曾經的記憶,發揮想象,說說在頭腦中重建所體現的畫面。因為文學作品是以語言文字來創造形象的,具有間接性的特點,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通過再造想象,把文學符號轉換為多姿多彩的立體畫面。葉圣陶先生也這樣說過:“要鑒賞文藝,必須驅遣我們的想象。”我再利用多媒體課件打出有關畫面,多媒體一出示畫面,就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觸類旁通,他們不住的發出這樣的贊嘆,艷陽高照下,這水波粼粼的西湖的確十分美麗,而山霧籠罩下的水霧迷茫,雨天西湖也是別有一翻風味,這樣學生能進一步的感受詩詞的意境美,體會詩人那種包容萬物的豁達胸懷。在結束全詩之前,再一次地播放音樂配上畫面,全班齊讀,將情感推向了高潮。

篇3:初探古典詩詞教學與多媒體應用有效整合

初探古典詩詞教學與多媒體應用的有效整合

摘要: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追求的是教育教學方面的目標,即信息技術(包

括多媒體)在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實效。古典詩詞教學作為體現語文人文性特點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已納入高考的必考范疇,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那么,古典詩詞教學該如何有效地實施《新課標》的要求?如何在積累的基礎上提高欣賞水平?這是擺在中學語文教師面前的實際問題。本文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闡述:一、示范誦讀體味聲韻美;二、創設情景感知意境美;三、拓展思維品評形象美。

關鍵詞:信息技術;古典詩詞;教學;多媒體應用;整合

古典詩詞是一種高雅藝術,以精練的語言、真摯的情愫、豐富的想象、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我們通常所指的多媒體技術,是一項計算機綜合處理和控制文字、圖像、動畫,使多種信息建立起邏輯鏈接,集成為一個系統并具有交互作用的技術。信息技術有效整合追求的是教育教學方面的目標,即信息技術(包括多媒體)在促進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和學生全面發展方面的實效。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已明確規定:“培養鑒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憋@然,古典詩詞教學作為體現語文人文性特點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已納入高考的必考范疇,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點。但是,在講授過程中,教師往往會根據近幾年高考出現的詩歌題型,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首先是介紹詩歌的文學常識(作者、年代、字號……),其次是理解關鍵詞和重點詩句的含義,最后是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這的確契合了應試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