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的教學體會
信息技術應用于數學的教學體會
人們把21世紀稱為信息時代,這對教學的改革和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傳統教學以知識為中心,無法實現學生多元化個性發展,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教學,既豐富了教育教學的資源也改變了人們生存和學習的方式,這種教學模式的改變必將會引起教學過程的深刻變革,也會導致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和教學理論的根本變化。
一、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會提高教學效果
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教學手段,在課堂上的教學是否比其它教學手段高效,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師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而定,如果運用不當,教學質量就會受到影響,如在教一年級的一節《人民幣的認識》這堂課時,大家不妨充當一下小朋友的身份來試想一下:如果只要解決象“這是一元”、“這是一角”、“這是一分”、“1元=10角”這類問題時,應該是易如反掌,但是我們在買賣、找零等日常購物活動所需要的數學能力的培養就在這里被無形地忽略了。所以有經驗的老師會充分利用多媒體,先播放生活中在商店里購物的片段,當學生個個都躍躍欲試的時候,再在提前準備的小商店里模擬售貨員與顧客的買賣行為,運用小朋友喜聞樂見的各種實物,組織多種形式的游戲,課堂氣氛便十分活躍,學生對人民幣比以前有了更感性的認識,可以想象,教學效果肯定大大提高。所以說缺少其中任何一種教學手段的使用,都會讓這堂課的效果遜色不少。
二、“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整合”優化了課堂
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促使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進步,作為高科技產物的計算機輔助教學也步入了課堂教學,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對文字、圖象、動畫等信息進行處理,形成聲、像、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體系,進行視、聽、觸、想、多種方式的形象化教學,既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又有利于學生對數學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性、立體感和動態感的不足,使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變得易于理解和掌握,化枯燥為有趣、化抽象為具體、化靜態為動態、化難為易來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優化了課堂。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新課程目標結合點
《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把教學目標設定為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的手段,這就意味著信息技術教育不僅僅是技術教育,更本質的是對未來人才的素養教育,培養信息時代的合格公民。《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第一條就指出: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在網絡主題活動中,通過對信息的獲取、整理和加工的過程,實現了學科的課程目標,同時也提升了自身的信息素養,成為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有效途徑。
四、教師面臨的挑戰
在信息時代,傳統的教師能力結構已經具有相當的局限性,不能適應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對教學的需求。以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發展,要求教師具備新的理念和技能以適應信息技術對教學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教師角色的轉變
在信息化環境中,教師和學生在信息資源的基礎上幾乎是對稱的,這種對稱會使教育者的權威削弱,教師很難維持知識灌輸者的角色,網絡主題探究學習環境中教師角色的轉變,首先是觀念的轉變:學會學習比學會知識更重要,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而不干預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不應該再滿足于單科試的純教育,要懂得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與各學科知識進行整合,還要學會與其它學科的教師協作,要把學生視為親密的合作伙伴,甚至是拜學生為老師。
為了順利地適應教師角色的轉變,信息時代的教師需要具備新的能力結構。
五、新時期教師基本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一項需要長期理論研究與實踐論證的工程,所以教師的信息技術培訓已迫在眉睫,這需要全社會,全體師生的不懈努力。教育信息化的大好形勢讓我們欣喜,而大多數老師不具備教育理論大綱的信息素養的要求,因此我校近年來正在分批、分層次地進行培訓和校本培訓相結合,盡可能使各年齡段的教師的信息操作技能走在基礎設施普及之前,信息技術的滲入,使教學活動如虎添翼,實現最大化的效果。
篇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點滴體會
淺談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點滴體會
現代信息技術以開放性、綜合性、及時性和高效性等優勢進入課堂,打破了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束縛,使教育的內容、手段和方法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教育信息化的實現成為各個學校提升教育科研內涵的重要舉措。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強調增強學生參與、合作、空間觀念和創新意識,我認為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把握以下幾點:
1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小學生因為年齡特點和身心發展的規律,多動好動,注意力維持的時間短,這成為小學教師頗為頭痛的問題,怎樣才能很快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到課堂上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只有熟練得成了習慣,好的態度才能隨時隨地表現,好的方法才能隨時隨地運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輩子受用不盡。”所以對小學生而言,好的聽課習慣可以通過訓練他對一件事情長久的注意力來培養。教師利用計算機可以呈現豐富的輔助教學環境,面對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欲,經過長期的這種訓練,學生們就會自覺養成課堂上認真聽講的良好習慣。如:我在教學《平面圖形的認識》一課時,我為學生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圖形爺爺今天帶著他的孩子們到我們的課堂和同學們做朋友,你們想知道他們叫什么名字嗎?多媒體呈現各種顏色的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手拉手向同學們走來,孩子們的注意力馬上被吸引到問題上,“他們叫什么名字啊”,通過對圖形的認識,孩子們很愿意幫著他們起名字,不但起名字,還能說為什么叫這個名字。這種情境,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問題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去設置,有些情境因為常規教學手段不能很好的解決,限制了對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可以打破時空的局限,開闊學生的視野,再現真實的場景,展示典型的感知材料,凸顯現象的本質屬性,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在情境的設計中不能為情境而情境,我曾經聽過一節有關計算的練習課,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闖關游戲,從上課伊始的第一關到臨近下課的第九關,學生一開始還興致高漲,到最后一關時,已經索然無味了,回答問題的只有幾個同學,大部分同學各干各的事。所以信息技術只是手段是工具,我們應該看到其工具的本質,而不是光看表面。
2培養學生初步構建數學模型的意識
數學模型是建立在數學一般的基礎知識與應用數學知識之間的一座重要的橋梁,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就是指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展開思考,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轉化過程,歸結為一類已經解決或較易解決的問題中去,再綜合運用已有的數學知識與技能解決這一類問題。如:我在教學《替換的策略》一課時,認識到這節課的的替換策略,包括倍數關系的等量替換和相差關系的等量替換。在教學中通過先讓學生畫一畫的方式,理解三個小杯可以替換為一個大杯,再通過多媒體的演示觀察主題圖,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只要抓住把兩種量替換成一種量就可以了,學生把直觀圖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過程,其實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為數學模式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初步感知了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問題更讓學生進一步思考:是不是解決替換這類問題,都可以采用這種畫圖的模式來解決。
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在學習《立體圖形的認識》一課時,由于以往我多是展示實物,因此,學生對課本中的透視圖認知起來存在困難,怎么把原來的現實物體轉移到數學本質上來?我在重新設計這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先后向學生展示了帶色彩的實物圖和線條組成的透視圖,既解決了學生認知上的障礙又發展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3捕捉亮點資源激活學生的思維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我們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小學數學課堂更是迸發著生命活力的課堂。學生的思維隨時隨地都會迸發智慧的火花。如:我在給學生上《百分數的初步認識》一課時,有位學生說“百分數的分子只能是整數”,我適時請學生查找相關資料,舉出實例或證明或駁斥這一觀點,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了百分數分子可以為整數還可以為小數,并運用這些知識理解生活中的百分數。有的同學舉例“今天我們班的出勤率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為80.5%”等等,通過上網查找資料,學生們還得出,百分數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為0等等。在講《圓的認識》一課時,去利用多媒體演示一組畫面,圓的車輪、圓的飛碟、圓邊的餐具等等,有個學生小聲說“怎么都是圓的?”我抓住這一思維亮點,組織學生討論,根據學生討論結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車輪在顛簸的行駛,方邊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過學習,學生進一步加深了對圓的認識。可見,課堂中學生的回答往往會不經意地出現一些亮點,這些亮點是學生學習的頓悟、靈感的萌發、瞬間的創造,稍縱即逝。只有及時捕捉和充分肯定,才能讓星星之火燎原,讓智慧閃耀光芒。
篇3:江蘇省小學數學評優課觀摩活動心得體會
**年11月5~7日,我有幸在區教研室王超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江陰觀摩為期3天的“**年江蘇省小學數學優秀課評比暨課堂教學”活動。本次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主辦的“**年江蘇省小學數學優秀課評比暨課堂教學觀摩會”在江蘇省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和晨光實驗小學隆重舉行。來自全省各地的小學數學教研員、教師代表共1200多人參加了此次活動,江蘇省教研室網站“教學新時空”欄目全程進行了直播。這是一個專家參與引領的盛會,這是一次課堂展示活動的盛會,這是一場親朋好友相聚的盛會。在這里,富有生機的學生、富有激情的教師、富有生命力的課堂、富有特色的互動……對到會的教師而言,無一不是一次次精神的啟迪和生命的震撼!
本次評優課活動首次采用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來自全省各大市的27位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教師,依托先進的教育理念、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別具匠心的教學設計,就相同的課題演譯了不一樣的精彩,亮點紛呈,受到了全體與會老師的好評。本次活動由江蘇省教研室主辦、江陰市教育科學研究室承辦,活動旨在進一步促進我省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思想、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上的發展,提高廣大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技能,展示我省小學數學的教學成果,為全省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一個交流經驗、相互學習的平臺,對我省數學課程的發展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低段的活動會場設在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行政樓五樓階梯教室。本次優秀課評比與以往自主選題不同,而是由執教者提前15天在給定的5個課題中選擇一個進行試教展示。參加本次優秀課評比的14位數學教師為大家展示2節一下的《認識圖形(二)》、2節二上的《我們身體上的“尺”》、2節二下的《兩步計算的加減法實際問題》、4節三上的《解決問題的策略(例2)》和4節三下的《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雖然14為老師的選題不盡相同、構思不同、課的呈現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但是展現出的是同樣的核心、同樣的精彩!
一、在遵循教材的基礎上合理改編。
本次展示的14節小學數學優秀課,有13位老師都選擇了與例題或相同、或相近的情境開始教學,只有來自江陰市澄江中心小學王羚老師執教的《認識圖形(二)》中進行了改編,但也將例題作為習題在練習中完成。
二、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有的放矢。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聽完14節課最大的感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