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分析與干預
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分析與干預
攻擊性行為,顧名思義,就是有意傷害他人而且不為社會規范所許可的行為。而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又是
一種不受歡迎卻經常發生的不良行為,它是幼兒身上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
方面。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通常表現為對家人、同伴甚至老師的打、抓、撞、罵、責備、威脅等。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判斷、分析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判斷
剛進入小班的幼兒由于分離焦慮等因素的影響,在情緒上表現的比較不穩定,出現了很多具有攻擊性的
行為。雖然有時候某些幼兒會因為不小心或同伴間較粗暴的游戲而傷害同伴,但更多時候他們表現出毫
無理由或出其不意地對同伴甚至老師做出打罵行為。幾乎每天他們都會尖叫,用手推,用腳踢,用身體
撞等等。另外,也有幼兒會唆使甚至聯合其他幼兒一起打罵同伴,搶奪同伴的玩具、座位等;或者告訴
其他幼兒某某小朋友很壞,是個笨蛋等來污蔑同伴,使其他同伴不喜歡對方,造成對方的孤立。這些幼
兒的行為都已經構成攻擊性行為,這些攻擊都是有害的,是一種*x性行為。
甚至某些幼兒的攻擊性很強,不管是對同伴還是老師,只要是他想得到的東西,就會想盡辦法去得到,
而他的辦法往往是帶有攻擊性的暴力行為,最常表現為搶奪同伴的玩具。在戶外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
甚至生活活動中,這些幼兒都會不同程度上的表現出攻擊性。例如,當W獨自坐在窗前,處于一種游離
狀態時,他并不與同伴交往,但如果有同伴影響了他的這種狀態,他就會對該同伴做出攻擊行為,主要
表現為用拳頭打、用指甲掐、用腳踢、咬人等。而更多的幼兒最長發生的是直接用口頭語言對同伴或老
師進行攻擊,主要表現為侮辱(寧波話臟話)、威脅(你再說,我就去告訴爺爺把你抓走)等。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分析
根據貝約克基斯等人對攻擊性行為的分類方法,這些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主要以直接攻擊為主,通常情況
下,他們都是直接用自己的身體或口頭語言來攻擊同伴或老師。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需要攻擊的對
象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時,某些幼兒就會借助班級里一些也有輕微攻擊性行為的幼兒來實施攻擊,即間接
攻擊。此類攻擊性行為不多見,主要發生在戶外游戲和區域活動時爭搶玩具或活動空間。
從這些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目的和性質來看,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又以工具性攻擊為主。由于小班幼兒以
平行游戲居多,本身與同伴發生沖突的機會不多,但往往因為活動空間過小的原因,在受到同伴影響的
情況下,有些幼兒會對同伴做出攻擊性行為。另一主要情況是當其喜歡的玩具被其他同伴擁有時,幼兒
會做出搶奪、推撞等動作來重新擁有玩具的使用權。至于敵意性攻擊發生較少,一般發生在幼兒心情很
不好,較為煩躁的時候,如被家長、老師批評時。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學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而社會環境因素還包括了家
長、教師、幼兒自身、同伴和傳媒等,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幼兒的成長。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社會環
境因素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一)父母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家庭作為幼兒社會化的最初環境,對幼兒早期行為的塑造起了關鍵作用。第一,父母對幼兒消極的教養
態度和撫養方式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缺乏溫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父母對幼兒缺乏
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都可以造成幼兒以后的高攻擊性。他們常常會采用懲罰、打罵的方法對待
孩子的不聽話和調皮,這也在無形中為孩子提供了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例,L在午睡時無法安靜入
睡,坐到窗框上游戲,當老師要求其躺到小床上安靜睡覺時,L生氣地罵老師“混蛋”,并罵了很久。
后來老師向其家長了解,是因為家長在家生氣時都會罵L是“小混蛋”,于是,L有樣學樣,在幼兒園生
氣時,也會這樣罵老師或同伴。第二,父母的過分溺愛也會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由于父母過于溺愛
孩子,造成孩子小霸王的個性,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即使在幼兒園也是如此。S是家中最
小的孩子,父母及其他親人都非常溺愛他,無論什么都會滿足其要求。于是,S養成了想要就拿,拿不
到就搶的個性,在幼兒園中,如果他喜歡其他幼兒的玩具就會直接動手搶過來,要是該幼兒反抗,S就
會做出更嚴重的攻擊行為。事后,老師批評他,要他道歉時,他也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沒
有錯,是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
(二)教師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對幼兒來說,每天有將近1/3的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這段時間中他們與老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老
師對他們的關心、評價以及對攻擊性行為的處理方式等都深深影響著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由于是小班幼
兒,在游戲時還不具有分享的思想,多數時候想要獨占喜歡的所有玩具,因此,老師應該在平行游戲中
多準備一些同類玩具和活動器械,這樣能有效地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另外,老師對某些幼兒的消極
評價,如在老師眼里S是個有強攻擊性的孩子,老師不希望他過多接近其他同伴,以此來預防他的攻擊
性行為。但這往往起到反面效果,S喜歡惹事生非來吸引老師和同伴的注意,助長了其攻擊性行為的發
生。
(三)幼兒個體和攻擊性行為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與其本身的個性也有很大關系。某些幼兒從小在家中或外面模仿學習了很多臟話及粗
暴行為,本身的道德發展水平并不高。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高,因此增加了他們的
攻擊性行為。尤其是那些易沖動、易怒且多動的孩子,當他為了獲取其他同伴的玩具、保護自己的物品
或爭搶座位時,就很容易對同伴做出攻擊性行為。另外,有些幼兒喜歡在小團體中稱老大,所以當其他
同伴有違反紀律和行為規范的行為時,他會很生氣地站出來制止,且多用言語攻擊。再者,幼兒的攻擊
性行為還與他的社交技能水平有關。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喜歡與同伴交往,常常獨自游戲。因此
,在處理一些游戲沖突時解決辦法較少,社交技能相對缺乏,容易受到其他同伴的排斥,于是會錯誤地
將同伴的排斥理解成同伴對他的不友好和厭惡,從而引發他對同伴的攻擊性行為。
(四)傳媒的暴力傳播也會引發或增加幼兒的攻擊性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通過觀看電影或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即使是年幼的兒童也會習得攻擊他人
的種種方式。在這個電子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里,幼兒越來越多地接觸動畫片、小游戲等。加之幼兒的
模仿性強,極易受暗示等原因,傳媒中那些暴力情節渲染對幼兒的負面影響是極其巨大的。W就經常嚷
嚷著自己是黑貓警長,并把小朋友當做“一只耳”,要把他們都抓走。而G也會變身成奧特曼打班里的
“小怪獸”。這些都在無形中引發甚至增強了幼兒的攻擊性,使他們常常因為模仿那些危險的動作而傷
害到同伴。
三.減少和控制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措施及實施效果
(一)強化法
強化法是行為矯正法中的常見方法之一,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干預技術。
【實施過程及效果】:
1.剛開學第一周,S就已經搶了好幾個小朋友的玩具,老師跟他講道理時,他總是說“他搶我玩具”,
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并不聽老師的教育。在后來的日子里,他的攻擊性行為不僅沒有收斂,甚
至越演越烈,還把F的臉抓開了。老師先與家長溝通,但他爸爸沒有說什么就走了。然后老師又和媽媽
交流,媽媽說他在家很受寵,他們也不知如何教育是好。于是我們決定采用正強化的方法,用鼓勵、獎
勵等來教育S。每次S想要搶同伴的玩具或攻擊同伴時,老師就會建議、鼓勵他用語言來要好好地與同伴
交流,詢問同伴的意見“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嗎”,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不要使用攻擊性行為。
而且老師還會用小紅花或五角星來作為他今天好好表現的獎勵,并與他約定明天也要表現的好。經過一
段時間的共同努力,S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了。
2.雖然S的例子顯示正強化法很有效,但是對于某些幼兒似乎效果不大。于是我們再次商量,決定采用
第二個方案――負強化。在W想要發脾氣打人的時候,我們會抓住他的手,讓他不能攻擊別人。如果他
想擺脫這種束縛,就必須放棄攻擊他人的念頭和行為。而且,我們會適當地限制他游戲的時間和范圍,
如果他想得到與其他同伴相等的游戲時間和空間,也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能有攻擊性行為的
發生。這個方法作為輔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好的效果。
(2)懲罰法
懲罰法在幼兒園中也是教師教育幼兒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懲罰的方式主要有批評
、剝奪和暫時隔離。
【實施過程及效果】:
Y在進餐和午睡時的表現都不太好,常常在餐桌上大聲講話,向同伴吼叫;午睡時入睡困難,并發出噪
音影響其他幼兒睡覺等。起初,老師只是提醒他,讓他快點進餐,不要與同桌幼兒大聲交談或爭吵。入
睡時,老師也會在一旁監督他,或輕聲哄他入睡,但這似乎效果不佳。于是我們討論決定要加重對他的
懲罰。當Y又在餐桌上與同伴大聲爭吵時,老師會馬上介入,將他們分開,并批評他們。要是情況沒有
好轉,老師就會告訴他們用完餐后不能與同伴一起游戲,必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即剝奪他們游戲的權
利。直到他們停止爭吵并乖乖吃完所有的飯菜,*一會兒后才被允許去游戲。在午睡時,如果Y不能
安靜入睡,而且影響了其他小朋友,老師先提醒告訴他再不好好睡覺就會請爸爸來接他。Y很怕爸爸,
于是他就會乖乖入睡。但有時候,這個方法也不能讓他入睡,那么老師就會將他的小床稍微搬離其他幼
兒,將他與其他小朋友暫時隔離開來,即使不能達到讓他安靜入睡的目的,也能防止他影響其他小朋友
。這樣批評、剝奪、暫時隔離三管齊下,Y在進餐和午睡時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起色,進餐時常常能安靜
吃完;午睡時,雖然還不能很快入睡,但他也會安靜地躺著,不去影響其他小朋友。
(3)增強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小班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水平較低,自制力弱,當同伴間遇到社會性沖突和矛盾時,常常用攻擊性行為
來解決沖突。老師就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解決社會性沖突和矛盾的技能和策略,以減少和控制他們的攻擊
性行為。
【實施過程及效果】:
S在游戲中從來不愿意與同伴一起分享或游戲,他喜歡獨占所有喜歡的玩具。因此,他與班里的其他幼
兒相處的并不融洽,常常在游戲中發生一些爭搶玩具的攻擊性行為。因此,老師幫助他與同伴進行交流
,在他想要得到某樣玩具時,先用和善的語氣詢問同伴是否能讓我也玩玩這個玩具,并且將自己的玩具
與同伴交換。如果同伴同意他的要求,他們就交換玩具游戲;如果同伴沒有答應他的要求,S也不能用
攻擊性行為來搶奪玩具。老師還用一些童話故事來訓練幼兒的移情能力,讓他們能夠站在同伴的立場上
來體驗、思考問題,最后問他們是否還要攻擊同伴,他們的這種攻擊性行為是否正確。久而久之,那些
幼兒在遇到同伴間的社會性沖突時能主動與同伴協調,自己處理沖突和矛盾,不再需要老師的幫助了,
他們的攻擊性行為也漸漸減少了很多。
(4)給幼兒發泄情緒的機會。
小班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經常會發脾氣,他們有些是對自己生氣,有些則表現為對同伴或他人的攻擊性
行為,這就需要老師給他們提供宣泄情緒的正當途徑和方法,如在戶外活動時仍飛盤、到隔壁的區域游
戲等。
【實施過程及效果】:
當幼兒想要發脾氣時,老師可以請空班老師單獨將他帶到隔壁的區域去游戲,只要在這個區域內活動,
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方式和活動強度。在戶外活動時,幼兒也可以選擇投
擲類游戲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這樣一來,幼兒心里的不高興都被宣泄出來了,他的攻擊性行為也隨
之減少。
四.對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育建議
從我這一個月的觀察實踐過程中可以得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是長久的,只要我們及時進行干預和控
制,幼兒就能得到行為的矯正。對此,可以采取一下幾個措施:
(1)給予幼兒適當的關愛,使之受到關注,但不是溺愛和放任。給予幼兒積極的情感,關心他,愛護
他,但教師也要把握好尺度,在必要時給予應當的懲罰。
(2)幫助幼兒加強社會交往能力。老師并不是時刻幫助幼兒解決同伴間的社會性沖突,幼兒必須加強
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用適當的社交方法來解決同伴間的矛盾沖突。
(3)給幼兒適當宣泄情緒的機會。教師應該在教室內外創設一些能讓幼兒宣泄他們不愉快情緒的環境
或游戲,讓他們在活動中使自己的心情好起來。
(4)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以身作則,提供和諧的榜樣,做到言談舉
止文明有禮,并引導幼兒多看一些正面的節目和故事,使之產生同情心和助人為樂的思想。
篇2:同學學習行為與教師教學行為分析
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一起發展的過程。真正的教學具有以下特征:高水平的思維;知識的深度;與實際的聯系;大量的交流;為同學的進步提供社會支持等。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加德納教授在其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論中認為,世界上沒有兩個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個人都是用各自獨特的組合方式把各種智力組裝在一起的。在可能的范圍內,教師的教應該根據同學不同的智力特點來進行,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和教育對象的不同創設各種適宜的、能夠促進同學全面充沛發展的教學手段、方法和戰略,使同學能以向他人(包括自身)展現他們所學的、所理解的內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學資料,并給予每個兒童最大限度的發展機會。
一、同學有效學習行為分析
(一)同學學習的差別性
學習者并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以往的學習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他們對很多問題和現象都有自身的看法,有自身的理解。有些問題即便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但當問題出現在面前時,他們也可以相關的經驗為基礎,憑借自身的認知能力(理智),形成對問題的判斷解釋。這并不是胡亂猜想,而是他們從經驗背景動身推出的具有一定邏輯性的假設。在某一主題內容的教學之前,同學經常對這一主題自身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和看法(實際的或潛在的),教師應該把兒童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從原有的知識經驗中生長出新的知識經驗,兒童的認知能力的發展為此提供了可靠的保證。而對每個學習者來說,其經驗世界都是獨特的。帶著自身的經驗背景,滲透著自身的個性與風格,學習者經常對同一個問題有著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問題解決戰略。
(二)同學學習的建構性
學習是個知識建構的過程,這意味著學習是主動的,學習者不是被動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對外部信息做主動的選擇和加工。知識或意義不是簡單由外部信息決定的,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驗間反復的、雙向的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其中,每個學習者都在以自身原有的經驗系統為基礎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自身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驗的進入而發生調整和改變,所以,學習并不簡單是信息量的積累,它同時包括由于新、舊經驗的抵觸而引發的觀念轉變和結構重組,學習過程并不簡單是信息的輸入、存儲和提取,而是新舊經驗之間的雙向作用過程。建構主義強調意義的生成,強調學習者通過與外部信息的相互作用而生成理解、發展智能,建構自身的“經驗實際”。學習不是知識經驗由外向內的“輸入”,而是學習者的經驗體系在一定環境中自內而外的“生長”。
(三)同學學習的情境性
情境性學習的觀點突出了學習的具體性和非結構性的一面,建構主義者在教學中強調把所學的知識與一定的真實任務情境掛起鉤來,讓同學合作解決情境性的問題。
情境性學習的觀點突出體現了學校教育與實際世界之間的溝通問題。學校與社會之間所存在的不只是空間上的距離,更重要的是教育內容、教育過程等與真實世界之間的割裂。現代教育技術所要做的是通過遠程教育技術從更深層次上實現學校教學與實際情境的溝通:多媒體技術、虛擬實際技術可以提供仿真性的探索情境,從而可以讓同學解決真實性的問題;互聯網可以將學習者帶入實際工作場景、實驗場景,并與一流實驗室中的研究者、工作現場中實踐工作者進行交流,甚至通過網絡與這些人合作來完成一定的項目;另外,計算機可以對同學的學習過程進行實時記錄,能隨時搜集關于學習過程的資料,構成“電子檔案袋”,從而對同學的學習過程進行融合性的過程性評價。
二、課堂教學中教學行為分析
(一)對不同學習行為的同學匹配相應的教學風格
同學是學習的主人。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激發同學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同學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同學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同學的個體差別,鼓勵同學選擇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
通過對不同學習行為特征的同學的語文學習成果的調查,我們發現不同的同學采取的學習行為是不一樣的,同學的個人學習行為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語文學習成果。其中的原因是,教師的個人教學風格是單一的、固定的,可能造成局部同學長期得益,而另一局部同學長期受損,發生兩格分化。這樣,在班級中就會出現一些“適應不良”的同學,因此,教師應當盡量照顧不同學習行為的同學,使自身的教適應同學的學,在無法同時照顧不同學習行為特征的同學的情況下,須不時地變換自身的教學風格;或采取不同的教學戰略,以便使每一類同學都有機會能夠依照自身的學習行為來學習,發揮自身的優點,讓不同學習行為的同學都學有所得,迫近同學最佳發展區。特別是在分組合作學習時我們要有意識地把不同學習行為的同學合理搭配,能使不同學習行為的同學得到互補,一起提高。
加德納教授根據多元智力理論,提出了實行個性化教學的設想。所謂個性化教學,即強調在可能的范圍內使具有不同智力特點、不同學習行為特征的同學都能受到同樣好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了解每一個同學的智力特點和學習行為特征的基礎上的。實施個性化教學,教師的一個最重要的工作是通過觀察同學和他們與同學、朋友談話和討論的情況來了解同學,盡量收集每一個同學如何學習的資料,使同學和教師對相互都有深入的了解。針對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表示出來的學習行為方面所共有的某些特征,教師可以選擇適合不同學習者的教學風格,做到既關注“生活世界”,讓同學學會考慮,又實施“開放式”教學,讓不同同學都得到提高。
教師可以采用區別對待的方式來進行教學,如,對于激動型學習行為特征的同學來說,他們能根據事物之間的一起的關鍵特征比較迅速地進行分類,教師就應該通過想象、圖片和色彩來展開教學,讓同學在想象和圖片中接受學習內容,同時對于激動型同學,教師要有意識地通過自我激發的方式來鼓勵他們進行學習,讓激動型同學自定學習計劃,這樣他們會學得更好;而對于慎思型學習行為特征的同學,因為他們解決簡單問題時,往往比激動型同學更快,教師就可采取聽說讀寫互相結合的方式來組織教學,經常為他們提供視聽資料,發明機會,提高他們的語文運用能力。
(二)采取有意失配戰略進行教學
課程規范要求根據不同學段同學的特點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學戰略。比方,有意失配戰略,就是針對同學的短處,采取彌補性的措施,從而使他們克服自身的缺點,適應不同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情景。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針對問答題一類題目需要進行詳細分析才干回答的,教師可以要求激動型同學在一開始要作出反應的時候,先暫時抑制這一反應,過一會兒再說,結果標明受過訓練的激動型同學要比未受過訓練的激動型同學在解決問題時顯得相對“慎思”,作業表示也明顯好轉。對于激動型同學來說,他們最常犯的毛病是題目尚未搞清楚,題意尚未明白,就動手解答,結果要么誤入歧途,要么離題萬里。教師可以教給激動型同學進行反思總結的思維戰略,解題后的反思能使同學從具體的習題解答中概括出普遍適用的條件化的方法性知識,這種知識正是發展能力的關鍵,是舉一反三的前提和保證。習題解答之后,不能急于交作業本,首先要檢驗自身的解答是否正確,問答題要看是否切題、全面、深刻,作文要看是否通順切題、有無錯別字等。對于慎思型學習者來說,教師可以提供已知條件缺乏的題目,讓同學去補充;或者只提出一個題目,不給任何資料,讓同學自身去查找信息,解決問題;或者不明確提出問題,而是發明一個問題情境,它包括問題,但沒有明確表示出問題,讓同學自身提出問題,甚至讓同學自編題目。
(三)將同學的喜好納入課堂教學
將同學的喜好納入課堂教學,是立足于促進同學的發展,充沛尊重同學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的最好體現。教師要著力營造平等、民主、和諧的課堂學習氛圍,給同學學習的自主權,讓每個同學積極主動地采取有效的學習行為投入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我們的語文教學在教師的主導下自始至終都要尊重同學的個性和喜好,發揮他們的主體能動作用。將同學的喜好納入課堂教學,要做到:一尊重同學的喜好,二設計(調控)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師應充沛尊重主體學習的愿望,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同學的學習愿望得到滿足時,就會發生強烈而穩定的學習欲望,才干發掘他們的潛能,捕獲他們的個性差別,從而給他們提供一個廣闊、自由、平等、創新的學習空間,使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同學施展個人才干的舞臺。了解同學的學習愿望,教師要注意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同學在語文課上最喜歡做什么;二是對于一篇(段)課文,同學喜歡怎樣學。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卻能夠給教師的優秀教案帶來靈感。
篇3: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分析與干預
小班幼兒攻擊性行為分析與干預
攻擊性行為,顧名思義,就是有意傷害他人而且不為社會規范所許可的行為。而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又是
一種不受歡迎卻經常發生的不良行為,它是幼兒身上一種常見的社會行為,也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重要
方面。幼兒的攻擊性行為通常表現為對家人、同伴甚至老師的打、抓、撞、罵、責備、威脅等。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判斷、分析
(一)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判斷
剛進入小班的幼兒由于分離焦慮等因素的影響,在情緒上表現的比較不穩定,出現了很多具有攻擊性的
行為。雖然有時候某些幼兒會因為不小心或同伴間較粗暴的游戲而傷害同伴,但更多時候他們表現出毫
無理由或出其不意地對同伴甚至老師做出打罵行為。幾乎每天他們都會尖叫,用手推,用腳踢,用身體
撞等等。另外,也有幼兒會唆使甚至聯合其他幼兒一起打罵同伴,搶奪同伴的玩具、座位等;或者告訴
其他幼兒某某小朋友很壞,是個笨蛋等來污蔑同伴,使其他同伴不喜歡對方,造成對方的孤立。這些幼
兒的行為都已經構成攻擊性行為,這些攻擊都是有害的,是一種*x性行為。
甚至某些幼兒的攻擊性很強,不管是對同伴還是老師,只要是他想得到的東西,就會想盡辦法去得到,
而他的辦法往往是帶有攻擊性的暴力行為,最常表現為搶奪同伴的玩具。在戶外活動和集體教學活動,
甚至生活活動中,這些幼兒都會不同程度上的表現出攻擊性。例如,當W獨自坐在窗前,處于一種游離
狀態時,他并不與同伴交往,但如果有同伴影響了他的這種狀態,他就會對該同伴做出攻擊行為,主要
表現為用拳頭打、用指甲掐、用腳踢、咬人等。而更多的幼兒最長發生的是直接用口頭語言對同伴或老
師進行攻擊,主要表現為侮辱(寧波話臟話)、威脅(你再說,我就去告訴爺爺把你抓走)等。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分析
根據貝約克基斯等人對攻擊性行為的分類方法,這些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主要以直接攻擊為主,通常情況
下,他們都是直接用自己的身體或口頭語言來攻擊同伴或老師。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如需要攻擊的對
象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時,某些幼兒就會借助班級里一些也有輕微攻擊性行為的幼兒來實施攻擊,即間接
攻擊。此類攻擊性行為不多見,主要發生在戶外游戲和區域活動時爭搶玩具或活動空間。
從這些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的目的和性質來看,他們的攻擊性行為又以工具性攻擊為主。由于小班幼兒以
平行游戲居多,本身與同伴發生沖突的機會不多,但往往因為活動空間過小的原因,在受到同伴影響的
情況下,有些幼兒會對同伴做出攻擊性行為。另一主要情況是當其喜歡的玩具被其他同伴擁有時,幼兒
會做出搶奪、推撞等動作來重新擁有玩具的使用權。至于敵意性攻擊發生較少,一般發生在幼兒心情很
不好,較為煩躁的時候,如被家長、老師批評時。
二.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影響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生物學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而社會環境因素還包括了家
長、教師、幼兒自身、同伴和傳媒等,這一切都在無形中影響著幼兒的成長。這里我們主要討論社會環
境因素對幼兒攻擊性行為的影響。
(一)父母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家庭作為幼兒社會化的最初環境,對幼兒早期行為的塑造起了關鍵作用。第一,父母對幼兒消極的教養
態度和撫養方式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缺乏溫暖的家庭、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父母對幼兒缺乏
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都可以造成幼兒以后的高攻擊性。他們常常會采用懲罰、打罵的方法對待
孩子的不聽話和調皮,這也在無形中為孩子提供了攻擊性行為的模仿原型。例,L在午睡時無法安靜入
睡,坐到窗框上游戲,當老師要求其躺到小床上安靜睡覺時,L生氣地罵老師“混蛋”,并罵了很久。
后來老師向其家長了解,是因為家長在家生氣時都會罵L是“小混蛋”,于是,L有樣學樣,在幼兒園生
氣時,也會這樣罵老師或同伴。第二,父母的過分溺愛也會影響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由于父母過于溺愛
孩子,造成孩子小霸王的個性,只要是自己想要的就一定要得到,即使在幼兒園也是如此。S是家中最
小的孩子,父母及其他親人都非常溺愛他,無論什么都會滿足其要求。于是,S養成了想要就拿,拿不
到就搶的個性,在幼兒園中,如果他喜歡其他幼兒的玩具就會直接動手搶過來,要是該幼兒反抗,S就
會做出更嚴重的攻擊行為。事后,老師批評他,要他道歉時,他也不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沒
有錯,是小朋友搶了他的玩具。
(二)教師與幼兒的攻擊性行為
對幼兒來說,每天有將近1/3的時間是在幼兒園度過的,這段時間中他們與老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老
師對他們的關心、評價以及對攻擊性行為的處理方式等都深深影響著幼兒的攻擊性行為。由于是小班幼
兒,在游戲時還不具有分享的思想,多數時候想要獨占喜歡的所有玩具,因此,老師應該在平行游戲中
多準備一些同類玩具和活動器械,這樣能有效地減少幼兒的攻擊性行為。另外,老師對某些幼兒的消極
評價,如在老師眼里S是個有強攻擊性的孩子,老師不希望他過多接近其他同伴,以此來預防他的攻擊
性行為。但這往往起到反面效果,S喜歡惹事生非來吸引老師和同伴的注意,助長了其攻擊性行為的發
生。
(三)幼兒個體和攻擊性行為
幼兒的攻擊性行為與其本身的個性也有很大關系。某些幼兒從小在家中或外面模仿學習了很多臟話及粗
暴行為,本身的道德發展水平并不高。而且這個年齡段的幼兒自我控制能力也不高,因此增加了他們的
攻擊性行為。尤其是那些易沖動、易怒且多動的孩子,當他為了獲取其他同伴的玩具、保護自己的物品
或爭搶座位時,就很容易對同伴做出攻擊性行為。另外,有些幼兒喜歡在小團體中稱老大,所以當其他
同伴有違反紀律和行為規范的行為時,他會很生氣地站出來制止,且多用言語攻擊。再者,幼兒的攻擊
性行為還與他的社交技能水平有關。小班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太喜歡與同伴交往,常常獨自游戲。因此
,在處理一些游戲沖突時解決辦法較少,社交技能相對缺乏,容易受到其他同伴的排斥,于是會錯誤地
將同伴的排斥理解成同伴對他的不友好和厭惡,從而引發他對同伴的攻擊性行為。
(四)傳媒的暴力傳播也會引發或增加幼兒的攻擊性
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認為,通過觀看電影或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即使是年幼的兒童也會習得攻擊他人
的種種方式。在這個電子科技高速發展的社會里,幼兒越來越多地接觸動畫片、小游戲等。加之幼兒的
模仿性強,極易受暗示等原因,傳媒中那些暴力情節渲染對幼兒的負面影響是極其巨大的。W就經常嚷
嚷著自己是黑貓警長,并把小朋友當做“一只耳”,要把他們都抓走。而G也會變身成奧特曼打班里的
“小怪獸”。這些都在無形中引發甚至增強了幼兒的攻擊性,使他們常常因為模仿那些危險的動作而傷
害到同伴。
三.減少和控制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措施及實施效果
(一)強化法
強化法是行為矯正法中的常見方法之一,也是教師常用的一種干預技術。
【實施過程及效果】:
1.剛開學第一周,S就已經搶了好幾個小朋友的玩具,老師跟他講道理時,他總是說“他搶我玩具”,
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并不聽老師的教育。在后來的日子里,他的攻擊性行為不僅沒有收斂,甚
至越演越烈,還把F的臉抓開了。老師先與家長溝通,但他爸爸沒有說什么就走了。然后老師又和媽媽
交流,媽媽說他在家很受寵,他們也不知如何教育是好。于是我們決定采用正強化的方法,用鼓勵、獎
勵等來教育S。每次S想要搶同伴的玩具或攻擊同伴時,老師就會建議、鼓勵他用語言來要好好地與同伴
交流,詢問同伴的意見“能把你的玩具借我玩一下嗎”,找到適合的解決方法,不要使用攻擊性行為。
而且老師還會用小紅花或五角星來作為他今天好好表現的獎勵,并與他約定明天也要表現的好。經過一
段時間的共同努力,S的攻擊性行為明顯減少了。
2.雖然S的例子顯示正強化法很有效,但是對于某些幼兒似乎效果不大。于是我們再次商量,決定采用
第二個方案――負強化。在W想要發脾氣打人的時候,我們會抓住他的手,讓他不能攻擊別人。如果他
想擺脫這種束縛,就必須放棄攻擊他人的念頭和行為。而且,我們會適當地限制他游戲的時間和范圍,
如果他想得到與其他同伴相等的游戲時間和空間,也必須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能有攻擊性行為的
發生。這個方法作為輔助,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好的效果。
(2)懲罰法
懲罰法在幼兒園中也是教師教育幼兒常用的一種方法,它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懲罰的方式主要有批評
、剝奪和暫時隔離。
【實施過程及效果】:
Y在進餐和午睡時的表現都不太好,常常在餐桌上大聲講話,向同伴吼叫;午睡時入睡困難,并發出噪
音影響其他幼兒睡覺等。起初,老師只是提醒他,讓他快點進餐,不要與同桌幼兒大聲交談或爭吵。入
睡時,老師也會在一旁監督他,或輕聲哄他入睡,但這似乎效果不佳。于是我們討論決定要加重對他的
懲罰。當Y又在餐桌上與同伴大聲爭吵時,老師會馬上介入,將他們分開,并批評他們。要是情況沒有
好轉,老師就會告訴他們用完餐后不能與同伴一起游戲,必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即剝奪他們游戲的權
利。直到他們停止爭吵并乖乖吃完所有的飯菜,*一會兒后才被允許去游戲。在午睡時,如果Y不能
安靜入睡,而且影響了其他小朋友,老師先提醒告訴他再不好好睡覺就會請爸爸來接他。Y很怕爸爸,
于是他就會乖乖入睡。但有時候,這個方法也不能讓他入睡,那么老師就會將他的小床稍微搬離其他幼
兒,將他與其他小朋友暫時隔離開來,即使不能達到讓他安靜入睡的目的,也能防止他影響其他小朋友
。這樣批評、剝奪、暫時隔離三管齊下,Y在進餐和午睡時的表現有了很大的起色,進餐時常常能安靜
吃完;午睡時,雖然還不能很快入睡,但他也會安靜地躺著,不去影響其他小朋友。
(3)增強幼兒社會交往能力
小班幼兒的社會交往技能水平較低,自制力弱,當同伴間遇到社會性沖突和矛盾時,常常用攻擊性行為
來解決沖突。老師就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解決社會性沖突和矛盾的技能和策略,以減少和控制他們的攻擊
性行為。
【實施過程及效果】:
S在游戲中從來不愿意與同伴一起分享或游戲,他喜歡獨占所有喜歡的玩具。因此,他與班里的其他幼
兒相處的并不融洽,常常在游戲中發生一些爭搶玩具的攻擊性行為。因此,老師幫助他與同伴進行交流
,在他想要得到某樣玩具時,先用和善的語氣詢問同伴是否能讓我也玩玩這個玩具,并且將自己的玩具
與同伴交換。如果同伴同意他的要求,他們就交換玩具游戲;如果同伴沒有答應他的要求,S也不能用
攻擊性行為來搶奪玩具。老師還用一些童話故事來訓練幼兒的移情能力,讓他們能夠站在同伴的立場上
來體驗、思考問題,最后問他們是否還要攻擊同伴,他們的這種攻擊性行為是否正確。久而久之,那些
幼兒在遇到同伴間的社會性沖突時能主動與同伴協調,自己處理沖突和矛盾,不再需要老師的幫助了,
他們的攻擊性行為也漸漸減少了很多。
(4)給幼兒發泄情緒的機會。
小班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經常會發脾氣,他們有些是對自己生氣,有些則表現為對同伴或他人的攻擊性
行為,這就需要老師給他們提供宣泄情緒的正當途徑和方法,如在戶外活動時仍飛盤、到隔壁的區域游
戲等。
【實施過程及效果】:
當幼兒想要發脾氣時,老師可以請空班老師單獨將他帶到隔壁的區域去游戲,只要在這個區域內活動,
不影響其他小朋友的活動,幼兒可以自由選擇游戲方式和活動強度。在戶外活動時,幼兒也可以選擇投
擲類游戲來發泄心中的不滿情緒。這樣一來,幼兒心里的不高興都被宣泄出來了,他的攻擊性行為也隨
之減少。
四.對于幼兒攻擊性行為的教育建議
從我這一個月的觀察實踐過程中可以得出,幼兒的攻擊性行為不是長久的,只要我們及時進行干預和控
制,幼兒就能得到行為的矯正。對此,可以采取一下幾個措施:
(1)給予幼兒適當的關愛,使之受到關注,但不是溺愛和放任。給予幼兒積極的情感,關心他,愛護
他,但教師也要把握好尺度,在必要時給予應當的懲罰。
(2)幫助幼兒加強社會交往能力。老師并不是時刻幫助幼兒解決同伴間的社會性沖突,幼兒必須加強
自身的社會交往能力,用適當的社交方法來解決同伴間的矛盾沖突。
(3)給幼兒適當宣泄情緒的機會。教師應該在教室內外創設一些能讓幼兒宣泄他們不愉快情緒的環境
或游戲,讓他們在活動中使自己的心情好起來。
(4)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環境。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該以身作則,提供和諧的榜樣,做到言談舉
止文明有禮,并引導幼兒多看一些正面的節目和故事,使之產生同情心和助人為樂的思想。